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以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写论文】

来源:
时间:2024-08-17 10:50:10
热度:

以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写论文】【专家解说】:一、通货膨胀的界定及其度量(一) 通货膨胀的界定对通货膨胀的界定,学术界主要分为两大派:“货币学派”和“价格学派”。但总的

【专家解说】:一、通货膨胀的界定及其度量(一) 通货膨胀的界定对通货膨胀的界定,学术界主要分为两大派:“货币学派”和“价格学派”。但总的来说,人们都较为认同这样的定义,即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总水平持续、普遍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货币价格持续下降或货币贬值的过程。该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1、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的过程,不是价格总水平的一时或短期的上升,其上升的趋势是不会轻易逆转的。2、通货膨胀反映的是价格总水平的普遍上升,而非个别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动。3、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发展程度不同,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程度即关于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也因国而异。(二)度量通货膨胀指标的选择度量通货膨胀程度的主要指标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价格指数如批发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即CPI。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服务价格调查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中国编制价格指数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主要根据全国城乡12万户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资料和相关的资料确定。目前共包括八大类,263个基本分类,约700个代表品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运用抽样调查技术对全国550个样本市县近3万个采价点进行价格调查,加工整理后计算出来的。二、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一)本轮通胀是全面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目前,我国的CPI体系是有缺陷的。CPI数据没有及时反映整个居民生活消费价格的变动,没有真正反映居民消费生活模式的改变。如目前中国的CPI体系的样本选择、权重高低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先不讲房价算不算进CPI指标,仅是拿居住类来说,不仅中国居住类权重过低(13%左右,国际惯例是30%以上),而且其基数定得很低。2003-2006年城市居民居住类年消费总额仅为699元、733元、808元、904元,看上去这个数字每年增长幅度不小,但实际上由于基数太低及权重小,居住类消费不管如何增长对整体CPI的影响都十分有限。而食品类占CPI权重为33.6%,只要食品价格上涨,CPI上升也就必然。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一般认为目前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结果,如果扣除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目前CPI上涨幅度其实并不高。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明显感觉到,不止是食品涨价了,而是几乎所有商品都涨价了,而且目前我国涨价最厉害的商品也不是食品。所以,我国目前CPI指数并未能准确反映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真实变动,我国本轮通货膨胀并非只是农产品与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而是进入全面的物价上涨,故高企的CPI指数能说明我国通胀较高,但也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目前真实的通胀状况。(二)本轮通胀是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共同作用的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实际导致全球经济的一轮调整。我国坚持货币不贬值,但实际面临着经济需求的减少。为增加需求,国家将带动能力强的房地产行业作为拉动需求的重点,到2002年,我国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由于我国各部门各行业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我国经济又出现了投资过快增长,近年以来,尽管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局面仍然未变,工业和投资的高速增长刺激了对钢铁、水泥、橡胶等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加上全球经济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对资源供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球性的资源供给开始紧张,主要原材料(如铁矿石等)和能源(煤炭石油等)价格开始快速上涨。(三)本轮通胀是输入性通胀和内生性通胀共同叠加推动的本轮通胀和1993年、1988年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输入性通胀的影响很大。在1993年和1988年的两次通胀中,输入性的通货膨胀占的比重很小,主要是内生性因素引起的。本轮通胀除了内生性供需失衡外,输入性通胀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输入性通胀是我们目前难以控制的,铁矿石涨价我们没有话语权,我们谈判的能力很弱。同样,石油中国虽然购买很多,但是没有定价的话语权。这种输入性通货膨胀我们是解决不了的。美元在贬值,以美元计价的进口成本的提高是中国不能控制的。所以这次通货膨胀中有目前难以控制的输入性通胀因素。三、本轮通胀成因分析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多,有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和体制等环境变化因素,也有供给瓶颈和需求增长以及货币供应量等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资源供给瓶颈制约引起生产生活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初步形成的国家,经济结构中还存在大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方面,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在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农业、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部门不堪重负,形成了新的“瓶颈”制约,从而引起这些领域价格水平的迅速上涨,并最终推动全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涨。1、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供给瓶颈,导致相关领域价格迅速上涨。近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投资膨胀造成国内经济活动对于能源、原材料的需求量明显超过供给能力,而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受自然资源、资金投入和建设周期较长等因素的影响,供给能力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快增长,从而导致价格急剧上涨。2、粮食供求缺口逐年扩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经济快速发展中对于农业生产的忽视,与农村资金和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加上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严重,导致粮食产量逐年下降我国农业部门的弱势导致农民种粮积极不高,而2008年南方暴雪的影响更是加剧了这一供需失衡,导致粮食供给缺口,推动食品价格上涨。(二)体制因素和结构性因素造成的需求过旺1、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目标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价格上涨随着经济的逐步转轨,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权转向不断分权。应该说这种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发展压力,又使各级地方政府具有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由于中央政府一方面将收入分配权部分地下放给地方政府,另一方面又没有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中形成对非国家主体的内在需求约束机制,也就是说,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与经济约束相脱离或不对称。