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清洁氧化生产低硫油品技术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42:36
热度:

清洁氧化生产低硫油品技术【摘要】:高铁酸钾是绿色、无污染、高选择性和高活性的强氧化剂。本文首次提出了采用高铁酸钾氧化生产低硫油品的新方法。考察了萃取、氧化-萃取、吸附、氧化-吸附等

【摘要】:高铁酸钾是绿色、无污染、高选择性和高活性的强氧化剂。本文首次提出了采用高铁酸钾氧化生产低硫油品的新方法。考察了萃取、氧化-萃取、吸附、氧化-吸附等方法的脱硫效果,找出了适宜的脱硫工艺条件。 结果表明:(1)在噻吩/环己烷体系中适宜的脱硫条件为:高铁酸钾的量0.0135g,助剂SW-2的量0.006g,氧化温度30℃,反应时间60min;粉末活性炭的量1.0g,吸附温度30℃,吸附时间20min,噻吩硫含量从200mg/L降至15mg/L以下,脱硫率高达92%。(2)在苯并噻吩/环己烷体系中适宜的脱硫条件为:粉末活性炭的量0.8g,吸附温度30℃,吸附时间20min,苯并噻吩硫含量从200mg/L降至1mg/L以下,脱硫率高达99.2%。(3)在噻吩/正辛烷体系中适宜的氧化萃取脱硫条件为:高铁酸钾0.2720g,助剂SW-3为0.0019g,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60min,采用99.5%的甲醇萃取,萃取温度15℃,剂油比1:1,静置时间15min,噻吩硫含量从100mg/L降至41.8mg/L,脱硫率达到58.2%,是未氧化萃取脱硫率(16.6%)的3.5倍,氧化效果显著。适宜的吸附脱硫条件为:粉末活性炭的量2.0g,吸附温度30℃,吸附时间20 min,噻吩硫含量从100mg/L降至20.3mg/L,脱硫率达到79.7%;采用高铁酸钾氧化后吸附,硫含量降至3.4mg/L,脱硫率达到96.6%,和非氧化脱硫效果相比(79.7%),脱硫率提高了17个百分点,氧化效果显著。(4)在戊烷中加入0.1786gK2FeO4和0.5mL的SW-4,30℃下搅拌氧化反应60min后用50%的乙醇萃取,戊烷中硫含量降到1mg/L以下,脱硫率为98.0%;在水相中,加入1.0ml SW-5,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戊烷硫含量降至2mg/L。(5)高铁酸钾氧化汽油,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萃取,汽油中的硫含量从50mg/L降至10.1mg/L,脱硫率为79.8%,比单纯萃取脱硫率提高了29%。(6)不同氧化剂的脱硫效果优劣次序为:K2FeO4﹥30%H2O2﹥2%ClO2,高铁酸钾是最好的氧化脱硫剂。(7)提出了有机硫化物氧化机理。 【关键词】:高铁酸钾 氧化 萃取 吸附 脱硫
【学位授予单位】:大庆石油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E624
【目录】:
  • 前言8-9
  • 第一章 文献综述9-19
  • 1.1 油品脱硫原理9
  • 1.2 氧化脱硫技术9-13
  • 1.2.1 过氧化氢氧化脱硫技术9-11
  • 1.2.2 生物氧化脱硫技术11-12
  • 1.2.3 有机过氧化物脱硫技术12
  • 1.2.4 空气催化氧化脱硫技术12
  • 1.2.5 臭氧催化氧化脱硫技术12-13
  • 1.3 非氧化脱硫技术13-15
  • 1.3.1 油品加氢脱硫技术13-14
  • 1.3.2 吸附脱硫技术14
  • 1.3.3 萃取脱硫技术14
  • 1.3.4 络合脱硫技术14-15
  • 1.3.5 生物还原脱硫技术15
  • 1.3.6 离子液体脱硫技术15
  • 1.4 新型绿色氧化剂高铁酸钾简介15-19
  • 1.4.1 高铁酸钾的性质15-16
  • 1.4.2 高铁酸钾的制备方法16
  • 1.4.3 高铁酸钾的应用16-19
  • 第二章 噻吩/环己烷体系的脱硫实验19-30
