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中国怎样实现弯道超越战略

来源:
时间:2024-08-17 08:45:15
热度:

中国怎样实现弯道超越战略【专家解说】:  从企业层面上看,中国企业应对这场危机需要世界眼光、战略思维,需要抓住机遇、着力创新,力争实现“弯道超越”。其最重要的举措莫过于发展战略创新

【专家解说】:  从企业层面上看,中国企业应对这场危机需要世界眼光、战略思维,需要抓住机遇、着力创新,力争实现“弯道超越”。其最重要的举措莫过于发展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发端于美国的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也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千方百计应对的头等大事。尽管人们对这场危机的成因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已经形成共识的:这场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对中国企业的冲击和挑战突出表现在实体经济上。中国企业应对这场危机需要世界眼光、战略思维,需要抓住机遇、着力创新,力争实现“弯道超越”。   一、及早谋断,积极应对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及时果断地出台了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的一揽子计划,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则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的要求,并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积极应对。   1.早作预判,科学谋划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来得突然,但不能说没有预兆。2007年底和2008年初,国务院国资委李荣融主任及有关委领导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全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会议上就提醒中央企业负责人和地方国资委主任们要密切关注美国的金融形势;2008年4月22日,他在中央企业一季度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会议上明确要求,中央企业要“捂紧钱袋子”,防止资金链出现问题;7月24日,他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更加明确要求,要做好“过冬”的充分准备,要变“熬冬”为“冬训”。2009年上半年,中央企业按党中央及国资委党委的要求,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科学的观点、理性的思考、扎实的举措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2.适应调控,调整方略   为应对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国务院发布了相应的十大产业发展规划。与此相适应,各中央企业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各自的经营方针和目标。例如,中国宝钢、鞍钢、武钢、集团公司,及时提出以销定产、灵活应对、适度规模、降低成本等原则组织生产,建立快速决策和反应机制,做到品种能够及时调节、产能能够收放自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及所属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也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为应对危机及时提出了“两融(与国际经济、地方经济相融合)、三新(品牌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集成网络创新)、五化(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万亿(到2017年销售收入超过万亿元)”新战略。   3.开拓市场,降本增效   面对欧美日市场大幅减少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中国企业一方面力争保持原有市场,另一方面则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例如中远集团、中海运集团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航运市场的影响和严峻的国际航运形势,通过开拓客户、发展客户、管理客户等新途径,抓住“重点船舶、重点货源、重点航线”,平衡运力投放,多揽回头货,提升船舶效率,积极寻求企业发展的亮点,尽快平抑危机给航运主业带来的影响。鞍钢等企业按照市场价格倒逼生产工序各个环节的成本和采购价格,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和各项可控费用。鞍钢各单位业务招待费压缩70%,临时用工费用压缩50%,其它可控费用压缩20%。   4.调整结构,加快研发   金融危机对中国部分企业之所以造成了深刻影响,其重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大都采取了OEM(俗称“贴牌生产”)生产方式,企业缺少自主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针对这种境况,许多企业采取了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加大自主研发等应对措施。如中国国电着眼“建设国内一流综合能源集团”的长远目标,大幅压减2009年电源建设投资计划,投资进一步向水电、风电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倾斜,并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开发新能源的有利时机,以风电装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优势为依托,加快发展新能源,力争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比重达到20%。其他发电企业如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中广核集团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企业,也都采取了类似的调整措施。   5.强化管理,管控风险   中国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受到损失,一部分原因是这些企业做了美国金融衍生品,另一重要原因是企业管理层级多、管理链条长,企业内部财务管控体系不完备,风险控制不严格。针对这种情况,宝钢等企业对管理层级和组织架构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中国五矿集团以应对金融危机为重点,在风险防控上提出了以销定产、以销定购,控制采购节奏,加大销售力度,减少库存积压;加快资金周转,确保现金流的安全。