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建交遇到哪些波折?
中法建交遇到哪些波折?【专家解说】:中法建交40年来,尽管两国关系一度出现重大曲折,但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逐步走向成熟。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64—198
中法建交40年来,尽管两国关系一度出现重大曲折,但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逐步走向成熟。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1964—1989年为“成长期”,两国关系发展相对健康、平稳。
戴高乐将军在中法建交时曾指出,法国应“如实地承认世界”,不能无视新中国的存在;要解决世界上的问题特别是亚洲的问题,就不可能撇开中国,“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他的历史性决定不但对中法两国的友好交往是座里程碑,而且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加快了中国重返国际舞台的进程。戴高乐将军虽未能实现访华夙愿,但他的对华政策一直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中法建交后不久,中国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法国也发生了“五月革命”,两国关系受到一定冲击,双边交流事实上被打断。
1969年,蓬皮杜担任总统后,决定恢复两国的正常交往。1973年9月,他作为第一位法国元首正式访华,标志着中法关系进入新阶段。蓬皮杜把中法关系称为“友谊的长征”,认为他对中国的访问“具有象征意义”。
此后,中法领导人开始频繁互访,政治磋商得到加强。1975年邓小平副总理访法,1978年巴尔总理访华,1979年华国锋总理访法。
进入80年代,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两国交往更为密切。
吉斯卡尔·德斯坦总统和密特朗总统先后于1980年和1983年访华。吉斯卡尔?德斯坦是从战略高度发展对华关系的。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正在兴起的多极世界的一极,是“世界平衡与和平的基本因素”,法国可借重中国提高同美苏打交道的地位,并用良好的政治关系带动经济关系,进一步打入中国市场,以免落后于其他西方国家。密特朗则把中国视为在亚洲的“特殊伙伴”,一方面从反对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的战略出发,从政治上、战略上借重中国,另一方面,迫切要求在中国大市场上有所作为,促进在华经济利益。中国领导人对法国的访问也逐步增加,赵紫阳总理和李先念总理先后于1984年和1987年访法。
两国的经贸关系也取得重大进展。1969—1989年的20年间,中法贸易总额从1.29亿美元增加到19.48亿美元,提高了15倍。法国还为中国提供优惠贷款,双方在大型项目上的合作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大亚湾核电站等。两国在文化、教育和科技方面的交流也得到相应进展。
二、1989—1993年是“挫折期”,中法关系遭受挫折,全面陷入低潮。
在密特朗担任总统的第一任期,中法关系的发展比较顺利。1989年,中国发生政治风波后,法国对华采取经济和军事“制裁”,两国关系进入建交以来最冷淡的时期。1989年6月,法国宣布冻结同中国的各级关系,并先后敦促和赞同欧洲共同体和七国首脑会议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但没有终止提供对华贷款项目。与此同时,法国还纵容“民运”分子在法从事反对中国政府的行动。但法国政府不久就意识到,对华经济制裁不会有效,反而会损害两国关系,使法中国市场,因而希望恢复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双方关系向正常化发展。
然而,中法关系刚恢复正常,法国售台武器问题又再次使两国关系陷入低谷。1991年8月,法国汤姆逊公司与台湾签约,向台提供6艘护卫舰,金额为20亿美元,另10艘由法国出售技术,让台湾建造。16艘护卫舰的总金额约为45亿美元。1992年8月,达索等公司又决定向台出售60架幻影2000-5战斗机(装备中、短程导弹1000枚),合同金额38亿美元。法国的做法虽多出于经济利益和大选的考虑,但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尊严。1992年12月,中国要求法国在一个月内关闭驻广州总领事馆,法国极力想参与的广州地铁、广东第二核电站等重要项目都未能实现。
三、1993后,中法关系经过改善,进入“成熟期”,在“全面伙伴关系”框架内稳健发展。
1993年3月,法国新政府上台后,积极谋求改善对华关系,两国就关系正常化达成协议,并于1994年1月12日发布联合公报,法国政府承诺今后不再批准法国企业参与武装台湾。同年4月,巴拉迪尔总理访华,9月,江泽民主席也首次对法进行国事访问,为中法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希拉克1995年担任总统后,亚洲政策成为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中国作为重要的亚洲国家,则成为其亚洲政策的重要支点,成为“法国外交的新疆界”。希拉克认为,中国20年后必将成为世界一流国家,是未来世界的重要一极,是法国多极化外交的重要伙伴。他还非常看重中国的经济潜力,认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将打破世界平衡,并决定21世纪的全球平衡。为此,他希望与中国“建立一种优先伙伴关系,一种建立在战略观念、互补性和共同利益之上的长期伙伴关系”,通过中国对国际经济的参与,在世界上建立一个更加平衡的国际经济体系。1997年5月,希拉克访华,中法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将双边关系推上了新台阶。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签署的第一份伙伴关系文件,在这一文件引导下,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交流都得到显著加强。
“全面伙伴关系”结硕果
