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能源安全战略的意义

来源:
时间:2024-08-17 12:10:26
热度:

能源安全战略的意义【专家解说】:(1)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强调中国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当前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国际石油价格的攀

【专家解说】:(1)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强调中国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当前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国际石油价格的攀升、国内石油供应的紧张,显现了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这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 (2)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能源供给安全是一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关键,也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安全。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同时能源生产也日益多元化。目前欧佩克掌握着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与此同时,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也开采出石油。相应的,很多西方国家在能源上也开始采取多元化战略。 (3) 对于中国来讲,能源(尤其是石油)安全是关系到中国在21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供油中断和油价大幅波动带来的危害。但随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加大,石油保障安全战略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 (4)自2001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出现了全球石油供给不足的现象,同时也带动了其它能源(如煤炭等)价格的上涨。在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和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国内能源供给长期处于偏紧状态,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对中国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能源消费大国来讲,能源价格不断上升,既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能源供给紧张的局面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效应的同时,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中占有较高比例,中国自身的能源需求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使我国在整个全球能源市场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因此,中国应站在全球的高度,充分认识在能源供给保障方面的劣势和优势,制定切合实际的国家能源保障战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迫切需要 油市震荡,油价上涨,油品吃紧,已经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油品市场的大趋势。目前影响油价的因素不乏投机炒作等因素,从整体上看,世界石油供应仍呈供略大于求的态势,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转暖,石油开采难度的加大,今后几十年内,世界范围的石油价格上涨,仍然难以避免。 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不断上升。中国2003年的石油消耗量达到2.5亿吨,其中进口量为9112万吨,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35%。目前,由于尚没有战略性储备库存,中国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仅为21.6天。 中国因为没有石油储备体系,在国际石油处于低价位时无法大量吸入,油价上涨时又无法减少进口量,形成“买涨不买落”的现象。2000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中国进口原油7000万吨,比1999年增加70%。随后原油价格回落,2001年底国际油价回落至每桶17美元左右,但此时中国却在释放库存压力,减少原油进口,2001年原油进口比上年下降7%。而国际油价高涨的2003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却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32.8%。以现在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中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万美元。2003年进口总额达到8000万吨左右,如果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中国进口用汇48亿元人民币,直接影响我国GDP大概0.043个百分点。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衔接如此之近,只会极大地削弱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石油安全问题不解决,将会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仅 1000美元,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还需50年中国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没有足够的能源保障,现代化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能源安全焦点是石油安全 中国石油供应面临的严峻形势 1.对国际石油的依赖 中国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1999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602亿吨,较1998 年下降0.1%;2000年,全国原油产量为1.6亿吨,同比基本持平;2001年,全国原油生产缓慢增长,年产量为1.64亿吨,比2000年增长1.33%;2002年,我国原油产量可望同比增长2%左右,原油年产量有可能达1.68亿吨。在过去的10年里,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与此同时,伴随我国经济的连年稳定增长,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9%。我国近年来是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我国从1983年开始使用进口原油,当年进口量为905万吨。近年进口更呈明显增长态势。1999年 4381万吨,增长384%;2000年7900万吨,同比增长80%,超过一半是从海湾地区进口的。2001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6500万吨,可以说,如果在今后的10-15年内没有重大发现和重大技术突破,我国原油将严重供不应求。到2015年,我国将有一半原油需要进口。2020年,中国对国际石油的依赖将从目前的20%左右上升到40%左右。可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 中东和非洲地区是中国进口原油的主要来源地区,2002年,从这两个地区进口的原油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72.3%。但中东和北非地区因局势动荡造成的供油不稳,是中国石油进口来源的一大隐患。若是具备一定数量的石油储备,中国才能够在石油供应短缺时,动用国家石油储备,为国内油价筑起一道防护墙。 2.国内石油供应的形势 多年来,我国石油工业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指引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庆、胜利、辽河成为中国最大的三个油田,此外还有大港、中原、江汉等油田。经过多年的开采,这些油田要么进入了开发的中后期,要么已经接近枯竭。虽然采用了新技术,但要保持长期稳定高产已十分困难。 90年代起,中国大西北的五大盆地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区。这五大盆地是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青海的柴达木、新疆的准葛尔、塔里木和吐(鲁番)—哈(密)。估计中国油气资源一半的蕴藏在这里。预计2010年,新疆可年产5000万吨原油,成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四川、陕西也不断发现颇具规模的油气田。西藏也发现油气显示。但中国西北地区气候恶劣,地质情况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打井费用昂贵,有时投资上亿元人民币得到的只是一个“干窟窿”,而且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落后。油气开发需要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油气资源多在大西北,而中国能源消耗大户在大东南,庞大数量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气使铁路运输不堪负重。用管道运输,不论管道修建,还是建成后的运管,都成本不菲。对珠江三角洲的用户来说,用东南亚的油气更划算。 另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中国石油接替资源量和后备可采储量日趋紧张。根据 2002年中国油气资源评估报告,中国的石油资源量应大于1021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但陆上石油平均探明程度仅为28%,天然气平均探明程度只有6%,远低于世界平均探明率,中西部地区探明率更低。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勘探还处于开发初期。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本知识点是目前热点问题。可以出材料题。考生需要注意,一是将我国的石油战略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联系起来,一是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与马克思主义原理中人与自然关系联系起来,或是将其与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突出资源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