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一些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
来源:
时间:2024-08-17 13:06:41
热度:
我需要一些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成就,【专家解说】:取火的方法和对火的认识 我国古代取火的工具称为“燧”,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于日,木燧取火于木.根据我国古籍的记载,古时常用
【专家解说】:取火的方法和对火的认识 我国古代取火的工具称为“燧”,有金燧、木燧之分.金燧取火于日,木燧取火于木.根据我国古籍的记载,古时常用“夫燧”、“阳燧”(实际上是一种凹面镜,因用金属制成,所以统称为“金燧”)来取火.《周礼·秋官司寇》中就有“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的记载.《庄子》中写道:“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中明确指出:“今使道之家,铸阳燧取飞火于日.”古时人们在行军或打猎时,总是随身带有取火器,《礼记》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表明晴天时用金燧取火,阴天时用木燧钻木取火.阳燧取火是人类利用光学仪器会聚太阳能的一个先驱. 讲到取火,古代还用自制的古透镜来取火的.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用冰作透镜,会聚太阳光取火.《问经堂丛书》、《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我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制成冰透镜来取火,真是一个奇妙的创造.用冰制成透镜是无法长期保存的,于是便出现用琉璃或玻璃来制造透镜. 对针孔成像和影的认识 公元前4世纪,墨家就做过针孔成像的实验,并给予分析和解释.《墨经》中明确地写道:“景到(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这里的“午”即小孔所在处.这段文字表明小孔成的是倒像,其原因是在小孔处光线交叉的地方有一点(“端”),成像的大小,与这交点的位置有关.从这里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已经认识到光是直线行进的,所以常用“射”来描述光线径直向前.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鸢飞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沈括用光的直进的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 墨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这一性质,讨论了光源、物体、投影三者的关系.《墨经》中写道:“景不徙,说在改为.”“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说明影是不动的(“景不徙”),如果影移,那是光源或物体发生移动,使原影不断消逝,新影不断生成的缘故(“说在改为”).投影的地方,如果光一照,影子就会消失(“光至,景亡”),如果影子存在(“若在”),表明物体不动,只要物体不动,影子就始终存在于原处(“尽古息”). 墨家对本影、半影也作了解释.《墨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景二,说在重.”“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意思是一物有两种投影(本影、半影),说明它同时受到两个光源重复照射的结果(“说在重”,“光夹”).一种投影,说明它只受一个光源照射,并且强调了光源与投影的联系(“光者,景也”).与此相连,墨家还根据物和光源相对位置的变化,以及物与光源本身大小的不同来讨论影的大小及其变化. 对面镜的认识 墨家对凹面镜作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并在《墨经》中作了明确、详情的记载.“鉴低,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说在中之外、内.”“低”表示深、凹之意,“鉴低”就是指凹面镜;“中”是指球心到焦点这一段.说明物体放在“中之外”,得到的像是比物体小而倒立的;放在“中之内”,得到的像是比物体大而正立的.北宋沈括对凹面镜的焦距作了测定.他用手指置于凹面镜前,观察成像情况,发现随着手指与镜面距离的远近变化,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梦溪笔谈》中作了记载:“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说明手指靠近凹面镜时,像是正立的,渐渐远移至某一处(在焦点附近),则“无所见”,表示没有像(像成在无穷远处);移过这段距离,像就倒立了.这一实验,既表述了凹面镜成像原理,同时也是测定凹面镜焦距的一种粗略方法. 墨家对凸透镜也进行了研究.《墨经》中写道:“鉴团,景一.说在刑之大.”“鉴团”即凸面镜,也称团镜.“景一”表明凸面镜成像只有一种.“刑”同形字,指物体,它总比像大. 我们的祖先,利用平面镜能反射光线的特性,将多个平面镜组合起来,取得了有趣的结果.如《庄子·天下篇》的有关注解《庄子补正》中对此作了记载:“鉴以鉴影,而鉴以有影,两鉴相鉴,则重影无穷.”这样的装置,收到了“照花前后镜,花花交相映”的效果.《间经堂丛书》、《淮南万毕术》中记有“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表明很早就有人制作了最早的开管式“潜望镜”,能够隔墙观望户外的景物. 对虹的认识 虹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从公元6世纪开始,我国古代对虹就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唐初的孔颖达(574—648)曾概括了虹的成因,他认为“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明确指出产生虹的3个条件,即云、日、“日照雨滴”.沈括对此也作过细致的研究,并作实地考察.在《梦溪笔谈选注》中写道:“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洞中.予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縠,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指出虹和太阳的位置正好是相对的,傍晚的虹见于东方,而对着太阳是看不见虹的. 对虹有了认识之后,便可以人工造虹.8世纪中叶,唐代曾有过这样的试验:“背日喷呼水成虹霓之状”,表示背向太阳喷出小水珠,便能看到类似虹霓的情景.宋代的《毛诗名物解》中说过:“以水日,自侧视之,则晕为虹霓.”强调必需从侧面观察,才能见到虹霓.
上一篇:怎么删除手机视频痕迹啊
-
科技小论文 初一的 有题目的 急急急!!!!!!!!!!!!!!!!!!!!!!!!!!!!!!!!!2024-08-17
-
急需低碳生活更依靠科技创新的问题2024-08-17
-
博览会出现了哪些新科技2024-08-17
-
如何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调整2024-08-17
-
谁有“低碳生活更依靠科技的创新”的辩词,急!!2024-08-17
-
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2024-08-17
-
辽宁科技大学和辽宁工业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那个好2024-08-17
-
2010上海世博会科技发明成果有哪些?2024-08-17
-
上海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好吗?工资高吗?2024-08-17
-
科技发展带来的利与弊2024-08-17
-
重庆科技学院的研究生怎么样?2024-08-17
-
20世纪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2024-08-17
-
为什么说 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的发展;科技发展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2024-08-17
-
未来3-5年深圳的科技发展方向是什么?2024-08-17
-
深圳市视纬通科技有限公司是个什么样的公司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