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双效集热器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2:33:59
热度:

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双效集热器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摘要】:在社会能源总消耗中,建筑耗能约占30-40%。其中,建筑采暖、制冷、热水耗能约占整个建筑耗能达40%,因此,建筑采暖、制冷

【摘要】: 在社会能源总消耗中,建筑耗能约占30-40%。其中,建筑采暖、制冷、热水耗能约占整个建筑耗能达40%,因此,建筑采暖、制冷、热水供应中的能源利用方式和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到我国能源的总体利用情况。太阳能因为其可再生以及对环境友好的优点,是重要的化石能源替代物,在建筑中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利用技术将是规模化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能耗中常规能源比例的重要途径。当前,在建筑中应用的太阳能利用技术中,太阳能制热水和太阳能采暖是两种较为普遍的应用形式。 在太阳能采暖应用中,有几种比较典型的系统如Trombe墙系统、对Trombe墙系统进行改进的复合Trombe墙系统、解决传统Trombe墙功能单一等问题而提出的新型光伏Trombe墙系统以及采用金属板作为吸热板的Barra-Costantini系统等。这些传统系统既有主动系统也有被动系统,都只是基于实现冬季太阳能采暖功能所进行的设计,在冬季,也确实能实现很好的太阳能建筑采暖目的,但由于都未考虑非建筑采暖期太阳能利用的问题,导致这类传统系统存在只适合于冬季应用,在全年其他时期无法实现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因此,传统太阳能采暖系统存在适合地域少、全年利用时间短的缺点。此外,从已有研究来看,目前传统太阳能采暖系统特别是被动采暖系统常会导致建筑夏季过热问题。如Trombe墙系统、Barra-Costantini系统在夏季都只是以朝室外开风口方式使热量向室外排放,但由于玻璃盖板的温室作用,朝室外开风口方式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仍不能避免建筑过热问题。而且,在实际使用中,用户,特别是高层建筑住户,进行开启/密闭朝室外的两个风口的操作很不方便,也制约了用户采用该类系统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双效集热器系统。该新型系统带有一种特别设计的新型集热模块——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双效集热器模块,具有两种独立功能:一是在冬季时采用被动采暖工作模式运行以给建筑供暖,二是在建筑无需供暖时期采用集热水工作模式运行以制热水。该设计概念可以使系统全年的利用率得到大大提高,经济性更好;另外,从结构上讲,该新型系统比太阳能热水墙多一与建筑室内房间相连的风口结构,比常用被动采暖系统少一夏季用于朝室外环境开启的风口结构,减少的风口结构将使避免传统被动采暖系统需要在室外操作朝室外的两个风口所造成的用户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设计并加工得到了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双效集热器模块,并以此在热箱实验平台上搭建了系统实验台。根据系统的概念特点,对实验系统的两种工作模式——以自然循环方式工作的集热水工作模式和被动采暖工作模式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两种工作模式,在其相应的工作时期都能有效利用太阳能。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系统表现出一些与传统系统不同的热特性。如系统在夏季时所加热水的太阳得热比春季时明显要低,而得到的热水终温春夏季节相近。而在被动采暖工作模式时,系统的白天期间系统房间内空气温度分层现象与投射在集热器集热面上的太阳辐照强度两者间存在数学上的线性关系。 针对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双效集热器实验系统的两种工作模式,本文分别建立了其各自的与建筑耦合传热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显示,采用所建立的关于集热水工作模式的系统理论模型模拟计算系统集热水效率与实验结果的相对绝对误差最大仅为2.6%,而且模拟计算得到的房间空气温度的RMSD仅为0.4℃。因此,可以得到,关于系统以自然循环工作方式工作在集热水工作模式下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准确,可以用来模拟预测系统在该方式下工作时的性能情况。关于系统被动采暖工作模式所建立的理论模型模拟计算同样能得到较准确的结果,但相比关于集热水工作模式下所建立的理论模型,其计算误差要约高些。综合来看,关于系统两种工作模式所建立的集热器模块与建筑耦合的系统传热计算模型都得到实验结果的验证,模型准确可靠。 通过验证的理论模型模拟计算,对比了实验用黑镍选择性涂层与普通黑漆涂料对系统房间空气温度的影响情况。结果发现,系统采用黑镍选择性吸收涂层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集热性能,利于建筑房间获得更多的太阳得热。模拟研究还表明,不同特性的黑镍选择性涂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情况为:当涂层吸收率相同时,系统房间空气的期间平均温度随涂层发射率增大而线性降低;当涂层发射率相同时,系统房间空气的期间平均温度随涂层吸收率增大而线性升高。 在已建立的关于实验系统以自然循环方式工作在集热水工作模式下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将理论模型拓展至了将集热器模块安装在带窗结构的房间的情况。以具有实际房间结构和材料特点的虚拟房间为对象,分析了在夏秋季节系统以自然循环方式工作在集热水工作模式下的热特性情况。研究结果得到,系统在夏季工作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房间的冷负荷(降低约2.05%)。这个结果说明,系统不会造成传统被动采暖系统常遇到的夏季建筑过热问题。但在秋季时,其热特性情况会和夏季时有所区别。在秋季时,从全天来看,会造成房间冷负荷的上升,但同时降低房间的热负荷。总体上,会增加建筑房间的负荷量。但由于秋季室外温度低,房间的冷负荷需求可以通过与环境的自然通风实现,因此,仍然可以认为系统在秋季运行时对建筑的热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通过分析了系统在不同季节运行时,系统的工作水量和背板保温层设计对系统集热水性能和对建筑的热影响情况。得到,对于系统设计来说,背板保温层的适宜设计厚度约在0.05m,工作水量在夏季运行时的适宜量约是40kg/m2-50kg/m2,而在秋季时约为50kg/m2-60kg/m2。 【关键词】: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被动采暖 集热水 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 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双效集热器系统 建筑冷/热负荷 热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K512;TU832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1
  • 目录11-14
  • 第1章 绪论14-38
  • 1.1 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概念:太阳能建筑一体化14-16
  • 1.2 太阳能被动采暖16-23
  • 1.3 太阳能热水建筑一体化23-28
  • 1.3.1 太阳能热水建筑一体化是发展必然24-25
  • 1.3.2 太阳能热水建筑一体化设计概念25-26
  • 1.3.3 太阳能热水建筑一体化设计内容26
  • 1.3.4 太阳能热水建筑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集热器建材化26-28
  • 1.4 太阳能被动采暖和太阳能热水发展现存问题28-29
  • 1.5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示范系统29-34
  • 1.6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分布状况34-35
  • 1.7 论文主要工作35
  • 1.8 本章小结35-38
  • 第2章 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双效集热器系统介绍38-44
  • 2.1 系统功能38
  • 2.2 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38-43
  • 2.3 本章小结43-44
  • 第3章 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双效集热器系统的实验研究44-60
  • 3.1 实验系统简介44
  • 3.2 实验测试方法44-47
  • 3.3 集热水工作模式下的实验研究47-53
  • 3.3.1 集热水热效率47-49
  • 3.3.2 春夏季节的集热水性能比较49-53
  • 3.4 被动采暖工作模式53-57
  • 3.5 本章小结57-60
  • 第4章 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双效集热器系统的理论模型和实验验证60-76
  • 4.1 理论模型60-68
  • 4.1.1 集热水工作模式下集热器模块的热平衡方程60-63
  • 4.1.2 被动采暖工作模式下集热器模块热平衡方程63-64
  • 4.1.3 建筑房间64-66
  • 4.1.3.1 一般围护结构的热平衡方程64-66
  • 4.1.3.2 集热器模块与建筑耦合传热计算66
  • 4.1.4 室内空气温度66-67
  • 4.1.5 换热系数67-68
  • 4.1.5.1 建筑围护结构相关对流换热系数67
  • 4.1.5.2 集热器模块内的换热系数67-68
  • 4.2 模型验证68-75
  • 4.2.1 集热水工作模式69-72
  • 4.2.2 被动采暖工作模式72-75
  • 4.3 本章小结75-76
  • 第5章 涂层光学特性对系统在被动采暖工作模式下的性能影响76-82
  • 5.1 引言76
  • 5.2 实验测试结果和模拟计算76-79
  • 5.3 涂层特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79-81
  • 5.4 本章小结81-82
  • 第6章 系统在集热水工作模式下的理论研究82-100
  • 6.1 引言82
  • 6.2 主要参数82-83
  • 6.3 理论模型83-87
  • 6.3.1 有窗结构房间的理论模型85-86
  • 6.3.2 空调房间的冷/热负荷计算86-87
  • 6.4 系统在集热水工作模式下对建筑负荷的影响研究87-94
  • 6.4.1 在夏季工作时对建筑负荷的影响87-90
  • 6.4.2 秋季工作时对建筑负荷的影响90-94
  • 6.5 不同工作水量和模块背板保温设计对系统性能的影响94-98
  • 6.5.1 对集热水性能的影响94-95
  • 6.5.2 对建筑负荷的影响95-98
  • 6.6 本章小结98-100
  • 第7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100-102
  • 7.1 工作总结100
  • 7.2 后续工作展望100-102
  • 参考文献102-108
  • 附录1符号表108-110
  • 附录2几种特征矩阵的解法程序110-118
  • 附录3图表清单118-12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24-126
  • 致谢126-127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平板集热器与建筑一体化热特性研究    赵彦杰;谢恬田;于国清;

