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其他课程的辅助作用 论文来的,给点资料

来源:
时间:2024-08-17 15:12:47
热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其他课程的辅助作用 论文来的,给点资料热心网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

热心网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着重于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基础性、实用性、工具性、发展性、实践性、整合性、兴趣性。 1.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现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好多版本,但无论哪种版本,都是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内容。一般都有画图知识、文字编辑、电子表格、幻灯片制作、简单动画制作、网上浏览、下载、收发邮件等。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那么,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否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与能力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性”。 1.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用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过去的计算机教育中,曾一度把计算机本身作为学习对象,使学生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在1995年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术语和概念,不需要面对一张张枯燥的试卷,他们要接受的是真正的生活对他们的考试,是身处信息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千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如说学习文字编辑,就很有实际应用,学生可以自己制作电子板报。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1.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工具性计算机被称为“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首先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尤其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灵活掌握从图书资料的检索到信息处理软件和网络浏览器、通信工具的运用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学、语文、自然、英语、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及其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并使其成为自己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工具。1.4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发展性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该领域不断涌现新技术、新观点、新理论,这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需要不断更新、发展现有的教学内容、理论、方法和手段。 1.5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注重操作训练;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上机操作实践是实现小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用“纸上谈兵”、“水中望月”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较之只是听老师干巴巴地讲授要有效得多。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教学的最佳过程是学生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在计算机面前,学生面对的是用来学习、动手操作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学到的各学科知识和方法指挥计算机工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创意、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审美、逻辑思维、统筹规划、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6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整合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整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性和它支持知识联系的整体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外语、数学、物理、电子学等等。但有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只注重讲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忽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其他学科素养。这种认识严重束缚了众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线,开设整合性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他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只有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使用信息技术。 1.7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趣味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遵循的教学原则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七个方面的学科特点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特点,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遵循的原则有: 2.1针对性原则:不仅只针对学习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教学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脱离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防止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尽力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人的学习习惯类型大体有四类即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综合型,所以老师应采用因材施教、热情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地得以充分体现和强化,使老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 2.2开放性原则:在针对性原则的指导下,教材的编制应是自主型的,要开放灵活,不能是课堂教学的封闭直线式,也不能是电子书刊信息简单的罗列呈现式,老师要鼓励学生在主动求知过程中即兴创造、突破预定目标的束缚,使教学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 2.3合作性原则: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的闭门造车,不是没有师生交流、学生交流,老师应要求学生在带有自主能动性的同时又能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老师可组织学生借助小组讲座、协商甚至于网络漫游,广泛接受各种意见、建议,交流观点,共享集体智慧和成果,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效、最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2.4情境性原则:一是指信息技术课程光盘教材的课件设计要结合学习内容提供与知识有关或类似的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并结合仿真虚拟技术,创设逼真的"现实世界"的效果,以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发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主人翁感。二是指老师要积极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主要是一种真实的人类感情即情感教育(EQ),这是再好的信息技术光盘教材也无法创造出来的。同时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自身有一个很大的优势,这就是它的机房环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备、听得见的音乐和对话声音,通过眼看、耳听、手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由自主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主渠道,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采用与教学原则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小学信息技术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3.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激发出学生的强烈好奇心,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得到提高,并在此氛围下,指引着他们去求知探索。比如想在计算机上面画一幅画或写一篇文章,想上网聊天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好奇心去促使他们学习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来学习新知识,把计算机作为学习的工具。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根据其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这样就可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 3.2比喻法由于计算机有许多生硬、枯燥的电脑专用语,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往往是似懂非懂,教学效果欠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适时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复制”这一操作时,可以把“复制”的功能比作“复印机”的功能;在讲解“输入、输出设备”时,根据孩子们的经验告诉他们,遥控器就是电视机的输入设备,可以想“电视机发命令”,这时屏幕就是“输出设备”。“输入”就是“发命令”,“输出”就是机器对命令的响应结果。 3.3主动尝试法“主动尝试”就是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爱问究竟,以及计算机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亦即既有可接受性,又有挑战性的内容,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索研究精神。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帮助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力培养他们独立获得知识,探求新知,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的主体发展,使计算机教学活动成为生动、活泼、学生乐于从事的学习实践活动。 3.4成功体验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把知识马上应用起来,立竿见影,使其体验成功感。这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兴奋点,同时既保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体验成功会给他们带来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能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也能激发他继续学习的兴趣,即间接学习兴趣。教师应给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把他所知道的电脑的高招、窍门、“新发现”等介绍给大家,以此来肯定他的价值,使之获得成功感、自豪感,树立信心。 在实践中,我深切地感觉到,教师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按教材的特点和教育原则进行教学设计,采用适当的教法,可以给课堂气氛带来无限生机,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