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来源:
时间:2024-08-17 15:16:34
热度:

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热心网友:【一】报刊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

热心网友:【一】报刊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有固定名称,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现在多数报纸每日出版一次或数次,也有每周出版几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这种意义上的报纸只出现在现代社会,古代社会的“报纸”或不是纸质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连续发行,一定意义上也不是面向公众的。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报纸”的英文一词(Newspaper)最早出现于1665年英国第一家报纸《牛津公报》上。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现最早的日报《新到新闻》,但是日报成为报纸的主角,是在18世纪以后。日报的普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业得以成熟,因为日报的连续出版,对信息的采集和发送、印刷技术、新闻人员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初期的报纸和杂志是混同的,有新闻,也有各种杂文和文学作品,简单地装订成册。对于这个时期的报纸和杂志,通常笼统地称“报刊”,英国、法国、中国早期的“报刊”概念,便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英国和法国从18世纪起,报纸与杂志开始明显地分离,中国在本土出现现代“报刊”后约二十年,报纸和杂志的分野得到明确。 报纸可以作为商品,也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宣传品。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大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和商业报纸时期。在官报时期,报纸对于封建王权来说.主要是政治斗争的宣传品,但对于特许经营报纸的出版商来说,它是一种通过出售而获利的商品。党报时期,相当多的报纸从属于各个政党或派别,为各自的利益作宣传,但也存在较大的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商业性报纸。19世纪中叶,美国、英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多数报纸,每份报纸的价格便宜到只是本国货币的最小单位(美分、便士)。当报纸面向下层公众之时,它们开始最大限度地争取公众,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于是,党报时期结束,进入了商业报纸时期。 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发行量,报纸除了刊登新闻和强化新闻的平民化外,越来越多地增加了娱乐方面的内容。在与电子媒介的竞争中,报纸新闻的深度报道得到更大的重视。 大众化报纸逐渐在报纸总体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是,以中上层公众为读者对象的所谓“高级报纸”也逐渐稳定下来,于是形成大众化报纸、“高级报纸”各自的生存空间。前者发行量巨大,获利较多,后者发行量有限,但在影响舆论和赢得声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情形较为明显的国家,例如英国、德国;而另一些国家,这种分野并不很清晰,例如美国、法国、日本。【二】电报(一)起源18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此时,发明电报的基本技术条件(电池、铜线、电磁感应器)也已具备。1837年,英国库克和惠斯通设计制造了第一个有线电报,且不断加以改进,发报速度不断提高。这种电报很快在铁路通信中获得了应用。他们的电报系统的特点是电文直接指向字母。与此同时,美国人莫尔斯也对电报着了迷。他是一位画家,凭借了他丰富的想象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实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在他4l岁那年,他从法国学画后返回美国的轮船上,医生杰克逊将他引入了电磁学这个神奇世界。在船上,杰克逊向他展示了"电磁铁",一通电能吸起铁的器件,一断电铁器就掉下来。还说"不管电线有多长,电流都可以神速通过"。这个小玩意儿使莫尔斯产生了遐想:既然电流可以瞬息通过导线,那能不能用电流来传递信息呢?为此,他在自己的画本上写下了"电报"字样,立志要完成用电来传递信息的发明。回美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制电报的工作中去。他拜著名的电磁学家亨利为师,从头开始学习电磁学知识。他买来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仪器和电工工具,把画室改为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他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方案,绘制了一幅又一幅草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但得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失败。在深深的失望之中好几次他想重操旧业。然而,每当他拿起画笔看到画本上自己写"电报"字样时,又为当初立下的誓言所激励,从失望中抬起头来。