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风俗习惯学习报告,什么样的都行!(但不要太离谱)就这些分了,各位帮帮忙啊~~
来源:
时间:2024-08-17 11:03:41
热度:
地理环境与风俗习惯学习报告,什么样的都行!(但不要太离谱)就这些分了,各位帮帮忙啊~~【专家解说】: 民俗具有地域性特点。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的地域差异是划分文化
【专家解说】: 民俗具有地域性特点。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的地域差异是划分文化区域的主要指标,也是构成一个地区直观和特色文化的因素。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此言点出了风俗与地理环境的紧密关系。
风俗包括的内容较为庞杂,各地的风气习尚、婚丧礼仪、迷信淫祀、民歌俗谚无不包含其中。总的来说,风俗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文化性格,即人的性格、气质、意志、语言和社会意识、社会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二是风俗的形成、发展和变迁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其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地域差异,使风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风俗是地理环境的内塑与社会环境的外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关中是我国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风俗文化更是绚丽鲜明。
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南抵秦岭,北至黄土高原,东到潼关,西到宝鸡,呈东西延展的矩形,东、西两侧分别与山西、河南、甘肃等省交界,南北与陕南山地景观区和陕北黄土高原景观区相邻,是陕西经济和文化的精华所在。
关中风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所谓“关中十大怪”,即:“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面条像裤带,烙馍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莱,泡馍大碗卖,帕帕头上带,唱戏吼起来,板凳不坐蹲起来,下雨下雪逢礼拜”。这段民谚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对关中风俗做了形象概括。下面以民谚“关中十大怪”为例,揭示关中风俗文化与关中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
关中的建筑景观有厦房和窑洞。关中西部地区农村传统的房屋建筑形式多为厦房,即关中十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这种房子从侧面看正好是两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一般是,房子后墙高5—6米,檐墙高3米,后墙没有窗户,下雨时,雨水朝院子中间流。关中民居是老百姓在长期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过程中的选择。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种房子省木料,不要大梁、大立柱,面积小也省工。再加上砌墙用“胡基”(夯打成的土坯),取材方便。这与关中地区森林覆盖率不高,缺乏木材,以及土质为黄土,易于取材打坯都有关系。同时,受季风气候影响,关中地区到了冬季刮西北风,厦房通常是面南或面东,这样面向西北没有窗户的后墙可抵挡寒风,起到御寒作用,而面东或面南的一面有窗户和门,可最大限度地接受日照,有保暖和光线充足的优点。关中北部一些地方的居民居住窑洞,这是因为这些地方黄土覆盖层较厚,黄土的直立性很强,易于建造窑洞。加之这些地区的降雨量小,而黄土高原地区又缺少高大乔木,因而造窑洞是很好的选择。
“关中十大怪”中有四项与饮食有关,如“面条像裤带,烙馍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泡馍大碗卖”,这种饮食习惯与关中地区的农业紧密相关。关中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量多集中在六月和九月,有利于冬小麦的保墒种植。同时关中地区属黄河支流渭河的下游冲积平原,坦荡肥美,灌溉便利,是发展农业的主要区域。相对来说,这里降水量不足,宜于发展单作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关中地区农作物种植以粟、黍、麦为主。面食是关中人民的主要食物。由于关中地区土层厚,土质疏松,麦子的根须通常扎得很深。小麦含淀粉量大,面粉制做的面食韧性较大,很“筋道”,不易断。同时,由于传统的农耕方式消耗体力大,因而在饮食风俗上都以“求饱”为主要目的,因而关中地区的面食以量大为特征:如面条扯得宽宽长长,好似裤腰带,锅盔烙得厚且大,如同锅盖一般。泡馍用大海碗来盛,这也是关中人民对农耕生活的适应。关中食物相对比较简单。日常饭菜多以面食为主,蔬菜种类少,而以咸菜、辣椒、浆水来佐食。“油泼辣子一道菜”,就是这种饮食习惯的反映。总体上看,关中地区的饮食无论是制作还是原料都很简单,这与当地物产单调有关。
关中是传统棉产区,居民大多以棉布(粗布)为主要衣料,便于农耕劳作。也有一些特殊的服饰习惯,如在关中农村,至今还可看到一些老年妇女将手帕戴在头上,即“帕帕头上戴”。这种服饰习惯与关中地区的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关中地区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破坏严重,每逢刮风,便会尘土飞扬,而这种“帕帕”恰可用来抵挡风沙灰尘的污染,保持清洁,而且有实用性,集防风、防尘、防雨、防晒、擦汗、洁手和临时用来包东西等功用于一体。
戏曲民歌的产生与环境也有关系,水土不仅滋润着生灵,浸润着血脉,更塑造着地域性格和大众艺术。地理环境造就了人,人以自己被造就的性格,创造了与环境相协调酌文化,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环境氛围。关中一马平川,褐黄凝重。地间划一的渭河,显于天边的地平线,这里的秦腔必是慷慨激昂之律。秦腔产生于陕西、山西、甘肃弓带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广漠荒凉,风沙起处,一片苍茫,这里人们的性格质朴而深沉,民间音乐也在悠远深长中带有几分苍凉;面对黄土高坡、莽原大山,人们倍感压抑,人生多有苦难的感受,人与环境的对抗多于和谐。因此,秦腔悲壮,以哭喊为主调,具有高原的风格。“秦腔吼起来”很形象地说出了秦腔的特性。
