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工艺特性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6:57:44
热度: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工艺特性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研究【摘要】:餐厨垃圾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餐厨垃圾产生量巨大。餐厨垃圾高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和易降解腐败等特性决定了其既

【摘要】:餐厨垃圾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餐厨垃圾产生量巨大。餐厨垃圾高含水率、高有机质含量和易降解腐败等特性决定了其既具有严重的污染性,又蕴藏着可观的资源和能源,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成为必然趋势。餐厨垃圾中有机物含量丰富,具有很高的理论产甲烷潜势,采用厌氧消化产甲烷工艺处理餐厨垃圾具有广阔前景。然而在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工艺中,常存在酸化现象严重、负荷提升困难、垃圾消纳能力与产气效率低下等问题,限制了其工程化应用。本文通过餐厨垃圾批式厌氧消化过程影响因素、半连续厌氧消化工艺在负荷逐步提升过程的效能变化特征,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产甲烷途径的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从微生物学角度揭示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系统效能提升与稳定性维持的机制机理,提出并验证餐厨垃圾高温静态两相一体化厌氧消化工艺及其性能,以期为高效稳定的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工艺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大量批式厌氧消化试验发现:食料比(substrate to inoculum ratio, S/I值)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系统启动与产气过程影响重大,其次为总固体(total solid,TS)浓度,而微量元素(铁,钴,镍,硒,钼,钨)添加对系统产甲烷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S/I≤1, TS浓度在2%-8%范围时,餐厨垃圾中温与高温批式厌氧消化系统均能实现快速启动,累积甲烷产量随S/I的增高而增加,甲烷产率随S/I值的增加而降低,中温与高温系统的最高甲烷产率分别为491.14 mL/g VSadded和520.08 mL/g VSadded (volatile solid, VS)。当S/I=2时,会发生明显的酸化现象,中温与高温系统均出现明显的产气停滞期,停滞期随TS浓度的增加而延长,在TS浓度6%时,中温系统产气微弱,高温系统气体产量随TS浓度增加而增加,但增幅较TS浓度≤6%时而言逐渐变小。当S/I2时,不论TS浓度为多少,中温与高温系统均因酸化严重而难以进入快速产气阶段。综合分析表明,以S/I=1、TS=8%和高温的运行方式进行餐厨垃圾批式厌氧消化启动较快,单位容积消纳垃圾和产气的综合效率最高。2、通过负荷逐步提升试验对比分析了餐厨垃圾中温与高温单相半连续厌氧消化反应器,发现中温反应器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更高的容积产甲烷速率。中温反应器在负荷2.5g VS/(L-d)下实现稳定运行,单位基质产甲烷率达415.9 mL/(g VSadded),单位容积甲烷产率为1039.8 mL/(L·d);高温反应器在负荷为2.0g VS/(L·d)时,VFA(主要是乙酸和丙酸)明显积累的情况下,仍可维持相对稳定的基质甲烷产率(336.3 mL/(g VSadded)和容积甲烷产生速率(772.6 mL/(L-d)),但在负荷升至2.5 g VS/(L·d)时因乙酸和丙酸迅速积累,pH急剧下降,产气几近停滞,系统接近崩溃。3、运用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比分析了负荷提升过程中,中温与高温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组成变化特征,揭示了中温厌氧消化系统稳定性优于高温系统的微生物学机理。中温系统中细菌群落结构复杂多样,随负荷提升系统发育组成变化距离大,多样性与均匀性指数始终却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在高温系统中细菌群落以Thermotoga为绝对优势菌,随负荷提升,系统发育组成变化较小,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则降低。与高温系统相比,中温系统细菌群落功能冗余现象更为明显。古菌群落结构在中温系统中随负荷提升逐渐以Methanosaeta为主导的乙酸发酵型产甲烷古菌为主,而在高温系统中随负荷的提升逐渐转变为以Methanothermobacter和Methanoculleus为代表的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为主。高温系统细菌群落结构相对单一,难以及时调整出能应对负荷提升压力的生态结构;在以氢营养型产甲烷途径为主的代谢过程中需产氢与耗氢菌的共生合作,对环境条件控制要求严格;产酸-产氢-耗氢速率间的不平衡随负荷提升而加剧,最终导致系统失稳。该研究结果可为高效稳定的厌氧消化工艺开发提供理论依据。4、自主设计了一套高温静态两相一体化厌氧消化反应器,在此基础上通过小试试验验证了其运行稳定性和产气效率。