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特性及大豆玉米产量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42:10
热度:

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特性及大豆玉米产量的影响【摘要】:在黑龙江垦区852农场研究了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机械阻力等土壤物理特性及对玉

【摘要】:在黑龙江垦区852农场研究了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机械阻力等土壤物理特性及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为中长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09年进行,轮作顺序为大豆-玉米-玉米;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和玉米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处理为免耕、灭茬还田、旋耕还田和传统耕作;玉米试验圃(前茬为大豆)处理包括免耕、直播还田、旋耕还田和传统耕作。结果表明: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免耕和灭茬还田处理生育前期的土壤温度分别比传统耕作低3.38℃和2.6℃,玉米圃(前茬为大豆)免耕和直播处理同期的土壤温度分别比传统耕作低1.93℃和1.39℃;春季播种期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免耕和灭茬还田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高于传统耕作9.3%和4.8%,玉米试验圃(前作为大豆)免耕和直播还田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高于传统耕作16.0%和12.6%;此外,免耕模式的5~20 cm深度的土壤容重和0~25 cm的土壤机械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是均未达到对作物根系生长产生抑制的阀值;免耕和灭茬/直播还田模式前期的耕层低温并未对产量构成不利影响,与传统耕作相比并未显著减产。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
【关键词】免耕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土壤容重 土壤机械阻力 大豆 玉米
【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7BAD89B05-09,2009BADA8B02) 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资助项目(2006-G5)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2007-13)
【分类号】:S565.1;S513;S141.4
【正文快照】: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然而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由传统耕作活动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露。这一地区的白浆土水分渗透性差,既不抗旱也不耐涝,多年来通过耕翻配合深松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水分渗透性,但是年复一年的耕翻作业造成了表土裸露和耕层原状土土体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李玲玲,黄高宝,张仁陟,晋小军,Kwong Yin CHAN

宁夏南部山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鲁向晖;隋艳艳;高鹏;王飞;穆兴民;

旱地玉米垄膜沟种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段喜明;吴普特;白秀梅;冯浩;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减缓方法初探    杨建军;李会科;张广军;吕光辉;师庆东;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免耕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彭文英;

不同质地土壤对玉米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    李潮海,李胜利,王群,侯松,荆棘

干旱地区农田浅耕对杂草控制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    辛存岳;郭青云;魏有海;郭良芝;翁华;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容重对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的调控    刘晚苟

土壤物理性质对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及其调控    李潮海

南方山地杨树人工林生物覆盖效应的研究    谢宝东

微集水种植条件下土壤水分调控效果及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    丁瑞霞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土壤营养空间条件和低氧胁迫对平邑甜茶和樱桃生理特性的影响    生利霞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    韩宾

土壤与氮营养对烤烟氮吸收分配及品质影响    王鹏

冬小麦—杂草氮素营养竞争研究    侯红乾

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庆阳黄土高原冬小麦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    牛伊宁

保护性耕作对春麦区冬小麦农田土壤风蚀影响的研究    于爱忠

黄土高原西部应用APSIM模型的土壤蒸发参数测定和调整    谭广洋

保护性耕作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芸

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旗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王利立

不同耕作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衰老特性的影响    韩秋成

不同土壤粒径条件下长春花CesA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规律研究    王敏

黄土丘陵区不同作物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陈甲瑞

西安地区人工林地与农田土壤含水量变化研究    董雯

旱作麦田秸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黄高宝,陈利顶,傅伯杰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    王长生,王遵义,苏成贵,李行,王晶,吴光华

大豆根系在土层中分布特点的研究    孙广玉,张荣华,黄忠文

旱作麦田秸秆覆盖的生态综合效应研究    巩杰,黄高宝,陈利顶,傅伯杰

秸秆覆盖还田的整体功能效应与系列化技术研究    杜守宇,田恩平,温敏,吴青山

秸秆覆盖的农田效应    沈裕琥,黄相国,王海庆

东北松辽平原中部黑土地区保护性耕作的探讨    边少锋,何奇镜,张健

秸秆残茬覆盖在北方寒地的应用分析    梁远

保护性耕作表土作业的田间试验研究    杜兵,李问盈,邓健,廖植樨

旱地玉米免耕覆盖土壤水分研究    籍增顺,王盛霞,洛希图,张象俊,武金芳

一种丘陵旱地的新耕作法——聚土免耕法    李同阳,陈实,罗治平,黄忠勤,张先婉

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细菌群落区系的影响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

