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中国现在底下的石油最多可以在用多少年呀

来源:
时间:2024-08-17 12:58:48
热度:

中国现在底下的石油最多可以在用多少年呀【专家解说】:石油资源与地下蕴藏在概念上有区别。石油资源是指经过人们勘探和研究,可为人类所利用的油气聚集。随着勘探程度或人类对它认识深度的不同

【专家解说】:石油资源与地下蕴藏在概念上有区别。石油资源是指经过人们勘探和研究,可为人类所利用的油气聚集。随着勘探程度或人类对它认识深度的不同而给予特定的名称。预计近期到中期(30年左右),可以达到科技水平和油价水平下能被探明和经济性采出的资源数量,称为资源量。它仅只是一个可能值,而不同时期、不同人的计算也会有差异.为了对比和研究方便,世界上公认美国地质调查所(USGS)专家组的计算为权威性值。目前世界上广为采用的,是他们2000年在第十六届世界石油大会上提出的数据。由于USGS对中国资料掌握不够,特别是仅计算了中国部分盆地的油气资源(如2000年计算6个大盆地)。因而数量值偏小。为此,中国专家们独立测算了中国油气资源量。为了与国际资源量计算接轨,特计算了“可采资源量”。2001年笔者计算的油、气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16.1亿吨和11.44万亿立方米。同年还计算了十几位专家发表数字的算术平均值,其油、气分别为132.5亿吨和9.66万亿立方米。即使按最高的计算值计(如石油可采资源量160亿吨)也不影响本文结论正确性。   如果说资源量仅是一个可能的推断值,那么油、气储量就是一个相当严格的概念。它的全部数据必须经国家级专门管理机构(全国储量委员会)组织专家定期评审和复审。储量中标明的可采出部分称为可采储量。除去历年所累积的产出量,则为剩余可采储量。显然,已采出并被利用的部分已经无实际意义。所以,国际上把剩余可采储量直接称为储量。   资源系列。产量——剩余可采储量——可采资源量,构成了作为研究基础的资源系列。产量是当年实际向国民经济贡献的可用资源。剩余可采储量,表明了近、中期未来有多少资源可供利用,它帮助我们推断产量的变化趋势。可采资源量指出可能有多大的资源潜力(可以理解给出值仅有50%左右的概率)以供评价资源远景时参考。   从以上三个方面去对比评价,可以对中国或世界的油、气资源作出全面分析。   中国是一个有相当石油潜力的石油大国   1990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石油产量都较稳定,中国产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多在第6.7位,近几年伊朗、委内瑞拉等国产量略降,使产量略有上升的中国在2002年居第5位。这一年产量亿吨以上的石油大国增至11个。笔者分析,到2010年左右,中国排名仍列全球前10位之内。与中国产量十分接近的国家,除墨西哥和伊朗外,还有委内瑞拉、挪威,近10年左右产量可望明显上升,而可能与中国争名次的国家还有伊拉克和加拿大。可以认为,21世纪初叶中国仍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产油大国。这些名列前茅的产油国中,只有美国和中国同时又是进口石油大国。   还应该提及的是,有个十分重要而易发生误会的参数——储产比。它是年底的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产量的比,即按当时采出量计,保有储量还可以开采多少年。这个参数常被业外人士理解为xx年后石油储量将枯竭,这正是石油危机论的重要来源。但实践告诉我们,许多油田、油区的储量,在很长时间内仍呈升势,而油田开发末期的年采出量却要减少。显然,用以求得储产比的分子、分母都是变数,因而储产比也不断变化,可增加,减少或基本稳定。以世界而论,剩余可采储量1992—2002年间的平均年增率为0.4%,其起、终年的储产比分别为41.7和40.6。中国情况更好些,上述期间平均年增率为1.38%,储产比分别为14.7和14.8。美国和墨西哥等产油大国也有类似情况,较高的石油产量和较低的储产比一起保持了多年。   世界和中国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都呈升势,正像民间故事“聚宝盆”一样:不断向外拿,盆里的财富却不见少。按USGS测算,世界已发现油田储量增长可达998亿吨,占全部资源量的21.8%,为剩余可采储量的76%。中国的勘探程度中等,大致按以上比例,在2025—2030年间,已发现并投入开发的油田约可新增可采储量17.8亿吨,平均每年约增0.6—0.7亿吨。此间,西北、海域以及作为战略后备区的西藏高原,都有望发现新的油田,期望每年增加可采储量0.7—0.8亿吨。以上储量增加,可使剩余可采储量大致不降,或仅有小幅降低。因而预测中国石油产量,有望2015年左右达到峰值的1.8亿吨。此后产量低速下降,到2030年,中国仍然可能是年产石油超过亿吨的石油大国。因此说,中国的石油潜力巨大。   按国土和人均值计,中国石油又相对贫乏。比较石油资源量,世界上可用两把尺子。