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不同预处理对餐厨垃圾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16:27
热度:

不同预处理对餐厨垃圾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摘要】:论文对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联产氢气和甲烷技术进行了小试研究,采用不同方式对餐厨垃圾和接种污泥进行预处理,从提高原料

【摘要】:论文对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联产氢气和甲烷技术进行了小试研究,采用不同方式对餐厨垃圾和接种污泥进行预处理,从提高原料水解性能和改变酸化阶段初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角度来提高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的氢气、甲烷联合产率,并对预处理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解析。 首先考察热预处理对餐厨垃圾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影响,得出在50℃到100℃范围内同时对餐厨垃圾和接种污泥进行70℃、30min热预处理效果最佳,酸化阶段最高产气速率、H2体积分数、累计负荷产氢体积分别达到195mL·6h-1、32.23%和53.55mL·gVS-1,比未预处理提高了2.47倍、7.39倍和30.88倍;酸化发酵液VFAs以乙酸、丁酸为主,占总VFAs的93.66%;产甲烷阶段累计负荷产甲烷体积为745.36mL·gVS-1。当热预处理温度为50℃、60℃时,对氢气、甲烷联产效率影响不大。 为进一步提高能量净收益,考查能耗更低的酸预处理和碱预处理对提高氢气、甲烷联产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餐厨经酸预处理后单位负荷联产氢气、甲烷体积最高,高于70℃热预处理的,分别为40.46mL·gVS-1和745.36mL·gVS-1。 通过扫描电镜和PCR-DGGE技术对预处理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发现经过预处理后酸化发酵液中的优势菌种与未预处理的差异显著,且三种不同方式预处理后的优势菌群一致,其中酸预处理后优势菌种的优势度最高,Simpson指数为0.92。 【关键词】:餐厨垃圾 厌氧消化 氢气甲烷联产 预处理 微生物群落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799.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4
  • 第一章 绪论14-26
  • 1.1 课题背景14-17
  • 1.1.1 餐厨垃圾现状及危害14-15
  • 1.1.2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15-17
  • 1.2 厌氧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原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7-24
  • 1.2.1 四阶段理论17-20
  • 1.2.2 氢气、甲烷联产理论能量转化率计算20-21
  • 1.2.3 影响因素21-23
  • 1.2.4 氢气、甲烷联产国内外研究现状23-24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24-26
  • 1.3.1 研究目的24
  • 1.3.2 研究内容24-26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6-32
  • 2.1 实验材料26
  • 2.2 实验方案26-27
  • 2.3 实验装置27
  • 2.4 实验仪器27-28
  • 2.5 分析方法28-32
  • 第三章 热预处理对餐厨垃圾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影响32-54
  • 3.1 餐厨、污泥热预处理对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影响32-43
  • 3.1.1 实验设计32
  • 3.1.2 酸化阶段产气32-35
  • 3.1.3 酸化阶段VFAs35-39
  • 3.1.4 酸化发酵液pH39
  • 3.1.5 产甲烷阶段产气39-41
  • 3.1.6 产甲烷阶段VFAs41-42
  • 3.1.7 产甲烷消化液pH42-43
  • 3.2 热预处理温度优化43-53
  • 3.2.1 实验设计43
  • 3.2.2 酸化阶段产气43-46
  • 3.2.3 酸化阶段VFAs46-49
  • 3.2.4 酸化发酵液pH49
  • 3.2.5 产甲烷阶段产气49-51
  • 3.2.6 产甲烷阶段VFAs51
  • 3.2.7 产甲烷系统稳定性51-53
  • 3.3 本章小结53-54
  • 第四章 化学预处理对餐厨垃圾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影响54-66
  • 4.1 实验设计54
  • 4.2 结果与讨论54-64
  • 4.2.1 酸化阶段产气54-56
  • 4.2.2 酸化发酵液VFAs56-59
  • 4.2.3 酸化阶段发酵液pH、SCOD59-60
  • 4.2.4 产甲烷阶段产气60-61
  • 4.2.5 产甲烷消化液VFAs61-62
  • 4.2.6 产甲烷消化液pH、SCOD62-63
  • 4.2.7 产甲烷系统稳定性分析63-64
  • 4.3 本章小结64-66
  • 第五章 预处理对餐厨垃圾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影响的机理分析66-76
  • 5.1 预处理对餐厨原料性质的影响66-67
  • 5.1.1 不同预处理后餐厨垃圾还原糖含量变化66-67
  • 5.1.2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餐厨垃圾微观结构的影响67
  • 5.2 预处理对微生物的影响67-75
  • 5.2.1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微生物形态的影响67-68
  • 5.2.2 利用PCR-DEEG技术研究预处理对厌氧体系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68-75
  • 5.3 本章小结75-76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76-78
  • 6.1 结论76-77
  • 6.2 建议77-78
  • 参考文献78-82
  • 致谢82-84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84-86
  • 作者与导师简介86-87
  • 附表87-8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国内外厨余垃圾现状及处理技术    严太龙,石英