这样就导致了作为另一经济主体的地方政府可以在缺乏有效的需求约束的情况下,形成过度需求扩张。地方政府利益扩张的内在动因是本地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外在动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使地方政府存在追求高速增长的倾向。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又形成了一种攀比机制,加上按行政隶属关系来分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攀比机制的作用。因此,为加快本地区的发展,地方政府的领导人会竭力争取扩大本地的投资,这种争投资行为成为投资膨胀的主要推动力量,进而带来了需求增加和供给不足,引起物价上涨。2、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无疑,通货膨胀货币相对过多,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时地等幅度地全面的价格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在这一条价格上涨链中,价格上涨时间与幅度往往是与接近权力的远近来区分的,离权力越近的行业或企业,其上涨时间越早及上涨幅度就越大;而离政府的权力越远的行业或企业,其上涨时间越晚及上涨幅度越小。可以看到,中国这一轮通货膨胀最早是由房地产市场开始,国内房地产价格不仅上涨时间早,而且上涨幅度大。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必然带动与房地产相关几十个行业的产品价格、工资及服务价格上涨。然后是股市价格的快速飚升。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所说的,一旦这些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重要原因1、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供应增加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存在的两难选择,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两难选择,是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矛盾所在,国际收支失衡则是中国经济出现通胀的深层次原因。由于我国存在要素价格扭曲等因素,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优势长期存在,而在同时存在币值低估的情况下,导致中国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并远远大于进口的增长速度,这也刺激了外资的大量涌入,而外资的大量涌入又加大了我国的出口量。由此出现了中国经济近年来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的局面,直接导致了中国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迅速扩张,基础货币的增加又通过乘数效应来作用经济,使流动性持续走高。2、流动性过剩,导致信贷投放居高不下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于1999年底到2008年8月从12多万亿增长到44万亿多;各项贷款1999年底到2008年8月从9多万亿增长到29万亿;还有外汇储备1999年底到2007年三季度末从1546多亿增长到超过18000亿美元。可以说,在这7年多的时间里,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在央行进行对冲操作的情况下,金融市场上货币仍显充足,直到最近,货币供应才有所减缓。究其原因,由于我国银行业以利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限制,流行性过剩带来的是银行系统的高放贷积极性。固定资产投资在信贷的支持下有了更强劲的增长,这就直接表现为中国总需求的快速增长。总需求的长期持续高位增长,最终导致中国CPI及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的上涨。四、本轮通胀的对策研究本轮通胀既有成本推动又有需求拉动,既有历史因素、又有当期因素,而且存在潜在的全面通胀的压力,并且是暂时不可控的输入性和内生性叠加出来的,我们面临的压力也不仅仅是结构性的而是全面的通货膨胀,通胀的压力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应付通胀的政策设计也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然是多项政策的组合。所以,目前我们应准备应对全面通胀的压力,不能因为今年前几个月的通胀是因为食品和农产品造成结构性的通涨,就仅仅针对食品、农产品采取对策。这样的对策可能会在应对政策的设计上出现偏差。应该说,过去整个国民经济中很多深层次的矛盾都集中表现在通货膨胀这一个经济现象上,它的引发因素里面有很多我们没有解决好的经济深层次的矛盾。与之相匹配,我们也主要从我国经济的供需总量、结构和货币供应的深层次原因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得出应该采取的调整措施。(一)理顺要素价格,适度增加供给1、应该理顺要素价格。着力缓解煤、电、油、运、水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在促进经济增长、供给增加过程中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加强引导能源合理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建立节能社会,增加对运输和电力建设的投入,使铁路运输运力和电力供应能力适度超前增长。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推出相关资源税改措施;规范地价形成机制,落实土地出让金的使用;适度提高劳动力成本和资金的使用成本;加大对环境成本的收费管理等。2、坚定不移地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促进农民增加粮食和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的生产,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3、加强对垄断行业、公共服务部门价格的监管,制定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完善成本监审制度,控制垄断行业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推动程度。(二)有增有减,有效引导需求宏观调控应加大力度,合理引导。对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等进行严格控制,逐步对固定资产投资热潮降温,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出口方面,应大力扶持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层次和竞争力,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扩大内需方面,应该调整收入分配大格局,增加对于养老、医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支出等,以此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三)综合运用货币、财政等宏观政策1、首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运用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以提高利率为主要政策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即通过货币价格的措施来抑制货币需求量;另一种则是运用控制货币规模的措施。提高利率的措施和控制规模的措施在货币政策组合里都要使用。    2、从财政政策上说,财政政策在应对通货膨胀中应该说作用也是很大的,必须要很好的设计。一个是税制上还是要贯彻“整体增长,结构有增有减”这一个改革的方针,理顺企业成本利润机制。如资源税环保税等应适时开征,以确保企业成本显性化、内部化,真正对高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企业起到硬约束的作用。3、有效促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相机提高利率,改变负利率的局面,进一步发挥利率政策的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得不到遏制,问题出在现行的信贷政策上,一是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利率水平过低,甚至于真实利率为负的情况十分严重,从而使得银行信贷需求无限放大;二是通过利率管制的方式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水平,从而使得国内商业从事信贷业务就大获其利。因此,要逐步改变目前居民储蓄存款为负的现状,提高国内银行的利率水平,同时尽快缩小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利差水平。另外,还要完善汇率的形成机制,宏观调控不能只在利率上做文章,不能一条腿走路,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应加大汇率波动的弹性,与此同时,作为配套改革措施,要稳定当前的宏观经济,必须实行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相结合,来控制中国经济的总需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