他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认真检查了设计思路,发现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来发送信号。1836年,莫尔斯终于找到了新方法。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新的设计方案:"电流只要停止片刻,就会现出火花。有火花出现可以看成是一种符号,没有火花出现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间长度又是一种符号。这三种符号组合起来可代表字母和数字,就可以通过导线来传递文字了。"我们现在看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事啊!但莫尔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到用点、划和空白的组合来表示字母是多么不容易啊!这种用编码来传递信息的构想是多么伟大,多么奇特!这样,只要发出两种电符号就可以传递信息,大大简化了设计和装置。莫尔斯的奇特构想,即著名的"莫尔斯电码",是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是电报发明史上的重大突破。莫尔斯在取得突破以后,马上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把设想变为实用的装置,并且不断地加以改进。1844年5月24日,是世界电信史上光辉的一页。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厅里,亲自按动电报机按键。随着一连串嘀嘀嗒嗒声响起,电文通过电线很快传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巴尔的摩。他的助手准确无误地把电文译了出来。莫尔斯电报的成功轰动了美国、英国和世界其他各国,他的电报很快风靡全球。 19世纪后半叶,莫尔斯电报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二)发展 早在莫尔斯之前,就有人想过用电来进行通信,最早的电报机应该是有着26根电线的机器。1753年,当时对电的研究尚只停留在静电上,一位叫摩尔逊的人,利用静电感应的原理,用代表26个英文字母的26根导线通电后进行信息传输,但这种机器需要的导线太多,设置庞杂,并且静电传应的距离有限,因此这项发明没有得到推广。1804年,西班牙的萨瓦将许多代表不同字母和符号的金属线浸在盐水中,他的电报接收装置是装有盐水的玻璃管,当电流通过时,盐水被电解,产生出小气泡,他根据这些气泡辨识出字母,从而接收到远处传送来的信息。但萨瓦的电报接收机可靠性很差,不具实用性。后来,俄国科学家许林格设计了一种只用8根电线的编码式电报机,并且取得试验上的成功,但由于需要的导线还是太多,依然难以达到实用之功效。 上述这些幼稚时期的电报接收装置虽然没有得到最终的应用和推广,但它们为后进者提供了试验基础,随着电磁学理论的不断完善,电学的进一步发展,一根导线的电报机在莫尔斯的千呼万唤中诞生了。 莫尔斯: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1843年,塞缪尔·莫尔斯用国会赞助的3万美元建起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之间长达64公里的电报线路,翌年5月,他在华盛顿国会大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用他从1937年便发明出来并不断完善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送了世界上的第一封电报,电文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自此之后, 这种“闪电式的传播线路”迅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通讯网络。 电报本身不是大众传媒, 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讯手段, 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 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自助者天助。上帝没有创造奇迹,但上帝很公平。他没有使莫尔斯循着四十年的人生轨迹继续走向绘画世界的辉煌--尽管他已是时人公认的一流画家,但让莫尔斯最终实现他的发明梦想,在科学界获得了一个席位,从此开启电子通信时代的新纪元。【三】电影“电影的史前史几乎和它的历史一样长”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诞生,确实经历了欧洲国家中许多的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长的实验过程。他们在对运动的光学幻觉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与实验,在时间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但人类对于“光影理论”的认识与应用,便可以从2000多年前的中国讲起。据文字记载公元前五世纪,墨子关于“光至景(影)亡”的学说,则是人类对“光学理论”的最早、最科学的贡献。而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并在唐宋以后广为流传的“灯影戏”,则是对“光学理论”的最初、最朴素的应用与实践。13世纪“灯影戏”传入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地,这便产生了以后的“幻灯”“走马灯”等形象的、运动的视游戏。电影正是起源于这些视学娱乐游戏之中。【四】广播广播电台的发展:1895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同时发明无线电波。 1899.3.28,马可尼成功地发了第一封电报(英国至法国) 1906.12.25,范斯顿的马萨诸塞实验电台首次广播,从广播工程技术标准上看,广播从此诞生。它最早是娱乐工具。 1920.8.31,美国底特律8M实验台广播了密执安州长初步获胜的新闻。