高含水率垃圾与污泥混合堆肥实验研究    吴雷祥;吴星五;张向阳;

连续流发酵条件下不同发酵类型产氢细菌的产氢特性分析    张露思;任南琪;高磊;郑国香;

餐厨垃圾与污泥联合两步厌氧发酵产酸阶段条件优化试验    龚咏梅;木晓丽;赵秀兰;

热碱预处理和pH协同控制厌氧酸化产物及控制机理分析    吴云;

不同来源污泥接种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氢效果研究    焦刚珍;李明;赵由才;

厌氧发酵生物制氢微生物及工艺开发的研究进展    李玉友;褚春凤;堆洋平;

梯度负荷下果蔬垃圾厌氧消化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史宏伟;邹德勋;左剑恶;刘研萍;朱保宁;李秀金;毛菁菁;

Fe对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影响研究    曹东福;黄兵;张续春;

餐厨垃圾处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黄文雄;刘畅;

糠醛渣混合基质在无土草毯人工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徐智云;张冠英;沈江华;

基于接种物的厨余垃圾厌氧发酵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赵宋敏;李定龙;王晋;马建锋;戴肖云;

不同通风方式对粪渣与树叶共堆肥的影响    孙英杰;张延鹏;王洪涛;陆文静;孙晓杰;

太阳能-生物反应器处理厨余垃圾的研究    张玉成;朱建林;李兵;

种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可行性分析与实践    肖勤;丁怡斐;金伟;

正交试验确定啤酒厂污泥堆肥最优工艺参数    沈建兵;蔡映杰;潘飞;

半连续餐厨垃圾与猪粪混合厌氧消化动力学研究    吴燕;张文阳;庞艳;王涛;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综述    任维琰;李勇;顾广发;

乙二酸盐对有机污水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王志;许樱;陈雄;王金华;李冬生;

能源性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庞凤仙;崔彦如;安明哲;张永锋;

不同原料配比对餐饮废弃物高温厌氧发酵的影响    常国璋;席新明;郭康权;杨秀生;

污泥堆肥化技术研究进展    谢佳;徐惠风;

微生物对堆肥过程中氮素影响的研究    杨柳;付利芝;杨松全;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湿法烟气脱硫产物的实验研究    赵毅;陈诚;

半化学草浆废水处理和运行成本核算    张义华;张华东;

生物制氢技术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张全国;李刚;荆艳艳;

聚硫橡胶废水厌氧工艺处理的试验研究    张萍;冼萍;韦旭;冯晶;李畅;

光合细菌的特性及其在各产业中的应用动态    孙学凯;徐成斌;马溪平;

制革废水厌氧降解毒性试验研究    李英花;冼萍;袁倩;

利用厨余进行厌氧发酵产氢的研究    刘艳;黄晓婷;吴畏;

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乙酸累积的微生态机理研究    许科伟

超高效螺旋式厌氧反应器三相流动特性的研究    陈小光

淀粉/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    谢斌飞

厨余物厌氧产氢过程控制因素优化研究    赵明星

啤酒厂剩余污泥堆肥高效菌群构建及其新型堆肥工艺研究    潘飞

预处理后剩余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效能研究    李广

超声预处理组合技术改善污水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    刘畅

餐厨垃圾制沼及膜法沼气提纯一体化系统设计及理论研究    尼姝丽

甘蔗压榨汁制氢系统的工程控制对策及其微生物群落研究    焦安英

以赤糖为基质的生物制氢生态系统与工艺    岳莉然

高碳煤矸石与采残煤矿井下生物转化可燃气研究    唐敏

生产性IC反应器的启动及“酸化”研究    沈小华

林可霉素废水处理工艺及启动研究    牛娜

一种新型厌氧化反应器的研制与启动试验研究    孙延格

改良UASB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模拟及启动性能研究    孙向鹏

苕溪流域农村生活垃圾产源特征及堆肥化研究    张明玉

完善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法律问题研究    延爱萍

预处理技术在大型污水处理厂COD减排中的效能研究    虞伟权

蓝藻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    张明辉

蚕沙堆肥及其堆肥产品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陈晓萍

有机负荷对餐厨垃圾单相厌氧发酵的影响    孟宪武;许晓晖;杨智满;戴萌;郭荣波;

