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我要写一篇有关中国石油发展的文章论文,不会写,请求大家帮帮忙急用

来源:
时间:2024-08-17 10:04:11
热度:

我要写一篇有关中国石油发展的文章论文,不会写,请求大家帮帮忙急用【专家解说】:  中国石油发展现状及四个战略研究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油气资源开发、管道建设、炼油化工

【专家解说】:  中国石油发展现状及四个战略研究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油气资源开发、管道建设、炼油化工及 油气田对外合作、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难度大;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 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应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根据我国资源分布 特点,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   一、中国石油的发展现状   (一)简要回顾与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成长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为标志;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1965年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自给,还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长庆等一批油气田,全国原油产 量迅猛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我国从此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三是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1 亿吨原油产量。这十年间我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建成的原油生产能力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油气总产量相当于前30年的1.6倍;四是战略转移阶段(20世纪 90年代至今):9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开拓国际的战略方针,东部油田成功实现高产稳产,特别是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产量 超过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奇迹;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油项目正在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1.油气资源与开发 根据2000年底的油气资源汇总情况,我国石油总资源量约1021亿t,其中,陆上775亿t,海上246亿t;预计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约为 138~16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47.04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38.9万亿立方米,海上8.14万亿立方米;预计最终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 10~15万亿立方米。截至2002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3。5亿t,探明率为40%~46%;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22万亿立方米,探明 率为15%~22%;剩余石油可采储量23.8亿t,储采比14∶1,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近1.87万亿立方米,储采比60∶1.我国现已发现560个油 田,193个气田,建成25个油气生产基地。2002年生产原油1.69亿t,居世界第5位;生产天然气326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8位。值得一提的是, 西部新疆油田2002年原油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海上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t,达到2147万t,海外原油权益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   2.管道建设 截至2002年底,我国原油输送管道总长度已达1.21万km,成品油管道总长2700km,天然气管道总长约为1.48万km。原油、成品油管道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东地区。天然气管道已初步形成华北、西南、西北三大区域性管网,主要是:(1)华北地区,已建成中原-沧州、大港-沧州、大港-天津、沧州-淄博等输气管线和一些地下储气库,初步形成了能够统一调度的局部天然气管网。   (2)西南地区,已建成以南、北干线为主,与川渝两地五大气源连通的环状输气管网,并以南北干线和各气源为依托,直供云南省云天化、贵州省赤天化等。   (3)西北地区,先后建成了陕西-北京、靖边-西安、靖边-银川、鄯善-乌鲁木齐、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及新疆和田电站供气管道等。西气东输管道、长庆-呼和浩特输气管道正在加紧建设中。   3.炼油化工及产品 经过近两年石油石化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我国炼油工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总体上进入了世界炼油大国行列。2002年,中国原油一次 加工能力达到2.7亿t,居世界第4位;实际加工原油2.2亿t,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1.32亿t,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3.9%。国内两 大集团生产的汽油和柴油基本都达到了《车用无铅汽油》最新国家标准(GB17930-1999)和柴油国家标准(GB252-2000)。主要化工产品稳 步增长。2002年乙烯产量首次突破500万t,达到541.4万t,比上年增长13%;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3.5%、20.5%和11.6%。   4.油气田对外合作 在对外合作方面,我国不仅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加快了国内油气勘探步伐,提高了油田开发水平。截至2002年底,在陆上,中国与国外 45家石油公司签定合同51个,合同区面积近25万平方千米,引进外资近13亿美元。目前正在执行的合同13个,与外资合作生产原油年均220万t。