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酸沉降对泥炭地甲烷排放和碳循环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29:05
热度:

酸沉降对泥炭地甲烷排放和碳循环的影响【摘要】:泥炭地是一个巨大的碳库,是温室气体的源或汇。有研究表明,酸沉降可以促使硫酸盐还原细菌活性增加,并与产甲烷菌争夺基质,从而抑制甲烷气体的

【摘要】:泥炭地是一个巨大的碳库,是温室气体的源或汇。有研究表明,酸沉降可以促使硫酸盐还原细菌活性增加,并与产甲烷菌争夺基质,从而抑制甲烷气体的产生。这种作用可能对北方泥炭地及全球甲烷气体排放具有重要的影响。硫酸盐还原菌同产甲烷菌竞争主要受到硫酸根浓度、硫酸根循环速度、基质及温度的影响。通过硫酸根的快速循环,酸沉降可以长期抑制泥炭地的甲烷排放和产生。目前关于酸沉降对泥炭地碳库和碳循环的影响还无最后定论。本文综述了酸沉降对泥炭地甲烷产生、排放及碳循环影响的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找出其内在规律,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并探讨了中国在该领域可开展的研究方向。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酸沉降 硫酸根 泥炭地 甲烷排放 碳循环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174)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J0128) 福建省自然地理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P592
【正文快照】: 泥炭地生态系统虽然只占整个地球陆地表面的3%,但却占了整个地球土壤碳储量的33%(AselmannCrutzen,1989;Gorham,1991)。一方面,泥炭地作为一个大气的净碳汇,每年从大气截获的碳约为76Tg(AselmannCrutzen,1989;Funget al.,1991;BarlettHarriss,1993);另一方面,泥炭地每年向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我国沼泽甲烷排放量估算    丁维新,蔡祖聪

中国酸雨成因研究    王文兴

东亚地区降水离子成分时空分布及其特征分析    叶小峰,王自发,安俊岭,松田秀和,朱彬,陈万隆

我国酸雨的研究进展(综述)    花日茂,李湘琼

中国酸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任仁

中国酸雨形成的专家系统研究    任仁,张铮,白乃彬

常德市酸雨分布的时间标度性    朱建林,罗志伟,郭世云,周应旺

近20年来太湖流域典型地区土壤酸度的时空变异特征    刘付程;史学正;于东升;

浙江西北山区酸雨成因研究    金辉,徐德才,叶俊

中国栽培大豆资源的耐酸雨性鉴定    孙金月,赵玉田,刘方,梁博文

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王自发;谢付莹;王喜全;安俊岭;朱江;

湖南洞庭湖地区土壤酸化特征及机理研究    杨忠芳;余涛;唐金荣;朱翠娟;宗思锋;张娇;张建新;申志军;

中国酸雨研究综述    吴丹;王式功;尚可政;

模拟酸雨对贝达葡萄叶片生理代谢影响初探    项殿芳;刘玲;吴学仁;

乌鲁木齐地区雨雪对气溶胶湿清除能力的比较研究    李霞;杨青;吴彦;

1992-2006年河南省酸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杜子璇;刘荣花;熊杰伟;邓伟;田宏伟;

对山东省2003年以来酸雨分布的分析    田晓萍;陈优宽;刘欣;张璇;

深圳大气降水的化学组成特征    牛彧文;何凌燕;胡敏;

酸化土壤中养分离子的淋失机理及金属离子的反应动力学    王代长

酸雨/雨水环境中典型金属材料的腐蚀行为研究    安百刚

中国沙尘天气对区域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    袁薇

酸沉降条件下的重庆铁山坪森林健康监测及调控技术研究    李志勇

紫色土—作物系统对酸雨的响应与机理研究    张华

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孙丽蓉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南方典型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与CO_2、CH_4产生研究    郑聚锋

南京酸雨对土壤和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    梁骏

生物法再生铁离子溶液脱除气体中硫化氢的研究    李志章

庐山森林生态系统移动性组分化学及其对酸沉降的响应与动态    王连峰

湖南省酸雨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初步研究    蒋益民

铜陵市酸雨危害及控制研究    吴劲兵

模拟酸雨和Zn、Cd对小白菜、四季豆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余苹中

酸雨胁迫下紫色土镉、锌复合污染对莴笋的影响    黄亮

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试验研究    吴昆明

酸沉降对材料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    郭婧

茶园土壤酸化条件下铅在土壤—茶树系统中的行为研究    周俊

成都市区降雨化学组成及酸雨成因综合分析    梅自良

化学计量学在降水化学数据分析及建模中的应用    姜微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

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    赵荣钦;秦明周;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李玉强,赵哈林,陈银萍

