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麦稻两季秸秆还田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结构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17:32
热度:

麦稻两季秸秆还田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结构的影响【摘要】:研究了麦稻两季秸秆还田条件下,麦季不同氮肥用量(纯N 180、225、270 kg/hm2)和水稻不同氮肥用量(纯N

【摘要】:研究了麦稻两季秸秆还田条件下,麦季不同氮肥用量(纯N 180、225、270 kg/hm2)和水稻不同氮肥用量(纯N225、300、375 kg/hm2)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季氮肥用量对后茬水稻产量、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在每公顷施氮(N)180~270 kg范围内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水稻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在每公顷施N 225~375 kg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对水稻的增穗效果明显,3个施氮量处理间的差异显著,对每穗粒数的影响不大,但水稻结实率降低、千粒重下降,施N 375 kg/hm2的处理与225 kg/hm2、300 kg/hm2两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产量随着施氮水平提高而增加,但施N 375 kg/hm2与300 kg/hm2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 【作者单位】: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麦稻两熟制 秸秆还田 施氮量 水稻产量 水稻产量结构
【基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3028) 国家863计划子课题(2007AA10Z221-2)
【分类号】:S511.062
【正文快照】: 农作物秸秆作为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其还田循环利用不仅可以解决被弃置或露天焚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可促进农村养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问题[1~3]。“麦─稻”种植制是我国稻田最主要的种植制度之一,每年生产有大量的稻麦秸秆,仅江苏全省每年生产稻秸约208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施肥技术的增产培肥效果    王振忠,吴敬民,陈留根,朱普平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产量及稻田土壤碳固定的影响    段华平;牛永志;李凤博;卞新民;

江苏省秸秆还田及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现状与思考    张金城;刘松;

稻麦带状互套耕作模式及其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刘建;魏亚凤;杨美英;徐少安;顾锦红;

连续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大伟;刘建;王波;曹杨;卞新民;

淹水土壤有机酸积累与秸秆碳氮比及氮供应的关系    单玉华;蔡祖聪;韩勇;Sarah E Johnson;Roland J Buresh;

我国有机肥料研究及展望    杨玉爱

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马宗国,卢绪奎,万丽,陈祖光,左辉

榨菜叶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    温明霞;聂振朋;石孝均;

棉田高效种植施肥模式研究    古松浩;黄昭瑜;王瑞;

秸秆型育苗基质理化性质的研究    张秀丽;

化肥深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张耀国,曹成茂

江南丘陵林区森林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俞元春,曾曙才,罗汝英

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收集效应估算    芮雯奕;周博;张卫建;

长期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叶文培;王开峰;王凯荣;谢小立;李志国;

茶园肥料发展动态    罗淑华

有机肥对玉米生产效应的研究    孟军,任喜英,葛家麒,冷志杰

闽北低山区森林土壤中的微量营养元素的初步研究    曾曙才,俞元春,张祥芹,林庆祥

接种蚯蚓对秸秆还田土壤C、N动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王霞;李辉信;胡锋;沈其荣;陈小云;仓龙;

几种作物秸秆基质的比较研究    程志芳;王晋华;赵肖斌;米国全;

长三角农田土壤固碳技术的固碳潜力及激励机制研究    芮雯奕

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屈会娟

秸秆还田及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和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许有尊

有机物对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机理    陕红

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根系黄酮代谢特征及调控研究    于翠

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稳产高产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    刘代银

水肥耦合对温室黄瓜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李邵

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影响    许仁良

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保护性耕作增碳效应研究    许泉

甘肃农田氮磷钾养分资源特征研究    张树清

有机肥对当季无机氮肥利用率及后效的影响    韩鹏远

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对后作土壤环境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余泓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    吴延华

双季稻田氮肥减施效应与机制研究    张璐

规模化养猪场处理污水的稻田利用研究    陆冬梅

养猪场处理污水稻田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刘芳

淮北麦茬田地力水平与施氮量对超级稻徐稻3号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张军

氮肥施用量对免耕移载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赵田径

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郝建华

秸秆与牛粪蚯蚓堆制处理时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周颖

农业非点源污染对太湖水质的影响:发展态势与研究重点    高超,朱建国,窦贻俭

吨粮田外部环境特征及相应参数指标研究    李东树,吴晓华,杨祥田

水稻宽窄行超稀插增产技术    唐德富,吕志友,佟立杰,刘君阁,井力,唐志杰

高沙土地区水稻麦秸覆盖宽行机直播优势及配套技术    王宝金,肖跃成

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张益彬

耘田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研究    张真;吕南山;陈连民;金子舟;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    潘根兴,赵其国