(最早的广播新闻) 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1923.1.24美在华第一个电台正式开播,呼号为ECO,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中共穿班的第一个广播电台。【五】电视(一)起源 电视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它是一大群位于不同历史时期和国度的人们的共同结晶。早在十九世纪时,人们就开始讨论和探索将图像转变成电子信号的方法。在1900年,“television"一词就已经出现。 人们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但是,这种看法是有争议的。因为,也是在那一年,美国人斯福罗金(Vladimir Zworykin)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板展示了他的电视系统。 尽管时间相同,但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与斯福罗金(Vladimir Zworykin)的电视系统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史上将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的电视系统称做机械式电视,而斯福罗金的系统则被称为电子式电视。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传输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电视的发展纷繁复杂。几乎是同一个时期有许多人在做同样的研究。 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机。(二)发展1883年圣诞节 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使用机械扫描方法,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每幅画面有24行线,且图像相当模糊。 1908年 英国肯培尔.斯文顿、俄国罗申克无提出电子扫描原理,奠定了近代电技术的理论基础。 1923年 美籍苏联人兹瓦里金发明静电积贮式摄像管。年发明电子扫书描式显像管,这是近代电视摄像术的先驱。 1925年 英国约翰.洛奇.贝尔德,根据“尼普科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发明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当时画面分辨率仅30行线,扫描器每秒只能5次扫过扫描区,画面本身仅2英寸高,一英寸宽。在伦敦一家大商店向公众作了表演。 1926年 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 1927——1929年 贝尔德通过电话电缆首次进行机电式电视试播;首次短波电视试验;英国广播公司开始长期连续播发电视节目。 1930年 实现电视图像和声音同时发播。 1931年 首次把影片搬上电视银幕。 ——人们在伦敦通过电视欣赏了英国著名的地方赛马会实况转播。 ——美国发明了每秒种可以映出25幅图像的电子管电视装置。 1936年 英国广播公司采用贝尔德机电式电视广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较高清晰度,步入实用阶段的电视图像。 1939年 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送全电子式电视。瑞士菲普发明第一台黑白电视投影机 。1940年 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 1949年12月17日 开通使用第一条敷设在英国伦敦与苏登.可尔菲尔特之间的电视电缆。 1951年 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期发明单枪式彩色显像管。1954年 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 1966年 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集成电路电视机。3年后又生产出具有电子调诣装置的彩色电视接收机。 1972年 日本研制出彩色电视投影机。 1973年 数字技术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用于卫星通信。 1976年 英国完成“电视文库”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直接用电视机检查新闻,书报或杂志。 1977年 英国研制出第一批携带式电视机。 1979年 世上第一个“有线电视”在伦敦开通。它是英国邮政局发明的。它能将计算机里的信息通过普通电话线传送出去并显示在用户电视机屏幕上。 1981年 日本索尼公司研制出袖珍黑白电视机,液晶屏幕仅2.5英寸,由电池供电。1984年 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电视”。该系统的画面宽3.6米,高4.62米,相当于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车上,在大街和广场等需要的地方播放。系统中采用了松下独家研制的“高辉度彩色发光管”,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鲜艳,明亮的图像。1985年3月17日 在日本举行的筑波科学万国博览会上,索尼公司建造的超大屏幕彩色电视墙亮相。它位于中央广场上,长40米、高25米,面积达1000平方米,整个建筑有14层楼房那么高。相当一台1857英寸彩电。超大屏幕由36块大型发光屏组成,每块重1吨,厚1.8米 4行9作品共有45万个彩色发光元件。通过其顶部安装的摄像机,可以随时显示会场上的各种活动,并播放索尼公司的各种广告性录像。 1985年 英国电信公司(BT)推出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它向用户提供话音、快速传送图表 、传真、慢扫描电视终端等。 