在海 上,中国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54个石油合同和协议,目前正在执行的合同有32个,合同区面积近12万平方千米,直接利用外资超过 90亿美元,建成海上合作油气田共13个。   其中,中海油与菲利普斯公司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是继大庆油田之后的中国第二大整装油田   5.国际化经营 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经过90年代中后期的大发展,现在已经从低风险单项油田开发,转向油田生产与技术服务、炼厂建设与管道施工等综合项目开发,从生产经 营转向资本经营,从投入转向回收阶段。形成了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和南亚4个战略发展区。截至2002年底,中国石油企业与26个国家累计签订石油合 同项目40个,其中:陆上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或商务项目31个,海上石油勘探开发项目5个,管道项目2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各1个。2003年三大石油公司 又新签定了十几个油气项目合同,其中仅中国石油集团就有10个。2002年油气作业产量2250万吨油当量,比上年增加600多万吨,油气权益产量 1700万吨油当量,同比增长80%以上。   (二)存在问题   1.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的难度大 我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即使按160亿t计,只占全球的3.9%;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左右。而且,可采资源约有 3/5有待探明。据推测,其中分布在中、新生界的白垩系和第三系的资源占总资源量的70%,粘度大的重油和低渗透石油资源占总资源量的43.6%,这些资 源埋藏较深,工艺技术要求高,勘探技术难度很大。从近几年储量增长的构成看,约65%的增量来自于已开发油田的老区,增长潜力有限,储量接替难度较大。   2.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我国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全国产量 的2/3.但其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88%)、高采出程度(75%)和高采油速度的“三高”阶段。特别是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27年超过5000多万 吨,2002年在5013.1万t的产量水平上划了句号,计划今后将逐年递减。西部和海上原油产量这几年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原油产量只占全国的1/5;海 上原油产量只占全国的1/8.从近期看,这两个区域的产量增长难以弥补东部的递减。   3.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供需缺口越来越大。2000~2002年,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4.91%,高出产量增长速度近3.1个百 分点,年均增加1104万t;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达到0.7,比石油生产弹性系数高0.436.石油“一高一低”现象导致国内石油供不应求,缺口从2000 年的5637.73万t增加到2002年的7236.41万t,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t增长到7184万t,10年增加了7倍多。预计 2003年石油净进口量将突破9000万t,进口依存度达到35%以上。   4.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来自社会各界的担忧有增无减。一是出于石油进口来源方面的安全考虑。2002年我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量的一半(2001年为56.6%)。美伊战争结束后,美国加 强了对中东的控制,实际上间接控制了我国进口石油的资源地。另一方面,我国运输石油的路线缺少选择性,85%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 甲海峡-南中国海航线,极易遭到封锁和控制。近年来,美国在东亚沿日本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精心构筑“太平洋锁链”,拟形成对中国的东向包围;在新 加坡设立军用港口,拟控制马六甲海峡;印度全面推行所谓的“有效控制”,试图将南中国海纳入控制范围。此外,马六甲海峡经常遭到组织严密的海盗袭击。所有 这些,直接地威胁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石油进口安全。   二是出于战略石油储备方面的考虑。虽然我国目前已确定分期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库,但离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尚为时过早。这样,在资源供应地,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政治风波、军事冲突等,导致国际油价上涨或出现供应中断时,我国便丧失了储存进口石油、平抑国内石油市场动荡的手段和能力。   三是出于油价大幅上扬的考虑。目前我国尚未大规模参与世界石油衍生品交易,没有市场保护屏障,不能对进口石油进行套期保值。无论油价涨幅多大,都只能被动 接受。尽管我国在国外已开发了一些油田,但大多位于敏感地区,易受各种因素干扰,从油价上涨中获得利益的机会不大。   二、石油形势与供需预测   (一)当前的石油形势   近两年,世界石油环境总的是:国际油价起伏振荡,石油公司兼并重组进入理性阶段,石油技术快速发展,石油地缘政治纷争激烈。主要列举三个方面:   1.世界油气资源丰富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球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4138亿t,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471亿t,剩余石油可采储量1427亿t,储采比 40∶1;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436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11万亿立方米,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156万亿立方米,储采比61∶1.丰富的 石油资源为世界石油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未来20年世界石油供需总体平衡,但地区性不平衡加剧 2002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35.23亿t,石油产量为35.57亿t,供需总量基本平衡。预计到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以1.98%的速度增长, 需求量达51.8亿t。欧美等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增长放缓,年均增长0.9%~1.0%左右,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增长加快,年均增长3.1%。