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多晶硅制造方法及步骤?

来源:
时间:2024-08-17 08:51:50
热度:

多晶硅制造方法及步骤?【专家解说】: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简述多晶硅太阳能

【专家解说】: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简述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简述 关于光的吸收 对于光吸收主要是: (1)降低表面反射;(2)改变光在电池体内的路径;(3)采用背面反射。 对于单晶硅,应用各向异性化学腐蚀的方法可在(100)表面制作金字塔状的绒面结构,降低表面光反射。      但多晶硅晶向偏离(100)面,采用上面的方法无法作出均匀的绒面,目前大多采用下列方法:      [1]激光刻槽:用激光刻槽的方法可在多晶硅表面制作倒金字塔结构,在 500~900nm 光谱范围内,反射率为 4~6%,与表面制作双层减反射膜相当。而在(100)面单晶硅化学制作绒面的反射率为 11%。      用激光制作绒面比在光滑面镀双层减反射膜层(ZnS/MgF2)电池的短路电流要提高 4%左右,这主要是长波光(波长大于 800nm)斜射进入电池的原因。激光制作绒面存在的问题是在刻蚀中,表面造成损伤同时引入一些杂质,要通过化学处理去除表面损伤层。该方法所作的太阳电池通常短路电流较高,但开路电压不太高,主要原因是电池表面积增加,引起复合电流提高。       [2]化学刻槽:应用掩膜(Si3N4 或 SiO2)各向同性腐蚀,腐蚀液可为酸性腐蚀液,也可为浓度较高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 该方法无法形成各向异性腐蚀所形成的那种尖锥状结构。 据报道,该方法所形成的绒面对 700~1030 微米光谱范围有明显的减反射作用。 但掩膜层一般要在较高的温度下形成,引起多晶硅材料性能下降,特别对质量较低的多晶材料,少子寿命缩短。应用该工艺在 225cm2 的多晶硅上所作电池的转换效率达到 16.4%。掩膜层也可用丝网印刷的方法形成。       [3]反应离子腐蚀 (RIE):该方法为一种无掩膜腐蚀工艺, 所形成的绒面反射率特别低, 450~在 1000 微米光谱范围的反射率可小于 2%。仅从光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理想的方法,但存在的问题是硅表面损伤严重,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出现下降。        [4]制作减反射膜层:对于高效太阳电池,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蒸镀 ZnS/MgF2 双层减反射 膜,其最佳厚度取决于下面氧化层的厚度和电池表面的特征,例如,表面是光滑面还是绒面,减反射工艺也有蒸镀 Ta2O5, PECVD 沉积 Si3N3 等。ZnO 导电膜也可作为减反材料。 金属化技术在高效电池的制作中,金属化电极必须与电池的设计参数,如表面掺杂浓度、PN 结深,金属材料相匹配。       实验室电池一般面积比较小(面积小于 4cm2),所以需要细金属栅线(小于 10 微米),一般采用的方法为光刻、电子束蒸发、电子镀。工业化大生产中也使用电镀工艺,但蒸发和光刻结合使用时,不属于低成本工艺技术。       [1]电子束蒸发和电镀:通常,应用正胶剥离工艺,蒸镀 Ti/Pa/Ag 多层金属电极,要减小金属电极 所引起的串联电阻,往往需要金属层比较厚(8~10 微米)。缺点是电子束蒸发造成硅表面/钝化 层介面损伤,使表面复合提高,因此,工艺中,采用短时蒸发 Ti/Pa 层,在蒸发银层的工艺。另一个问题是金属与硅接触面较大时,必将导致少子复合速度提高。       在这一工艺中,采用了隧道结接触的方法,在硅和金属成间形成一个较薄的氧化层(一般厚度为 20 微米左右)应用功函数较低的金属(如钛等)可在硅表面感应一个稳定的电子积累层(也可引入固定正电荷加深反型)。另外一种方法是在钝化层上开出小窗口(小于 2 微米),再淀积较宽的金属栅线(通常为 10 微米),形成 mushroom—like 状电极,用该方法在 4cm2 Mc-Si 上电池的转换效率达到 17.3%。目前,在机械 刻槽表面也运用了 Shallow angle (oblique)技术。       PN 结的形成技术 [1]发射区形成和磷吸杂:对于高效太阳能电池, 发射区的形成一般采用选择扩散, 在金属电极下方形成重杂质区域而在电极间实现浅浓度扩散, 发射区的浅浓度扩散即增强了电池对蓝光的响应,又使硅表面易于钝化。扩散的方法有两步扩散工艺、扩散加腐蚀工艺和掩埋扩散工艺。      目前采用选择扩散,15×15cm2 电池转换效率达到 16.4%,n++、n+区域的表面方块电阻分别为 20Ω和 80Ω.对于 Mc—Si 材料, 扩磷吸杂对电池的影响得到广泛的研究, 较长时间的磷吸杂过程 (一般 3~ 4 小时),可使一些 Mc—Si 的少子扩散长度提高两个数量级。在对衬底浓度对吸杂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即便对高浓度的衬第材料,经吸杂也能够获得较大的少, 子扩散长度 (大于 200 微米) 电池的开路电压大于 638mv, 转换效率超过 17%。 [2]背表面场的形成及铝吸杂技术:在 Mc—Si 电池中,背 p+p 结由均匀扩散铝或硼形成,硼源一般为 BN、BBr、APCVD SiO2:B2O8 等,铝扩散为蒸发或丝网印刷铝,800 度下烧结所完成,对铝吸杂的作用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磷扩散 吸杂不同,铝吸杂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其中体缺陷也参与了杂质的溶解和沉积,而在较高温度下,沉积的杂质易于溶解进入硅中,对 Mc—Si 产生不利的影响。到目前为至,区域背场已应用于单晶硅电池工艺中,但在多晶硅中,还是应用全铝背表面场结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