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6:36:52
热度: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摘要】:为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利用玉米秸秆为材料制成网袋,采用盆栽试验,以玉米(Zea mays L.)为宿主

【摘要】:为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利用玉米秸秆为材料制成网袋,采用盆栽试验,以玉米(Zea mays L.)为宿主植物,分别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和Glomus mosseae,于30,40,50,60d时收获后分析玉米秸秆降解量和C、N释放量,并运用Olson的指数模型Bt/B0=e-kt计算玉米秸秆及C、N的降解系数。数据表明,接种G.intraradices、G.mosseae显著提高了玉米秸秆降解量和降解系数,与不接种处理相比,分别高出5.21%,6.26%。C释放量、碳素降解系数也明显增加。接种处理减少了N释放量,且氮素降解系数随时间延长而下降。接种处理玉米秸秆的C、N降解系数不同直接反映了其降解速度的差异,进而影响了玉米秸秆的C/N,使秸秆更易于降解。研究结果显示出丛枝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玉米秸秆 降解 丛枝菌根真菌 降解系数 C/N比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XDJK2010B012)
【分类号】:S154.3
【正文快照】: 植物残体作为生态系统中养分的基本载体,是连接植物与土壤养分循环的“纽带”,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主要途径,因而在维持土壤肥力,保证植物再生长和养分的可利用性中起着重要作用[1]。当植物残体落到土壤表面时,就开始了生物、物理和化学的分解过程,包括水溶性化合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全球环境变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宋新章;江洪;张慧玲;余树全;周国模;马元丹;Scott X. Chang;

冬小麦生境中土壤养分对凋落物碳氮释放的影响    申艳;杨慧玲;何维明;

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米槠和杉木凋落叶混合分解研究    赵月彩;杨玉盛;陈光水;钟羡芳;

中国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黄锦学;黄李梅;林智超;陈光水;

粤北次生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    黎艳明;周毅;陈会智;

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单萜烯排放研究进展    吴婷;夏传俊;赵娟;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and substrate quality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wetland plant root in the Sanjiang Plain,Northeast China    

UV-B辐射对亚热带森林凋落叶氮、磷元素释放的影响    宋新章;张慧玲;江洪;余树全;

不同立地条件下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的分解特性    吕瑞恒;李国雷;刘勇;贾黎明;江萍;林娜;

氮沉降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方华;莫江明;

中国东部气候带凋落物分解特征——气候和基质质量的综合影响    宋新章;江洪;马元丹;余树全;周国模;彭少麟;窦荣鹏;郭培培;

不同起源时间的植物叶凋落物在中亚热带的分解特性    马元丹;江洪;余树全;窦荣鹏;郭培培;王彬;

珍贵树种针叶分解对外源物质的响应及其机制的研究    林淑伟

抚育间伐对针叶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吕瑞恒

平原农区杨农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平衡研究    李海玲

缙云山典型林分对径流水质的作用及评价研究    刘楠

黄土高原生态重建中植物凋落物碳氮在土壤中转化特性研究    王春阳

喀斯特人工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    姚健

秦岭林区油松、锐齿栎林凋落叶分解及其凋落物储量动态研究    何帆

中亚热带韶山森林的大气沉降特征及对酸沉降的生态响应研究    杜春艳

UV-B辐射对亚热带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的影响研究    张慧玲

不同气候梯度和酸雨胁迫强度影响下的凋落叶分解研究    郭培培

新疆天山云杉林群落结构及森林凋落物研究    张震

秦岭林区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特征研究    何帆

千年桐林分凋落物及其叶分解动态研究    林晗

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凋落物分解与重金属动态研究    盛华夏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凋落物空中分解的季节动态:原位和凋落物袋分解法比较    陶世如

华西雨屏区慈竹林凋落物分解、养分释放及其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李仁洪

万木林主要群落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研究    赵月彩

植物凋落物组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陈法霖

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交互分解的养分动态    刘强,彭少麟,毕华,张洪溢,李志安,马文辉,李妮亚

外源氮输入对长白山红松凋落物早期分解的影响    邓小文;张岩;韩士杰;李晓峰;李考学;李雪峰;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氮素含量及归还量的影响    樊后保;黄玉梓;裘秀群;王强;陈秋凤;刘文飞;徐雷;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    郭剑芬;杨玉盛;陈光水;林鹏;谢锦升;