1991年11月25日 日本索尼公司的高清晰度电视开始试播:其扫描线为1125条,比目前的525条多出一倍,图像质量提高了100%;画面纵横比改传统的9:12为9:16,增强了观赏者的现场感;平机视角从10度扩展到30度,映图更有深度感;电视面像“画素”从28万个增加 为127万个单位面积画面的信息量一举提高了近4倍……因此,观看高清晰度电视的距离不是过去屏高的7倍而是3倍,且伴音逼真,采用4声道高保真立体声,富有感染力。1995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超微型彩色电视接收机(即手掌式彩电),只有手掌一样大小 ,重量为280克。具有扬声器,也有耳机插孔,液晶显示屏约5.5厘米,画面看来虽小,但图像清晰,其最明显的特点是:以人的身体作天线来取得收视效果,看电视时将两根引线套在脖子上,就能取得室外天线般的效果。 1996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向市场“壁挂”式电视:其长度60厘米、宽38厘米,而厚度只有3.7厘米,重量仅1.7千克,犹如一幅壁画。 1958年9月2日 我国开始播送黑白电视,并建立了相应的电视工业。 1973年 开始试播彩色电视。

热心网友: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在19世纪30年代以前,报刊并不能称之为大众传播,因为,当时报刊的内容主要以政论为主,发行对象主要是政治组织的成员,及受其影响的部分群众,且发行量大都在千份已下,因此,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报刊成为大众传媒是19世纪30年代的事情,其代表性事件时“便士报”运动。这是的报刊,除了价格低廉之外,还有以下的特点:1、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新闻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2、发行量大;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4、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来源。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二是有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经营的转变。只有到了这个时期,报纸才成了“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介。 之所以把大众传媒视点起点确定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好友一个重要理由,就是电子媒介的出现。1838年,塞缪尔 莫尔斯芳名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美国开设了第一条电报线路。此后,这种“闪电式的传播线路”迅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通讯网络。电报本身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讯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后面还有好多哦 也是从电影 广播 电视等方面讲的。 刚好我们刚上这部分内容 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

热心网友: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根据Gerhard Maletzke的定义,大众传播须符合以下特征: 公开的(受众不为人际交往范围所囿) 利用科技发送手段 间接的(在发送者与受众之间存在时间空间距离) 单向的(在发送者与受众之间不发生角色互换) (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得最显著特征。 面向分散的群体(受众是匿名的,无阶层和群组之分)。 大众传播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热心网友: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根据Gerhard Maletzke的定义,大众传播须符合以下特征: 公开的(受众不为人际交往范围所囿) 利用科技发送手段 间接的(在发送者与受众之间存在时间空间距离) 单向的(在发送者与受众之间不发生角色互换) (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得最显著特征。 面向分散的群体(受众是匿名的,无阶层和群组之分)。 大众传播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德弗勒则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我们认为,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传播 dispersal propagation 〔1〕是指植物以其体上的各种构造进行散布,扩展下一代的生活范围。传播有许多方式,如柳树、槭树的风力传播(anemochory)、椰子等的水的传播(hydrochory)、栎等靠果实的掉落和滑动的传播(clitochory)、训养的植物靠人的媒介所进行的传播(brotochory)、麝香百合和酢浆草以及白绢病子囊孢子等靠果皮、子囊的破裂所进行的传播(bo-lochory)等。但叉唇角盘兰属的扩展散布与此是有区别的。(鄂永昌 译) 〔2〕某种行动方式由构成集群的一部分成员传播到其它成员中去的现象。这是由于学习而产生的,并且多属适应性行为。通常是由可塑性强的幼龄个体开始新的行为而逐渐再传播到高龄个体。 