  • 2.1 概述19
  • 2.2 实验部分19-22
  • 2.2.1 实验原理19
  • 2.2.2 实验说明19-21
  • 2.2.3 实验方法21
  • 2.2.4 分析方法21-22
  • 2.3 氧化条件对脱硫效果的影响22-26
  • 2.3.1 助剂及加入量对脱硫的影响22-24
  • 2.3.2 反应温度对脱硫的影响24
  • 2.3.3 反应时间对脱硫的影响24-25
  • 2.3.4 氧化剂量对脱硫的影响25-26
  • 2.4 脱硫方法及条件对脱硫效果的影响26-29
  • 2.4.1 不同方法的脱硫效果26-27
  • 2.4.2 吸附温度对脱硫的影响27
  • 2.4.3 吸附时间对脱硫的影响27-28
  • 2.4.4 吸附剂的量对脱硫的影响28-29
  • 2.5 本章结论29-30
  • 第三章 苯并噻吩/环己烷体系的脱硫实验30-34
  • 3.1 概述30
  • 3.2 实验部分30-31
  • 3.2.1 实验原理30
  • 3.2.2 实验说明30
  • 3.2.3 实验方法30
  • 3.2.4 分析方法30-31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33
  • 3.3.1 吸附剂的筛选31
  • 3.3.2 吸附时间对脱硫的影响31-32
  • 3.3.3 吸附剂的量对脱硫的影响32-33
  • 3.3.4 吸附温度对脱硫的影响33
  • 3.4 本章结论33-34
  • 第四章 噻吩/苯并噻吩/环己烷体系的脱硫实验34-37
  • 4.1 概述34
  • 4.2 实验部分34
  • 4.3 以高铁酸钾为氧化剂34-35
  • 4.4 以30%H_2O_2 溶液为氧化剂35
  • 4.5 以2%CLO_2 溶液为氧化剂35-36
  • 4.6 不同氧化剂的氧化脱硫效果比较36
  • 4.7 本章结论36-37
  • 第五章 噻吩/正辛烷体系的脱硫实验37-48
  • 5.1 概述37
  • 5.2 实验部分37-38
  • 5.2.1 实验原理37
  • 5.2.2 实验说明37-38
  • 5.2.3 实验方法38
  • 5.2.4 分析方法38
  • 5.3 萃取脱硫38-40
  • 5.3.1 萃取温度对脱硫的影响39
  • 5.3.2 静置时间对脱硫的影响39-40
  • 5.3.3 剂油比对脱硫的影响40
  • 5.4 氧化-萃取脱硫40-44
  • 5.4.1 助剂对脱硫的影响40-42
  • 5.4.2 氧化剂的量对脱硫的影响42-43
  • 5.4.3 反应温度对脱硫的影响43
  • 5.4.4 反应时间对脱硫的影响43-44
  • 5.5 吸附脱硫44-47
  • 5.5.1 吸附时间对脱硫的影响44-45
  • 5.5.2 吸附温度对脱硫的影响45
  • 5.5.3 吸附剂的量对脱硫的影响45-46
  • 5.5.4 氧化剂对脱硫效果的影响46-47
  • 5.6 本章结论47-48
  • 第六章 油品脱硫实验48-58
  • 6.1 概述48
  • 6.2 实验部分48-50
  • 6.2.1 实验原理48
  • 6.2.2 实验说明48-49
  • 6.2.3 实验方法49
  • 6.2.4 分析方法49-50
  • 6.3 戊烷脱硫技术的研究50-55
  • 6.3.1 油相中催化氧化戊烷脱硫50-53
  • 6.3.2 水相中催化氧化戊烷脱硫53-55
  • 6.4 汽油脱硫技术的研究55-56
  • 6.5 高铁酸钾的氧化脱硫机理56-57
  • 6.6 本章结论57-58
  • 结论58-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4
  • 附录64-66
  • 中文详细摘要66-7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汽油吸附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李倩;宋春敏;王云芳;

