问一个宋代海船的问题
来源:
时间:2024-08-17 14:04:48
热度:
问一个宋代海船的问题【专家解说】: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海滩上发掘出一艘宋代远洋海船,在船舱中发现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1982年,在泉州湾内法石晋江之畔,又试掘到一艘宋代沉船。它
【专家解说】: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海滩上发掘出一艘宋代远洋海船,在船舱中发现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1982年,在泉州湾内法石晋江之畔,又试掘到一艘宋代沉船。它们不仅是中外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还对人们了解我国宋代的造船技术、航海史,以及经济贸易活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证据。
泉州湾内屡屡发现宋代海船和海上交通史文物并非偶然。泉州是我国宋代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古人曾有“涨海声中万国商”、“风樯鳞集”的赞语。阿拉伯旅行家在他们的记载中,描述泉州是东方第一港——“刺桐港”(因唐末五代泉州环城植以刺桐树)。泉州湾宋代海船的出土,反映了宋代泉州港的繁盛,来往海船众多,诚如史籍所载。
万里海洋,茫无涯际。宋代舟师远洋航行,首先需要建造结构坚固、抗风力强、便于装载和远航的船舶。宋人徐竞《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说,海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泉州湾出土的海船,证实了徐竞的这一记载。后渚海船虽然只是一个残存的底部,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但是仍可想见原船的巨大。据推算该船的载重量,约为二百吨左右。从结构看,尖底,船身扁阔,具有矩形龙骨,船舷侧板为三重木板,船底板为二重木板,舱内分十三个小密隔舱。小密舱的创造是我国古代船工在造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从保存完好的头桅和中桅底座看,肯定是一艘三桅以上的海船。法石海船型制相近,复原长度约23米,单层板,但板厚达9.5厘米,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宋船型制相吻合,是宋代海船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体现。
根据宋代市舶法则的规定,出海贸易的船只、人员、货物,都要呈报市舶司审批,领取允许出海的“公凭”方可出海。每艘船的公凭,开列船员的姓名和职务。当时一艘海舶,大的可容数百人,小的也能载一百多人。这么多“风雨同舟”的船员,由于宋代船舶设施的改善和日趋大型化,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各司职事。宋船有纲首(即船长,以巨商充任)、副纲首、直库、杂事、部领、梢工、舵工、火长、碇(ding)手、缆工等职务名称。在后渚沉船的遗物中,有一批有文字的木牌木签,形状多样,有方形、六角形、长方形、菱形束腰等数种。属于职称牌有曾干、林干、张干、朱库、礼实沓、丘碇、张绊、张什、杨工、尤工、陈工、三九工、安厨纪等不同身份的船员。“干”应是宋代干办官、舶干之省称,在民间转称干人。泉州九日山南宋“祈风”石刻中,就有舶干的记录。墨书有“干”字的人员,为船上的舶干。朱库即直库,在船上管理武器;张什即杂事,负责日常事务;礼实沓可能是司祭;丘碇即碇手,负责操纵石碇;安厨纪即厨工;张绊为缆工,负责索缆。其他带有“工”字的大概是一般水手。这些七百年前的木牌签,是宋代船员内部组织严密的具体例证。
海船启碇出港,扬帆翔风,经常要受到波浪、潮汐、风信、流向等海洋运动的影响。宋代船员们,大部分是沿海一带的劳动人民。他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远洋航行经验。宋时我国海员已经熟练地掌握海洋季节风的规律,利用它来出海或返航。去南海诸国,是“北风航海南风回”(王十朋《梅溪后集·提舶生日》);去朝鲜乘夏至后南风,“北风方回”(赵彦卫《云麓漫钞》;去日本一般利用初夏的西南季节风,回舶则利用春季的东北季节风。指南针被应用于航海,出现了航海罗盘,是这时期我国航海技术的一项突出成就。宋人朱彧《萍洲可谈》记述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指南针的普遍使用,使得海舶能比较安全地在海上航行。中国船员刻苦耐劳,且善于创造。泉州一艘古船出土了一只完整的椰子壳,壳顶开有小孔,另一沉船上有个碗型的铜钵(盆)。有的同志认为,这种椰子壳和铜钵,就是船员创造的航海水时计,它是计算昼夜顺风行驶有多少更数的时计。第三舱出土的一件铜勺,是“换水神君”,专门为船上水罗盘和水时计换水之用的。