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刘允芬

我国酸雨的研究进展(综述)    花日茂,李湘琼

中国酸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任仁

松嫩平原西部盐沼的形成与演化    李取生,邓伟,钱贞国

三江平原沼泽地CH_4排放规律及估算    崔保山

中国CH_4排放量的估算    王明星,戴爱国,黄俊,任丽新,沈壬兴,H. Schutz,H. Renneuberg,W. Seiler,R. A. Rasmussen,M.A.K. Khalil

半个世纪的云雾、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    黄美元,沈志来,洪延超

沙尘源区与沉降区气溶胶粒子的理化特征    刘明哲,魏文寿,高卫东,周宏飞,Sadayo Yabuki

环境因素对芦苇湿地CH_4排放的影响    黄国宏,李玉祥,陈冠雄,杨玉成,赵长伟

云下降雨洗脱痕量气体时S(IV)的液相氧化过程    沈济,赵倩雪,赵殿五

东海海域春季降水的化学特征    吴玉霞,沈志来,黄美元

用EDTA间接滴定法测定冰雪水样中硫酸根离子含量问题的探讨    盛文坤

含磷有机化合物中硫的微量分析    王昌益

人工回灌引起地下水中酚污染的探讨    贾琇;

EDTA容量法间接测定石膏中的三氧化硫    姚本义;

海藻化学名词解释    纪明侯

演示制备硫酸的简易方法    刘荣金;杨宗华;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干扰 Ⅲ 用标准加入法测定钙、镁、锶时,影响结果可靠性的某些规律的讨论    莫胜钧;

原子吸收法测定地下水中可溶性硫酸根    

黄铁矿中硫、铁连续测定    江兴彪

分子发射腔法测定水中痕量的硫酸根    周晓惠,白文敏,邓勃

膳食补充鸡蛋白蛋白质对人体钙代谢的影响    王喜彬;赵熙和;

重庆大气污染与博物馆藏品保护    方其仁;申世放;王春;

高背景区中无公害蔬菜的降污生产技术体系——以重庆市蔬菜基地为例    陈玉成;青长乐;牟树森;蒲富永;杨学春;王定勇;皮广洁;木志坚;王正银;欧阳柬;

用吐温80作稳定剂测定碳酸稀土及氯化稀土中硫酸根的探讨    王金伟;佘志成;

酸沉降对菜地系统中N素循环的影响    蒋红梅;王定勇;魏世强;

水解法制备超细TiO_2过程中SO_4~(2-)离子的影响    刘志士;昝菱;

极地冰芯中的火山活动记录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刘雷保;Jean Robert Petit;Martinede Angelis;康建成;

酸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王黎明;徐冬梅;刘广深;

ICP-AES法测定氧化铁粉中的硅、铝、钙、锰和硫酸根    曹宏燕;闻向东;杨芸;

开创降低发电水耗的新途径    沈运帆;李同策;贾继成;徐成国;

酸雨“克星”海水    王水华 余光贤

性功能衰退导致恐龙灭绝    刘如春 林郑楷

恐龙灭绝于生殖功能衰退    林郑楷 刘如春

我国国际环境合作交流成效显著    记者 张悦

我国有372万公顷森林受酸沉降危害    乐同

自然道德的文化内涵    杨健

我国严格控制燃煤二氧化硫排放    本报记者 张磊

提高公众意识是重要途径    记者 康韧

中挪研究酸雨防治    记者 黄勇

农产品安全问题浅议    中国农科院环保所 王农

大气酸沉降影响下硫的生态化学——以庐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例    石盛莉

汞在酸沉降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分布与行为    王定勇

羊栖菜功能多糖化学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李八方

酸化土壤中养分离子的淋失机理及金属离子的反应动力学    王代长

河流渗滤系统对已污染河水净化作用的模拟研究    李金荣

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化学组成及活性的研究    赵雪

湖南省城市与森林的大气湿沉降化学及其作用机理    蒋益民

应用营养循环模型(NuCM)模拟酸沉降对重庆铁山坪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朱建华

Al、Ga促进的SO_4~(2-)/ZrO_2烷烃异构化催化剂研究    曹崇江

钾肥伴随阴离子对土壤铅和镉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刘平

间接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研究及应用    孙智敏

庐山森林生态系统移动性组分化学及其对酸沉降的响应与动态    王连峰

柠檬酸盐法治理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的研究    潘江

酸沉降对土壤—蔬菜系统及其氮、磷周转的影响    蒋红梅

中孔固体酸催化剂SO_4~(2-)/Zr-CLC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的研究    付丽华

利用酵母菌处理高浓度味精废水的研究    黑亮

铜陵市酸雨危害及控制研究    吴劲兵

安徽省酸沉降及其控制规划研究    孙欣

四面山常绿阔叶林酸性降水的化学特征及其对土壤和植物影响现状的研究    姜文华

重庆市紫色土酸化现状及机理研究    李士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