载金属离子的介孔炭吸附噻吩类有机硫的研究    徐怀浩

氧化脱硫技术研究    冯化林

改性蒙脱土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张洁

聚酰亚胺膜制备及汽油脱硫性能研究    程芹

多孔硅酸铝材料吸附剂的研制    李倩

柴油碱洗-络合萃取脱硫工艺    杨洪云,赵德智,毛微,王中平

柴油空气催化氧化脱硫的探索研究    税蕾蕾,唐晓东,刘亮,王豪

石油和煤微生物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姜成英,王蓉,刘会洲,陈家镛

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脱除柴油中有机硫的影响    姜成英,李磊,杨永谭,邢建民,刘会洲,陈家镛

绿色合成氧化剂高铁酸盐    宋华,王宝辉

液体燃料催化氧化脱硫    孔令艳,李钢,王祥生

柴油生物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荆国华,李伟,施耀,谭天恩

萃取法脱除催化裂化柴油中的酸性硫化物    杨丽娜,由宏君,王强

柴油馏分的加氢脱硫脱芳烃(1)    宋文模

活性炭及甲酸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噻吩脱硫研究    余国贤,陆善祥,陈辉,朱中南

直馏柴油NO_x~-空气催化氧化脱硫研究    唐晓东,税蕾蕾,刘亮

Ti-HMS催化氧化脱除模拟燃料中的硫化物    王云,李钢,王祥生,金长子

免预硫化的加氢脱硫MoNiP/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林凌;伊晓东;邱波;王跃敏;李天赋;方维平;万惠霖;

分子氧氧化脱除燃油中有机噻吩硫研究进展    郑宾国;梁丽珍;李春光;彭伟功;余谟鑫;

用苯甲醇清洁氧化制苯甲醛    宋华,张娇静,张志泉,石平,王宝辉

石油脱硫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及鉴定的研究    田晓娟;唐凌天;彭立娥;李星洪;

油品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王霞;相湛昌;

高铁酸盐在微污染源水除砷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施建兵;林集先;邱凌峰;

燃油生物催化脱硫过程中的产物分析方法    张倩倩,李玉光,郭雪清,马洁

提高催化裂化柴油安定性能技术进展(Ⅰ)——非临氢精制技术    孙明珠,亓玉台,张立,沈健,袁兴东,杨丽娜

催化汽油的相转移剂强化氧化及萃取脱硫    任杰;顾小雯;袁海宽;

过氧乙酸处理催化汽油的脱硫过程模拟    任杰;刘旭汝;袁海宽;

新型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制    张文成;刘文勇;冯秀芳;

清洁柴油的生产技术进展    赵野;申宝剑;高金森;

清洁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研究进展    马丽;张登前;万国赋;侯娜;段爱军;赵震;

催化汽油组合催化氧气氧化与萃取脱硫研究    任杰;王成淑;慎炼;徐磊;

酸碱洗预处理对催化汽油氧化萃取脱硫的影响    任杰;郑利武;杨文叶;

催化汽油氧气相转移催化氧化及萃取脱硫的研究    任杰;段翔;慎炼;

加氢精制生产清洁柴油技术研究    张文成;申宝剑;赵野;田然;冯秀芳;

柴油催化吸附脱硫中活性炭载体改性研究    王广建;郭娜娜;刘辉;

基于FCC汽油硫化物烷基化硫转移反应精馏脱硫的清洁汽油研究    徐亚荣

高铁酸盐的制备及其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研究    雷斌

钼基催化剂氧化脱除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张健

杂多酸微乳液催化氧化油品脱硫的研究    王亮

液体油品中硫、氮化物的氧化脱除    贾玉华

尿素控制性制备复合载体负载的Co-Mo催化剂及其反应动力学研究    焦冬梅

用全硅MCM-41担载Co-Mo和Ni-Mo硫化物研制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    王瑶

