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氮肥与生物炭施用对稻麦轮作系统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7:01:07
热度:

氮肥与生物炭施用对稻麦轮作系统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摘要】:【目的】以我国稻麦轮作系统为对象,研究氮肥和小麦秸秆生物炭联合施用对CH4和N2O排放规律的影响;结合小麦和水稻总产

【摘要】:【目的】以我国稻麦轮作系统为对象,研究氮肥和小麦秸秆生物炭联合施用对CH4和N2O排放规律的影响;结合小麦和水稻总产量进而评估对该生态系统综合温室效应(GWP)和温室气体强度(GHGI)的影响,为生物炭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及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生物炭通过小麦秸秆在300 500℃条件下炭化获得。田间试验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进行,为稻麦轮作体系。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CH4和N2O排放通量;试验共设置不施氮肥不施生物炭(N0B0)、不施氮肥施20 t/hm2生物炭(N0B1)、施氮肥不施生物炭(N1B0)、氮肥与20 t/hm2生物炭配施(N1B1)、氮肥与40 t/hm2生物炭配施(N1B2)等5个处理,各处理3次重复。【结果】单施氮肥(N1B0)与不施氮肥(N0B0)处理相比,增加了稻麦轮作产量82.8%,增加了CH4排放0.6倍,增加了N2O排放5.5倍。单施生物炭(N0B1)与不施生物炭(N0B0)处理相比,显著增产25.4%,却不能减少CH4和N2O的排放。在施氮的同时,配施20 t/hm2生物炭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显著增加稻麦轮作产量21.6%,小麦和水稻总产量也比配施40 t/hm2生物炭处理高;配施40 t/hm2生物炭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显著降低稻麦轮作系统CH4排放11.3%和N2O排放20.9%,CH4和N2O排放量也比配施20 t/hm2生物炭的排放量低。随着生物炭配施量的增加,CH4和N2O减排效果更明显。单施生物炭并不能有效地减少GWP,但却可以显著增加作物产量,从而减小GHGI。对N0B0、N0B1、N1B0、N1B1四个处理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氮肥和生物炭在CH4和N2O排放、作物产量、GWP和GHGI方面都不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各处理在100 a时间尺度上总GWP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1B0N1B1N1B2N0B0N0B1,GHGI值由大到小的顺序则为N1B0N1B1N0B0N1B2N0B1。单施生物炭与配施生物炭都能降低稻麦轮作系统的GWP和GHGI,配施40 t/hm2生物炭处理降低效果更好。【结论】稻田麦季施用不同水平生物炭都能在保产或增产的同时,降低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O的排放及GWP和GHGI。在当前稻麦轮作系统中,与20 t/hm2的生物炭施用量相比,40 t/hm2的生物炭施用量显著降低GWP,但增产效果不明显,因此二者GHGI相当,需要根据温室效应与作物产量权衡选择生物炭实际施用量。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生物炭 稻麦轮作系统 CH排放 NO排放 综合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强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238;41471192) “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2013BAD11B01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科研基金项目(20110097110001)资助
【分类号】:S511;S512.1
【正文快照】: 稻田是全球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淹水稻田的CH4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5%19%[1],是温室气体减排研究的重点对象[6]。稻田N2O排放主要发生在旱季[2],其排放量占全国农田排放总量的25%35%[3],水稻生长期间烤田会明显促进N2O排放[4-5]。华东地区稻麦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水分管理对水稻生长期CH_4和N_2O排放季节变化的影响    李香兰;马静;徐华;曹金留;蔡祖聪;八木一行;

生物质炭结构性质及其对土壤有效养分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周桂玉;窦森;刘世杰;

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活性的影响    章明奎;Walelign D Bayou;唐红娟;

生物质炭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花莉;唐志刚;解井坤;范洋;

水分管理与秸秆施用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蒋静艳,黄耀,宗良纲

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    何绪生;张树清;佘雕;耿增超;高海英;

施用生物质炭后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    张斌;刘晓雨;潘根兴;郑聚锋;池忠志;李恋卿;张旭辉;郑金伟;

不同肥料的施用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及其减排措施    韩鹏飞;郭敏;

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李存弟;张皓;严红;

测定时间对黑土区CO_2和N2_O排放通量的影响    乔云发;韩晓增;赵兰坡;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CO_2释放影响的研究    花莉;金素素;唐志刚;

有机垃圾热解生物碳的研究进展    刘国涛;张红炼;彭绪亚;

低量生物质炭对2种热带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    邓万刚;吴鹏豹;赵庆辉;漆智平;吴蔚东;

湿地土壤碳循环与温室气体影响因素    薛芳;崔鹏;孙秀丽;

水稻品种对三江平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牟长城;陶祥云;黄忠文;于丽丽;