传播的价值: 1、人们彼此关怀,共享世界的方式:意义和情感的构成 2、确证自我的方式:生存坐标,路标 3、社会调节的方式:观察,守望,决策,社会运行的保障 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传播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此外,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 研究传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增养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 传播学起源: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传播理论,并提出了种类繁多的传播模式,诸如以文字、图形和数学公式等表述的各种模式。传播学家运用不同的模式来解释信息传播的机制、传播的本质,提示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预测未来传播的形势和结构等。一般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有五位: 1、 Harold Dwight Lasswell, 拉斯韦尔(1902-1980) 是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 2、 Kurt Lewin,卢音(1890-1947)德国犹太人。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 3、 Carl Hovland,霍夫兰(1921-1961)耶鲁大学的实验心理学教授。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 4、 Paul F.Lazarsfeld,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奥地利籍犹太人。罗杰斯指出,拉扎斯菲尔德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 5、 Wilbur Schramm,施拉姆(1907-1988)美国人,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主编了第一批德传播学教材。开辟了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等几个新的研究领域。他被认为是集大成者。 之所以起源于美国,是因为20世纪上半页,欧亚大陆连续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祸害,而美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众多科学家的避风港。而且,美国本身由于本土未遭破坏,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一直持领先地位。比如:1920年匹兹堡无线电视台的开业,1926年,全美广播公司NBC的成立等等。 从社会状况来说,美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有着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传统,在政治机制中大众媒介是与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互相制衡的力量之一,报纸曾被称为第二国会。 从学术传统来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盛行,学术研究特别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大量的实用信息为人们所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的运行。但是也有大批的商业推销政治宣传欺骗、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这些问题或是潜在问题就成了美国学术界必须面对、必须研究的课题。 以上条件,都决定了传播学起源于美国。 传播学在美国问世后,很快传到西欧和日本。英国的传播学研究从60年代开始蓬勃兴起,在方法论上可分为四大学派:以麦奎尔为首的社会学派;以霍洛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牌;以奇斯曼和加纳姆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牌;以利兹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职能学派。日本的传播学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两大特点:一是沿袭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理论体系,并着重发展了强调受众有权直接参加传播过程的社会参与论;二是实践优先于理论。苏联自60年代起,开始重视研究传播学理论。苏联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 传播模式,较著名的有菲尔索夫传播模式和阿列克谢耶夫传播模式。 应当看到,西方传播学者在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比如,他们不适当地把传播放到人类第一等重要的地位去认识,从而排斥了人类的生产能力这一主要标志;他们把传播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分别归之于人的本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把他们和社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予以考察;在研究传播事业的社会控制时,又往往不能彻底揭示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等等。 一、前贤对传媒功能的认知 中国报人对媒体社会功能与责任的认知,确切说来始于清末及民国初期,这种认识的产生,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知识阶层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忧国忧民情怀;另一是对报刊巨大社会影响力的真实体验。 1909年,彭翼仲在他创办的《京话日报》上,发表了《论报馆的好处》。