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谁会介绍国产汽车的故事?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来源:
时间:2024-08-17 10:53:01
热度:

谁会介绍国产汽车的故事?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专家解说】:二三十年代:车轱辘是木头的 因为91岁的陈志明老人耳背,我采访的全程基本用吼。他两手交握安静地坐在我

【专家解说】:二三十年代:车轱辘是木头的     因为91岁的陈志明老人耳背,我采访的全程基本用吼。他两手交握安静地坐在我面前,异常粗大的手关节在太阳光的反射下居然发出金黄色的光芒——这是一双修了一辈子汽车的手。     他的纪年方式以岁数为准。“年纪大了,不记得具体年份了。17岁时到上海学徒,学的就是汽车修理。我的师傅叫刘维申,他差点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时和他一起被征去前线的有几百人,主要负责修汽车。不过很幸运,他人还在太平洋中间,战争就结束了,于是又被拉回来,后来他就在上海租界开了个利昌汽车修理行。”     “那时候的汽车全是外国的,什么美国的道奇,法国的吉姆西……只有三个档,轮胎圈都是木头做的,跟当时的三轮车轮毂差不多,所以车速并不快。后来因为木头的阻力大,逐渐改成钢丝的,就像现在的自行车轮圈,再后来才用的钢板。我21岁满师,学徒的时候是没有工资的,学成后替师傅工作一年,每个月60个铜板,相当于现在两毛钱吧,后来是5块,再后来我跳到其他车行时,月薪已经是24块了。虽说修汽车见识的车多,但直到我24岁时才看到长途客车,俗称方箱车,前脸像卡车,后面是个方盒子。那时人出远门基本靠走,客车是很少的。”     “27岁那年,我和人合股花60块买了辆二手福特跑运输,记得是南阳烟草公司的报废车,但我自己会修车,花了80块更换些零件,整了整发动机,这车我们经营了十多年。之后又跟别人拼了一挂大客车,我占三分之一股。呵呵,学徒就变成了小业主。再后来日本人打过来了,汽油断了,车就少,车行没生意,只好回到家乡南通。跟着走的就有自己的这两辆车。公私合营后来到扬汽,干了一辈子全是修车的活计。”         五六十年代:带上木柴开汽车     83岁的梁继龙告诉记者:“刚解放的时候国家一穷二白,什么都依靠苏联,汽油纯进口,后来苏联翻了脸,可我们的交通不能断啊,汽车就开始烧柴火。所谓烧柴,就是在每辆车后的大梁上挂个大炉子,放木柴烧,鼓风生火,加水产生煤气,水还得一滴一滴地加,加快了就歇火,烧出的气通过管道到发动机,这样车才能走。那时候出车,司机得先在后面生炉子,差不多半个小时车子才能发动。路上还要添柴火,所以司机出车要带个徒弟搭把手,从扬州到镇江路上需要带50斤柴火。车子走得慢,路又不好走,扬州到泰兴这点路需要四个小时。烧木柴,气不容易均匀输出,汽车就老‘打嗝’,容易歇火。动力也不够,遇到45°以上的坡,老远就要加大马力,趁车还没歇火时徒弟得赶紧下去,用三角木卡住轮胎防止下滑。因为这些毛病,再加上木炭伤机器,磨耗太大,这种方式很快淘汰了。那时的车里面条件也恶劣,铺的都是木板、塑料布和稻草。”     “60年代初期,大炼钢铁那会儿,汽车开始用沼气包代替烧木柴。用胶袋,像雨衣那种材质,到扬州焦化厂灌沼气,放在客车车篷上面,通过管道输到化油器气缸里。因为不是压缩的,车顶有多大,沼气包就有多大。沼气比木柴进步得多,至少干净了。但烧沼气路程还是跑不长,最多几十公里路。用了不到两年,就因为耗气量大,容易漏气而且危险也被淘汰了。后来改烧煤气,煤气好,气均匀,不用添柴火。再后来,大庆油田开了,我们终于扬眉吐气,用上了自己的汽油。”         六七十年代:终于开上了国产车     王文琪,74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解放后相当长时间我们没见过一辆国产车,全是外国的,什么美国的大道奇、福特、日本的丰田、尼桑,苏联的吉斯、嘎斯、乌拉尔……大部分是货车。这些车从哪里来的呢?一部分是日本人丢下来的,日本人干尽了缺德事,却无意中为我们培养了一批驾驶员。另一部分是解放战争结束,特别是淮海战役后国民党丢下来的车。那时战场上车子多的是,政府就号召会开车会修车的去“打扫”战场,把能开的车都弄出来,鼓捣鼓捣,好的留在部队政府,差一点的发到地方做运输。60年代后期,路上跑的客车都是这些“战场垃圾”改装的,你想质量能好到什么地方去。”     “刚解放,我们不要说汽车,拖拉机都造不出来,不过很快,1956年解放牌货车下线。可是那时车产量很低,60年代初扬汽公司才分到两辆解放牌货车。当然这车是一定要选最好的驾驶员开的。1962年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客车也有了,是哈尔滨产的‘松花江’,前脸不再像货车,但还是稍微鼓一点。有了咱自己的车,战场上‘淘’来的车逐渐少了,60年代末期基本都淘汰了。70年代后期就全部都是国产的了,什么解放、跃进、东风……八十年代末期,公路条件改善不少。南京开过来两辆双层客车,说是跑扬州南京一线,引得万人空巷,大家都来看稀罕,只可惜那时公路路面不好,车子高容易晃,乘客心不安,虽然还是两块三的价钱,经营了两个月就停了。”     “50年代末的客车全部是卡车改装的,很挤很脏,夏天热,冬天冷,尤其是特别冷的天气,车底板漏风,坐在后面人都能冻僵。后来的老解放,温度高,容易漏油。车况差车子就经常抛锚。那时的司机都是修车能手,每天下午五六点钟出车回来,就开始点点滴滴地查车,找毛病,经常是摸到晚上12点钟才放心。”王老还是节油标兵,“那时油价不高,但油料紧张。单位号召大家节油,我们100公里能省3公升,相当于省下五六毛钱。当然这价钱跟现在是没法比了。现在你们一元钱掉地上也懒得捡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