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师德标兵与先进事迹

来源:
时间:2024-08-17 14:01:27
热度:

师德标兵与先进事迹【专家解说】:北京大学教授
潘文石同志事迹简介 潘文石,男,67岁,民盟盟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
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北

【专家解说】:北京大学教授 潘文石同志事迹简介 潘文石,男,67岁,民盟盟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 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崇 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87年 他主持的“大熊猫生物学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一等奖,1990年 主持的“秦岭大熊猫的生态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 潘教授身体力行,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表现出高度的 社会责任感,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八字校风是他 的座右铭,他对科学研究始终抱着严肃、严格的态度。他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保护生物学领域,特别关注濒危哺乳动物的保护。在科研中, 他虽然在某些领域已经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但在没有确切的把握 之前,从不轻易发表论著或宣布什么最新发现。他常说:“我的奋斗 目标不仅仅是发表一篇论文或写一本书。论文虽然有用,也能换来个 人的名利,但是很可能无法解决关键的问题。我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是,只有迎接挑战,不断努力,探索求新,把科学作为争取人类幸福 的手段,我们才能接触到科学研究的本质。”潘教授的工作不仅仅局 限于纯理论的研究,还紧密地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联系起来。1984年底,他率领一支年轻教师和研究生队伍,在秦岭对 生大熊猫生存适应的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取得多 项重要的科学发现,澄清了许多大熊猫科学研究上的疑团。面对秦岭 南坡存的过度采伐现象和大熊猫面临的危机,他致信江泽民总书记和 李鹏总理,建议在秦岭大熊猫的密集分布区内停止砍伐森林,成立新 的自然保护区。这一建议被立即采纳,1995年,秦岭大熊猫最重要的 分布区内全部停止了砍伐,成立了新的自然保护区。1985年3月,潘 文石教授带着两位研究生和一位本科生背着沉重的登山包进入秦岭南 坡。由于经费紧张,他们必须时时精打细算。从北京至研究地区,先 坐35小时的硬座火车,后坐8小时的长途汽车,再等待林区过往运输 原木的汽车,才能辗转到达野外工作站。大熊猫生活的高海拔山区冬 季严寒逼人,林业工人都下山过冬去了,潘教授和他的学生们为了追 踪大熊猫,却一直坚守在这深山老林中。他们为了节约时间和木炭, 经常把很多土豆和大米熬成一大锅,一连吃几天,直到转移到新的工 作点。野外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最困难的是长期缺乏油水,有时连主 食都不够吃,总感到饥饿。这种状况持续了8年之久。在这8年中,寒 冷的冬夜,他们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旧工棚里,不敢生火,只好把身子 钻进鸭绒睡袋里,一只手拿着蜡烛照明,一只手写研究日记。1989年 8月,第一只佩带无线电跟踪颈圈的大熊猫“娇娇”产下他的第一个 幼仔。为研究这个大熊猫母幼家庭的活动和移动方式,他们背着帐篷 、仪器和小型发电机等跟随大熊猫在深山峡谷之中跋涉。1996年,他 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广西崇左白头叶猴的保护生物学上。探索一种在贫 困地区兼顾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的途 径。自1996年11月始,他带领研究小组在广西崇左建立了野外研究基 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对白头叶猴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他不仅收集了 大量的白头叶猴及其栖息地的科学资料,他还热心参加当地的社区建 设,帮助白头叶猴分布区四周的农民改善饮水条件和发展沼气。 潘文石教授重视教书育人,他在给历届大学生和研究生上第一堂 课时,总要讲到,“我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在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和人 间社会的种种阻遏面前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潘文石教授 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支真正做学问的年轻队伍。他带的研究生,在就 读和毕业后取得了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成为治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成了治学做人的典范。 天津市新华中学教师 朱兆林同志事迹简介 朱兆林,女,39岁,中共党员,天津市新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 共十六大代表,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教师、全 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两届)、天 津市优秀党员、津门女将、市十佳青年教师、市“三育人”标兵、市优 秀青年知识分子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是市级学科带头人。 她注重理想教育,心理教育。她给学生们讲一代伟人周恩来、风华 绝代钱钟书、具有海拔高度的居里夫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 她让“2004中国十大杰出人物”感动着她的学生,激励他们成长上进。 在她的培养教育下,学生们提高了对党的认识,仅一个班就递交了16份 入党申请书,6名学生升入高三后就光荣地入了党。 她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有位 学生没有完成语文作业,却交上一篇颇具《诗经》味道的“检查”。