该文用民间唱词的形式指出了报纸“开化新风”、“益民智”、“增学问”等教育功能,“广言路”、“达下情”、“直言谏”、“登贪官言污吏”等舆论功能,“知兵工矿政”、“国家事”的传播功能,是“对改良派报刊思想的一种概括”。〔1〕 中国早期杰出报人,《大公报》创办者英敛之在一篇题为《说报》的文章中,从另一个角度指出现代报纸具有七个特征,同时也阐明了现代报纸的社会功能: 1. 现代报纸不同于“史记百家”。史记百家所载皆前代之遗闻,以往之故事,且篇幅浩繁,文辞高古,非文人学士不能遍观。而“报纸则文酌今古之宜,赏为雅俗所共,浅深各随乎所见,耳目总觉其常新”。 2. 现代报纸不同于“宫门辕门之抄”和“京报官报”。宫门抄之类只行于仕宦,不及于闾中,而“报纸则合朝野而编摩,极体制之美善,上自公卿,下至士庶,皆可足不出户而识天下之事”。 3. 现代报纸不同于见谏采风。过去依靠见谏采风沟通上下,联系朝野,而“报纸首列论说,务使博闻,虽公局外之闲谈,要在集思而广益,但使民间疾苦达诸长吏庭除”。 4. 现代报纸不同于一地之记载。一地之记载,地理有限,包涵有度。而“报纸则采录东西洋,甄记及南北极,无远弗届,有闻必传讵忧一物不知。” 5. 现代报纸不同于“志怪之书”和“稗局小说”。志怪之书和稗局小说顾事或荒诞无稽,文或典深难读,而“报纸则明白易晓,真实不浮,事必简而能 ,文亦质而不俚。” 6. 现代报纸不同于一般传媒。一般传媒记载受到内容局限,包涵不足。而“报纸则大而国家政令之因革,远而人情风土之异同,中外交涉之要务,商买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惊愕可喜之事,凡是新人听闻者,无不具于尺幅。” 7. 现代报纸不同于传统传媒。传统传媒不作行情,不登广告,而报纸“登载买卖之行情”,“记轮船之进出”,“行号广登告白”,“电传紧要新闻”。〔2〕 英敛之这一理念明确地体现在《大公报》的新闻实践当中。该报在评说国事的同时,辅以大量新闻报道批判为实证。他在《大公报出版弁言》中强调:“本报但循泰西报纸公例,知无不言。以大公之心,发折衷之论;献可替否,扬正抑邪,非以挟私挟嫌为事;知我罪我,在所不计。”〔3〕在《说国家思想》中,他把报纸的两大责任定义为“国民之向导”和“政府之监督”。 在俄国,作为布尔什维克《火星报》的创办者之一,列宁提出了一套关于报刊作用的理论。1901年,《火星报》第4号以大字报标题刊登了列宁撰写的《从何着手》一文,其中有一节被前苏联奉为经典,相当于《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享有的地位。这段话是: 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和集体的鼓动者,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就后者来说,可以把报纸比作脚手架,它搭在正在修建的建筑物周围,显示出建筑物的轮廓,便利各个建筑工人之间的来往,帮助他们分配工作和观察有组织的劳动所获得的总成绩。依靠报纸或与报纸联系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组织,这种组织不仅从事地方工作,而且从事经常的共同的工作,教育自己的成员密切注视政治事件,考虑这些事件的意义和它们对各个不同居民阶层的影响,拟定革命党影响这些事件的适当措施。 列宁认为报纸的集体宣传、鼓动、组织三大作用是一致的。而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则有如下归纳: 1. 守望的功能:从古老的原始社会开始,各部落就分派有值勤的“守望人”,他们帮助族人守望着地平线,一旦发现异常状况,立刻鸣鼓警示族人武装起来,群起对抗。在当今社会,媒体扮演的角色就如“鸣鼓的守望人”。它的任务是多元的,不是被动消极地告诉你敌之既来,更应进一步正确地反映现实环境,用正确而公平的手法揭示宇宙真相,以达到“守望”的功能。 2. 会议的功能:当生活群体面临某种困境时,人们会通过亲族的商议或村民的会议达致共同的协议。现今大众媒体取代了这方面的功能,帮助人类将自身的反应与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挑战与机会结合起来,并调和各种不同意见,使人们能够采取一致的行动。 3. 教化的功能:在未开化时期,个人一生的言行举止都为父母及周围人所影响。散居的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亦不如今日之深;文字的发明、简册的流传与学校的设立使教育文化逐渐有了完整的体系。而大众媒介在教化方面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入人心。城乡的差距缩小,人际间的距离隔阂逐渐消除,群众的知识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大众媒介对教育文化的发展居功甚伟。 4. 娱乐的功能:娱乐对人类来说一如衣食住行,不可或缺;原始社会也有丰年庆典与迎神宾会,因此不能只强调教化功能的重要,而抹杀娱乐所应占有的份量,我们甚至可以武断地说,娱乐功能至少与教化功能等量,尤其是电视的娱乐功能。在调剂紧张生活方面,大众媒介责无旁贷。 5. 商业的功能:早期农业社会有固定的巿集,而今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巿场不再是“以物易物”的地方。要促进财物流畅无阻,让顾客与厂商之间的供求能够达成,以确保经济制度的健全,这些艰巨的任务,便由大众媒介来肩负。〔4〕 施拉姆所概括关于守望、会议、教化、娱乐和商业等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充分体现于现代社会中,而且功能在不断的增强。当今社会的大众传播主要涵盖了文化传播、环境监视、社会调节和娱乐共享的作用,这些作用进而辐射到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组织的构成与社会经济的运行等方面。 二、当今媒体功能的体现 首先,文化传播的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对文化的传承,它体现了大众传播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和知识的教育功能。在我国,一些电视台开设有专门的教育频道,不少电视频道播放文化专题节目,宣扬文化意识,传承华夏文明;在西方国家,政府和民间都极其重视利用大众传播来开发儿童智力和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英国“空中大学”(Open University)的成功,就是利用广播、电视普及教育的典范。 