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58必威网站

环境恶化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
时间:2024-08-17 12:10:57
热度:

环境恶化给我们的启示【专家解说】:1、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呼吁直面太湖污染
——无锡水污染不是自然灾害
无锡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恶

【专家解说】:1、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呼吁直面太湖污染 ——无锡水污染不是自然灾害 无锡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恶化,虽经供水部门采取了各项补救措施,千家万户的“生命之水”依然腥臭难闻,难以饮用。 无锡市政府通过其网站提请广大市民,面对自然灾害,要同舟共济、克服困难、共渡难关。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应该是这个艰难时刻的主旋律,但将蓝藻暴发归结为自然灾害,宣称“水质问题并不是生产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则非常不妥,不利于我们正确的识别问题的根源。蓝藻暴发的诱因很多,但是,这次暴发的内在因素,是太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之所以富营养化,是污染物质大量排入造成的恶果。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并非从来如此,一首《太湖美》告诉人们,在歌曲创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太湖流域还是“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的鱼米之乡。但其后遍地开花的工业企业排放大量工业废水,高速发展的城镇向太湖倾泻大量生活污水,以化肥农药为基础的农业模式也把大量营养物质输入水体,这一切才造成当年适宜淘米洗菜的河流湖泊,恶化成让鱼虾绝迹甚至让居民身心受害的“水祸”! 若要水清,必须治污,但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需要反思太湖治理的教训。这些年来,太湖治理的投资早已超过百亿,太湖水质好转的消息也时有耳闻。1999年1月1日零时,还大张旗鼓地展开了一个“零点行动”,当时宣布太湖流域上千家重点排污单位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但稍加深入研究我们就发现,虽然通过引入大量的长江水,太湖的污染物有所稀释,但水体污染指标总体上依然居高不下;在流域内考察可以看到,沿河的生产生活排污口依然在大肆排放,黑臭的河涌依然不断流入太湖;而在“零点行动”宣布成功的多年之后,环太湖的苏锡常等地区还有许多企业依然不能做到达标排放。 显然,仅靠自上而下的“零点行动”不能根治太湖污染。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受到水污染影响的公民参加到污染防治中,鼓励公民参与高风险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鼓励公民举报污染企业,鼓励对排污大户开展公益诉讼。当地政府应该和受影响社区一起,对污染企业严加约束,施加压力,而不是让压力落到努力保护自己家园的公民身上。 蓝藻泛滥,自来水腥臭,民生困顿,在这个时刻,我们要共同面对良心的拷问。太湖流域内,环保部门近年来公布了超过三百家污染企业,其中有大量化工、印染、电镀、制药等高风险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回答,你们究竟只是对这些污染企业罚款了事?还是已经督促它们真正改正了自己的行为? 在这些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中,既有规模不大但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也有像均瑶乳品集团公司、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正丹集团这样的国内知名企业,甚至还包括无锡夏普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苏州市迅达电梯有限公司这样的跨国企业,它们没有承担自己的环境责任。在这个特殊时刻,这些企业应当回答,你们是否已经真正整改?是否能保证不再对本地环境和社区构成威胁? 自来水变味在太湖流域不是第一次发生,水污染的重灾区也不只是太湖流域,类似的供水危机在其它地区也曾屡次发生,此番重要城市无锡的自来水腥臭事件只是凸现了中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今天太湖流域正欲赶超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但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竞争必须在基本的环境标准之上,否则,世界工厂的后院到头来就会成为世界的垃圾场和下水道,当地的水环境将遭受进一步的损害。 环境污染不是自然灾害,将问题推给老天爷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呼吁环保部门切实加强监管,呼吁企业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呼吁政府和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准确披露水污染物排放的信息,让渴望拥有清水的公民能够行动起来,帮助监督自己社区的每一个污染源。只有社会各界共同行动,才有可能切断滚滚排入太湖的污水,才有可能让蒙尘已久的太湖明珠重放光彩。 2、中国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展负责大国形象 据悉,中国即将公布外界期待已久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该方案被形容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历经多年策划、起草,将进一步明确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国家姿态。 无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中国气象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早报记者,《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发布的时间可能是6月中旬。但另有消息人士向早报记者透露,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高广生昨天在一个公开场合称,中国将于下周一公布该方案。 气候变化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据透露,该方案集合了一系列现有能源和环境目标,比如减少能源消费、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和自然资源储量等目标。