在原油产量方 面,预计2020年前基本上与需求同步增长,产量水平达到51.9亿t。但是,地区性不平衡加剧,北美、亚太和欧洲三个地区2002年的石油消费量达29。8亿t,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4.6%。亚太地区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 区,预计2005年,亚太地区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国中有两个在亚太,其中中国已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日本排第三。3.一批超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左右世界石油工业的格局已经形成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石油领域的整合开始出现一些新特点。主要是:从多元化经营向产业集中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油田业和服务业的分割向业务综合 性、全过程服务,追求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英荷壳牌等一批超大型石油及石油服务公司垄断世界石油的格局。据 称,这些公司拥有世界80%以上的优质石油储量,控制着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50%以上的石油技术服务市场份额、65%以上的国际石油贸易额和直接 投资额以及80%以上的石油石化先进技术。近两年国际石油领域的兼并重组趋于理性成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各大公司开始进入内部消化阶段。今 后,中国石油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都是这些跨国石油公司。   (二)中国油气资源供需预测   1.石油需求预测 在成品油方面,汽油、 煤油、柴油,按0.6的弹性系数,折合年均增长率为4.2%,预计2020年全国汽油、煤油、柴油消费量为2.5亿t;在化工轻油方面,2002年中国乙 烯消费量为1400万t,进口占61.3%。预计2020年以前,乙烯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5%,2020年乙烯需求总量将达到3370万t。若按50%的 自给率测算,中国需要生产乙烯1680万t,按30%的收率测算,届时需要化工轻油5600万t。仅这两项合计,主要成品油需求量将超过3亿t,届时原油加工量大体为3.8亿t(按78%的收率计),石油消费量约为4亿t。因此,预计2005~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2.7~4.0亿t。   2.石油储量、产量趋势预测 国内专家利用年增储量法和翁旋回法,预测2020年以前,石油探明储量处在稳定增长期,平均年新增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5亿t;老油田通过调整措施,每年 可增加可采储量2000~3000多万吨。预计2005~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75~1.9亿t。原油缺口将增加到2020年的2.2亿t,进口 依存度提高到55%。   3.天然气需求预测 2002年全国天然气终端消费量为280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和油田周边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市场销售量最大。天然气 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西北地区涩宁兰管道沿线的青海、甘肃市场,其次是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以化工原料和工业燃料为主,占消费量的比例约70%,增长最 快的是城市用气。未来20年内,随着轮南-靖边-上海、忠县-武汉、陕京二线和海气登陆等输气管道的建成,将极大地带动天然气需求的增长,预计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600、1000、1500和2000亿立方米。   从用气结构看,发电用气和城市燃气需求量增长迅速,在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13.6%和19.6%分别提高到2020年的32.5%和 30.8%;工业燃料和化工用气虽然总量稳定增长,但所占比例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由2002年的29.3%和37.5%分别下降到2020年的20.7% 和16%。   从消费地区看,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及环渤海地区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预计到2020年,上述三个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07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消费量的53.5%;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天然气需求量为6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消费量的16.5%。   4.天然气供需平衡预测 中国的天然气探明程度很低,可采资源探明程度只有15%~22%,增长潜力巨大。据专家预测,在2020年前后,中国天然气生产将达到高峰产量,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缺口大约为500~700亿立方米。   三、中国石油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一)总体思路   根据油气资源和经营环境的分析,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围绕国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 立储备"的方针,要在立足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全球油气供应体系,以 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立足国内--以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为主,在保持合理储量接替和储采结构的条件下,努力增加石油生产,保障国内石油的基本需求。到2020年,力争国内石油保障程度达到50%左右。   开拓国际--将国家油气战略置于全球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分享国外油气资源,积极进入石油交易市场,多种手段发展国际油气贸易,以合理的经济代价,建立长期安全稳定的、全方位的、多渠道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供应渠道,有效弥补国内油气供需缺口。   油气并举--将天然气放在与石油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逐步改善能源结构。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8%上升到10%以上。   