两相一体化反应器可有效缓解酸化产物对产甲烷过程的抑制作用,并为微生物间的共生代谢作用提供有利的空间结构。在不同有机负荷条件下,将甲烷相污泥回流至水解酸化相,回流污泥量随负荷提升而增加,使进料pH值保持在6.5-7.0之间,可为水解酸化反应提供可靠的接种微生物和适宜的pH条件。反应器以初始负荷4.67 g VS/L进行启动,并实现在负荷7.00 g VS/L下的稳定运行。在负荷为7.00 g VS/L时,平均单位基质气体与甲烷产率分别为0.79 L/g VSadded和0.33 L/g VSadded,平均容积气体与甲烷产生速率分别为5.54 L/(L·d)和2.32 L/(L·d)。该系统运行控制简单,启动快速,综合效能较高,可为高效稳定的厌氧消化工艺开发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餐厨垃圾 厌氧消化 批式 半连续 中温 高温 两相一体化 微生物学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705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11
  • ABSTRACT11-17
  • 第一章 绪论17-45
  • 1.1 餐厨垃圾的来源、特点及其现状17-18
  • 1.2 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18-27
  • 1.2.1 餐厨垃圾饲料化技术18-19
  • 1.2.2 餐厨垃圾肥料化技术19-22
  • 1.2.3 餐厨垃圾能源化技术22-27
  • 1.3 有机垃圾厌氧消化技术研究进展27-41
  • 1.3.1 厌氧消化基本原理27-28
  • 1.3.2 厌氧消化过程主要影响因素28-32
  • 1.3.3 有机垃圾厌氧消化的工艺类型及性能32-37
  • 1.3.4 有机垃圾单相厌氧消化系统的效能提升37-40
  • 1.3.5 有机垃圾厌氧消化稳定性预警信号40-41
  • 1.4 分子生物技术在厌氧消化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41-43
  •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43-45
  • 第二章 餐厨垃圾批式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影响因素研究45-71
  • 2.1 引言45-46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46-48
  • 2.2.1 基质与接种物46
  • 2.2.2 试验设计46-47
  • 2.2.3 试验装置47
  • 2.2.4 测试方法与分析47-48
  •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48-70
  • 2.3.1 S/I值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影响48-54
  • 2.3.2 TS浓度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影响54-62
  • 2.3.3 微量元素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影响62-70
  • 2.4 本章小结70-71
  • 第三章 餐厨垃圾单相半连续厌氧消化工艺特性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研究71-109
  • 3.1 引言71-72
  • 3.2 材料与方法72-78
  • 3.2.1 厌氧反应器及运行设计72-74
  • 3.2.2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74
  • 3.2.3 污泥产甲烷活性测定74-75
  • 3.2.4 长链脂肪酸盐的鉴定75
  • 3.2.5 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75-78
  • 3.3 结果与讨论78-109
  • 3.3.1 反应器运行性能78-90
  • 3.3.2 中温与高温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与比较90-103
  • 3.3.3 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与反应器运行性能之间的联系103-109
  • 第四章 餐厨垃圾两相一体化厌氧消化反应器运行性能研究109-123
  • 4.1 引言109-110
  • 4.2 材料与方法110-111
  • 4.2.1 反应器与运行设计110-111
  • 4.2.2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111
  •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111-122
  • 4.3.1 产气性能变化111-113
  • 4.3.2 出水VFAs与SCOD的变化113-119
  • 4.3.3 出水TS,VS与污泥浓度的变化119-120
  • 4.3.4 两相一体化厌氧消化餐厨垃圾的运行效能综合分析与评价120-122
  • 4.4 本章小结122-123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123-127
  • 5.1 主要结论123-125
  • 5.2 创新点125
  • 5.3 不足与展望125-127
  • 参考文献127-149
  •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4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祖波;祖建;周富春;汪林;

