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秸秆深埋保护性耕作复合机具设计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5:34:01
热度:

秸秆深埋保护性耕作复合机具设计【摘要】:秸秆深埋复合机具是针对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秸秆及根部遗留问题来设计的,一般的农业灭茬机械只能将农作物地面以上的部分秸秆进行覆盖,不能从根本上将农

【摘要】:秸秆深埋复合机具是针对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秸秆及根部遗留问题来设计的,一般的农业灭茬机械只能将农作物地面以上的部分秸秆进行覆盖,不能从根本上将农作物的秸秆及根部深埋,对田间的二次作业与秸秆的腐烂均不利。鉴于此,本文利用逆旋旋耕机、开沟犁、圆盘耙、覆土犁等结合输送链、镇压轮组合成一套复合机具,以实现保护性浅耕、部分深耕、秸秆深埋还田等效果。经田间验证:秸秆深埋复合机具能将90%地面秸秆及残茬深埋于地表10cm以下;秸秆及残茬深埋与保护性耕作结合所耗功率与耕深15cm犁耕耗费功率相近,实现4茬一轮翻;可与农艺灌溉与防涝措施相配套,有利于节水和秸秆的腐烂;耕作过的地面呈波浪形,后期播种、田间管理要与此相配套。该产品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084054.7。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
【关键词】秸秆深埋 保护性耕作 复合机具 农艺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13)——江淮平原农牧复合循环技术集成与示范 安徽省农科院院重点及新兴学科培育资助(11A1304)
【分类号】:S222
【正文快照】: 0引言焚烧秸秆的现象屡禁不止,以及单一、大量使用化肥,追求短期效益,造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下降、土层板结、农业后劲严重不足。以安徽省为例,大部分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1.01%~2.94%,土壤有机质含量低[1],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秸秆还田是提高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浅谈保护性耕作现状及有关技术的推广    翟红;张衍林;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土壤系统综合效应研究    张水清;黄绍敏;聂胜委;郭斗斗;程秀洲;

浅谈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李志杰

安徽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    周世厥,牛海燕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动物群落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朱强根;朱安宁;张佳宝;张焕朝;杨淑莉;王意锟;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种植模式与播量试验    高焕文;何明;蒋金琳;房全孝;

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进展    张礼钢;夏晓东;缪冬平;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探讨    邹春秀;

我国秸秆还田技术现状与发展前景    吕小荣,努尔夏提·朱马西,吕小莲

保护性耕作下的秸秆还田技术    朱彦辉,周桂霞,邵振军

生物技术在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上的研究与应用    李培庆;崔艳红;胡海霞;

安徽省秸秆原料炭化利用现状与展望    高慧;马友华;沈周高;马中文;谢昕云;

小麦秸秆碳氮比调控施用对烟叶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段宗颜;王瑞宝;鲁耀;殷寿安;胡万里;陈拾华;

西华县秸秆综合利用研究    张丽莎;张明良;

提高秸秆类饲料利用率 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王晶,周禾

放牧干扰对亚高山草甸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肖红艳;刘红;李波;袁兴中;孙书存;

安徽省土壤有机碳与自然地理因素相关分析    许信旺;

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许信旺;潘根兴;曹志红;汪艳林;

提高秸秆类饲料利用率研究进展    王晶,周禾

不同钾肥品种和用量对小麦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王桂良;黄玉芳;叶优良;

秸秆还田在盐渍土改良中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分析    吴从稳;陈小兵;金海珠;孙运朋;颜坤;张立华;

