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基于吸附势理论的构造煤甲烷吸附/解吸规律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32:50
热度:

基于吸附势理论的构造煤甲烷吸附/解吸规律研究【摘要】:构造煤的结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低强度、高吸附、快速解吸和低渗透性的特征,是瓦斯突出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瓦斯涌出量测不准、瓦斯聚集

【摘要】:构造煤的结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低强度、高吸附、快速解吸和低渗透性的特征,是瓦斯突出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瓦斯涌出量测不准、瓦斯聚集的原因;更是煤矿瓦斯难抽采的直接原因。因此测定甲烷的吸附量、研究影响甲烷吸附性能的因素、丰富甲烷的吸附机理从构造煤入手才能更加准确的解决实际问题,即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防治瓦斯突出,又能解决温室气体排放,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论文以吸附势理论为核心,根据构造煤中甲烷的吸附/解吸实验,建立吸附势-吸附相体积的吸附/解吸特征曲线,并进一步建立构造煤吸附/解吸甲烷的温度-压力综合模型,对其进行修正,进行偏差分析。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对八种不同样品进行甲烷吸附/解吸实验其结果如下: 不同温度条件下,原生结构煤与构造煤的吸附/解吸量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构造煤吸附量随温度降低的规律不是特别明显,可能由于构造煤的特性决定孔隙特征不明显导致。 不同温度条件下,原生结构煤与构造煤的解吸曲线并未遵循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规律。 同一温度条件、相同压力下,构造煤的吸附/解吸量明显高于原生结构煤;随温度的升高,相同压力下,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吸附/解吸量的差异明显增大。 相同温度条件下,原生结构煤的吸附/解吸曲线拟合效果较好,基本在同一曲线上,明显反应了吸附-解吸过程的可逆性。构造煤的吸附/解吸曲线拟合效果不好,吸附/解吸初期差异最明显,随压力增大到最后与吸附点逐渐拟合;随温度升高,差异性也越来越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构造煤瓦斯放散初速度高,解吸量大的特性。 2、应用吸附势理论对各样品经实验后取得数据拟合吸附势-吸附相体积的吸附特征曲线,发现特征曲线的点基本在同一曲线上,符合对数关系式。 3、得出校正后的温度-压力综合吸附/解吸模型,并对其预测结果进行偏差统计。 【关键词】:矿山安全 吸附/解吸模型 吸附势理论 构造煤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618.11;TD712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1 绪论11-23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1-12
  • 1.1.1 煤的甲烷吸附/解吸规律是煤层气开发的基础11
  • 1.1.2 瓦斯含量的测定是瓦斯治理的基础11
  • 1.1.3 构造煤发育区是瓦斯突出发生的危险地带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21
  • 1.2.1 构造煤结构与甲烷吸附/解吸特性的研究12-14
  • 1.2.2 吸附动力学理论研究14-18
  • 1.2.3 吸附热力学理论研究18-21
  • 1.3 研究内容21-22
  • 1.4 技术路线22-23
  • 2 吸附势理论及应用23-39
  • 2.1 引言23
  • 2.2 吸附势理论23-25
  • 2.3 吸附特征参数25-26
  • 2.4 基于吸附势理论的温度-压力综合模型建立26-37
  • 2.4.1 活性炭及煤样的甲烷吸附实验26-27
  • 2.4.2 吸附特征曲线的绘制27-36
  • 2.4.3 煤吸附甲烷的特征曲线与 Langumir 方程对比36-37
  • 2.4.4 建立温度压力综合吸附模型37
  • 2.5 本章小结37-39
  • 3 吸附势理论研究实验39-59
  • 3.1 引言39
  • 3.2 煤中甲烷吸附/解吸机理39-42
  • 3.2.1 煤的结构39-40
  • 3.2.2 煤中甲烷吸附机理40
  • 3.2.3 煤中甲烷解吸机理40-42
  • 3.2.4 吸附/解吸可逆性研究42
  • 3.3 构造煤中甲烷吸附/解吸规律研究42-44
  • 3.4 吸附/解吸实验44-52
  • 3.4.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44-45
  • 3.4.2 实验仪器与设备45
  • 3.4.3 实验原理45
  • 3.4.4 实验条件45-46
  • 3.4.5 实验步骤46
  • 3.4.6 实验结果46-52
  • 3.5 构造煤吸附/解吸甲烷的吸附势理论研究52-56
  • 3.5.1 构造煤吸附甲烷的吸附特征曲线建立52-54
  • 3.5.2 原生结构煤解吸甲烷的解吸特征曲线建立54-55
  • 3.5.3 构造煤解吸甲烷的解吸特征曲线建立55-56
  • 3.6 本章小结56-59
  • 4 构造煤吸附甲烷的温度—压力综合模型校正59-73
  • 4.1 引言59
  • 4.2 实验煤样基本信息59-60
  • 4.3 实验结果60-62
  • 4.4 由温度—压力综合模型计算预测吸附量62-66
  • 4.4.1 求取待定系数62-63
  • 4.4.2 求取温度—压力综合模型的特征常数63-64
  • 4.4.3 应用温度—压力综合吸附模型预测吸附量64-66
  • 4.5 温度-压力综合模型校正66-72
  • 4.5.1 逸度与逸度因子66
  • 4.5.2 压缩因子66-67
  • 4.5.3 逸度因子的求取67-68
  • 4.5.4 逸度因子对温度—压力综合模型的校正68-72
  • 4.6 本章小结72-73
  • 5 结论及展望73-75
  • 5.1 结论73-74
  • 5.2 展望74-75
  • 参考文献75-79
  • 作者简历79-81
  • 附件8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无烟煤及其炭化样吸附甲烷的动力学研究    陆昌国,鲜晓红,张代钧,鲜学福