方案还包括二氧化碳和沼气两个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气体的储存,但方案不会提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定量目标。 “这一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将包含大量既有政策,其中一些不一定是针对环境保护的,但会对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产生帮助。”绿色和平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杨爱伦在接受早报记者的采访时说,“我认为这显示了中国对环保问题的重视。” 据杨爱伦透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外交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制定。“这是中国首次就环保问题的对策大规模跨部门行协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她说,“我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是否会建立一个专门的政府部门来应对。” 中国国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徐华清上个月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具体目标、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将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国际社会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了解,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员此前曾向媒体表示,方案的制定是响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有关要求的举措,公约第四条要求缔约国制定和更新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当时的报道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总体分为绪言和正文两部分。绪言部分介绍了方案制定的背景。正文分为五部分:第一,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第二,气候变化对中国影响与挑战;第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第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及建议;第五,中国对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以及国际合作。 选在G8峰会前公布? 事实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非心血来潮之作,而是经过了相当长的酝酿和起草。 其实,在2003年10月新一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成立之前,中国已经开始酝酿有关国家方案的编制。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成立后,该小组的成员部委成为国家方案的联合编制单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外交部、科技部、气象局、环保总局、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民航总局参与。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例如,国家气象局负责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研究,外交部负责与外国政府之间的谈判…… 除了上述部门,还有中科院和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对媒体说,他最早于2003年3月10日就参与了方案大纲的讨论。杨爱伦也向早报记者透露,《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于两三年前就已经开始策划。 事实上,气候变化问题早已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5年6月,叶笃正等8位院士联名上书中央,提议设立国家气候变化科学特别顾问组。这一建议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今年1月12日,丁一汇、潘家华等12位专家组成首届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这个委员会被媒体形象地形容为中央的“气候变化智囊团”。 去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称,中国政府对于履行公约的承诺非常积极和认真,在国内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并正在制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今年2月,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消息显示,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开专门会议研究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基本已制订完毕,正由有关部门会签,预计3月份将会出台。 今年3月16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庄严承诺:“虽然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还是根据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此前有消息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于今年4月24日公布,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被推迟,现在又有消息称要在下周公布,我认为这一次可能性很大。”杨爱伦说,“一个原因是,6月6日G8峰会将要在德国召开,在这之前公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将是中国应对国际社会就环保问题施压的对策之一。” 