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试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热心网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一系列重要举措。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和举措,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
热心网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一系列重要举措。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和举措,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发展是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和中国发展实践,绿色发展是关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时代抉择,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在绿色发展的大潮中主动作为、抢占先机、引领潮流。(一)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课题从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首先是英国,然后是欧美、日本、苏联等其他国家,先后经历和完成了工业革命。在这场被社会学家普遍称为人类技术史和经济史上分水岭的革命中,西方国家建立了以纺织、煤炭、能源、化工、冶金为基础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即“三高一资”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迅速提高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并建立了此后几百年主导现代世界体系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这种工业和发展模式在推动人类生产力方面的巨大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这个生产力的分水岭,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分水岭。从工业革命开始,由于对自然界大规模的利用、控制、征服,人类生态环境也随之开始恶化。20世纪20年代后,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了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到了50年代更是进入了“公害泛滥期”,曾发生过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环境保护问题的提出,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已有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反思。1972年世界人类首次环境会议后,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世界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上升为各国发展战略。西方国家开始把传统的“三高一资”产业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同时,它们开始注重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混合动力汽车、数字创意、海洋开发、纳米技术、信息技术被确立为新兴产业开发的战略重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呼吁在全球实施“绿色新政”,实现“绿色复苏”。美国、日本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安排了专项资金扶持能源环保、新能源等领域。2009年4月,伦敦G20峰会会议公报承诺将推进全面的、绿色的、可持续性的经济复苏。同年6月,召开的OECD部长理事会会议提出绿色增长是摆脱当前危机的重要途径,并发表了《绿色增长:战胜和超越金融危机》的报告。刚刚闭幕的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如何共同应对气候问题,再一次摆在了全球所有国家的面前,对此各国普遍作出了大幅度减少碳排放的明确承诺。(二)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抉择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我国现代化晚于西方国家将近两百年,是在西方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展开的,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工业化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压缩型”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用几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但生态环境问题也在这几十年的有限历史时间内凸现出来。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以及体制机制和生产力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和调整,造成了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实现现代化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退不得的紧迫问题。不仅如此,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尚未达到峰值,工业化和城镇化尚未完成,第二产业比重还相对过高,制造业在全球分工中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还存在着路径依赖,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有所倒退等因素,我国未来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严峻挑战。而且,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不可能像历史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充分利用甚至掠夺全世界资源并且将污染物转移到其他国家,因为这不仅是生态环境容量不允许,道义上也不允许。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仅要创造出更高的生产效率、更民主的政治、更先进的文化、更和谐的社会,还要创造出更美的自然环境;不仅要更好地解决代内利益关系的公平,还要更好地解决代际的公平问题;不仅要更好地解决人与人的矛盾,还要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面对生态环境恶化和发展不可持续问题,我国相继形成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发展、两型社会、低碳经济、生态文明等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绿色发展,在发展问题上实现认识新升华,是对未来发展理念的最高概括和战略抉择,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和更长时间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发展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创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习总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蕴含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在后来的多个场合,习总又从不同方面强调了绿色发展理念。可以说,绿色发展理念是贯穿于习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一条红线。习总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绿色”作为“十三五”规划发展理念之一,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建议》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的生态安全作出新的贡献。这表明中国未来的发展,将通过绿色理念引领走向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补齐全面小康的生态环境短板。2014年3月7日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总深刻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在没有解决温饱的时候,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有车开就是美好生活。现在,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有了新要求,需要有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更多优良生态产品密切相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习总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国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既不同于已经完成经济转型的后工业化国家,也有别于具有生产要素价格优势的工业化初期国家,既面临着加快发展、实现工业化、避免落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要求,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期望、国际竞争等五个方面的挑战。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不可能走发达国家扩张式的发展模式,必须立足于自己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走绿色发展之路,否则资源环境承载不了,经济发展也难以持续。坚持绿色发展,还必须强化“绿色化”意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习总指出,“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中蕴含着人类尊重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和绿色发展,这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基础上的一个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绿色化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亟需强化“绿色化”意识。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上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要上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要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要明显改善。 坚持绿色发展要做好的主要工作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第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强调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因而我们应该摒弃忽视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而要合理利用自然,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第二,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是实现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的前提和基础。一要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二要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三要根据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空间的统一性,以及海洋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进行开发,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第三,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都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点就要落实到低碳发展与循环发展,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在“十三五”期间,推进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就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第四,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在全社会推动节能行动计划。节约下来的能源是最绿色的能源,当下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节能减排方式。通过技术改造,把有限的资源吃干榨净;通过管理创新,提高已开发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第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要有“底线思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明确提出要建立生态红线。生态红线,就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个红线不能突破,一旦突破必将危及生态安全、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习总坚定地说:“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的愿景一定会早日成为现实,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者兼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上一篇:某种可产生电能的能源
-
.试论危机公关策划的思路2024-08-17
-
试论结合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如何加快乐亭新区沿海开发建设实现新的突破2024-08-17
-
倡导“低碳生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以下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要求的是( )A.出2024-08-17
-
当前,全球性能源危机、温室效应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我2024-08-17
-
试论结合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如何加快乐亭新区沿海开发建设实现新的突破2024-08-17
-
(6分)推广清洁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和高效能等为主要2024-08-17
-
承德城市怎样啊?环境经济和习俗等。承德市规划设计院的待遇和里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024-08-17
-
试论述《“十二五”规划建设》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2024-08-17
-
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绿色家园,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通过为身边人事或自身心灵的感2024-08-17
-
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三角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20年,人与自2024-08-17
-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① 黄河三角洲发展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2024-08-17
-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类的发展是悲观的(辩论的反方)2024-08-17
-
人与海洋的关系2024-08-17
-
试论当前叙利亚危机的根源及影响2024-08-17
-
有关于人与环境的资料.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