土壤N_2O排放研究进展    刘杏认;董云社;齐玉春;

活性炭对苦荞幼苗根系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袁丽环;王甜;王文科;

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

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    闫智培;李十中;

外加可溶性碳、氮对不同热量带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朱霞;韩晓增;乔云发;王守宇;

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CH_4和CO_2的排放及碳收支估算    李成芳;曹凑贵;汪金平;翟中兵;梅少华;

农田土壤N_2O产生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翟胜;高宝玉;王巨媛;戴全厚;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减排技术对策    邱建军;李虎;王立刚;任天志;

湖南稻田甲烷排放及其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    秦晓波;李玉娥;万运帆;廖育林;

中国农田化学氮源N_2O直接排放的时空变异特征    卢燕宇;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    徐小明

南极苔原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变化规律与产生机理研究    刘雅淑

减缓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措施的研究    秦晓波

黄河上游灌区稻田系统氮素气态损失及平衡研究    张惠

华北春玉米土壤N_2O减排措施研究    刘运通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    高雪松

黄土高原生态重建中植物凋落物碳氮在土壤中转化特性研究    王春阳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_2O排放研究    林杉

施用不同缓/控释氮肥对旱地—作物系统N_2O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影响    蒋静艳

固定化细菌增强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及影响因素    元妙新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氮氧化物排放及其对硫沉降的响应    张彪

不同水肥措施对设施菜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姜宁宁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张晗芝

密云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杨萌

水稻品种对三江平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陶祥云

臭氧浓度升高对土壤—作物系统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的影响    李岑子

长期施肥下黑土氮素组分含量及N_2O排放特征    佟帆

水生植物热解生物油对中肋骨条藻的抑制作用    单时

生物炭对Pb、Cd污染土壤的修复试验研究    朱庆祥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CO_2释放影响的研究    花莉;金素素;唐志刚;

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齐玉春,董云社,耿元波,杨小红,耿会立

华东稻田CH_4和N_2O排放    郑循华,王明星,王跃思,沈壬兴,上官行健,金继生,李老土

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    黄耀;

土壤黑碳的研究进展    邱敬;高人;杨玉盛;尹云锋;马红亮;李又芳;

竹炭包膜氮肥的利用率比较    钟雪梅;朱义年;刘杰;纪锐琳;

Preparation of Hydrogen through Catalytic Steam Reforming of Bio-oil    吴层;颜涌捷;李庭琛;亓伟;

土壤有机质级份的红外和热重特性    朱燕,李爱民,李超,代静玉

淹水土壤中甲烷产生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颜晓元;蔡祖聪;

广州地区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研究    许炳雄,卢巨祥,傅桂芬,李铭珊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氮肥包膜及固氮吸附实验研究    纪锐琳

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

生物炭生产与农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    何绪生;耿增超;佘雕;张保健;高海英;

生物炭对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来研究    何绪生;张树清;佘雕;耿增超;高海英;

生物炭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方向    谢祖彬;刘琦;许燕萍;朱春悟;

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

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    张千丰;王光华;

农用生物炭研究进展与前景    陈温福;张伟明;孟军;

生物炭创造“技术土壤”    张伟;

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

生物炭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姜玉萍;杨晓峰;张兆辉;陈春宏;王良军;

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    沈国清;

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

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    黄苹;潘波;焦杏春;

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

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    闫智培;李十中;

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

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

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    陈再明;陈宝梁;

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    李程;李小平;

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    本报记者 刘霞

把生物炭还给农田    记者 王靖瑄

唐山农民发明秸秆提取生物炭新技术    白云水

生物炭能让土壤更肥沃吗?    本报记者 张晔

农民王有权将秸秆变成“香饽饽”提取生物炭和焦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

二氧化碳变害为宝的新妙招    记者 班玮

生物炭渐火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    罗冰

为子孙留一片沃土蓝天    本报记者 郝晓明

遂昌竹炭赢得国际赞誉    记者 李瑞林 通讯员 程晓云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张伟明

生物炭技术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力评估    姜志翔

生物炭节水保肥机理与作物水炭肥耦合效应研究    勾芒芒

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    郑浩

生物炭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铅的固持    刘国成

生物炭对植稻酸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Niaz Muhammad

生物炭对稻田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张振宇

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    殷大伟

生物炭陈化对土壤养分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苗微

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    刘祥宏

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噁唑的吸附    李靖

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    李昌见

生物炭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张明月

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及其环境影响行为    郭文娟

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    唐行灿

改性生物炭吸附硝酸盐和磷酸盐研究    李际会

生物质源和制备温度对生物炭构效的影响    王群

污泥基生物炭制备及其保肥效能的应用研究    白旭佳

棉秆生物炭对棉花黄萎病菌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马云艳

不同温度裂解椰子生物炭对重金属吸附的研究    楚颖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