由泉州放洋至南海诸国,一般是一年往返,可以想象,海洋生活是相当艰苦的。古代船员凭借船上风帆,把碧海波涛化作友谊桥梁,为各国人民的和平交往而远航。他们航海生活虽然紧张忙碌,但也有游戏、娱乐的时光。后渚海船出土的木质象棋子,便是船工文化生活的遗物。出土象棋子二十枚。一种阴刻加圆框填红;另一种墨书或双钩朱书,有将、士、象、车、炮、马、兵等名称,属于三套不同形制的象棋残存。海船发现的象棋子,说明象棋在宋代已经定型,对奕游戏之风,盛行于宫阙市井,乃至航船。它们是船员的消遣娱乐用品。异域海滩上五光十色的贝壳和珊瑚,吸引着航海者的目光,为船员们增添许多情趣。宋船发掘时,人们从舱内的海泥里筛洗出贝壳二千多个,还有一块珊瑚,其中有环纹贝壳、篱凤螺、水晶凤螺、银口凹螺、乳玉螺等,光彩夺目,惹人喜爱。色彩斑烂的贝壳,向人们标示了古船的万里航线,它们是船员们的玩赏品和装饰品。
宋代远洋货船,主要航行于南洋至印度洋的航线。热带的高温气候,火烧火燎,令人口干舌燥。“凡舟船将过洋,必设水柜,广蓄甘泉,以备食饮,盖洋中不甚忧风,而以水之有无为生死耳”(《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由于淡水的需求量比较大,航船设有水柜,后渚古船第七仓中垛(仓名)就盛装着供饮用的淡水。饮用水异常宝贵,势必采取有计划配给的办法,让个人保存一些,以防备淡水柜受损漏水或其他意外。泉州湾古船曾出土带有“水记”的标签二十二件,如“曾干水记”、“林干水记”、“丘碇水记”等等,有的还系上小绳,可能就是船员个人贮存淡水的记号。出土物中不少带有盖子的罐、瓶类,可能就是个人盛水的容器。那种有“××水记”字样的八角形小木牌,很可能还兼作这种水罐的木盖。
海上航行周旋时间长,船用设备方面,也应考虑生活的设施。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说:“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宋代海船出土的一件件遗物,向人们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幅幅生活情景:小方格纹的麻袋编织物,曾装满了大米及其他粮食。猪骨、羊骨、鱼骨和鸟骨,显然是船员食用过的残存骨胳。其中的鸟骨还揭示了“绿水扬洪波,飞鸟相随翔”的漫长海程。小口陶瓶应是装酒用的。长年和风浪打交道的船工,“陈年佳酿”是必备的饮料。散布在各舱的,还有一些桃核、荔枝核、李核,杨梅核、银杏核,橄揽核、椰壳。它们清楚说明,在数百年前,这些南方沿海盛产的夏令水果,丰富了海员们水上生活,增加水分和营养。
泉州湾宋代海船所航行过的航线,是历代航海家历尽艰难险阻开辟出来的联系亚非各国的海上通路。这条航路的航海者,就是中外人民的友谊使者。泉州船舶满载丝绸、瓷器、铜铁、药材等物品出发,又从阿拉伯、印度、东南亚等地运回香料、珠宝、象牙、犀角、玳瑁等特产。这些贸易品不仅是有价可计的货物,还满载着中外人民友好情谊的无价之宝。“海上丝绸之路”新发现的宋代海船,出土四千多斤的香药,有檀香、沉香、降真香、乳香、龙涎香,以及胡椒、玳瑁、槟榔等等。这些物品多数产自三佛齐、占城、东非的“香料之角”,是宋代泉州海商贩运进口商品的重要物证。
中国海船所到之地,都向当地人民传送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许多外国官员民众,聚集海岸,竞相欢迎,甚至出现了“倾国耸观”的热烈场面。例如,在印尼爪哇,凡“贾人至者,馆之宾舍,饮食丰洁”。(赵汝适《诸蕃志》)泉州商人黄真赴高丽贸易,国王让他寓于国家宾馆,并遣使随他来宋朝,同宋朝恢复中断四十二年之久的密切关系。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也记载了中国商船将药材运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备受欢迎的情况。
许多长年在海上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国商人和水手,就在一些海外国家定居下来,成为侨民,同当地人民通婚,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据《宋史》记载,北宋末年,居住朝鲜的就有“华人数百,多闽人因贾至者”。宋神宗的一个诏令说:福建、广东人因贸易到越南,“或闻有留彼用事”。有的客死异邦的侨民,墓地受到尊重和保护。近年在婆罗洲的文莱,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死于南宋嘉定年间的“泉州判院蒲公之墓”。频繁的贸易和人员往来,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指南针和火药,就是通过海外交通贸易,经阿拉伯商人西传到欧洲。据南印度学者的研究,月季花的品种,是由泉州经海路传到印度、斯里兰卡的。
宋代海员不畏风波浪谷,克服无数艰难困苦,为发展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上一篇:液化石油气全部气化呢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