Fe(Ⅵ)化学:绿色有机氧化合成技术研究    宋华

大庆油田含油污水及含油污泥生化/物化处理技术研究    陈忠喜

多孔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初探    孙振华

柴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的制备及脱硫性能研究    黄德奇

稻壳基炭的制备及其对DBT吸附行为的研究    孙静

硅胶表面印迹脱硫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张宴铭

催化氧化萃取法脱除FCC汽油中硫化物的研究    蔡永宏

高铁酸钾的制备及其对偶氮染料废水脱色的研究    米慧波

MoO_3/SiO_2的改性对其氧化脱硫活性的影响    刘路达

微污染饮用水源水中藻类及有机物的去除研究    潘倩

羰基金属对正辛硫醇的脱除研究    段瑞哲

以赤泥为铁源制备高铁酸盐溶液及其处理湖泊水的试验研究    单润涛

乳液催化氧化深度脱硫研究    李岚

温度和剂油比对汽油催化裂化脱硫的影响    赵博艺,杨朝合,山红红,张建芳,李春义

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添加剂USY/ZnO/Al_2O_3的性能评价    山红红,李春义,袁起民,郑俊生,杨朝合,张建芳

二苯并噻吩在CoMo/γ-Al_2O_3催化剂上的分散及吸附    徐永强,赵瑞玉,商红岩,赵会吉,刘晨光

MCM-41担载的镍钼硫化物上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    孙仲超,王瑶,王安杰,阮立峰,鲁墨弘,任靖,李翔,姚平经

直馏柴油NO_x~-空气催化氧化脱硫研究    唐晓东,税蕾蕾,刘亮

Cu/MoO_3-TiO_2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梅长松,钟顺和

介孔材料MCM-41上汽油吸附深度脱硫(英文)    田福平,蒋宗轩,梁长海,李瑛,蔡天锡,李灿

汽油烷基化脱硫反应中噻吩及其衍生物的烷基化性能    张泽凯;蒋晖;刘盛林;王清遐;徐龙伢;

新型复合分子筛的合成和催化应用    徐玲;徐海燕;吴通好;吴淑杰;阚秋斌;

硫代硫酸铵预硫化的MoO_3/Al_2O_3催化剂的活化和加氢脱硫活性    葛晖;李学宽;王建国;秦张峰;吕占军;杨英;

催化裂化柴油双亲相转移催化氧化-萃取脱硫的研究    赵玉艳;冯丽娟;郑素莲;于英民;侯影飞;李春虎;

核黄素光敏化氧化二苯并噻吩的研究    张娟;赵地顺;

汽油馏分的吸附脱硫及红外光谱研究    田福平

用于深度脱硫的苯并噻吩类无水催化氧化反应研究    周新锐

FCC汽油萃取精馏深度脱硫过程研究    张文林

超声波和微波联合萃取和氧化脱除煤中硫    王建成

物理吸附法脱除FCC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试验研究    卜欣立

液相吸附法柴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的制备与评价    王清清

正丙醇脱高硫高灰煤中有机硫的研究    邹德均

吸附法脱除噻吩类有机硫的研究    杨华

吸附法与萃取法脱除汽油中有机硫的研究    齐元元

低硫油品绿色氧化脱硫技术研究    王雪芹

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方法的研究    张芳

氧气氧化脱除噻吩类硫化物    时雪

汽油吸附脱硫研究现状    孙衍龙;孙征;唐艳君;

催化裂化汽油加氢及反应吸附脱硫进展    张萍;马新龙;

汽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研究进展    孙征;佟芳华;高雪;

Ti-MWW分子筛催化叔丁基过氧化氢氧化脱硫    程时富;安莹;司晓娟;付贤磊;高国华;

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模拟研究    李海明;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u_3(BTC)_2的脱硫行为研究    王安栋;张龙辉;张潮;董美美;储谊健;林立刚;刘红斌;曹占平;

FCC汽油精制脱硫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曹赟;张军科;许航线;

吸附剂的选择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胡玲俐;