北京市生活垃圾成分及理化特性分析    刘跃勇,任福民,汝宜红,许兆义

蔬菜废物两步批式厌氧消化产气实验研究    郑明霞;李秀金;李来庆;刘研萍;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    韩学凤,张鹏,易欣欣

饮食业有机垃圾的产生现状及处理技术研究    任连海,曹栩然

堆肥腐熟度指标的探讨    李国建,钱新东

餐厨垃圾发酵生产生物活性蛋白饲料的工艺研究    龚仁;宋鹏;陈五岭;

中国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现状及其进展    付融冰,杨海真,甘明强

城市餐厨垃圾处置闭路循环体系的构建探讨——以上海市为例    范群杰;杨凯;张羽;张明成;

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影响因素研究    易龙生;饶玲华;王鑫;王浩;

    记者刘尊哲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影响因素及动力学研究    吴云

基于提高麦秸厌氧消化性能的碱预处理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    庞云芝

稻草中温高效厌氧消化生产生物气的实验研究    康佳丽

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及应用    付婉霞;王会红;

北京首座餐厨垃圾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    

重庆市严处擅运餐厨垃圾行为    

厌氧消化处理餐厨垃圾的工艺研究    刘会友,王俊辉,赵定国

餐厨垃圾致病菌高温灭活技术    梁立宽;

将餐厨垃圾变为生物肥料和生物饲料——BGB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介绍    梅耀武;

对城市餐厨垃圾处理的思考    李少华;

北京市开展餐厨垃圾排放登记试点工作    

无害化处理餐厨垃圾    黄南伟;

餐厨垃圾变废为宝    北;

我国餐厨垃圾处理技术浅析    魏世锋;

关于我国餐厨垃圾处理的探究    王阳;林聪;侯雨;张倬;

餐厨垃圾管理立法问题研究    李爱年;刘爱良;

餐厨垃圾综合治理必须立法    

我国餐厨垃圾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建平;王文华;

餐厨垃圾液化制取生物燃料    张付申;刘振刚;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及综合利用技术    沈剑山;颜晓英;蒋宏华;

餐厨垃圾与污泥比例对联合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赵云飞;刘晓玲;李十中;阮文权;刘建双;田梦;

矿化垃圾作用下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氢试验研究    曹先艳;袁玉玉;赵由才;

果蔬与餐厨垃圾混合厌氧消化产气性能    吕琛;袁海荣;王奎升;朱保宁;刘研萍;李秀金;

餐厨垃圾:统一集中“变废为宝”还需多方努力    奚冬琪

我市立新规治餐厨垃圾    记者 蒋丽英

餐厨垃圾处理的绿色未来    本报记者 叶小钟 实习生 林洁丹

6000万吨餐厨垃圾何处去    本报记者 王淑芬 王婷婷

市环卫处扩展迎宾大道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处置    记者 强国峰

北京部署餐厨垃圾排放登记工作    记者 胡春明

北京朝阳试点餐厨垃圾建档    王惜纯

北京朝阳区将为餐厨垃圾建“档案”    记者 刘浦泉

政企联动 集中处理餐厨垃圾    本报记者 郑雪

乌市拟建餐厨垃圾处理生产线    马敏

餐厨垃圾制沼及膜法沼气提纯一体化系统设计及理论研究    尼姝丽

利用大头金蝇幼虫生物转化餐厨垃圾的研究    胡新军

以菌糠为调理剂的餐厨垃圾好氧堆肥技术及其机制研究    邹德勋

厌氧发酵技术处理餐厨垃圾产沼气的研究    张存胜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影响因素及动力学研究    吴云

餐厨垃圾同步糖化发酵产乳酸与双水相分离    叶志隆

厌氧发酵体系内小分子底物调控的研究    王庆峰

预处理后剩余污泥中温两相厌氧消化效能研究    李广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的仿真研究    刘宏远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生活垃圾快速降解及其生物脱氮的机理研究    何若

不同预处理对餐厨垃圾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孙岩斌

利用餐厨垃圾生产乳酸和富马酸的探索研究    林卫营

我国餐厨垃圾管理立法思考    王利乐

以猪粪为接种物的餐厨垃圾中温厌氧试验研究    杨久满

乌鲁木齐市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分析    严雨薇

成都市餐厨垃圾收运系统及优化研究    王涛

成都市餐厨垃圾处置方式优化选择研究    孟勤宪

广州市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商业计划    吴旭亮

餐厨垃圾的源头减量处理研究    詹爱平

餐厨垃圾与秸秆联合发酵产沼气工艺研究    董玉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