节庆在中国北方大致相同,但各地仍有其不同的特点,如关中地区的?看忙”。即小麦夏收时亲友间互相帮助而形成的一种节俗。这是由于作为传统的农耕区,每逢收获、播种时需要大量的劳力,亲友之间相互帮助,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俗。关中的农业传统也渗透在日常习俗之中,与其他地方流行送糕点不同,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关中地区流行制作各种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既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例如结婚时要吃花馍,、里面分别包有糠、糖、钱等,吃到包糠的表示能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吃到包糖的表示生活甜蜜,吃到钱表示财源滚滚等。办丧事时要蒸“大馍”,祭扫鬼神。重阳节舅舅家要送外甥麦面做的“糕”,祈愿孩子健康成长。元宵节时要送做成老鼠状的“面茧儿”给小孩“看灯”。这也与关中地区是小麦产区,以面食为主不无关系。关中是传统的精耕细作农耕区,“下雨下雪逢礼拜”。是指每逢下雨下雪,人们无法外出劳作,便如同上班的人到了礼拜天一样,可以休息。
关中文化中的“龙崇拜”是远古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中所产生的一种图腾崇拜。远古氏族社会时期,原始人类多利用天然山洞为居住之所。我国西北地区属温带内陆高原气候,亦适宜人类穴居。因此,人们与爬行动物蛇类接触频繁。于是,蛇类成为西北部许多氏族的图腾崇拜神灵。如《山海经》所载西北地区的远古神人,大抵皆为“人首蛇身”。这些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民族,不断战胜、融合以其他动物为图腾的氏族,并在蛇图腾的基础上,“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逐渐演变为“龙”。龙是西北区域文化的象征。
关中地区还有太白山崇拜。在关中诸多名山中,太白山被认为是“能兴云致雨、息涝弭灾”而受到崇拜。关中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有降水变率大、旱涝无常的特点。春旱与春夏连旱较严重(有春雨贵如油一说),而传统农业对于水的依赖性很大。大面积旱灾发生时,对太白山神的祭扫非常隆重,祈雨在太白庙内举行。这是由于太白山顶终年积雪,人以为神,由于地势原因,这里易形成雨积云,是降雨的先兆,而且太白山地是关中降水最多的地区,关中盆地东宽西窄,东低西高,湿热气流与东下的冷空气首先在渭河谷地的关中西部相遇,形成较多的降水机会。太白山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地势高耸,是阻滞东南季风的重要屏障,也是冷暖气流交锋频繁的地带,山地气温低,空气湿度大,常处于饱和状态,因此稍有空气震荡就会产生降水。而人民祈雨时,人数众多,而且鼓乐喧天,引起大面积空气震荡,产生大范围降水,人们则认为是山神显灵,形成太白山信仰。
区域文化性格,就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区域中的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带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区域文化性格是特定区域中人们的普遍、稳定的心理趋势和价值取向。自古以来,关中平原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又有秦岭、黄河等山河屏障,是极具政治、军事、经济意义的地区,被誉为“陆海之枢纽”、“天府之富饶”。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具备了自我发展、不依赖外地、进而形成独立封闭发展模式的条件,这也培养了秦地人民保守、封闭的民性。由于关中地区生存条件佳,经济基础要比周边地带好。所以,极少有人为了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域,当地很早就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姑娘不对外”便源于这种思想。
受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自古以来以旱作农业经济为主体。以农为本,以水为生,水利灌溉事业是农业的命脉,而水利设施的修建、水患的治理,都不是单个小农家庭所能胜任的,因而共同的生存利益和治水斗争,使关中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使人们确立起重人事的“实践理性”态度。同时,关中是传统的农耕区,传统的精耕细作是千年来不变的生活方式,人称“种地好像修花台”。在这种生活方式影响下,关中人笃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形成了不尚玄想、勤劳务实的民性。长期以种植业为主,处在相对安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性格细腻、稳重、富于耐性。这些都是农业社会导致的心理状态。
任何地方的风俗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尤其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原始阶段,风俗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风俗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尤其是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习俗等,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关系。关中地区的民俗亦然,它是关中人在与自然环境相抗衡、适应的实践与经验中继承下来的一种文化景观,是反映关中地区人文与自然关系的一面镜子。同时风俗文化是制约一个地区人们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关中风俗的探讨,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关中区域文化,关中地区的民性,了解自然区和行政区以及文化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你可以抽出一些
上一篇:2011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政治试卷
-
谁知道阿坝州13个县的风俗习惯2024-08-17
-
民族 : ?首都 : ?货币 : ?国旗 : ?国徽 : ?国土面积 : ?人口数量 : ?人种分类 : ?风景名胜 : ?气候特点 : ?语言 : ?风俗习惯 : ?2024-08-17
-
四川广元有什么特产,有什么旅游景点?有什么风俗习惯?2024-08-17
-
普宁市风俗习惯2024-08-17
-
太原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2024-08-17
-
哈密的美食佳肴有哪些 风俗习惯有哪些???? 急用2024-08-17
-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文中所写“除夕”的风俗习惯有哪些2024-08-17
-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2024-08-17
-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你将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