高规整度金属杂原子分子筛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徐俊青

硅胶在汽柴油氧化—吸附组合脱硫中的应用研究    王景刚

微尺度孔道内吸附脱硫机理研究    杨晓伟

炼厂氢气资源利用网络的优化研究    王文鑫

CuY分子筛燃料油脱硫性能的研究    焦玉佩

改性原位晶化NaY分子筛深度吸附脱硫的研究    曾祥武

S Zorb催化汽油吸附脱硫技术的工业应用    许培

氟硅酸铵处理对γ-Al_2O_3负载NiW催化剂性质的影响    牛国兴,陈海鹰,李全芝

W-Ni/Al_2O_3-USY催化剂中USY的作用    孙万付,罗锡辉,马波,孙桂大,陈平

柴油碱洗-络合萃取脱硫工艺    杨洪云,赵德智,毛微,王中平

多功能水处理剂高铁酸钾的制备与应用    姜洪泉,金世洲,王鹏

石油和煤微生物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姜成英,王蓉,刘会洲,陈家镛

多功能复合高铁水处理药剂的电解制备研究    雷鹏举,曲久辉,王佳音

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Ⅰ)—网络结构的优化和收敛判据    张晓晨,周家驹

加工含硫原油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谢英奋

甲醇-碱液复合溶剂萃取法提高催化裂化柴油安定性的研究    郭荣华

柴油生物脱硫技术的进展    廖健,刘伯华,姚国欣

噻吩、苯并噻吩二元组分在Cu(I)-13X上的吸附平衡    夏钧发;杨春霞;居沈贵;

改性ZSM-5分子筛膜对二元噻吩类硫化物分离性能    薛宁;居沈贵;

相转移剂对光催化TiO_2氧化苯并噻吩的影响    李金莲;陈颖;武冬冬;王宝辉;

苯并噻吩类稠环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及在场效应晶体管中应用研究的进展    张玉梅;裴坚;

Cu(Ⅰ)-13X吸附噻吩/苯并噻吩的动态性能    居沈贵;夏钧发;杨春霞;

Cu~+-13X上噻吩与苯并噻吩的竞争吸附    杨春霞;居沈贵;

加氢VGO中硫化物的类型分布及其转化性能    于善青;邓景辉;朱玉霞;龙军;

改性ZSM-5分子筛膜脱除苯并噻吩/2,5-二甲基噻吩    刘晴;居沈贵;

6-三氟甲基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合成    黄群,陆珉,陈德化,吉景顺

苯并噻吩脱硫菌株的筛选及脱硫活性研究    李国强;李京浩;马挺;李珊珊;李红;梁凤来;刘如林;

多级孔道TS-1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性能    王维海;李钢;

模拟油品中苯并噻吩的催化分子氧氧化脱除    王亚;高立达;薛青松;路勇;

钯催化2-三氟甲基取代苯并噻吩的合成    李春林;张兴国;李金恒;

稠合的苯并呋喃与苯并噻吩的合成方法    陈五红;杨春皓;谢毓元;

分子筛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程志林;张冠军;张月红;

两亲性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深度脱硫中的应用    刘沛;崔新爱;胡道道;

高效菌株打开生物脱硫新大门    张璋

美国面对环保新法规加快车用燃料脱硫技术开发    林山

用于深度脱硫的苯并噻吩类无水催化氧化反应研究    周新锐

特效识别和酶活性抑制:矿化机理的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    李丽娜

石油脱氮脱硫的基础性研究    刘波

液体油品中硫、氮化物的氧化脱除    贾玉华

新型香豆素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乳腺癌、抗HIV的活性研究    毛魏魏

基于苯并噻吩砜烯桥的二噻吩乙烯光致变色体系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陈尚军

苯并噻吩螺烯的合成与晶体结构的研究    王治华

钼基催化剂氧化脱除柴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张健

多级孔TS-1沸石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王晓星

新型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    曹康丽

利用硫化钾构建苯并硫杂五元环化合物的研究    张晓昀

分级双孔金属氧化物在噻吩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中的应用    黄永利

端基对低聚噻吩/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电子结构及传输性能的影响    杜松松

TiO_2和Ag改性的NaY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王登

苯并噻吩和二甲基二硫醚氧化脱除的研究    袁红玉

钯、铜催化环化反应合成杂环化合物的研究    孙垒垒

酞菁/MCM-41负载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有机硫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张亚萍

基于Y分子筛的吸附剂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研究    李飞

三氟甲磺酸镓在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朱达

紫外阳离子光引发剂硫盐的合成研究    石高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