樟子松人工林下针阔叶凋落物分解动态    沈海龙,丁宝永,沈国舫,陈爱民

氮沉降增加对森林凋落物分解酶活性的影响    王晖;莫江明;薛璟花;方运霆;李炯;

几种常微量元素在辽东栎枝条分解过程中的变化特征    黄建辉,陈灵芝,韩兴国

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彭少麟,刘强

鼎湖山主要森林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对N沉降的响应    莫江明,薛璟花,方运霆

长白山各植被带主要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模型模拟的试验研究    郭忠玲;郑金萍;马元丹;李庆康;于贵瑞;韩士杰;范春楠;刘万德;

小麦玉米秸秆双还田培育土壤肥力的实践    李艳霞;郭和平;王爱东;

玉米秸秆及其根茬不同分解时间对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影响    陈丽荣,姜岩

扦插玉米秸秆改良松嫩平原次生光碱斑的研究    何念鹏,吴泠,姜世成,周道玮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新技术    刘忠强;

玉米秸秆整株还田技术    于桂云

玉米秸秆整株直接还田要把好“五关”    牛建国,赵立

涿鹿县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推广的思考    郝忠奎

利用菌群LCM9发酵玉米秸秆生产生化黄腐酸及其应用研究(英文)    吕志伟;呼晓明;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    李文娟

采用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应切实注意的几个问题    靳为民,孙全乐,李文明

~(13)C标记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变化规律研究    暴春平;郭岩彬;杨景娜;吴文良;孟凡乔;

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陈辉;窦森;

不同无机氮素添加水平对棕壤氨基糖转化的影响    丁雪丽;何红波;张旭东;

风化煤与玉米秸秆发酵过程中腐植酸及氮磷的变化    曹均;林启美;李旭;赵小蓉;李贵桐;孙明德;曹庆昌;

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仇建飞;窦森;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    贺忠群;张志斌;贺超兴;邹志荣;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耐盐性研究进展    贺忠群;贺超兴;张志斌;邹志荣;

大棚蔬菜根围AM真菌多样性研究初报    刘润进;李敏;王发园;杨凤玲;

丛枝菌根真菌对四种短命植物生长发育和种子生产的影响    张涛;孙羽;田长彦;冯固;

土壤中重金属铅对不同AM真菌生长发育的直接效应研究    符力;崔婧;冯固;

冬季如何堆制玉米秸秆肥    吴凡

山东张店:玉米秸秆变成宝贵资源    本报记者 单保江通讯员 张秀贵

玉米秸秆怎样直接还田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新技术    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

撑起“科技伞”抵御多雨天    王绘丰 首席记者 曾庆霖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误区多    景县王千寺镇政府 李天亮

“秸秆变宝”技术全程无“三废”    安莹

秸秆产业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丁永宏

“吃”进玉米秸秆 “吐”出肉蛋果蔬    本报记者 孙春晓 通讯员 于本生

玉米秸秆“烧”出生态农业循环链    本报记者 侯永锋

秸秆培肥土壤对大孔隙流中养分淋失的影响    耿玉辉

石灰土上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特征及其对适生种群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宋会兴

丛枝菌根真菌的资源和竞争侵染及土壤微生物的量热研究    郑世学

中国梅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    蔡邦平

培养条件下小麦及玉米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特性研究    Shaukat Ali Abro

畜禽粪便高温堆肥机理与应用研究    李吉进

松嫩草原重度盐碱化草地玉米秸秆改良研究    吴泠

玉米秸秆茎叶分离机理试验研究    高梦祥

利用蚯蚓对长春地区两种农业废弃物分解作用研究    辛未冬

两种木霉混合菌产酶的条件优化及其对玉米秸秆降解的研究    李国强

玉米秸秆微生物预处理工艺筛选    姜洁

玉米秸秆与畜禽粪便堆料发酵技术研究    韦小庆

模拟氮沉降增加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相互作用的调节    蒋琦清

四合木群落AM真菌多样性及其生理功能研究    王同智

丛枝菌根(AM)对根瘤菌趋化性研究    贾永

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对酶活性及玉米秸秆分解影响研究    万忠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