有机垃圾厌氧消化系统失稳预警指标的研究进展    贾传兴;彭绪亚;黄媛媛;李小风;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中硬脂酸钙的形成及作用    刘研萍;陈雪;朱保宁;袁海荣;周祺;夏瑜;李秀金;

餐厨垃圾饲料化技术的同源性污染研究    徐长勇;宋薇;赵树青;刘晶昊;蒲志红;

餐厨垃圾双相分段式制沼一体化装置研究及工业推广    张恩惠;尹籽深;

堆肥法处理城市有机垃圾研究综述    韦元雅;宋鹏;陈五岭;宋锦宁;

微生物制剂促进鸡粪堆肥腐熟和臭味控制的研究    赵京音,姚政

有机废水处理生物制氢技术    任南琪,王宝贞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影响因素及动力学研究    吴云

生物制氢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尹爱国;林汉森;

纤维素原料厌氧产甲烷气的研究进展    赵兰;冷云伟;任恒星;李浩;

堆肥腐熟机理研究进展    尹永强;何明雄;韦峥宇;韦建玉;邓旭能;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补充生物有机肥部分的内容设计    李峰;尹成;徐大勇;陈奇;

HABR启动过程中污泥特性变化研究    董凌霄;贾文颖;丁绍兰;刘溪坤;汪迪;

能源性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庞凤仙;崔彦如;安明哲;张永锋;

菌渣、鸡粪联合堆肥工艺研究    冯国杰;成官文;王瑞平;

利用有机质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与应用前景    曹东福;黄兵;张续春;

啤酒厂废水厌氧处理产氢研究    刘斌;吴克;蔡敬民;李绍辉;俞志敏;金杰;

畜禽粪便高温堆肥化处理技术    马怀良,许修宏

DGGE技术分析接种菌剂在猪粪堆肥中的动态变化    王芳;倪学勤;曾东;马志勇;

堆肥微生物研究进展    金珠理达;王顺利;刘克锋;王红利;

生物质能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李磊;王彬彬;

蔬菜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农药残留量变化研究    和丽忠;陈喜;陈锦玉;佴注;米艳华;张晓林;

CO_2煤层处置效应与监测研究进展    陈润;秦勇;

城市污水厂污泥热解制氢的实验研究    丁兆军;舒新前;白广彬;

添加剂在畜禽废弃物堆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廖林仙;邵孝侯;

餐厨资源饲料化利用研究进展    王文杰;

生物菌剂对烟用有机肥堆制腐熟的作用效果研究    尹永强;韦峥宇;何明雄;韦建玉;宁柳诚;

烟用有机肥堆制腐熟程度研究初报    范东升;尹永强;韦峥宇;何明雄;韦建玉;沈方科;

淀粉/纤维素类生物质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机理研究    谢斌飞

啤酒厂剩余污泥堆肥高效菌群构建及其新型堆肥工艺研究    潘飞

甘蔗压榨汁制氢系统的工程控制对策及其微生物群落研究    焦安英

CSTR和ABR处理有机废水产氢产甲烷特征与效能    郑国臣

挥发油及其活性成分组合与富马酸钠共同添加对体外瘤胃发酵和湖羊养分消化的影响    林波

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系统的仿真研究    刘宏远

城市有机固体废物仓式好氧堆肥工艺改进及理论研究    胡天觉

酶活性及微生物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变化的研究    谷洁

生物质高效水解及发酵产氢的机理研究    戚峰

发酵产氢菌株与混合培养系统种群生态研究    陈瑛

固定化污泥降解冰淇淋废水产氢及固定化载体的改进研究    施娟娟

闽江河口芦苇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分析    廖稷

城市农业活动与设计策略研究    张田

多菌种耦合厌氧发酵秸秆产沼气的特性研究    樊婷婷

密云水库温室气体通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杨萌

糖蜜废水制氢系统的调控及其生物强化    郭子瑞

苏打盐碱土异位生物改良技术研究    毕晶

污水厂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发酵产氢试验研究    黄惠莹

生物废弃物监管体系初探    孙娜娜

厨余垃圾混合厌氧消化试验研究    秦荣邦

微生物发酵在我国饲料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探讨    陆熹;李霞;仲小兰;费秋平;朱洪林;

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必要性研究    熊婷;霍文冕;窦立宝;高洋;陈瑾;

半连续式厨余和牛粪混合厌氧消化    李荣平;李秀金;

厌氧消化过程中Fe、Co、Ni对NH_4~+-N的拮抗作用    李亚新,董春娟,徐明德

有机垃圾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生长适应条件的研究    刘芳,叶滨恭

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渗沥液设计水质的估算    沈耀良,王学华,胡玉才

蚯蚓处理垃圾及产业化问题的探讨    霍维周,丁雪梅

固体废物堆肥化研究进展    李健;张峥嵘;黄少斌;张永清;