厉行节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抑制不合理的油气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争取用较少的油气消耗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立储备--逐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调节国内供求关系,平抑油价起伏不定、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   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应按照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的发展思路,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即稳定东部与发展西部、开拓 海上相结合;重视石油与加快发展天然气相结合;发展国内油气产业与拓展国外油气供应相结合;开发生产与节约利用石油资源相结合。   (二)重点战略   1.石油发展战略   (1)加强东部精细勘探开发,努力保持原油稳定生产。东部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供应基地,集中了一批主力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但是, 大多数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必须加强精细勘探开发,稳住原油生产。根据油气资源评价资料,东部资源勘探潜力仍然很大,今后仍是中国的主要产油区。   该地区下一阶段石油发展的重点,一是深化老区精细勘探,以富油气凹陷为主要勘探对象,以寻找可动用优质储量为目标,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寻找新的含 油区块、含油层系,重点搞好松辽、渤海湾盆地的滚动勘探和二次勘探工作,扩大含油面积和勘探成果,增加油气储量;二是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已开发油田的综合 调整和改善二次采油为手段,积极探索和采用三次采油技术,增加经济可采储量,提高难采储量的动用率,延长油田稳产期。   (2)加强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建成重要战略接替区。目前,西部地区石油资源探明率比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低15~30个百分点,处在勘探初期,潜力非常大。加快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力争获得新突破,早日实现资源接替,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部的油气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主要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复杂,决定了储量增长具有阶段性。因此,勘探工作要注重不断发现,用新思路去认识复杂地质条件。继续 按照突出石油勘探、推进风险勘探的原则和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三个层次落实勘探部署。以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柴达木等盆地为勘探主攻 目标,立争有大突破、大发现。在开发方面,应用深层和特色技术,适时扩大原油生产能力,尽快在鄂尔多斯油区、新疆油区再找到几个3~5亿吨的大油田或油田 群。   (3)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快速发展。我国东海、渤海湾、珠江口、北部湾等11个大中型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总资源量的24%以上。到 2002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3.9亿t。从整体上看,海上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只有7%,储量替代率达到157%,特别是蓬莱19-3等大型油田的发 现,使渤海海域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开发图景。近期的战略重点,一是加强渤海、南海和东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增加储量;二是要合理有效地动用已探明储 量,特别是加速已发现大型油田的开发,迅速提高原油产量。   2.天然气发展战略   根据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情况,今后10~15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任务是:(1)陆上要立足中部、发展西部,着力形成几个万亿立方米级储量的大型天 然气生产基地;(2)海上要立足南海西部和东海、渤海,着力形成近海海域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基地;(3)按照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中游集输、下游市场利 用一体化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调配,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互推动的天然气工业体系;(4)同时要坚持"气代油、气发电"的结构优化战略,促进天然气在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2年的2.7%上升到2020年的12%左右。 力争到2010年,天然气产量达到800亿立方米,2020年达到1300亿立方米;实现天然气供应稳定化、气源多元化、输配网络化、市场规范化。   天然气发展战略重点是:(1)立足中部。中部的四川、鄂尔多斯两大盆地,成气地质条件优越,油少气多,油气产量当量比为0.57∶1,是近期天然气增储上 产的重要地区。中部地区天然气消费规模已达到80亿立方米/年,而且东邻工业发达地区。因此,加强中部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川渝气区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4456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在勘探上,继续保持储量增长;在开发与利用上,通过"川气东输(忠-武线)"工程,有选择地建立天然气化工基地,促进川气从生产、集输到应用的良性循环。鄂尔多斯气区现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5834亿立方米。在中国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5大气田中,除克拉2号气田外,其余均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 该地区横跨陕、甘、宁、蒙、晋五个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今后的重点是保证北京、环渤海地区和西安、银川等地区及西气东输管道的天然气供给。   (2)发展西部。