在投资上,强调更加聚焦核心主业,从严控制非主业投资;加强项目优选,审慎开展投资,主动放弃一些大项目,避免高位投资风险;在经营管理上,提出收紧对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授权,强化过程监控和对预付、应收款、库存的管理等;在内控体系上,以V5工程(ERP系统建设)为载体,快速启动了“集团公司信用风险管理项目”,建立健全公司客户供应商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公司客户供应商信用风险的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规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一汽、武钢、宝钢、航天科技、兵器装备、中交、中化、港中旅、华润集团等也都加大了风险管控力度,努力化解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中国企业面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上述积极应对策略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从2009年前5个月的情况看,中央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稳步回升态势。1-5月份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41913.5亿元,同比下降9%,降幅比1-4月缩小0.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389.1亿元,同比减少1100亿元,下降31.5%,降幅比1-4月缩小4.5个百分点。   二、正视危机,把握机遇   从原因上分析,金融危机之所以给中国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带来巨大影响,是因为这些企业本身存在着“软肋”。不少人把这些“软肋”归结为缺乏自主创新和知名品牌、监管缺失、管理薄弱、战略决策失误、过度扩长和盲目多元化、过分依赖OEM模式、金融衍生品等虚拟经济的盲目发展等等。从辩证的角度看,这些“软肋”既是对我们企业的挑战,更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机遇。因此,如何冷静分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变“危”为“机”,这正是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重要课题。   1.结构性矛盾引发的思考和机遇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开放领域主要指标增长均快于GDP增长,1978-2007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7%,同期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7.4%,吸收外资年均增长17.1%,对外投资年均增长27.4%。涉外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这种历史性的贡献也暴露出其阶段性和局限性。由于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高,产品市场、资源供给、技术约束等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发达国家,一旦外需的数量、价格、品种、标准等有风吹草动,国内需求若跟不上,必然使供需失衡,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难以为继,宏观经济走势下滑。特别是一些过分依赖OEM业务的企业,受国际市场影响更大。同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也是中国企业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亟需调整和优化的大问题。因此,在当前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下(它主要是即期的总量政策),企业必须通过这次金融危机重新考虑其“外需型”的发展战略,进行结构性的战略调整(它属于长期的结构政策和改革政策),寻求新的“增长极”。   2.创新不足引发的思考和机遇   中国企业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构性问题,除了有对外开放的历史演进原因,还有一个重要根源就是我们的企业长期以来普遍创新不足,企业从产品到技术、从管理到品牌、从机制到理念,与国外同行先进水平相比,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仅就专利一项指标看,2008年中国全球专利申请量为6089件,低于韩国的7908件,仅为美国的11.5%,日本的21.7%,德国的33.8%。创新不足,必然要更多地依赖进口,必然更多地采取OEM,经济发展模式也必然是粗放型、外延型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之魂,也是一个企业之魂。此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实体经济带来的最急迫、最严峻的挑战就是创新,这是中国企业有可能“弯道超越”的唯一原动力。   3.企业制度与管理问题引发的思考和机遇   金融危机对许多中国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除了结构性矛盾和创新不足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内部体制和运行机制尚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说企业出现的问题是这次金融危机与现存企业体制机制共同“叠加”作用的结果。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企业治理结构尚不完善。经过十多年的公司制改革,我国不少企业已成功实现了境内外上市,中央企业也进行了国有独资公司建立董事会的改革试点。从实践看,董事会作为决策执行机构如何能够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及早发现金融风险、及早做出科学决断,特别是决定做不做或做什么样的金融创新产品,都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大事。   二是企业组织架构尚不完善。尽管近年来许多企业采取了新的管理模式,努力实施科学管理,但企业产权边界不清、法人链条过长、管理层级过多、管控能力薄弱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这势必影响到了决策的有力有效执行,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和防止财务风险方面,往往贻误战机,或者是造成巨大的债务链。   三、着力创新,“弯道超越”   “弯道超越”不仅需要良好的“过人”技术和瞬间暴发力,而且更需要持久的耐力和“途中跑”技术。就后者而言,从企业层面上看,应对危机最重要的莫过于发展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1.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发展战略创新   源源不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应对任何危机的根本途径。中国企业应对危机首要的要有全新视角的战略谋划,要有全球眼光,国际视野。所谓全新视角,一是全球化视角(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行为规则国际化、政治经济一体化);二是信息化视角(主要是瞄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群);三是“中国化”视角(即把全球化、信息化的普遍原理和规则同中国的企业实际相结合),摒弃传统做法,创新战略思维。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伴随着中国高速增长的周期也都无不雄心勃勃,有的要想早日跨入世界500强行列,有的想争做某一行业的龙头老大。金融危机无疑是一付很好的清醒剂,如何走出一些企业大而不强、专而不精、名而不响的历史巢窠,眼下重要的或许就是重新审视、调整和完善原有的发展思路与战略。