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冷战美苏关系发生变化
来源:
时间:2024-08-17 12:47:01
热度:
为什么冷战美苏关系发生变化【专家解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冷战
【专家解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序曲,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土耳其和希腊(前者因为博斯普鲁斯海峡问题与苏联关系紧张,后者的资产阶级政府则在共产党游击队打击下摇摇欲坠)受到共产主义威胁为由宣布对这两个国家提供援助,这被认为拉开冷战的序幕,同年杜鲁门总统在国会正式提出“对苏联发动冷战以遏止共产主义”成为冷战正式打响的标志。所以准确的说,美苏冷战从1947年开始。
以上说的是美国,再看看苏联。战后初期苏联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在战争中的既得利益,具体点说就是使他对东欧的控制合法化牢固化,使苏联在战争中扩大的疆界得到承认,同时维护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战时同盟关系,争取外来援助以恢复国民经济,但是随着美国发动冷战,苏联不得不改变外交政策与之针锋相对,最明显的就是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到50年代中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恢复和发展,对东欧的控制也得到确立,在这种情况苏联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外向化,注意力开始向全球扩展,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发起挑战,这时冷战就发展到了美苏争霸的阶段。
美苏争霸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这一阶段苏联的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因此苏联还不足以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真正的撼动,因此当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追求的缓和冷战开始以来僵硬的美苏关系,希望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同时又有一些有挑战性的举措对外扩张,前者的标志性事件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后者的标志则是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这一阶段美国凭借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优势占据战略优势,典型例子就是迫使苏联撤走了在古巴的导弹。
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苏联强势扩张,美国则处于战略守势。这一时期,苏联缩小了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一举超过美国。而美国由于长期陷于越战,加上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霸主地位被严重动摇,不得不采取相对保守的战略,响应苏联提出的缓和政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遏止苏联扩张和维护自身地位。在这一阶段双方关系曾经有一段缓和时期,大体是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主要标志是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签署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条约。苏联的扩张到79年入侵阿富汗达到顶峰,随后就有了衰退的迹象,而随着里根的上台,美国也开始扭转战略被动局面,争霸格局再次面临改变。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开始的标志是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美国重新获得优势,而苏联则是全面收缩。里根上台后有效复兴了美国的经济,以此为基础扭转争霸中被动防守的不利局面,以军事实力扩张为手段,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根本重新获得战略优势。而苏联国内经济此时出现严重困难出现停滞,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军事,经济和外交负担,无法继续支撑争霸战略。戈尔巴乔夫为了集中精力和财力以解决国内问题,不得不采取全面收缩的态势,并最终由于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冷战到此也结束了。
美苏争霸根本上来说是两国综合国力之间的综合较量,在前阶段军事实力是最主要的参考指标,而往后经济实力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两国为了争夺军事上的优势都把大量国家资源投入军备竞赛,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长远的损害。美国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6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危机和70年的滞胀,而苏联的影响则更大,由于经济长期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国内矛盾不断激化,成为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世界长期处于核阴影的笼罩之下,就是所谓的冷和平,国家形势长期紧张。
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是相当深刻的。首先各个国家,尤其大国应该放弃争夺世界霸权,相互携手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各个国家都应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制订外交政策,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给予坚决抵制。各国应该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将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建设,提高以经济和教育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
1.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与美争霸
二战后的斯大林时期,苏联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在对外战略上,基本目标之一是揭露美国的霸权政策,抵制美国的扩张行动。这一时期是美苏关系处于全面对抗的“冷战”时期。赫鲁晓夫上台后认为,苏美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为了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于是,赫鲁晓夫开始逐步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了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这一对外战略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后美苏两国力量对比的消长。随着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美国实力的相对削弱,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便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2.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的态势
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
特征: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