畜禽粪便源环境风险物质在土壤中的变化特征研究    张健

长期不同耕种措施对土壤呼吸和有机碳影响研究    吴会军

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    许信旺

黄土丘陵区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杨开宝

畜禽粪便污染的农业系统控制模拟及系统防控对策    柳建国

黄淮海平原土壤节肢动物对耕作和施肥的响应    朱强根

秸秆还田及有机肥对水稻生长和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许有尊

重庆市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现状、变化趋势及固碳潜力研究    陈杰华

农田黑土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战丽莉

安徽省耕地资源变化预测与保护研究    李艳

不同类型红松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研究    沈海燕

巨桉萌生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苏江峰

安县柏杨村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分析及优化设计    王琛

水稻秸秆—粉煤灰纤维陶粒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挂膜研究    向贤

粉煤灰纤维陶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应用    何文丽

秸秆还田与施肥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    苗峰

嫩江县土壤肥力提升技术及模式研究    张哲

农艺措施对砂薄土壤有机培肥效果研究    寇太记

模拟瘤胃条件下苜蓿对粗饲料产气特性和发酵特性的研究    茹彩霞

秸秆直接还田对当季作物产量效应    李录久,杨哲峰,李文高,徐志斌,胡永年,苗春苗,肖凤体

宽行播种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莉;田士林;

不同耕作栽培环境对秸秆腐解剂腐解效果的影响    胡立峰;檀海斌;董福双;裴宝琦;翟学军;

我国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庄月芹;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的研究    张磊;王玉峰;陈雪丽;马春梅;龚振平;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

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趋向    曲建升,孙成权,张志强,高峰

不同腐解剂对玉米秸秆腐解效果试验初报    郑明强,李仕敏

豫西旱坡地长期定位保护性耕作研究——Ⅲ.综合效益分析    王育红;姚宇卿;蔡典雄;王小彬;吕军杰;李俊红;丁志强;张洁;

保护性耕作下黑土水热动态研究    刘爽;张兴义;

    本报记者 周静文匡启键 陆剑

两种行距模式对小麦/玉米群体质量、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张双利

保护性耕作是防止沙尘暴发生的有效途径    高国雄,吴发启,闫维恒

江西稻田保护性耕作的模式及效益    黄国勤

河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总结(节选)    

“懒汉种田”引发农耕革命    徐永升;

保护性耕作在抗旱保苗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浅谈    张利霞;张霞;

日照打好秋季保护性耕作攻坚战    王本祥;陈为铸;徐延军;

黄土地上的现代农业    

辽西农业部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情况调查    刘爱民

保护性耕作问答(Ⅺ)    杨文革

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建议    李宝筏;杨文革;王勇;邱立春;吴仕宏;王瑞丽;林静;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机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瑞丽;李宝筏;邱立春;林静;

天津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中期评估报告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与可持续生态农业试验研究    陈生正;苗富才;

河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中期评估报告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高焕文;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农田土壤的风蚀特性试验研究    陈建强;赵满全;陈智;

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李洪文;高焕文;王晓燕;李问盈;

保护性耕作与环境保护分析报告    费国盛;

内蒙古自治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总结交流材料    

我省保护性耕作推广难题亟待破解    本报记者 王雅萍

呼伦贝尔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    闫兴军

山东莱州:保护性耕作抗旱显成效    通讯员 王帮高

齐河25万亩保护性耕作小麦“根壮苗青”    郑军 宋宜广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评述    尼玛次吉 林芝县农技推广站

保护性耕作新技术“落户”白银区    尚蓉梅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    记者 孙新

保护性耕作:大旱之年优势凸显    本报记者 何定明 赵天冬

青海推广保护性耕作力求良性发展    陆世伟

保护性耕作首次进入甘肃重点推广“十大技术”    记者 李乐 通讯员 刘文武

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应对气候变化效果分析    邹晓霞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保护性耕作农田碳循环规律和调控研究    王丙文

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    王立

一年两熟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与分析    周兴祥

保护性耕作防治土壤风蚀的试验研究    臧英

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径流与土壤水分平衡模型试验研究    王晓燕

机电伺服触觉式秸秆导向系统试验研究    魏延富

土壤风蚀及保护性耕作减轻沙尘暴的试验研究    周建忠

一年两熟地区全程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与效应研究    刘立晶

四川稻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严洁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专家系统研究    李伟

宁夏固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研究    张权

保护性耕作对豫西黄土坡耕地水肥动态影响的研究    苏子友

保护性耕作对旱地麦—豆双序列轮作水分利用的影响    郭清毅

保护性耕作对塿土碳氮分布及性质的影响    王彩霞

秸秆覆盖度图像处理识别及其对出苗率的影响    赵丽

山西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效益研究    赵海涛

2BY-2硬茬播种机的研究    韩国靖

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风蚀特性风洞试验研究    陈建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