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请根据下列材料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消息 ??

来源:
时间:2024-08-17 15:38:33
热度:

请根据下列材料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消息 ??热心网友:人类目前的生活方式所需,使得我们的地球象是在供应两个地球生命的需要,这使得世界正在进入一个“生态信贷紧缩危

热心网友:人类目前的生活方式所需,使得我们的地球象是在供应两个地球生命的需要,这使得世界正在进入一个“生态信贷紧缩危机”。 一是气候反常。 二是共同促进生物多样性。 三是污染与健康。 四是水资源。 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1、森林的减少 2、植被的破坏 3、土地的沙化 4、河流的污染 5、温室效应 6、物种的灭绝 二、产生严重生态危机的原因 1、人口的增长 2、工业化进程加快 3、贫富差距严重 4、消费文化的盛行 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十个方面的问题: ①臭氧层空洞, ②温室效应, ③酸雨、酸雾, ④飘尘、有害气体和光化学烟雾, ⑤河流污染, ⑥海洋污染, ⑦土壤污染, ⑧食物污染, ⑨放射性污染, ⑩噪声污染。 资源锐减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问题: ①森林滥耗, 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土地占用, ③能源短缺, ④水资源紧张, ⑤粮食匮乏, ⑥物种消亡。 目前,世界上个人“生态足迹”最大的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科威特、丹麦等。全球平均“生态足迹”为2.7公顷,而地球可以承受的人均“生态足迹”是2.1公顷。人类现在使用的资源,相当于1.3个地球所能提供的。 科学家表示地球正处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所有动植物物种有一半正在消失。这些言论并非全然是危言耸听。两年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朱格拉夫就曾发出警告:人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而导演这一悲剧的正是人类自身。人类过度活动正在导致动植物物种灭绝的危机。 非常独特的物种如果灭绝将会比一些近亲的物种灭绝造成更坏的后果。植物群落表现出更长的进化史,其产量就更多。卡多特解释说,比如,毛茛科植物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物种,进化史很长,它们如果灭绝,将会比雏菊或向日葵灭绝造成较大的生态影响,其影响远超过的影响。而雏菊和向日葵是近亲的物种,具有更为相似的基因组成。即使在某个小生态环境中,如果一种植物灭绝,另一种就能够替代它在生态系统中发挥作用。卡多特认为此项研究非常全面,包括欧美和亚洲所发现的草原植物都进行了研究。而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能预测物种是否重要。 报告称,人类向地球索取的自然资源超过地球能向我们提供的。人类对水、空气和土地的需求,已经消耗了地球近三分之一的可再生资源能力,但地球却不能及时补给,这会导致森林资源消失、土地沙化、空气和水源污染以及鱼类和其它物种减少。 人类每年由于过度使用自然资源造成的损失达4-4.5万亿英镑,是全球金融危机造成损失的2倍。随着人口增多和消费速度加快,这种情况会继续恶化。专家预计到2030年,如果人类生活方式没有任何变化,人类要想维持生存得需要两个地球供应资源。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人们,能够认识、理解、需要、并接受生态化了。因为,20世纪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环境灾难,人类再也无法承受起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以及由此给人类带来的人地之间、人际之间、和代际之间的种种极度紧张关系。 在我国,可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理解生态化的深刻含义,说不定有些人还在利用生态化的号召力达到赢利的目的。但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却在忧心忡忡。2002年,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生态环境问题时,语气沉重:“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相当严重”。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认为:“局部环境的破坏可能引发全局的环境问题,甚至会使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受到威胁”。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自然保护司杨朝飞司长答记者问时说:“我国面临的生态压力仍然很大,在生态方面,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 2000年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首次全面地提出了树立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大多数有识之士确信:生态化转换是关系到生存、发展、健康、幸福的根本,是各行各业以及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它将成为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唯一选择,并在行动上付诸实施。“生态化”不仅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时代性、创新性、战略性、方向性的词汇、还是一股不容回避的洪流、是人类社会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只/公顷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氮、磷、钾3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年到2000年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80公顷下降为68公顷。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功能性灭绝。 呼吁全球投入巨资预防生态危机 科研人员在报告中呼吁全世界的政治家们,采取类似于拯救全球经济的巨额救援计划来预防生态危机。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主席伊米卡·安耀库称:“他们现在需要转移注意力,关注更值得关心的事情,也就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状况。”前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大卫·金爵士说:“我们都要承认,目前人类存在理解方面的误差,地球上多种资源正在迅速消亡,其状况比白垩纪时发生的第5次生物大灭绝更可怕、更严重。” 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全球生物多样性已经从1970年时的下降了近三分之一。其中,热带物种种类减少了一半。尽管温带生物差异性依然稳定,但已经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另外,陆地、淡水、海洋、雨林以及草原等地区的物种差异性都有明显下降。只有北极地区以及北美洲地区,没有显著变化。 报告还包括了世界自然系统的健康标准——“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我们可以将“生态足迹”形象地理解成一只“巨足”,它承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这只脚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越大,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目前,世界上个人“生态足迹”最大的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科威特、丹麦等,占地约为8公顷到20公顷;刚果(金)、海地、阿富汗和马拉维等国家约为半公顷。全球平均“生态足迹”为2.7公顷,而地球可以承受的人均“生态足迹”是2.1公顷;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占用超过了地球生物圈可更新能力的至少30%以上。换句话说,人类现在使用的资源,相当于1.3个地球所能提供的。 