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进行归纳的内容中,有错误的一组是A.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明矾溶于水后产物有吸附性--可作净水剂B.保护环境减少酸雨的发生--使用新型能源防止水的污染-
来源:
时间:2024-08-17 09:01:36
热度:
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进行归纳的内容中,有错误的一组是A.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明矾溶于水后产物有吸附性--可作净水剂B.保护环境减少酸雨的发生--使用新
【专家解说】: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分析: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明矾可作净水剂;
B、化石燃烧燃烧能造成酸雨,磷能污染水源;
C、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与不能供给呼吸以及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的性质判断;
D、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根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明矾溶于水能形成胶体使不溶性固体小颗粒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然后经过过滤除去,明矾可作净水剂,故A正确;
B、使用新型能源能减少酸雨,使用无磷洗衣粉能保护水资源,故B正确;
C、溶洞中容易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前可以作灯火实验;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煤气泄漏时打开电灯,会产生电火花引燃煤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故C错误;
D、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来使煤燃烧更旺;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向油锅里泼水,不能灭火,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燃着的油会浮在水面上而无法与空气隔绝,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B、化石燃烧燃烧能造成酸雨,磷能污染水源;
C、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与不能供给呼吸以及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的性质判断;
D、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根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常用来冶炼金属,明矾溶于水能形成胶体使不溶性固体小颗粒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大颗粒,然后经过过滤除去,明矾可作净水剂,故A正确;
B、使用新型能源能减少酸雨,使用无磷洗衣粉能保护水资源,故B正确;
C、溶洞中容易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前可以作灯火实验;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煤气泄漏时打开电灯,会产生电火花引燃煤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故C错误;
D、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来使煤燃烧更旺;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向油锅里泼水,不能灭火,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燃着的油会浮在水面上而无法与空气隔绝,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关乎我们的生存、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是中考热点之一.
-
瓦斯和二氧化碳浓度到多少时必须立即处理?(关于煤矿上的).2024-08-17
-
相同热值的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是什么2024-08-17
-
节能减排 二氧化碳2024-08-17
-
焦炭与水蒸气反应产物中会有二氧化碳或甲烷生成吗?2024-08-17
-
高炉煤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是多少?请教中。2024-08-17
-
高温条件下二氧化碳与焦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新的可燃气体的化学方程式2024-08-17
-
我现在初中,想问炼铁时加入焦炭会生成一氧化碳来还原氧化铁、生成纯铁,还是生成生铁啊??2024-08-17
-
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有什么?2024-08-17
-
如何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2024-08-17
-
在密闭的沼气池里,那些能够生活在缺乏氧气条件下的细菌会大量繁殖。它们将人粪尿、禽畜粪尿和秸杆中的有机物分解,并且产生沼气。沼2024-08-17
-
水煤气是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而生成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氢气及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某课题组同学为验证水煤气的成分2024-08-17
-
关于液化石油气、二氧化碳、氩气体积换算!P1V1=P2V22024-08-17
-
已知液化石油燃烧是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你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水合二氧化碳的生成,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2024-08-17
-
煤气发生炉产生的混合煤气的主要可燃组分是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其热值分别是多少?建议换算单位KJ/m&2024-08-17
-
下列物质中,不能与焦炭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 氧气 B. 一氧化碳 C. 二氧化碳 D. 氧化铜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