自建立“全面伙伴关系”以来,中法不断强化政治磋商,扩大合作领域,无论在国际事务中,还是在双边关系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政治关系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首先,完善了高层磋商和对话机制。中法1997年确定高层领导年度互访机制,并一直加以保持:1998年,朱镕基总理访法,若斯潘总理访华;1999年,蓬斯莱参议长访华,江泽民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2000年,希拉克总统借中欧峰会之机再次访华;2001年,胡锦涛副主席访法;2002年,朱镕基总理二度访法;2003年,拉法兰总理不顾“非典”的威胁,坚持对华进行访问,胡锦涛主席赴法国埃维昂参加“八国峰会”之外的南北国家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两国领导人还经常通过信函加强对国际问题的磋商,展示了中法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广泛共识和坚定合作。2002年两国元首热线电话开通,为高层交流提供了更多便利。此外,两国外交部各级对话机制和驻联合国大使磋商机制等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其次,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经常协调立场。两国在联合国内的合作取得重大成就,1998年联手抵制了美国打击伊拉克的企图,2003年在伊拉克危机问题上又采取了一致立场。两国在一些热点问题上的探讨不断深入,裁军、核不扩散、移民、反恐、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国际问题成为双方新议题。第三,法国在人权、西藏及台湾等问题上仍采取积极态度,使这些问题不再成为发展法中关系的障碍。自伙伴关系建立以来,法国一直坚持“以对话代替对抗”的原则,就人权问题与中国“对话”,并将此原则在欧盟内推广。在西藏问题上,法国明确表示不支持西藏独立。在台湾问题上,表示坚持“一个中国”,并做出积极姿态,明确反对台湾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观察员。尽管1999年出现了法国售台卫星问题,但两国都决心不让这一问题影响双边关系。
二、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贸往来呈现强劲增长势头。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中法双边贸易额为83.3亿美元,同比增长6.9%, 法国在中国的欧洲贸易伙伴排名中位列第四。2003年前11个月,两国贸易额达119亿美元,同比增长约60%,创历史纪录。第二,财政金融合作也颇有成效。截至2002年底,中法共签订23个财政议定书和2个赠款协议,法方承诺贷款总额约25.7亿欧元。双方共安排133个贷款项目,其中125个项目已生效。第三,法国对华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增多。截止到2002年,法国在华直接投资项目2032个,协议投资额约71.4亿美元,实际投入56.1亿美元,在欧盟国家中位列第三。最后,经济合作领域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中法之间有很多大型合作项目,如大亚湾、岭澳核电站、武汉神龙汽车等,法国一些大企业如阿尔卡特、阿尔斯通、空中客车、家乐福等,在中国经营顺利。不久前,中国TCL公司与法国汤姆逊公司协议合并,组建了年产1800万台的全球最大彩电企业。法国还积极推动两国在农业、食品加工、工业、环境、保险、通信等领域的合作,希望抓住中国“十·五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改变在华投资和贸易中的落后状态,努力增加法在华市场中的份额。
三、教育、科学、文化合作发展迅速。
教育领域的合作发展很快,近年来,双方教育交流合作项目共有24项。两国每年互换留学生。2002年,中国在法各类留学人员达3398人,法国在华各类留学人员达1341人。两国已有120多对高校及20余对中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两国签署了“互相承认学历”协议,并决定大力加强在培训人才方面的合作。在科技合作方面,正在执行的项目近700个,涉及空间、核能、交通、航空、农业、人工智能、洁净煤和风能发电等许多领域。双方建成了8个联合实验室,体现了双方科学家的密切合作,其中“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联合实验室”尤为成功。文化交流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通过互设文化中心和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使两国文化交流步入机制性的轨道,从而开辟了中法文化交流的一个新阶段。二是通过举办“中国文化年”(2003年)和“法国文化年”(2004年)活动,密切两国文化关系。
四、军事和防务合作日益深入。
首先,积极推动两国高层战略对话。两国军队领导人交往密切,法国三军参谋长朗萨德、国防部长米永、三军参谋长杜安、国防部长阿利奥-玛丽先后访华,中国国防部长迟浩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等也都对法国进行了访问。其次,建立军事磋商机制。2000年两国建立了军事和战略小组,在加强军事思想、核战略、防务政策以及危机处理等方面的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双方国防部长、两军总参谋长也将定期举行会晤。
其次,促进了军事人员交流和军事经验交流,在两国的军事院校进行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军事信息、危机管理、军事卫生等领域。此外,法国还积极推动欧盟解除于1989年做出的对华军工合作禁令。法国认为,这一禁令是“落后于时代的做法”,禁止向中国出售武器不符合法国利益。为此,法国正在努力做欧盟其他成员国的工作。2003年12月,希拉克总统正式呼吁欧盟考虑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法令。
新世纪,新未来
21世纪伊始,中法关系进入了全面合作、高速发展的阶段,展现了两国关系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首先,中法关系是建立在战略高度上的合作伙伴关系,具有牢固的基础。
