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谁帮我分析下未来全球对粮食的需求量

来源:
时间:2024-08-17 13:51:45
热度:

谁帮我分析下未来全球对粮食的需求量热心网友:世界范围内 未来粮食前景分析未来全球粮食价格上涨   “绿色革命以来,粮食价格持续下降,不过那样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国际食物政策研

热心网友:世界范围内 未来粮食前景分析未来全球粮食价格上涨   “绿色革命以来,粮食价格持续下降,不过那样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布劳恩博士在日前北京召开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年会上阐述了这一观点。布劳恩博士分析认为,人类对于粮食、燃料的需求持续增加,导致价格上涨。由于农作物储量低,生长周期缓慢,粮食价格在近期内很难回落。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加上全球粮食需求的增加,世界贫困人口的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将更加严重。  为此,在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年会上,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发表了一份关于“世界粮食形势:新动力,新行动”的报告格外引起关注。这份报告研究结果表明:受收入增加、气候变化、能源价格偏高、全球化和城镇化等方面影响,粮食生产、市场行情和消费需求正在发生变化,这将导致全球粮食需求增加、价格上涨。这些现象都严重威胁了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生活和健康水平。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导致了粮食需求量增加。最近几年,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快速增长,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收入增长,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全球粮食需求正由对谷物和其它农作物的需求,向加工食品和高附加值农业产品,如蔬菜、水果、肉类和奶制品转变。  另外,为应对油价上涨,生物燃料作为一种能源替代产品,对世界粮食形势的变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报告指出:生物燃料产量的扩大造成了粮食价格上涨和价格不稳定。  对此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根据生物燃料可能对价格造成的影响,通过计算机建模,规划出了到2020年可能出现的两个场景:  场景一是根据许多国家实际生物燃料投资计划设计的,假定这些国家会扩大生物能的产量,那么玉米价格会提高26%,含油种子价格提高18%。  场景二是假定生物燃料的产量迅速扩大,是场景一中提到产量的两倍,那么玉米价格会提高72%,含油种子价格提高44%。  “农作物价格的上涨,将导致粮食利用率和热量消耗量的下降,次撒哈拉非洲地区受影响最大。随着生物燃料利润增加,越来越多的农田和资金会投入到生物燃料的生产中,粮食和燃料之间的矛盾将不断升级。”布劳恩博士得出这样的研究结论。  除了生物燃料外,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还对粮食供需价格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建模:到2015年谷类价格持续增长10%到20%,价格增长只有少数国家和人口受益,而对其他国家将产生负面影响。作为谷物进口国的中国和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将受价格上涨影响,但是纯出口国印度则从中受益。  然而,布劳恩博士也向人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放开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市场准入,尽管在个别情况下不能大量消灭贫穷,但仍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一个更开放的全球农业贸易系统将使发展中国家受益。  总之,由于全球变暖,世界农业产量将大幅下降。这对发展中国家将产生更大的影响。与亚洲或拉丁美洲相比,非洲由于大量生产低投入、喜雨的农作物更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带来的降雨量的变化,对于靠以草场为生的畜牧业来说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布劳恩博士认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在提高农业生产力,创新保险机制方面的投资,以补偿农业团体和小型农场主在干旱期造成的损失。  随着世界粮食形势的快速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政策制定者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对贫困人口的负面影响。报告指出:制定长期政策至关重要,但是也要采取当下的行动。报告提出了五点应对措施:  发达国家应该制定灵活的反应机制,通过取消贸易壁垒和农业资源搁置计划应对食品价格变化。在面临食物短缺时,世界需要更多的贸易。  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在农业基础设施和市场形势上的投入以提高主要产业,包括肥料、种子等对提高生产力至关重要的产品的投入。  为了应对粮食价格上涨,国家和国际研究机构,包括CGIAR应加大在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上的投资,以提高全球范围内农作物的产量。  政策制定者应颁布社会保护政策,保护儿童营养健康,尤其要减少由于食物缺乏而对贫困家庭造成的风险。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很难抵御气候变化,尤其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风险,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国家和国际气候变化日程时,需要考虑到农业和粮食问题。  布劳恩博士在报告中着重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包括收入增长、气候变化和生物燃料生产在内的新驱动力正重新定义世界粮食形势,全球各团体必须重新关注农业、营养和健康发展政策的制定。首先要解决贫穷和温饱问题,确保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不会随着经济增长和全球进步而降低。”

###

热心网友:先是中国未来的粮食走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近日在《了望》周刊上发表文章认为,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考虑到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粮食总需求量将逐年增加,但增长速度会明显放慢。即使到了2030年人口高峰期,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也就在400公斤左右。这一数值可以作为国家调控粮食安全的基本参考线。 从口粮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仍将处于净增长状态。若按7‰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测算(2002年为6.45‰),今后每年新增人口约1000万人。人口总量增加将导致口粮消费增长。但从另一方面看,城市居民从1985年开始、农村居民从1994年开始,人均口粮消费量已经逐步下降。200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0.53%。按照1995年以来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1.4个百分点的速度,201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50.6%,2020年达到65%。由于城市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大约只有农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的33%左右,因此人口结构变化将导致口粮消费下降。预计今后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口粮消费相对稳定,农村居民人均口粮消费将继续减少。城乡居民直接消费粮食下降的数量完全可以满足今后每年新增1000万人口的口粮消费。 从饲料粮来说,消费将进一步增长,但增长速度会减慢。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量仍处在低水平,由收入增加而引起的肉类消费的增加倾向仍在继续。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中国农民年人均肉类消费只有19公斤,富裕农民(占10.26%)肉类消费量29公斤,城市最高收入户(占15%)人均家庭肉类消费39公斤。从收入水平与食物消费关系的演进阶段来看,当收入处于相对低水平时,为解决温饱问题,消费以粮食为主;当收入跨越了这一阶段后,谷物、薯类所减少的份额由畜产品替代,畜产品消费上升;第三阶段恩格尔系数在30%左右时,畜产品消费稳定、停滞或减少。2003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1%,农村居民为45.6%。中国的食物消费正处在第二阶段,即以畜产品为主的食物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时期。 目前城镇居民的肉类消费加上户外消费,大约有40公斤,45-50公斤的肉类消费可能是中国人比较合理的消费量。目前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刚超过50公斤,已大大高于世界及亚洲人均水平,在年人均60公斤以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长,但超过60公斤以后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我国流行的说法,为确保粮食安全须保障每年人均400公斤的粮食消费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一直没有超过400公斤。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中,人均占有粮食水平最高414公斤(1996年),最低334公斤(2003年);达到或接近400公斤的年份有6个(1984年、1990年、1996年-1999年);14个年份在330公斤-390公斤。研究表明,人均粮食370公斤是一个明显的界限,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够基本满足目前的食品消费需要,超过它的年份,就出现卖粮难。日本(1966年)以315.5公斤、韩国(1968年)以304公斤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条件,达到了国际食物安全标准。这表明,实现食物安全,人均粮食消费数量并不一定需要达到400公斤。以往按人均消费粮食超过400公斤估计中国的粮食需求量是偏高的。

###

热心网友:非洲天天缺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