黄河流域的生态危机 1 水资源短缺,断流加剧 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地区,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据统计,黄河拥有水资源只有580亿立方米.而且,黄河水因泥沙太多,每年16亿吨泥沙至少需200亿立方米的水来冲刷,其可利用之水还必须减去200亿立方米.这样黄河实际拥有的可利用水量是每年300亿立方米.3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供沿河9个省区及河北.天津两省市使用,本来已经供不应求,再加上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水资源,使得水资源浪费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缺水,成为黄河面临的一大难题.1979年,黄河领域有154个城市缺水,1988年,缺水城市增加到300个,总缺水量高达54亿立方米.进入90年代以后,缺水城市每年都在增加.城市膨胀,流动人口剧增之后,城市用水不得不挤占农业用水,或在城市完全不顾后果地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现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地下水质恶化等.因为缺水,华北粮仓河北省一方面年年旱灾,另一方面农田保积年年降低.全省1986年的水田浇灌面积较1980年减少了900万亩,粮食产量长期徘徊不前.宁夏,甘肃,因为严重缺水,大量人口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无法摆脱贫苦困. 黄河流域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特别是近20年以来下游断流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而且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据《黄河志》记载,1761年黄河花园口最大流量为3.2万立方米,1958年7月17日为每秒200立方米。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0亿立方米,黄河入海水量占径流总量的比率,50年代为79%,60年代为60%,70年代为55.5%,80年代为51.2%。1972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现象,当年断流17天,1991—1995年间平均每天断流620公里;1997年断流13次共226天,断流河段长683公里。黄河可能成为季节性的内陆河。在断流的地方,昔日黄河帆影已成无水之舟。断流使下游沿黄城市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东营,滨州,濮阳等城市对居民实行定时供水,家家户户蓄水备荒,摆满了坛坛罐罐。沿黄两岸禾苗枯焦,断流时间一长,便颗粒无收。断流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例如:年产30万吨尿素合成氨的”中原化肥厂”,因黄河断流影响,不得不停产。总之,因断流给沿黄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都非常严重。仅以山东省滨州为例:滨州地处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濒渤海,是黄河入海的必经之地。这一地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地下均为咸水,很难食用,因而这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主要依靠黄河水,黄河水是其经济命脉。 长江流域的生态危机 1998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铺天盖地地压向长江,使长江无须臾喘息之机地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洪水一泻千里,几乎全流域泛滥。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滥,中国全国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无妄之灾,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 长江洪水泛滥是长江流域森林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带来的直接后果。 长江两岸有4亿人口居住,5O年代中期,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为22%,由于不断进行的农地开垦、建厂和城市化,使两岸80%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四川省193个县中,森林覆盖面积超过3O%以上的仅有12个县,一些县的森林覆盖面积还不到3%。为此,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有2O%发生水土流失,每年丧失表土24亿吨,每年从上游携带下来5亿吨以上的土砂顺着长江流入了东海。由于年复一年的土砂淤积,长江的河床从多年前开始就已高出了地面,成为继黄河之后的又一条“悬河”。长江的“碧水”早已荡然无存,其“浑黄”程度可以和黄河“媲美”。另一方面,长江中下游有蓄洪功能的湖泊则在迅速地萎缩着,洞庭湖水域面积从1949年的4350平方公里缩减到2145平方公里,鄱阳湖在40年间缩小了1/5,还有数百个中小湖泊已经永远地从地图上消失了。这一切都是长江洪水泛滥的原因。 除此之外,这次的洪魔肆虐和1997年爆发的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密切的关联。厄尔尼诺的强大暖湿空气带来了强降水,造成长江流域洪峰不断。紧随着厄尔尼诺来的拉尼娜现象又使应当按期北移的副热带高压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使一度相对缓解的长江干流汛情再度紧张起来,以致长江全线告急。长江洪水泛滥和地球温暖化之间的密切关联使专家们不无担心——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增加一倍的话,地球上的降水量将增加3%—15%,大雨和洪水的增加与地球温暖化状况是并行进展的。 1998年的长江洪水无疑在向人们示警: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危机四伏,它随时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巨大灾难。 古印度有一句格言:“空气、水和土地不是父辈给我们的礼物,而是我们向子孙的借款。” 每年污染造成的损失,是GDP的7%左右。 1、贫水大国。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09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城市河段70%受到污染;2/3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超标的环境里;很多城市正在使用只能供8~10年使用的深层岩水,众多农村人群不得不饮用已被污染的地表和浅层水源。 2、黄河不再咆哮。1972年黄河第一次出现断流以来,每年断流次数还在增加。如此下去,黄河很可能成为一条既不注入大海、也不注入湖泊的内陆河。黄河源头区玛多境内原拥有4077个湖泊,现在只剩1000多个,而以面积计,90%以上的湖泊已经干涸。 3、长江在挣扎。严重水土流失,使长江流域塘堰总库容量被泥沙淤积了一半以上,每到汛期,洪水水位高出两岸达数米到几十米。水体污染:如2001年,废水污水排放总量为220亿吨,只有53%断面达到三类以上水质,目前,我国七大水系污染最为严重的还不是长江(由重到轻: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4、五大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重病缠身。一是湖面萎缩。(例):鄱阳湖由建国初期的5100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的3900平方公里,仅洞庭湖面积和湖容都减少了50%以上。二是污染。巢湖接废水污水量为五大湖之首,2003年,巢湖水质已超过三类标准。 5、海洋的呼救。近年来,我国海域发生赤潮频率提高,东海为我国赤潮高发区,浙江近岸海域基本无一类海水,四类以上水质占海域面积81%,污染程度居沿海省份第二位。以东海为例,2003年人们向东海倾倒了4245万立方米的疏浚物(含大量铜、铅、锌、砷、镉、铬和油类),其中,上海海区的倾倒量占55%以上,使长江口一带海域元机氮和无机磷全部超标。 渤海在“死海”边缘上。经国家海洋局检测,渤海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临界点,水体中的无机盐、活性磷酸盐、铜、氮、锌、石油等全部超标,海底泥中重金属竟超标2000倍,渤海产卵场污染面积达100%。专家警告:再不果断采取措施,10年内渤海将成为“死海”。有“鱼仓”美誉的渤海,近年来已几近无鱼可捕,20年间,对虾产量锐减九成,原因是:狂捕滥捞。 6、耕地告急。