包括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吐哈等盆地,现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6360亿立方米,其中有克拉2、迪拉2、涩北三个大型整装气田。该地 区虽然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埋深达3000~5000m,但目前还处于勘探初期,发现大型油气田的概率大,是我国油气工业的主要战略接替区。今后的战略重点 是保证西气东输和涩-宁-兰输气管道有足够的天然气源。   (3)强化海上。我国海域天然气资源前景广阔,又有靠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独到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南海西部和东海盆地的西湖凹陷及渤海湾盆地等近海天 然气资源,加强勘探开发,积极配合天然气管网建设,开拓下游利用市场,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为经济优势。特别是要尽快将莺歌海-琼东南海域发展成为中国近 海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的主要基地之一,同时积极开发东海和渤海海域天然气。力争到2010年,中国近海海域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以上,产气 200亿立方米。   (4)加快输气管网建设。围绕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和莺歌海-琼东南海、东海6大含气盆地,按照"合理布局、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统筹兼顾"的 原则,建设全国性天然气骨干管网,改变中国目前基本上是单一气源对单一用户、缺乏足够配套调峰能力的输气格局。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中部、东部经济发 达地区。因此,我国天然气供给体系,应形成由东海、南海海域向东南沿岸,西部地区向中部、东部发达区输送的总体格局,同时,积极建设从俄罗斯到东北、从哈 萨克斯坦中亚到西北的输气干线,逐渐形成纵贯南北、横穿东西、连接海外的天然气管网。   3.国际化经营战略 目前,世界石油资源和生产仍处在上升阶段,供大于求,且供应呈现多元化趋势。我国周边国家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北有俄罗斯,西有中亚和中东,南有东南亚和澳洲,东有南美。利用周边地缘政治,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海外石油业务。   我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是:逐步建立长期稳定、多元化的全球油气生产与供应基地,力争使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在油气进口量中的比例达到1/3~1/2.一是积极开展国外石油直接投资。采用购并、控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重点放在北非-西非、中东、南美、中亚-俄罗斯、亚太等地区,形成一定规模 的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   二是扩大国际石油贸易。在来源方面,适当减少从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增加从中亚、俄罗斯等国家的进口;在贸易方式方面,应改变短期合约、现货交易方式,尽 量多采用中长期合约、期货贸易、招投标等方式;在品种方面,不仅要进口原油,还要引进管道天然气、LNG,出口成品油;在进口渠道方面,积极开辟陆上通 道,积极促成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积极建设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中国东北、环渤海地区的输气管道;积极建设哈萨克斯坦-新疆的输油管道。   三是建立亚太能源安全多边合作体系。从油气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加强资源国与消费国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强与俄罗斯、中亚五国的油气 资源合作,重视与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了解、减少矛盾,在信任中解决双边问题。目前在这方面的考虑较多,主要有:建设中亚-中国-日本、 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国的油气管道,以油气运输管网和油气利益为纽带,把不同制度的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并吸引跨国公 司参与管道的建设与经营,从而保证东北亚石油消费国的共同利益。   四是大力发展海权。国家要通过发展海权,来维护长期、稳定的海上贸易利益,增强对开发主权范围内海洋油气资源的实际影响力或控制力。   4.国家石油储备战略 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美国的石油储备是4个月,日本是3个月。IEA规定90天净进口量为石油储备量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现有的原油、成品油储罐属企业储备,不能用作战略储备功能。我国在"十五"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国家石油储备已于今年正式启动,初选一期建设地址在大连和青岛黄岛,预计到2005年底,将建成1600万立方米储备规模。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争取建成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量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国家储备由中央 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生产经营使用的周转性石油储备。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应严格分开,以保证国家储备库的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准确 无误。   5.节约与替代战略 目前,我国石油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据统计,现在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中国为0.26t,是日本的3.3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1.2倍,这说 明中国提高油气利用效率、降低石油消耗的潜力十分可观,应致力于走低耗、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新路子。从长远来看,在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短缺的问题上,应积极采 取石油替代战略,主要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国产优质煤炭替代石油;加快发展核电替代石油;努力培育天然气利用市场、提高天然气产量替代石油;积极发展煤层气产业替代石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