免耕条件下覆盖作物对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昭日格图;赵铁军;小松崎将一;太田宽行;

土壤表层管理对部分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余晓鹤,黄东迈

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养分转化的研究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

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氮素转化细菌区系的影响    高云超,蔡作新,朱文珊,陈文新

冻融作用对东北黑土容重的影响    温美丽;刘宝元;魏欣;刘洪鹄;

冬水田水旱复种连续免耕的效益及土壤肥力和杂草动态研究    王光明,胡声荣,郑钦玉,石孝均,朱自均,胡长青,张健,陈贵林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杨招弟;蔡立群;张仁陟;李爱宗;

旱情遥感监测方法与系统开发    牟伶俐;闫娜娜;吴炳方;

退化红壤重建森林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    刘苑秋;杜志勇;郭圣茂;王红胜;

西安地区麦地不同降水年份土壤含水量研究    顾静;

0-50cm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分析    党修伍;周景春;张永芹;孔妲;张存岭;陈若礼;

库布齐沙地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阿斯嘎;高丽;朴顺姬;闫志坚;马阔东;

河套灌区农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分析    李彬;史海滨;张建国;

保持耕作技术条件下坡耕旱地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    谭金芳;王宜伦;介晓磊;陈罡星;姚宇卿;吕俊杰;王育红;

地槽贮水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林茂兹;王静;雷新周;

内陆河灌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风蚀主要影响因子研究    于爱忠;黄高宝;

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舒丽;王昌全;

新朝阳推广免深耕和免耕肥获得成功    记者 朱永坤

免耕冲施肥    吕劳富

新朝阳“免耕肥”欲掀施肥革命    李太宇 吕晓

机械留高桩喷施除草剂免耕还田    省土肥站供稿

新朝阳“免耕肥”受市场追捧    记者 朱永坤通讯员 王世波

免耕肥 春耕来帮忙    通讯员 王世波

“这下就可以安心春播了”    本报记者 吴晓燕 李夏

守护那片生命的绿色    本报记者 赵新颜

大力推广免耕肥 确保作物稳产高产    张学礼 王佩瑭

新朝阳举办“免耕肥”上市新闻发布会    记者 朱永坤 通讯员 王世波

稻鸭共栖免耕减排甲烷机制及综合效益研究    甘德欣

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土壤水分信息的提取与处理    陈祯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罗珠珠

不同高度麦茬环境微气候特征及除草剂喷洒方法的研究    王秀

太原及其周边地区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与植被建设    牛俊杰

黄土坡面细沟侵蚀带产流产沙模型研究    白清俊

高光谱土壤成分信息的量化反演    周萍

重庆石灰岩地区石漠化过程中水分与氮素对土壤—构树系统氮、磷元素营养的影响    朱海燕

黄土丘陵区枣林土壤性质时空特征研究    白一茹

黄土高原双垄覆膜和地槽集水技术对土壤水温、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周丽敏

长期免耕对北方旱地土壤碳和氮库的影响研究    Saba Ghirmai Teclemariam

应用低频微波波段GPR测量土壤含水量研究    毛星

大青山前山山区几种针阔叶树种光合特征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    姜艳娟

基于RS和GIS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模拟研究    王迪海

不同施氮水平对免耕农田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的影响    席春艳

青海省刚察县南部土壤含水量研究    侯雨乐

免耕稻—鸭生态种养模式及综合效益研究    黄梅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的那曲地区青藏铁路沿线区域土壤含水量反演研究    孙俊

土壤含水量高光谱特性与估测模型研究    王晓

自然免耕稻田的土壤微生物与肥力关系研究    肖剑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