公共餐厨垃圾饲料化项目生产可行性分析    王莉;刘应宗;

饲养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李士田,王子石,徐方

    澳洲广播电台 靳少锋 译

城市污泥厌氧发酵产酸条件优化及其机理研究    刘晓玲

城镇有机垃圾厌氧发酵中有机酸及氨氮抑制效应研究    周晓臣

有机垃圾两相厌氧消化中氮素转化特性的试验研究    贾传兴

蔬菜废物两步批式厌氧消化产气实验研究    郑明霞;李秀金;李来庆;刘研萍;

城市生活垃圾中可生化单基质的厌氧消化    付云霞;张文阳;王凤;朱亚兰;刘丹娅;

稻草中温厌氧消化产气初步研究    邹星星;郑正;陈广银;李继红;杨世关;

两相连续固体床厌氧消化反应器的试验    鲍安红;

金属离子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高艳娇;赵树立;刘元;

低维持厌氧消化系统及其出水后处理利用技术    杨浩;邓良伟;孔垂雪;刘刈;李淑兰;樊战辉;

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中氮的转化行为研究    吕波;蒲贵兵;

信息长廊    蒋铭;闻有成;杨朝晖;刘育英;李小萌;王淳;

接种对厌氧消化产气的影响研究进展    李静;丁怡斐;肖勤;

国内外厌氧消化模型研究进展    杨双春;邓丹;梁丹丹;潘一;

特定有益菌对奶牛粪便中温厌氧消化体系中指示菌存活的影响    孙翠平;柴同杰;张红双;姚美玲;李晓霞;段会勇;

生活垃圾与人粪尿混合厌氧消化的试验研究    韩艳霄;林聪;黄莹;程东林;

林可霉素菌渣厌氧消化工况优化及抑制因素分析    吴铎;管冬兴;吕凡;邵立明;何品晶;

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卢旭珍;邱凌;张波;

厌氧消化时间对养猪场废水处理影响    吴根义;谭建纯;颜智勇;杨仁斌;

生物质废物中温联合厌氧消化的动力学研究    王典;孙轶斐;王伟;朱天乐;

微量金属元素对农业废弃物厌氧消化的作用    潘云霞;

畜禽粪便与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气特性    罗娟;董保成;陈羚;高新星;万小春;赵立欣;

秸秆厌氧消化系统pH调控措施初探    段娜;林聪;苏珊;

四川省畜禽粪便的能源环境工程建设探讨    吴香尧;

没有最好 只有最适宜    吴文伟 马婧一

沼气产业:给2.8亿吨秸秆找出路    黄朝武

从技术到制度    本报记者 陈卫东通讯员 房树芬

新加坡用木材废料生产沼气    张敬然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工艺特性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郭晓慧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效率研究    裴占江

基于提高麦秸厌氧消化性能的碱预处理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    庞云芝

水解酶预处理对城市有机生活垃圾厌氧消化的影响    李建昌

微波结合碱解预处理改善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效能的研究    池勇志

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的关键生态因子强化研究    张记市

预处理对水葫芦和稻秸厌氧消化产沼气性能的影响研究    夏益华

蔬菜废弃物厌氧消化产酸特性及回流调控研究    左壮

剩余污泥温度分级—生物分相厌氧消化系统研究    蔚静雯

厌氧消化-SBR-絮凝组合工艺处理牛粪废水研究    张翔

外源氢强化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数学模拟研究    刘高杰

生物炭介导的鸡粪厌氧消化碳氮形态转化特性    蒲霜兰

居民生物质垃圾浆料沉降性能及相关分层物厌氧消化研究    仲猛

有机固体废弃物厌氧、好氧发酵特性及细菌多样性对比研究    梁银春

牛粪和鸭粪厌氧消化产气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礼

蔬菜废物两级强化水解厌氧消化实验研究    宋丽

家畜粪便厌氧消化特性与应用研究    刘德江

玉米秸秆厌氧消化试验研究    高志坚

汽爆玉米秸秆高温固态阶梯厌氧消化的研究    宋永民

食醋工业废弃物厌氧消化性能及预处理技术研究    冯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