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出现的这些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来源:
时间:2024-08-17 13:13:27
热度:
农业生产出现的这些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专家解说】: 记者: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专家解说】: 记者: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知要求,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这里的很多内容,涉及气象部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中国气象局的情况。
郑国光: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全国气象部门现有各类工作人员近10万名,其中80%以上为专业技术人员。记者:说到气象,现在大家比较关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请问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郑国光: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类。前者指的是日地关系以及气候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过程,比如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以及海洋、大气、陆面、冰雪等气候系统各子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后一类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就增强了地球的温室效应,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2007年出版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很可能”(九成以上可能性)是导致近50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记者:国际上对气候变暖非常关注,在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上,将此作为主要议题,气候变暖对国际和平和安全将产生什么作用,请您分析一下。
郑国光: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
气候变化使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国际斗争更加激烈,已经成为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粮食、水资源、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社会动荡、边界冲突,扰乱现有国际秩序和地缘政治格局。在容易遭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地区,由于粮食产量下降,人类疾病增加,可用水资源日益稀少,大量人口为寻找新资源而迁移,经济和环境条件进一步恶化,可能成为滋生内部冲突、极端主义、独裁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温床。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更为严重和持续的自然和社会灾难,导致社会需求超出政府掌控能力,引发政治不稳定。海平面上升可能使一些海岛国家和地区,以及低地国家出现大量难民,给这些国家自身及其邻国造成巨大压力。
记者:气候变化对世界产生这么剧烈的连锁反应,那么,它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郑国光: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气候变化在农牧业方面的影响表现为物候期提前。未来气候变化还将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将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面积减少;某些家畜疾病的发病率可能提高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近50年中国西北冰川面积明显减小,冻土厚度减薄。未来气候变化将造成森林类型的分布向北、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森林生产力和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高;内陆湖泊和湿地加速萎缩;冰川与冻土面积将加速减少;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
气候变化引起了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变化。近40年中国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等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多呈下降趋势,北方干旱、南方洪涝等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未来50到100年,气候变化将可能增加中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几率;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加剧。
气候变化对中国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5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有加速趋势,并造成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使珊瑚礁生态系统发生退化。未来气候变化仍将造成中国沿岸海平面持续上升;发生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几率增大,海岸侵蚀及致灾程度加重;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损害程度也将加大。
此外,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增大,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增加,危害人类健康;气候变化伴随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气象灾害的增多,对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的影响加大;全球变暖也将加剧夏季大中城市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的增长趋势,对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的压力。
记者: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态势,我国政府是什么态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郑国光: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认真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并于今年6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发展中国家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确立了节能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支持在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实施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使中国的生育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等等,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费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20%,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缓解气候变化威胁做出巨大贡献。
-
请问工业企业购买的价值低于1000元的生产工具记入哪个会计科目呢?如何摊销进成本中呢?2024-08-17
-
在以下各种生产力的要素中,原始社会应包括的有: ①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氏族成员; ②人们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 ③从事手2024-08-17
-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其影响表明 A. 生产工具已成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B. 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C. 电力得到广泛应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