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人口却占21%。2003年我国耕地面积比七年前少了1亿亩,年均减少1429亩。有预测表明,到2030年,我国耕地人均占有量将减少1/4。现在比较好的一等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41.33%,而60%以上的耕地无水源保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同时,每年还新增1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我国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已经到了极限,占世界7%的耕地,却使用了占世界近30%的氮肥,化肥、农药被农作物吸收的仅30%,有70%被大气、土壤、江河湖海与地下水吸收,使耕地质量逐年下降。 7、土地荒漠化、沙化令人忧。我国现在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2600多平方公里。20世纪5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面积开发,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截水导致罗布泊干涸。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正面临着罗布泊的命运。我国沙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4.3万平方公里。 沙尘暴肆虐。这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的自然灾害。建国至2001年的52年间,共发生88次沙尘暴(平均每年1.7次),进入2000年以后,沙尘暴急剧增加,当年,强和特强沙尘暴就达9次。 8、城市中弥漫着污染的空气。“神舟”五号飞船拍回来的照片看,我们北方的俄罗斯是绿色的,南边的东南亚是绿色的,只有我国是枯黄一片。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空气质量属于三级与劣于三级的城市占58.3%。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占8个。我国1/3国土被酸雨侵害。 9、能源危机。改革开放20多年,却在走着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路。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石油消耗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铅增长380%,锌增长11%,10种有色金属增长276%,这迅速耗尽了国内资源。而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超指出,按目前经济高增长,能源高消耗情景设计,在未来中国20年里,还需要增加26座兖州煤矿,6个大庆油田,8个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4.3年左右的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20个大亚湾核电站和400个大型火电站,还要用20年时间建起美国用50年时间增容起来的电网容量。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将达到31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点当年全球的13.2%。目前,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仍较高,约为世界经合组织国家均值的4.6倍。 我国各类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同程度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但却是世界上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耗水量的第一大国(占世界用水总量的15.4%),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位,污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相当于美国的3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不久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1990年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价值为367亿元左右,约占当年GNP的2.1%,1992年环境污染损失为1096.5元,占当年GNP的4.5%,1993年的污染损失为1085.1亿元,占当年GNP的3.16%。据1997年世界银行统计,中国每年仅空气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54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6%,如果将所有的污染对经济所造成的损失是GDP的7%左右。这一数字正好接近这些年的经济增长所创造的价值(《暸望》2004年40期)。也就是说,我们千万百计所创造的经济增长奇迹,实际上被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无情的抵消了。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水资源的消耗,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美国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 10、高耗能建筑,难以填平的黑洞。由于只考虑当前一次性基本建设的投资,无视长期能源消耗,结果是给后人留下了数百亿平方米的高耗能建筑。目前,我国已建房屋有近400亿平方米属于高耗能建筑,新建房屋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 11、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大气、水体、土壤以及食品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威胁日见严重。一是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二是2003年SARP(非典)袭击我国,变异的环境会产生变异的物质,变异的物质孕育出了人类的天敌,三是由于环境的毒化,人体血液中正常的白血球数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7000~8000降到了20世纪末的4000左右。男子精子数1940年平均每毫升1.13亿个,到1990年7700年,年递减2%。照此速度,70年后,人类将丧失生育能力。 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态系统全面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 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 1.5万公顷。 第二,水土流失急剧,大量国土“沦丧”。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 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第三,濒危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下降。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80公顷下降为68公顷。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 第四,天然湿地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池”(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湿地被誉“地球之肾”,“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 第五,人工林树种单一,危害国土生态。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 第六,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以前要一年才能长大的猪,现在四个多月就能催肥。两只翅膀的鸡,在激素的作用下可长出3~6只翅膀。这样的食品进入食物链的生态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我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介绍。建议中央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1、水资源的枯竭和污染。 