一个是单位国土的平均资源(丰度)值,另一个是人均资源占有量。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分母过大。尽管许多情况下这样计算不尽合理。   中国石油产量和剩余可采储量   1.从总体上看,在所有可以对比的指标中,中国仅有一项(产量丰度)大于世界均值一半,其余五项均明显低于世界均值。   2.从资源系列各类看,产量丰度和人均值与世界均值比例均高于其它两类,这表明中国在资源储备不足情况下进行强化开采。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和人均值,将对今后产生直接而明确的影响,导致石油生产后劲相对不足。这一问题已持续了相当长时间,已经并仍将对今后相对稳产构成巨大压力。   3.中国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太低,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8.1%。   总之,从人均占有量上看,应该承认中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乏国。   石油资源的两点论   在评价我国石油资源和发展前景时,两个相反的认识一直影响着战略性评价:   一是受勘探难度日趋增大影响,对我国石油巨大潜力估计不足,把已有的认识绝对化,认为在曾经失败或不被看好的地区和领域中,难以再找到新油田。这种认识不利于不断向新领域开拓。它在国际上的表现,就是夸大了进口需求量,成为“中国威胁”论的基点之一。中外石油史上大量实例表明,突破认识局限性,提出新的勘探思路,便可能在原先认为没有希望的领域中取得重大进展。这之中快速发展的科技,不断配套完善的工艺措施,会起到用现在的科学水平衡量意想不到的结果。科技进步和油价上升双管齐下,使油田的经济边际值不断降低,一些次经济性的油田被开发,实现采收率不断提高。   二是认为中国石油潜力大到可以满足经济持续发展地步。笔者认为,不理解石油分布的巨大不平衡性这一客观规律,不正视中国石油地质一些基本特征,把中国产量的徘徊,过多地归咎于勘探投资不足,归咎于勘探者的“悲观情绪”和不能应用“新理论”产生“新思路”。这种思潮在1990年左右大为流行,当时指责讨论进口油气为“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是把“扔到太平洋里的贫油帽子再捡回来”。这种认识还产生了不少误导作用,使人们不理解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对节能节油的战略地位认识和措施不足。   事实证明,以上两种认识都有片面性,无益于中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在评价中国石油资源时,应持“两点论”的分析态度,同时看到他的两个侧面:一是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石油大国,还有很大发展潜力;二是地质历史和地质构造特点,对于一个处于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具有世界1/5人口的大国而言,本土石油生产,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原油和油品大量的净进口,难以避免。   这种对本国资源的总体性认识,是研究资源战略的基础。它奠定了我们在资源问题上的两个主攻方向   一是下大力气进行国内油气勘探和科学开发,深入进行老油区老油田的挖潜、增储上产、提高采收率。同时,坚持对新油区的开拓,以西北和海域的新区增产弥补东部老油区的减产,并使全国产量有所增加。此外,還要准备西藏高原的战略性接替。   第二个主攻方向是积极、全方位地进入国际油气市场。从上游的勘探开发到下游运储炼化,从劳务技术服务到国际现货期货,乃至石油金融的运作,通过全面介入,取得与石油消费大国相应的发言权,使中国的跨国石油公司,有实力从国际市场上得到足够的石油供应。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对国际石油市场和国际石油资源的了解还不足,应及时把石油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到这方面来。组织力量,从资源前景、地缘油气,各国与油气有关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状况等方面进行基础性研究。此外,抓住时机,及时进行各类勘探开发区块和工程项目的优选和经济运作,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活跃而又具有实力的一员,成为促进和维护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中国石油瞭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