微孔填充理论研究无烟煤和炭对甲烷的吸附特性    陈昌国,鲜晓红,张代钧,鲜学福

基于吸附势理论的煤—甲烷吸附等温线预测    陈绍杰;陈学习;柏松;徐阿猛;

煤演化过程中力化学作用与构造煤结构    张玉贵,张子敏,谢克昌

吸附势理论在活性炭对氙的吸附平衡研究中的应用    王红侠;李伟;唐元明;龚有进;

煤等温吸附特性测试中体积校正方法探讨    崔永君

煤表面能的吸附法计算及研究意义    吴俊

煤屑瓦斯放散特性及其应用    杨其銮;

煤和瓦斯突出危险煤层的某些特征    王佑安;杨思敬;

煤屑瓦斯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杨其銮;王佑安;

构造煤演化与力化学作用    张玉贵

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的实验研究    温志辉

两淮地区深部煤储层含气性预测    张华,徐磊,范炳恒,桑树勋

淮南矿区煤层结构破坏特征的研究    赵志根,唐修义

改性粉煤灰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研究    伍昌年;郑力菲;汤利华;凌琪;黄丹;

L-色氨酸发酵液的活性炭脱色工艺研究    贺希娜;刘峰;

夏枯草多糖脱色工艺研究    夏翠;熊双丽;彭天蓉;田春秋;徐国波;

假单胞菌(Pseudomonas)对氟离子吸附特性的研究    林立东;

向日葵秸杆对铜离子的吸附特征研究    陈丽萍;段毅文;陈艺红;

柚子皮粉对含铬废水的吸附效果及吸附动力学研究    聂锦霞;张大超;

压装高聚物粘结炸药静电危害的消除    张树海;王海芳;

活性炭纤维的改性及对Cu~(2+)吸附性能影响的研究    王秀丽;盛义平;

皖北矿区五沟矿井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焦殿志;

登封煤田马鸣寺煤矿二_1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分析    付玲玲;李公明;杨勇;霍瑜剑;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制备吸附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研究    谷晋川;张君;张蔓;叶春燕;

瓦斯的赋存与防治    史兴国;

大断面地下工程瓦斯灾害人工统计监测及预防    王丁;刘长武;王东;徐煜航;

载钛活性炭电极电吸附除铜的性能    林燕华;王毅力;

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进步    叶建平;孙茂远;

不同壁面材料微管道中的电渗速度测量    余群;李战华;

E51环氧树脂固化过程表面张力测试方法与变化规律    贾晶晶;李敏;顾轶卓;王冀;张佐光;

相关因素对模拟OCC过程水封闭循环抄纸的影响研究    徐明;曹春昱;

煤与瓦斯突出的物理爆炸模型及预测指标研究    魏风清

井下注气驱替煤层甲烷机理及规律研究    杨宏民

近距离保护层开采多场演化及安全岩柱研究    袁东升

铝柱撑蒙脱石的制备、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王桂芳

烷基铵在蒙脱石层间的吸附及其对蒙脱石/烷基铵结构和凝胶性能的影响    陈平

单质硅粉氧化法制备二氧化硅溶胶及其应用特性研究    田立朋

蘸粘式光纤液体分析技术研究    周爱

羧甲基油酰壳聚糖的制备、性质及其对含油废水絮凝机理的研究    孙刚正

磺化聚醚砜纳滤膜荷电机理的动电法分析及其截留性能预测    马准

氧化镁基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孙金香

改性茶叶对工业废水的吸附性能研究    黄江胜

陶二井田瓦斯地质规律研究与瓦斯预测    郭柯

潞安矿区3#煤层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    杨付领

煤电性参数的实验研究    孟磊

七星矿井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    杨文旺

长虹井田瓦斯地质规律及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赵萌

新安煤田瓦斯赋存规律与突出区域预测指标研究    潘少杰

黄陵二号煤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流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姚春雨

泥浆介质非等压条件下煤芯瓦斯解吸规律研究    孙锐

潘三矿C13-1煤层掘进工作面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研究    陈建忠

菲克定律与扩散的热力学理论    何龙庆;林继成;石冰;