1、两国虽然距离遥远,制度不同,但在价值观念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国都追求“独立、自主”,反对在国际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和“霸权心态”,要求在国际交往中,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两国都重视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主张开展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都主张维护民族文化的特性,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两国还具有相同的政治理念,重申维护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中心地位,主张优先通过对话而不是军事手段解决全球问题,强调在各民族普遍参与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平衡、和谐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多极化”是两国伙伴关系的中心内容,是两国关系的支柱。冷战后,美国依靠其在政治、经济、技术、军事等方面独一无二的地位,企图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世界出现单极化趋势。中法对此都极为警惕。中国认为,世界多极化是大势所趋,实现多极化能促进各国的相互尊重、主权和权利平等,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稳定的国际环境。法国自戴高乐时代起,一向主张打破两极格局,为多极化的发展创造条件。希拉克执政后,不仅全面完善了多极化战略,而且大力开展“多极”外交。中法对于未来多极世界的共同构想促使它们互相接近。两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指出,法中“致力于加强合作、促进多极化进程……为建立一个公正、均衡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贡献,反对在国际事务中任何霸权主义的企图”,并将“加强多极化”列为伙伴关系的第一要点。
其次,中法确定的“全面伙伴关系”框架以及中国和欧洲之间日益成熟的伙伴关系为中法关系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中法签署的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明确了中法关系未来的发展要点:国际合作重点是加强多极化,推动联合国改革,促进裁军,注意环境保护,反对毒品,打击犯罪和恐怖主义,支持多边贸易,尊重多样性;在双边关系方面,建立双边交往和磋商机制、加强经贸合作以及文化、教育、科技交流等重点合作内容都得到逐步落实。此外,由法国等欧洲大国强力推动的中欧“合作伙伴关系”近年也取得重要进展。欧盟今年发表的对华战略文件指出,中欧关系已发展成为“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盟还决定在最近推出建立欧中“战略伙伴关系”文件,为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合作确定明确的框架。在中法、中欧两大“伙伴关系”框架下,中法关系的发展将更稳固。
第三,两国都希望实现“优势互补”,建立符合双方利益的“更平衡”的关系。
首先,中法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具有巨大潜力,与建交前的1亿美元相比,现在的中法贸易增长了120余倍。法国对此非常满意。但法国也认为,在两国的经贸交流中,中国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都得到发挥,而法国的优势却未完全发挥出来:一是法中贸易失衡,中国对法国贸易出超较多,法国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4%;二是法中经贸关系没有达到政治关系的水平;三是法国在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尚待挖掘:法国拥有高速铁路和民用核能等方面的世界顶级技术,在这些领域,法中都有进一步合作的空间;法国有200万个中小企业,但中法合作却大都集中在大企业;法中经济技术合作不仅是出售产品,法国还愿转让技术或合资生产,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对中国有利,等等。但由于对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缺乏敏锐的预见能力,法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错失了先机。为此,法国表示,将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宣传力度,成为中国在欧盟内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此外,法国也注意到,中国民营和私营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在中国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应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对华出口和合作,使其对两国经贸关系起到长期拉动作用,进一步夯实中法经贸合作。
其次,两国的文化交流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中国对法有“文化赤字”,即法国对中国的了解远比中国对法国了解少。为此,中国将借在法举办“文化年”之机,扩大中国文化在法国的传播,加大与法国的文化产业合作力度,使文化交流在两国关系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上一篇: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有哪些
-
我想知道台山核电站(中法合作) 的年发电量,和长江三峡的比较一下。水力发电和核电有没有说谁更好2024-08-17
-
女生学中山大学的中法核工程专业前途怎样?高分求解,急!!2024-08-17
-
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怎样2024-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