中国很重视气候变化 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开始策划、起草以来的几年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发生了急剧改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中热得烫手的话题,而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副主任徐影告诉早报记者,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海平面上升、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等级下降、全国范围内干旱面积扩大等自然现象,对中国的农业和水利资源影响很大。 “这导致了农业不稳定性增加、极端天气事件概率增大、江河局部洪涝灾害、水资源供需矛盾等。此外,重大工程也面临了气候挑战,比如三峡工程地段爆发泥石流、青藏铁路路基沉陷开裂等等。”徐影说。“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黄河源头因为气候变化产生的后果将越来越严重,中国未来因气候变化而面临的自然灾害几率将会增大。”她特别强调。 绿色和平组织的杨爱伦表示,中国受全球变暖影响非常大,但从政府到学术界再到媒体,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日益重视。 “中国已经设定了一些目标,比如要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实现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杨爱伦说,“这个目标很好,但在贯彻落实方面还存在不足。当然这也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 杨爱伦认为,加强环保方面的宣传和教育非常重要。“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们可能会觉得,经济都没有发展,还谈什么环保呢?”她说,“不妨换一种思路,把环保当作产业来做,不也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吗?” 3、中国和瑞典联合打造“零排放”城镇 从鄂尔多斯市与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瑞典驻华使馆等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政府与瑞典有关机构合作,利用先进的“生态卫生系统”打造“零排放”城镇。 据悉,由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政府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共同研发,瑞典国际开发署资助的“中国-瑞典鄂尔多斯生态卫生城镇项目”,位于东胜区郝兆奎村,一期工程已于2005年11月底交付使用,建有住宅778户,建筑全部使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推荐的生态卫生系统,对人排泄物、生活污水、家庭垃圾进行生态处理、达到无害化并进行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小区内污染物零排放。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会长曾晓东说:“这一做法特别适用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城镇化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为中国和全球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生态卫生城镇的基地,对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有着重要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作为国内最大的多层楼房中使用生态卫生系统的实验基地,小区住宅全部使用粪尿分开式生态卫生厕所,将大小便分开收集,大便不用水冲,而是用锯末、粉碎秸秆等干物质把大便“冲”入储粪桶,储存3个月到4个月后转运到生态站进行高温堆肥;小便则被单独收集到一个半集中式地下储尿池。堆肥与尿液都可以作为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 不含粪便污水的其他生活污水即灰水,可在小区内就地处理达到灌溉水质标准,用于小区及周围地区绿化灌溉,最后形成人工景观湖。 小区对垃圾实施源头分类收集。厨房有机垃圾和其他固体垃圾,首先在各户分类收集,投放到居民楼附近的微型生态站,有机垃圾被转运到小区生态站的堆肥厂,与粪便一起进行高温堆肥处理。 一年多的运行表明,小区每天可以节约水资源113.12吨,可以实现小区固体垃圾和灰水零排放,减轻了城市污水处理的压力,节省了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的投入。 2007年国际生态卫生大会将于8月26日至29日在鄂尔多斯市举行,会议主题是“生态卫生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将围绕鄂尔多斯市生态卫生社区及城镇建设成果展开学术研讨。 4、联合国评出全球十大濒危景点 我国西藏上榜 暑期来临,又是外出旅游的好时候。如果你今年打算畅游泰国、日本或者欧美国家,您可以考虑修改一下旅游计划,因为世界各地已有很多旅游景点,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濒临消失。如果你不“捷足先登”的话,也许以后真的看不到它们了。图为评选出的十大濒危景点。 世界遗产也濒危 《福布斯》杂志评选出全球十大濒危旅游地点,包括中国西藏、埃及帝王谷、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以及美国大沼泽国家公园等,其中部分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环境保护专家凯西亚•冯表示:“世界上有几千个濒临消失的景点,由于全球变暖、污染及伐木,加上一些地区不断开发、大建酒店吸引游客,不少景点已变得面目全非。”专家说,如果你现在想到加拉帕戈斯群岛看陆龟,到乞力马扎罗山看冰雪,你还真得仔细想一想再去。 前者人满为患,身处群岛的你将会迷糊:这是在看龟,还是在看人?后者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山上的冰雪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神韵。 过度开发伤美景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介绍,处于危险之中的著名景点还有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山谷、秘鲁的昌昌考古遗址。世界遗产中心每年都要发布一份濒危景点名单,一般会有25处到35处景点入选,该中心副主任基绍尔•劳表示:“当地政府确实需要采取正确的行动予以保护。” 对这些景点的一个重大威胁是过度开发。以西藏为例,过去几年,由于游客人数剧增,当地修建了大量旅馆,国内外的商人也大量涌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到西藏旅游的人还会增加。