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来源:
时间:2024-08-17 12:43:50
热度: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专家解说】:《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表格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比较表(第1课)
名称 时间和地点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意义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彼得

【专家解说】:《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表格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比较表(第1课) 名称 时间和地点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意义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彼得格勒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 彼得格勒 领导人:列宁 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斯大林模式”(第2课) 形成标志时间 特点 形成背景 评价 1936年新宪法制定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里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所以,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的地域方面的不同点(第3课) 项目 时间 地点 操纵国 涉及的地域 巴黎和会 1919年 巴黎 法、英、美 欧洲、西亚、非洲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年 华盛顿 美、英、日 东亚、太平洋地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第4课) 时间 爆发国家 特点 影响 各国摆脱危机的办法 1929-1933年 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涉及范围特别广 持续时间比较长 破坏性特别大 人民深受其害。工人大量失业,造成生产力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垄断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生产破坏;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第4课) 时间 特点 目的 内容 成效和影响 1933年 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国家工业复兴法》) 整顿银行、调整农业、兴建公共工程 美国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以后美国参加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但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表(第6、7课) 时间 原因 交战双方 经过和结果 性质 影响 1939.9.1到 1945.9.2 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起作用(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绥靖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点。时间:1938年9月。制造者: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英(张伯伦)、法(达拉第)四国。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实质: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反法西斯同盟国家:苏、中、美、英等与法西斯国家:德、日、意大利 1、德国进攻波兰:1939年9月1日,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德国进攻苏联:1941年6月 3、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1日;主要国家: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标志: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内容:保证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跨法西斯国家;意义: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5、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参加国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地点:苏联的雅尔塔;内容: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6、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作战双方:苏联、德国,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7、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作战双方: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德国,标志: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快了德国灭亡进程 8、攻克柏林战役:1945年5月2日,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作战双方:苏联、德国,标志:二战欧洲战场结束,德国溃亡。 9、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 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结束 1945年9月2日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亚非拉独立与振兴历史进程表(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第12课) 地区时间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1947年 “蒙巴顿方案” 印度独立,领导人:尼赫鲁 1960年 非洲独立年 90年代 纳米比亚独立1990.3--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1999年底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简表(第8课) 时期 表现(特点) 原因 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政府宏观调控,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七八十年代 1、70年代危机,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 2、70年代后到80年代初,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 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调整,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经济发展受限。 1、经济发展弊端显露,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2、通货膨胀 3、债务沉重 九十年代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都和以往有很大不同,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冷战政策(第14课) 概念 原因 冷战开始标志 表现 两极格局形成和结束的标志 影响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 国家利益的冲突; 意识形态的差异。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时间:1947年3月,提出者:杜鲁门,内容:“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形成: 美国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 苏联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 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 1、两强相争,造成世界动荡不安,地区冲突; 2、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16课) 表现 影响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 3、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4、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1995年1月1日 利:国家之间经济往来障碍逐步减少,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竞争。 弊: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拉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有些跨国公司的不公平行为;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关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会议、20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第三次科技革命简表(第17课) 时间 主要标志及核心 主要成就 特点 影响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 核电站、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克隆技术等 首先,这次新技术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其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革命; 第三,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1、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化; 2、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3、大大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三次科技革命简表 名称 时间及兴起国家 主要标志 主要发明及成就 特点 影响 工业革命(产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英国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珍妮机的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汽船、火车 1、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发明机器的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技师和工人 3、开始于轻工业部门 4、首先发生在英国,缓慢向周边地区扩展 5、纺织、机器制造、冶金、采矿、交通运输等部门成为五大支柱 1、生产力提高 2、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对世界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面 3、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化与对立 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运用 发电机、有轨电车、有线电话、无线电报、电灯、内燃机、汽车、飞机 1、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地结合起来;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传播;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4、电力广泛运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2、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途径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核电站、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克隆技术等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 1、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技各个领域相互渗透;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1、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2、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3、大大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