为此,国务院于2009年初以来,先后制定并发布了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物流、纺织、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轻工、石化、船舶十大产业的调整与振兴规划。有些领导同志也提出,未来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是:由“低成本竞争战略”向“差异化竞争战略”转型;由“规模扩张战略”向“质量提升型战略”转型;由“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由“本土性企业”向“世界性企业”转型;由“多元化”向“归核化”转型;由“跳跃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企业的战略选择最重要的盯住市场而进行的“转型”与“升级”。“转型”,即意味着企业由原来的产品及相应的生产销售模式,转而生产一种新的产品或替代品及相应生产销售模式(商业模式);“升级”,即意味着企业由原来的技术等级、标准规范、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等级和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企业重要的战略选择是:从热衷于“数量扩张”转变到用心“做优做强”;从追求“多元化”转变到用心“做好主业”。   2.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乃至上市公司都尚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这其中最大的矛盾、最深层次的问题莫过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正是由于公司治理上的不完善,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企业决策上的不科学,执行上的不得力,监督上的不到位。这次金融危机出现大问题的那些公司包括美国知名大公司,无一不是违反了公司治理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危机给我们中国企业最大的启示之一,就是加快完善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运行规则,又适应中国特定国情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从实践进程看,中国企业的制度创新在极大意义上就是指国有企业改革。目前,最大的改革难点依然是国有独资企业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治理结构。时下一些国有独资企业已经按照公司法变更为国有独资公司,还有一部分仍然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进行规制。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大力推进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改革试点,其目的就是想在国有独资的制度架构上,建立起既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又符合现代产权制度要求的新型公司治理结构,这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来仍需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3.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史表明,历史上每次重大危机,都孕育和催生了企业管理的创新,可以说危机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广义的管理创新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既有管理理论的创新,又有管理组织的创新,还有管理工具的创新,这里主要是指后两者。   就管理组织创新而言,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今天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重视甚至推行的“扁平化”管理,无一不佐证了组织结构的重要性。不同的治理结构和法律形态的企业,肯定会有不同的组织结构,而类同的治理结构和法律形态的企业,其组织结构也未必相同。以往,人们对此的思考大都囿于或侧重于管理范畴,从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经济学角度、从防范企业危机风险的法学角度,进而融入到管理学的三维视角上加以思考和研究,可能会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一些集团公司甚至相当多的集团公司,为什么管理层级多而低效,为什么资产流失和有关诉讼案件多发生在子公司以下的法人企业。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企业的“总分结构”(总公司与分公司)、“母子结构”(母公司与子公司)更深入地思考。在这方面,美国GE公司、波音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通过重组而扩大的企业来说,重要的组织结构创新莫过于重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有关企业制度的论述(尤其是为什么为创办企业),尽快厘清产权边界、减少法人层级、压扁组织“金字塔”,精减管理链条,实行扁平化、网络化、集中化管理。   就管理工具创新而言,近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请进来”的进程中,积极向国外同行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进适用的管理工具,包括CRM(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平衡计分卡、ERP(企业资源计划)、JIT(即时制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 另外,流程再造或流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工具绝大多数企业都在用,但这些管理方法在一些企业运用中不是流于形式,就是偏颇走样。中国企业需要从本企业实际出发,真正把他山之石做到可以攻玉,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类似于我们曾经创造过的“三老四严”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   4.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危机往往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复苏都离不开重大技术创新。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采取即期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的同时,也都瞄准并开始发动新一轮科技革命,欧盟把2009年定为欧洲创新年,美国把新能源技术作为战略重点,日本则瞄准了下一代全球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从此次金融危机看,一些企业纷纷倒闭,而不少高科技企业却依然昂首挺胸,表现出极强免疫力和生存发展力,其重要根由是这些企业掌握了领先的科学技术。因此,中国企业要想应对好这次金融危机,并力争实现“弯道超越”,必须把创新技术作为最重要的“秘密武器”。技术上领先一点,就可以屹立潮头;技术上领先一片,就可以傲视群雄,也才能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