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十二五规划的新得体会

来源:
时间:2024-08-17 15:39:08
热度:

十二五规划的新得体会热心网友: 促民生,保和谐,富民乃强国之根本。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肯定

热心网友: 促民生,保和谐,富民乃强国之根本。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肯定了过去的五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在前者的奠基之下确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十二五规划”。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工作已经开启,而作为统领未来5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规划,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应明确提出“富民”的目标和任务。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为全国的各个领域做出规划。然而“民”作为一个国家的最基本因素故为重要,所以安民、富民便是国家制定各项政策、方针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通过对“十二五规划”的不断追踪学习,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来看,今年的十二五规划的亮点还是在于“民”。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再者具体到“十二五”规划当中,之所以将“富民”作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这也是一个看点同时也是由它自身所必须的原因。通过学习相关资料总结如下: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故我想说:“民生重于泰山,力在富民,志在强国”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感自身能力和阅历的浅薄,需当不断学习以自强,争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

热心网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几点体会。第二,对“十二五”时期乃至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这预测包括三种情景,一是在现有发展方式没有发生大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未来发展情景是怎样的,二是在发展方式转变较快的情景我国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三是如果我国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进展都不理想,我国发展将面临怎样的风险。

学习“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几点体会

第一,提出主题和主线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最鲜明的特征。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除个别年份外,以往的五年计划、规划建议通常没有提出鲜明的主题和主线。

“九五”计划建议没有提出主题和主线,但“九五”计划建议有一个特征是鲜明地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九五”计划建议的突出特征,我们现在讲的经济发展方式转轨、转型都是从“九五”计划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沿袭、发展来的。

“十五”计划建议中有主题和主线的提法,即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

“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没有提出主题和主线,但当时曾副总理做了一个辅导报告,这个辅导报告指出“十一五”规划建议的主线是发展的转轨。

当前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环境所迫,形势所逼。

我国现在面临的国家安全态势对我们的发展理念、思路、方式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家也知道我国的战略资源对外依赖度比较高,像石油这样一些战略性资源主要依靠海外市场,我国陆上石油50%是从中东运过来的,海上石油90%的运输得经过马六甲海峡,这两个通道一旦出了问题,我们就只能回到煤炭时代。最近京藏高速公路堵车20多天,被堵车辆绵延上百公里。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反思,京藏高速公路大堵车不是一次两次了,半个中国的卡车都到内蒙古拉煤,能不堵吗?我也不从更多的角度讨论这件事儿,只是说这件事情又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太粗放的一个例证,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平常我们就要遇到这样那样的重大问题。国家安全态势如此严重,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如何突围?胡总书记讲这次金融危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一次冲击,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严重冲击,暴露出非常深刻的结构性矛盾。

二是人民期待,全党共识。

大家也知道我们现在遇到了住房、教育、看病、养老、交通、生活环境等很多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是人民热切期盼政府解决的问题,为了使我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水平更高、生活质量更好,我们的发展理念、思路应该切实按照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来考虑、部署和推动。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之前中央发了一个调研提纲,让我们到各省、各地区去调研,包括主题主线、主要目标、重大任务、重大举措等几个重要方面的内容,从各省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家的看法非常一致,这样就形成了全党共识。

三是实践昭示,行动指南。

近两年全国各地都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各地的领导普遍反应说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跟当地的发展是真正结合在一起了,比如过去要关停污染大、能耗高的项目时领导班子内部形不成共识,一些领导担心关停之后本地的就业、税收出问题,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班子的意见得到了高度统一。只要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实践就能取得进展,反之问题就暴露得更加明显,比如现在我国社会矛盾集中、多发、复杂,有的还相当尖锐,如果不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处理,这方面会遇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下降幅度也达到了世界的中等水平,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我们讲的不够,我们通常都在讲我国跟美国、日本、欧盟相比能耗水平高,当然这样比较能够看到我们的差距,但这样比就容易使一些人看不到我们采取措施后所取得的成效,所以我认为这样比是不够客观的,还要跟同等发展阶段、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一段长时期内做比较,这样才能看出规律性的东西以及我们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效,增强我们坚持这条道路的信心。不能为了强调某一件事情,为了领会某个精神,就把过去说的一无是处,把负面的东西讲的很到位,却忽略了正面的东西,这不是客观的分析态度。

为什么要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温总理对此做了四点说明。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近年来有一些人认为,现在我国社会发展有很多不足,“经济腿长、社会腿短”,是不是应当以社会发展为中心?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社会发展为中心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现在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社会领域不如经济领域发展快,这些反思是必要的,但因此认为我们现在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略了社会建设则是不准确的。温总理讲的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协调推进。

二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很多,但机遇也很多,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总体判断是机遇大于挑战。能不能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直接关系到2020年能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机遇稍纵即逝,错过了以后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三是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的许多目标、措施、任务都是围绕“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进行考虑和部署的。

四是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邓xp当年讲过,发展以后可能比不发展时的问题还要多,现在发达地区遇到的问题比欠发达地区遇到的问题更为复杂。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发展,而不是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

如何把握“十二五”时期的国际环境?