她 就用这份“检查”做教材,让学生们知道什么叫做有文采,应当怎样学 好语文。这位同学酷爱军事,她就鼓励他,好好学习,实现理想。最后 这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解放军电子工程科技大学。朱老师说每个 学生都是一座宝藏,她要独具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潜藏的特长。班上有 个特别自卑的女孩儿,朱老师在日记中发现了她的文学天赋,就专门为 她写了篇文章《来点傲慢与自信》,又选了该生的一篇文章,送到天津 日报社,结果两篇文章发表于同一天的《天津日报》“教育天地”版。 此事对学生影响极大,高考填报志愿时,这位学生说:“老师,我也学 你。”于是郑重地填上了师范大学中文系。 她尝试成功教育,让成功、快乐、和谐、希望成为教育的主旋律, 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在学生中树立“人人能成才,天 天有进步”的观念。她常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她让学生演课本剧,班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小编剧、小导演和小 演员,学生们从成功的快乐中获得了学习上的收获。她在课堂开设五分 钟演讲,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使学生在兴奋、快乐、充实与期 待中渐渐提高了语文能力,悟出了成功的奥秘。 朱老师用爱心赢得学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每年元旦,她送给每个 同学一份礼物。第一年元旦,她的眼睛刚做完大手术,虽然一只眼睛缠 着厚厚的纱布,但她仰着头倚在墙上给120个学生每人写一张贺年卡。 第二年元旦,她用劳模奖金1500元和200元工资,给每一位学生买了一 本《在北大等你》。第三年,她从每位学生写的诗中精选1至2首,用自 己的劳模奖金出了一本精美诗集《小荷才露尖尖角》作为毕业纪念。18 年来,她坚持每天晚上备课、查资料。她还告诉学生:“别管多晚,你 们随时可以拨打我的电话解惑答疑。”她还从工资中拿出600元,资助 困难学生,为晚上补课的学生买饼干、面包。为了给学生补课,她经常 放弃午休。 她带的三届毕业班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她教的2004届特长班 有10名学生被保送上重点大学,其中3个清华大学、2个北京大学、3个 复旦大学(1个直读博士)、2个北京航空大学。她参加全市七学科多媒 体创优课大赛,获一等奖。在学校四次由学生进行的教学评估中均获高 分。应《天津日报》“名师家教”的邀请,她为天津市高三考生举办讲 座,获学生投票评选的“最最最喜爱的老师”。她完成了两项科研课题, 论文获全国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还承担着国家级基 础教育科研课题“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与导读研究”的研究任务。 她以惊人的毅力,在完成一线教学任务的同时,有5篇论文获国家级、 市级一等奖,发表70余篇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独立完成或主编了15部 书籍。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果树新村小学教师 马宪华同志事迹简介 马宪华,女,41岁,中共党员,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果 树新村小学教师。1996年,她服从组织安排,只身一人从条件较好的学 校来到了位于大山深处的果树新村创办小学。 马宪华到果树小学报到的时候,在20多平方米土坯仓房教室里能 看到的,除教育局带来的20套桌椅和一些课本、文具外,再就是十几个 来上学的孩子。望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从 马宪华家到学校,单程34华里,途中要翻4座山,过5条河,骑自行车要 走两个小时,遇到雨雪天气得走三个多小时。她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晚 上顶着星星才到家,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雨天一身泥,春秋要趟 带冰茬的水过河。1999年夏的一个雨后,她强行过河时被山洪卷下水, 多亏对岸的几个村民把她救了上来。 虽然工作环境艰苦、教学条件太差,但马宪华想:既然担起了这份 责任,就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她要让孩子们接受正规教 育。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除了英语其它的课程都开了,每门课她都认 真对待。 每周她要上35节课,还要为插班生补课。每逢期末考试,她都到市第一 小学取回密封的试卷,请村长拆开并监考,考完后再将试卷封好送回一 小判卷。学生的各科成绩都很好,跳级和插班生也在80分以上。所以, 当这里的三批31名学生读完三四年级后转往市内小学时,各校都乐于接 收。老师们反映,马宪华的学生成绩好、品行端。现在她仍每天往返于 这段崎岖的山路上,教着24名六个年龄段的孩子,这是全村所有学龄儿 童。村民们深情地说:马老师是用做人的良心和标准在教我们的孩子。 由于她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教学工作中,因而很少顾及自己的家。 除了节假日,家里的事她一点也帮不上忙,家里有多少鸡鸭她都不知道 。丈夫干着繁重的农活,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子。到果树小学去的时候, 七岁的儿子刚上小学,学校离家有两公里的山路,遇上放学没有同伴时, 吓得不敢走,经常含着眼泪进家门。她为此愧疚,但看到学生们在一天 天进步,她感到了慰藉。当耳闻马宪华的感人经历,又目睹了她的艰苦 环境后,东北师大一位教授感慨地说:“她,是真正的人民教师”。 她的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她的事迹在全国多家媒体上播发, 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看了她的事迹后批示:要宣传好马宪华精神。市、 州授予她“师德标兵”、吉林省委省政府授予她“山区人民的好教师” 称号,号召全省干部群众向他学习。去年3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 先进女职工”称号,她出席了表彰大会并在京作了事迹报告。9月10日 她参加了全国优秀农村教师座谈会。两次进京,她分别受到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同志的亲切接见。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