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旅游资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大沼泽国家公园”也曾经历过“城市侵蚀”。这块美国面积最大的亚热带荒地,1993年至今一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这里以前生活着大量稀有和濒危物种,如佛罗里达黑豹和西印度海牛。但20世纪80年代末期这里忽然掀起经济开发热潮,如设立共同管辖区,建设大型购物商场,使大沼泽国家公园一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全球变暖是最大凶手 全球气候变暖危及世界各地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专家表示,由于全球变暖,世界某些地区也许在未来几年将不复存在。气温偏高和变化无常的气候模式会引发不可预测的降水,导致冰山融化,历史古迹遭到腐蚀。坦桑尼亚境内乞力马扎罗山就是典型例证。美国大作家海明威曾在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对乞力马扎罗山的皑皑白雪心驰神往,但如今这块神奇之地却正在消失。2002年,俄亥俄州立大学地质学教授朗尼•汤普森公布了一项研究报告,预测说全球变暖将在2015年至2020年间把这些冰原从地球上抹去。来自该项研究的数据显示,乞力马扎罗山冰原在1912年至2000年间融化了82%。如果你梦想着潜入澳洲大堡礁,饱览五颜六色的珊瑚和鱼群,就赶快行动吧。由于海洋气候不断升高,迫使赋予珊瑚颜色的藻类离开水螅型珊瑚虫,结果造成大批珊瑚死亡,这片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生态系统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 为保护这些生态濒危地区,世界遗产中心正全力以赴采取保护措施 5、北京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并存 “北京的水资源是短缺与污染并存。”31日,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对北京的水资源作出如上评价。 吉林认为,北京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积极推进水污染防治。据吉林介绍,北京水资源现状有两个特点:一是短缺,北京是典型的缺水型城市;二是污染。 “我们就要对这点可贵的水资源加大保护力度,对造成的污染加大治理力度。”吉林说,北京将分层次治理水污染。“首先是北京北部,地势较高,基本是北京来水的地方,北京的饮用水源都集中在那里。我们主要是加强水土保持,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保持那个地区的水质符合饮用水的标准。” 第二个层次是继续开展城市河湖的治理。据吉林介绍,北京一方面将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另一方面在城区加快实施雨污分流。“雨污分流比较难办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老城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实现雨污分流,雨污合流就不能使污水流入河道,对处理这部分污水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吉林表示,北京市政府有决心分年度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据悉,北京今年将基本完成六环路内城市水系的治理,城八区的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以上。(记者张淼淼) 6、野生动物已逐渐适应青藏铁路沿线环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2004年至2007年的观测和分析表明,野生动物已逐渐适应青藏铁路沿线的环境。 记者31日随青藏铁路格拉段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组前往拉萨,在接近清水河特大桥的地方,看到一群藏羚羊正在走走停停。随着火车不断前行,车上的旅客不时发出阵阵惊叹:沿途不时出现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最大的一群藏野驴有近30只。 国家林业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晓民说:“藏羚羊有长距离季节性迁徙的现象,每年6-7月会成群结队地走向可可西里腹地产仔,青藏铁路沿线设置的野生动物通道保证了野生动物的正常迁徙,所以在铁路沿线看到野生动物不足为奇。” 据了解,根据青藏高原特有动物的生活习性,青藏铁路在沿线设置了多处野生动物通道。此外。青藏铁路沿线累计100多公里的桥梁、牧场附近还设立了200多个家畜通道,这些都可以成为野生动物通过铁路的辅助通道。 2004年至2007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和国家林业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在青藏铁路沿线开展了野生动物通道观测。观测表明,2004年,有3000多只野生动物从通道迁徙,2005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3500只,去年,有4100多只野生动物从通道内迁徙。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奇森说:“从这几年观测的情况来看,青藏铁路沿线设置的野生动物通道是比较成功的,效果也比较好,这说明野生动物已经逐渐适应青藏铁路沿线的环境。” (记者 顾玲) 7、长江流域今年可能发生较大洪水 根据气象和长江水利等部门最新预测分析,今年长江流域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长江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说,今年长江防汛形势不容乐观,要保持高度警惕。 据介绍,影响今年长江流域汛期旱涝趋势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去年8月和今年2月分别发生强度偏弱的“厄尔尼诺事件”;去年年底至今年2月,青藏高原积雪偏多,我国气温偏高,长江流域降水偏多。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根据气候主要特征及当前气候背景,对今年汛期长江流域旱涝趋势作出综合预报:5―10月,长江流域降雨总体为正常偏多;6―8月主汛期,长江上游地区降雨量基本正常,中下游偏多,中游干流附近明显偏多,流域内部分区域可能发生集中性降雨。 长江防总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些气象、水文特征与1998年十分相似。长江已多年没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去年遭遇罕见枯水位。根据大洪水发生规律,今年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在增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