目前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比如huanghai军演、钓yu岛争端等都很突出,虽然局部挑战更加严峻,但总体大环境没变。

一是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其一,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许多西方政治家都在担忧经济全球化的逆转、停顿,因为很多国家出台了贸易、投资保护的政策,但很多事实证明这些政策并没有影响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全球产业转移在加速,投资规模在扩大。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一些低端制造业从中国向周边低成本国家地区转移,但向中国转移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增加,这是2009年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外经部对1500家在华外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2、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加快。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预测2010年底全世界将有400个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签署,其中90%以上是自由贸易协定。3、科技革命导致了技术和资本流动加速。

其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了新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在当今国际经济版图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占的份额明显上升,这些国家的话语权也在提升。由此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再调整,出现了20国集团、77国集团等,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的多国集团在全球治理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在上升,这是一个好的态势。

其三,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孕育着新的突破。现在很多国家组成战略联盟,联合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这样做是为了规避风险,同时加强了合作,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进行具体分析。

其一,世界经济复苏曲折坎坷,增长放慢。虽然今年很多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复苏的预期调高了,比如国际货币基金今年初的预期是增长3.2%,7月份调高到4.5%,最近又调高到4.8%。但发达国家美日欧盟三大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出现了反复,尤其是5月份的欧洲债务危机导致了欧盟经济增长严重放慢,美日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这些必然导致世界经济未来增长速度的放慢。

其二,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美日欧盟主要经济体提出了振兴制造业、扩大出口等计划,扶持本国制造业出口。法国明确提出法国制造战略并且提出七大振兴战略性产业,其中包括食品工业。而食品出口、轻纺工业出口是我国出口的传统优势,一旦发达国家缓过劲儿来了跟我国形成新的竞争,我们原有的市场可能会丢掉。美国提出五年内将出口翻一番,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日本也提出了制造业振兴计划,大家都清楚这些国家的技术力量、研发力量。中国制造要保持自己的市场优势,必须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

其三,气候变化、资源和公共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动不动就把这个祸水引向中国,说中国是第一排放大国,能耗也越来越大,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高起就是由中国和印度这些发展中大国的需求增加而导致的。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我不愿意用“崛起”这样的字眼,我们以为我们壮大就安全了,但恰恰相反,越壮大别人越打压。在这样情况下,讨论到一些全球性问题的时候就把中国当成出头鸟来打,对此我们要有一个长期的应对准备。比如如果我们的发展方式继续粗放就会越来越多授人以柄,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可能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有更多的话语权,营造出较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其四,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一些不良资产和有毒资产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水有多深我们还不知道并且很难预见。2、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明显。美元作为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成为全世界各国的结算工具和储备货币,一国货币主导其他国家主权的局面没有改变,未来还会发生震荡。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美元资产贬值,这将是“十二五”时期以及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3、多极化趋势存在变数。发达国家数量少,价值观也比较一致,容易抱团。而发展中国家的价值观不一致,目标不一样,国家体制也不一致,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要求也多了,这些不同导致发展中国家很难在国际政治中形成一个声音。我们要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在一起,争取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同时也扩大我们的发展空间。4、国际市场震荡频繁,并且迅速地传导到中国国内,有些我们可以预见,有些我们没法预见。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国内的经济率先反弹,各方面的指标都比较好,已经进入稳定阶段,但前段时间我国股市却往下掉,这是很反常的。

如何把握“十二五”时期的国内环境?

一是国内环境的有利条件。主要是发展潜力和回旋余地大,要素组合优势比较明显,微观经济活力和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增强,政治稳定,党和国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是内部挑战也很突出。这里我列了八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投资消费关系失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差距明显,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国际收支不平衡,社会矛盾复杂多发,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仍然较多等,这些我不一一展开讲了,主要讲以下两点。

其一,投资消费关系失调。2009年投资拉动对当年GDP增长贡献8个点,消费拉动的贡献是4.6个点,这是1986年以来消费对当年GDP贡献最大的一年,进出口贡献的是负3.7个点。不难看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消费,所以投资和消费的关系进一步失衡,这就给“十二五”规划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果“十二五”期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继续发酵,而我们既要扩内需,又要调内需结构,就是调整投资消费的关系,调高居民消费在经济总量当中的比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现在看要完成这个任务还是相当困难的。要提高消费是很不容易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党和政府提出投资消费双拉动。比如,以前七户人家的总电表是15安培,通过城乡电网改造把照明电改为动力电,每一户的电表是30安培,通过投资拉动了家用电器的消费。即使如此消费增幅只有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大,经济增长仍然是靠投资拉动的。2008年、2009年我国的消费实际增幅是16%—17%,剔除价格上涨因素,用了10年的时间才翻了一番。而投资一年就可以增长几十个点,所以在应对经济短期波动时,要想扩内需,最见效的就是投资,但这给投资消费关系的调整带来了新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努力使二者的关系更为平衡一些。

其二,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最近在讨论中国的人口红利期要结束了,拐点即将出现,不过也不是马上就结束,至少还有5年的人口红利期。我国人口学界的测算结果显示,到2015年、2016年我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增长高峰结束,但由于我国人口的基数很大,在拐点出现之后每年仍有700—800万新增劳动力要就业。

现在很难雇佣到熟练技工,随着产业的转移,这种问题还会进一步出现,比如东部的制造业转到中西部,中西部的农民工就不到东部去打工了,劳动力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2006年对东、中、西三大地带2700个村的调查,74%以上的村已经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可以再向外转移了。那么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还有1亿多,他们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这些人是很难出来打工的。

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意味着以往靠低成本劳动力推动经济增长也就是吃人口红利的增长模式要转型,否则我们最多再坚持5年,如果到那个时候再转型代价会更高。

第二,关于主线的重要概括。

   五中全会有许多新的提法值得我们注意,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本身的事儿,必须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以此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如果不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就可能是一种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发展。这些概括都是比较有新意、有高度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