煤与瓦斯突出的构造物理环境及其应用    郭德勇,韩德馨,王新义

用测井曲线划分煤体结构和预测煤储层渗透率    傅雪海,姜波,秦勇,叶诗忠,章云根,曾庆华

一种新的成烃机制——力化学作用及其实验证据    刘文汇,徐永昌,张守春,廖永胜,张林晔,宋一涛

量子化学DV-X_α方法研究煤大分子的稠环芳香结构与电子光谱    陈昌国

瓦斯突出煤的显微结构研究    聂继红, 孙进步

单组分吸附数据的回归及应用    张茂林,梅海燕,杜志敏,李闽,孙良田

不同煤级煤及其萃余物吸附性能的研究    张小东;秦勇;桑树勋;

油气形成的力化学作用——油气地质理论思考之一    刘文汇

压力对镜质组反射率与烃类生成的影响    马安来,张大江

构造煤演化与力化学作用    张玉贵

构造煤特征及其与二氧化碳突出的地质分析    郭斌武

鄂、湘、粤、桂二叠纪构造煤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陈善庆;

高煤级构造煤的XRD结构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姜波,秦勇,宋党育,王超

华北南部构造煤纳米级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作用机理    琚宜文,姜波,侯泉林,王桂梁,方爱民

煤演化过程中力化学作用与构造煤结构    张玉贵,张子敏,谢克昌

构造煤结构及其储层物性特征    姜波,琚宜文

芦岭煤矿8、10煤层煤体结构成因探讨    吴伟;钱程;杨智;汪林;

瓦斯突出煤层的煤体结构特征    焦作矿业学院瓦斯地质课题组

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的热解成烃特征研究    曹代勇,李小明,魏迎春,张守仁

含煤盆地煤储层后期改造形式及对煤层气选区影响——以华北克拉通选区为例    雷崇利,刘池洋

构造煤顺磁共振波谱特征初探    张玉贵;曹运兴;李凯琦;

构造煤特征及其判识技术展望    江林华;张玉贵;张子敏;柯善斌;侯锦秀;姚军朋;

计算机自动识别测井曲线中的构造煤    王小明;王江峰;

测井曲线在研究构造煤中的应用    张玉贵;樊孝敏;王世国;

用小波分析提高测井曲线中构造煤薄层的分辨率    王小明;张子戌;

构造煤分布区地面煤层气抽采井施工技术及方法探讨    李伟;吴建国;

构造煤与瓦斯突出关系分析探讨    祝金锋;宁超;

含构造煤薄层反射特征——理论地震图研究    姚陈;王赟;王兆丰;

卧龙湖煤矿岩浆岩和煤与瓦斯突出    陈杰;张子敏;张玉贵;覃木广;

溶剂萃取法研究平顶山构造煤结构与瓦斯突出    张玉贵;张子敏;郭明功;

新景矿多措并举保煤质    杨鹏辉 武晓勇

瓦斯分布和控制研究列入国家重大专项    徐春浩

华北测井煤层气成像测井评价新技术成效不凡    记者 李兵 通讯员 赵晓波

煤矿瓦斯灾害与瓦斯地质    张子敏

肩负煤矿生产安全之重    本报通讯员 徐春浩

教师应该永远站在讲台上    本报记者 孙阎河

治理煤矿瓦斯“金钥匙”找到    记者 乔地 通讯员 徐春浩

煤矿瓦斯地质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所长 教授 博导 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张子敏

瓦斯可防可治 事故能够避免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 吴吟

中国石化煤层气勘探取得重要进展    记者 姜福庆 张英 黄宝平 通讯员 许强

构造煤结构及其对瓦斯特性的控制机理研究    屈争辉

构造煤演化与力化学作用    张玉贵

P波方位AVO理论及煤层裂隙探测技术    陈同俊

预测煤巷突出危险性的连续流量法研究    唐俊

远距离被保护层卸压煤层气地面井开发地质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以淮南矿区为例    黄华州

静电场对煤样吸附解吸瓦斯影响的实验研究    雷东记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及应急响应机制研究    郑茂杰

煤与瓦斯突出高危煤层的地震属性预测方法研究    王新

岩石微孔隙中气体吸附、链状分子运移的计算模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杨侃

煤粒瓦斯放散规律、机理与动力学模型研究    刘彦伟

基于吸附势理论的构造煤甲烷吸附/解吸规律研究    高然超

甲烷在构造煤中吸附和扩散的分子模拟    荆雯

构造煤瓦斯解吸初期特征实验研究    李云波

随钻测井构造煤判识方法研究    陈健杰

构造煤应力承载过程中的变形破坏特征实验研究    宣德全

构造煤的微观和超微观结构特征研究    许亚坤

构造煤微观结构与甲烷吸附相关性研究    高飞

构造煤地球物理响应研究    成林

温度对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的影响研究    何志刚

构造煤瓦斯解吸规律的实验研究    温志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