高留麦茬的整体效应与配套技术研究    吴崇海,李振金,顾士领

水稻宽窄行配置扩行增产机理研究    姚永平,宋子洲,叶静

水稻超高产技术途径探讨    段祥茂,高德友,徐宗进,史明武,黄生元,卜丙祝,颜兵,李凤友

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王小莉;

浅析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李树军;

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魏凤珍;李金才;王成雨;屈会娟;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田慎重;宁堂原;王瑜;李洪杰;仲惟磊;李增嘉;

稻田秸秆还田:土壤固碳与甲烷增排    逯非;王效科;韩冰;欧阳志云;郑华;

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菌种组合    郭夏丽;杨小丽;李顺义;王岩;

红壤地区三种母质土壤熟化过程中有机质的变化特征    于寒青;孙楠;吕家珑;高菊生;徐明岗;王伯仁;

2008年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氮肥需要量及利用率研究    霍立军;

施氮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子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石玉;张永丽;于振文;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积累氮素来源和产量的影响    孙虎;李尚霞;王月福;王铭伦;

2009年初开封市冬小麦出现大面积干枯死亡的原因分析    王二虎;仝文伟;喻谦花;霍继超;张德汴;鲁建立;

2010年豫北冬小麦生长状况对比分析与异常气象条件关系探究    刘九玲;李汉浸;陈楠;许庆娥;高春景;张相梅;吉振习;

穴盘育苗移栽棉生育特点与关键栽培技术优化研究    陈源;马爱丽;肖健;张祥;陈德华;吴云康;

不同施氮水平及氮磷钾肥配施对棉花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董合林;王润珍;李鹏程;刘爱忠;

转基因棉花不同生物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李永山;陈耕;范巧兰;张冬梅;柴永峰;李燕娥;

UV-B辐射增强下施氮对大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娄运生;程焕友;王恩眷;武君;

玉米秸秆田间直接循环模式配套机具    贾洪雷;庄维林;李冠南;范旭辉;马成林;

“同轴异速”内置式秸秆粉碎抛撒装置的设计    张奋飞;张健美;章沈强;何超波;

玉米小麦兼用型联合收获机设计思路与结构改进    邢志卿;陈建林;张宝乾;胡伟;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孔一江;许英志;袁定浩;孙玲;

有机肥合理施用才可持续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有机肥合理施用才可持续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曹一平

“十二五”期间推广5000万亩    记者 王朝霞

我市500万亩小麦越冬无碍    记者 焦亮

科学施肥,也能增加土壤抗旱能力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祥照

町店镇农建工程稳步推进    杨通

浦东新区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记者 李正清

4600亩地的“管家”    本报记者 汪丽娜 实习生 刘浩楠

绿色种菜技术少用3成农药    本报记者 王力波 通讯员 李明辉 孙庭林

我省成立4个农业机械化专家组    王拓

湘江与洞庭湖水体氮素时空变化特征及湘江水体中氮浓度预测方法研究    周九州

超级杂交稻冠层特性与太阳辐射利用及其对产量影响的研究    李迪秦

品种、氮肥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邰书静

不同经济作物养分吸收与累积规律研究    马文娟

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    毕于运

小麦氮肥精确定量及其应用的研究    许轲

品种和氮肥运筹对甘蓝型油菜氮素积累及精确施氮参数的影响    石剑飞

水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孙永健

典型旱作区施肥对农田氮淋溶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薛晓辉

黄淮海平原土壤节肢动物对耕作和施肥的响应    朱强根

湿沉降氮和部分植物氮利用研究    林菲

水稻植株氮磷田间快速测定方法及营养特征研究    王春苗

秸秆类型和土壤性质对CO_2-C释放速率和土壤pH影响的研究    周领

不同养分管理条件下紫色土氮素淋失研究    魏松庆

玉米秸秆微生物预处理工艺筛选    姜洁

栽培方式对寒地玉米群体结构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张树远

钾、氮肥对高寒区白萝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赵光辉

盐胁迫下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Lam)氮素吸收效应分析    李孔晨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化肥氮后效及去向定量化研究    刘新宇

耕作方式对小麦病害发生及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程晓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