我国属于贫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仅2000多m3,约占全世界人均水资源的22.5%。每年人均用水量(含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约560m3,并且正以人均约10m3∕a的速度增长,如此巨大的用水量使我国的水生态严重失衡,导致河水断流、湖泊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新疆的塔里木河曾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其下游年平均流量从20世纪60年代的12.33亿m3到90年代锐减为1.2亿m3,实际干流缩短了300km,塔里木河下游农田因此而减少了1万hm2。黄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到90年代,年平均断流量达94d,断流河段长度达700km。还有许多小河流,已经干枯,或变成了接纳污水的臭水沟。我国曾经是世界公认的多湖泊国家,20世纪70年代全国共有面积大于1km3的湖泊2800多个,到90年代减少了500多个。超强开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北京的地下水位下降了50m,华北的一些地区地下水开采已到尽头。如此贫乏的水资源还要承受水污染的重压,全国每年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达420多亿t,造成我国的地表水普遍污染,在已监测的河流断面中,70%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30%受到严重污染。 2、天然湿地正在减少。沼泽、滩涂这些由水和动植物组成的天然湿地系统,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功能,被形象地成为地球的肾。我国的湿地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已经减少了400多万hm2,每年以10hm2万的速度减少,若再不能有效地控制,20年后我国的湿地将不复存在。 3、森林和草地遭到严重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森林占有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森林覆盖率远低于世界平均值(27%),截至到2002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6.55%。我国草地资源丰富,约占国土面积的40%,无计划的开垦使草地面积正以每年65万hm2的速度减少,开垦农田的草地由于没有采取科学的种植,使得土壤肥力下降产量低,逐步撂荒沙化。

热心网友:近年来,我国在能源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能源总产量翻了一番,在煤炭生产、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大水电站建设、核电发展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我国也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同时,我国在开发和利用能源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一,能源的生产量不能满足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第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当中,煤炭占到了67%以上,而新能源,包括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核电等,比例都很低。我国已成为石油纯进口国家,而且进口量还在逐渐增加。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对国家经济安全也构成了威胁。此外,长期消耗化石燃料,带来大量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也给我国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第三,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第四,对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匮乏。同时,由于我国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随着经济的增长,各个国家都已经把节能降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作为能源发展的目标。我国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能源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在我国实行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效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可能。中国要以较少能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节能潜力的挖掘。因此,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持之以恒地坚持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战略。 为了保护环境,实现能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洁净能源的发展,以加速能源结构调整步伐。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如不加以控制,在将来受到具体减排指标约束时,很多行业会大受冲击,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向排放量较小的国家购买排放权。《京都议定书》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变革,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能源结构调整将是我国新世纪能源战略的主题。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21世纪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具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在中长期战略上应做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部署。 当前,我国能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很多地方对能源浪费现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倡导全社会节能降耗,培养全民的节能意识,对我国能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开发和利用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对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认识还不充分,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认识,促进我国能源发展。 当前,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保护环境,应该积极吸收和推广国内外能源领域的先进技术,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促进能源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政策对新世纪能源战略实施的服务功能和保障机制作用。要加强对新世纪能源政策的研究和资金的投入,吸收外国能源政策的经验和成果,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和完善我国能源政策。国家可以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来促进我国能源政策法规的落实,以此保障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如国家可以采用收能源税的方法,来控制能耗的增长,并引导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耗朝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向发展。

热心网友:自己去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