此外,大众传播还持续提供大量有关社会事件的报道。这一传播活动发挥了大众传媒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向大众传递有关周遭环境的信息流通、交通运输、文化消息、经济行情,以及各种即将到来或已经发生的灾害、威胁等信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新闻与信息的大量流通,就凸显了大众传播“环境监视”的功能。 大众传播对社会有机体具有调节作用,能够帮助人们宣泄不满情绪,使他们一时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因此,被形象地喻为“社会的排气阀”。西方国家非常善于运用大众传媒的“排气”功能,来进行社会的调节,以维护社会稳定。 娱乐功能是当今大众传播极为显著的一个作用,也是大众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众文化是指大众共享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并且成为一种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趋同性的群体行为。大众文化利用大众传播进行扩散,它具有明显的娱乐性、消遣性和商业性特征。作为一般民众都接受的文化,它与大众传播技术——广播、电视、书刊以及视听等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作为培养大众文化的“摇篮”,大众传播媒介自身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往积极方面看,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使社会成员的心理趋向于从众性,这正是构成大众文化传播的社会意识基础。 大众传媒具有的监测环境、协调关系和传承文化等几项功能,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在现代社会占首要位置,任何个人和社会组织都有获得各种信息的需要,并根据这种信息调整相应的行为。因此,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功能表现为收集和发布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例如报纸有经济版,电台有经济台,电视台也有专门的经济频道和财经节目。 三、媒体多元化功能的互补 信息社会,媒介多元化业已形成。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之后又出现了“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不断为公众提供更广泛的信息。多种媒体各施所长,实现功能互补,共同发展。 报纸与时事杂志,因以文字做记录,发布新闻的时效跟电子媒体相比,当然难以望其项背。但是,报纸除了简单记录新闻事件,还可以深入地作出详尽的分析与查证,这一点是电子媒体无法比拟的。摄录机的使用固然可以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传播元素,但它的出现也会使新闻事件的报道对象产生戒心,难以获得深层次和有价值的信息。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惊世之作、导致尼克逊总统下台的“水门事件”,就是电子媒体无法达至的深度报道的佐证。 《纽约时报》享有盛誉的报人詹姆斯?雷斯顿(James Reston)也是一个极佳的例子。1953年,雷斯顿出任华府首席特派员,次年展开了他三十多年撰写政治专栏的生涯。他深入权力的内幕核心,采访过九任总统,得过两次普利策新闻奖,拥有二十八个荣誉博士学位。CBS著名电视评论家艾瑞克?谢弗莱(Eric Shevareid)曾说,雷斯顿的专栏是所有具影响力人物的必读之作;詹森总统也表示:“政府中无人不读他的专栏,而且非读不可。”雷斯顿对新闻职业崇高地位的信仰坚定不移,并且深信新闻界背负着使命,甚至认为新闻界是一个必要的体制。〔5〕 1995年12月6日,雷斯顿以86岁高龄辞世,《时报》以大标题称他为“一位举世无双的报人”(A Journalist Nonpareil)。《时报》的劲敌《华盛顿邮报》的董事长凯萨琳?葛兰姆(Katherine Graham)也称颂他是“他那一代最了不起的报人,是新闻界的英雄。”〔6〕雷斯顿的政治专栏提高了《时报》在报界的地位,同时也表明,文字的魅力是平面媒体居不倒之境的至关重要之因。 电子媒体如广播和电视,是以速度取胜的。流动电视广播车(SNG)的出现,更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可及时赶到事发现场将整个过程同步向观众报道。然而,其弊端在于:有时会因为追求快速而将未经查证的消息也一并发送。即便如此,仍无可否认电子媒体振聋发聩的作用与功能,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都是抓住社会问题进行剖析报道的“皇牌”节目。 在进行深度报道,揭露社会不公不义这方面,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表现不俗。2001年,央视因曝光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成为国内媒体“为民说话”、维护公众利益的楷模。 南京冠生园是一家拥有8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以经营月饼闻名。1993年,南京冠生园与外商进行了合资重组,一度经营红火,月饼年销量达到1000公斤。2001年9月,南京冠生园用陈馅制作月饼的丑闻被揭发后,生产经营顿陷入困境,最终导致破产,同时株连了国内各家同名的企业。 事件过程:2000年中秋节过后,冠生园食品厂陆续将未售罄的月饼从各地回收,运进了糊着窗纸的车间;然后去皮取馅,重新搅拌炒制,入库冷藏。翌年,食品厂又将这些过期原料加工制成月饼推出市场。中央电视台记者暗地里拍摄了整个过程,并在《新闻30分》中播出,舆论遂大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