具体表现:在缓和方面,由于美苏力量对比的消长,赫鲁晓夫谋求苏美合作,与美国平起平坐,开始以和解姿态处理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其中突出的事例有:①签订对奥地利和约。二次大战结束后,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坚持的对奥和约应在德国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签订的立场,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于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②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德国问题上的矛盾,长期以来是东西方冲突的症结之一。1955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应邀访苏,举行两国建交谈判。经过几天的艰苦会谈,双方决定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③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美国。1959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会谈。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在紧张方面,突出的事例有:①“柏林墙”的修筑。1961年,苏联和民主德国为了制止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的人流,沿西柏林的边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西柏林人进出东柏林都要经过边境站的检查,还需办理入境手续。“柏林墙”的修筑,引起美国及其西方盟国的恼怒,但它们除了发出警告之外,不得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②“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企图在美国南大门建立导弹发射场,被美国U-2型飞机发现。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对古巴实行军事封锁,并进行战争威胁,苏联被迫撤走导弹,导弹危机才告平息。这一事件,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这一阶段,在与美国争霸的同时,苏联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的恶化,这是它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又一表现。
(二)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美苏争霸
1.美苏争霸第二阶段的态势
时间: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
特征: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特别是70年代,苏联通过对内压缩消费,扩大积累,对外加紧经济掠夺,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这时,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虽然还不如美国,但在军备竞赛中赶上了美国,不仅建起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进攻性的远洋海军,而且洲际导弹数量也超过了美国。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苏联的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主要战略目标,已不再是赫鲁晓夫所谋求的苏美合作主宰世界,而是逐步形成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这一阶段,美苏争霸的重点是欧洲。由于美苏在欧洲都聚集了重兵,两军对垒,处于僵持状态,难于正面突破,苏联就一方面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作为与美国争霸的手段;另一方面,70年代在亚洲和非洲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扩张活动——包抄和孤立欧洲,以实现与美国争霸的战略目标。其间,1979年出兵阿富汗,实行直接的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和平,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2.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
这一阶段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增长趋于缓慢,又因侵越战争遭受严重挫折,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反应软弱无力。1968年,尼克松任美国总统后,迫于当时形势的变化,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7月,尼克松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讲话。在谈到美国同亚洲“友邦”关系时,着重强调下列两点:第一,美国将恪守条约义务;第二,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这一新政策,后来很快被称为“关岛主义”或“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基本倾向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收缩的重点是亚洲。为此,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出;二是70年代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3.美苏争霸第三阶段
时间:20世纪80年代
特征:美国对苏采取强硬政策。
具体表现:1981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后,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开始对苏采取强硬政策,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于是美苏争霸出现了僵持局面。具体地说,美国采用两手对苏联加以反击:一是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第三世界中的亲苏政权,以此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二是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鉴于70年代苏联已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美国打算从数量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为此,里根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以大大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对外战略。
4.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特征:苏联转向全面收缩。
苏联由于与美国全球争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和陷于停滞,加上农、轻、重比例失调,经济困难加剧。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苏联落后于美、日两国而位居世界第三。到了80年代初,苏联已丧失了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面对严峻的现实,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为此,苏联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如苏联主动提出裁军,甚至单方面裁军,并和美国签署消除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条约,以摆脱力不从心的军备竞赛。同时,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如苏军撤出阿富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恢复苏中关系正常化,并放弃了70年代对外扩张所得。更重要的是,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
上一篇:有搞过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吗???
-
如何理解美国原油库存变化与油价的关系?2024-08-17
-
求风力发电机和风速关系2024-08-17
-
中石油股票回归和石油龙昌有关系吗?我母亲手中现在还有石油龙昌的股票怎么办呢?好心人帮忙解答一下吧2024-08-17
-
急求物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的关系2024-08-17
-
为什么期货评论上说原油价格与豆油价格有联动关系2024-08-17
-
原子弹和很小很小的原子的关系2024-08-17
-
通常状况下液化石油气与空气密度大小关系2024-08-17
-
直驱式风力发电机和鼠笼异步发电机的关系?2024-08-17
-
电势与电势能的异同关系2024-08-17
-
毕业论文题目:正确处理风能项目过多与发展新能源工业的关系研究2024-08-17
-
世博展出的系统能效技术与泛能网有什么关系?2024-08-17
-
泵的汽蚀与吸上真空度的关系2024-08-17
-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2024-08-17
-
请问风力发电机当中,转动惯量与什么有关?或者说对系统的功率输出和叶轮实时转速的关系是什么?2024-08-17
-
页岩气与中国石油股票有关系?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