太阳能热水系统在高层建筑规模化中的作用    许成飞;

与新型百叶集热墙结合的复合太阳能炕系统实验和理论研究    江清阳

太阳能明托热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侯景鑫

多种太阳能新技术在示范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于志

窗式太阳能PV-T系统性能研究及优化    孙爱洲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盖板受冲击玻璃碎片高空坠落实验模拟分析    童伟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    王铭;

区域污染对北京市采暖期SO_2污染的影响分析    孙雪丽;程水源;陈东升;郭秀锐;王海燕;

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实践    江亿;

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于璇;

寒冷地区太阳能炕采暖系统    竟峰;王婧;张旭;

浅谈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肖雯;

西安南郊采暖期大气颗粒物PM_(2.5)的污染特征分析    王冰;张承中;周变红;李凯;

采暖期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污染及其重金属分布状况    林治卿,袭著革,杨丹凤,张华山,刘焕亮,张伟,晁福寰

Review on thermal performance of phase change energy storage building envelope    

An improved approach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rombe wall system to building construction with selective thermo-insulation faades    

集热器构件化——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必由之路    袁莹;王国栋;王子文;

新型PV-Trombe墙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易桦

过渡季节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热环境研究(Ⅱ)    袁涛;李剑东;王智超;徐昭炜;

关于间歇采暖室外计算温度的取值    刘艳峰;王莹莹;孔丹;

夏热冬暖地区中庭玻璃能耗分析    彭小云;

夏季空调热舒适响应空间及节能潜力研究    雍静;文充;曾礼强;

大型锻件热处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崔晓龙,万妮丽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程海峰

住宅小区地下汽车库通风设计    宣玲娟;张爱凤;赵卫平;

合肥滨湖新区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研究    宣玲娟;刘森;仲清;

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机分体式空气调节系统设计浅议    黄亚波;马顺;罗勇;

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设计研究    窦硕;师帅兵;

内置转子套管换热器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张震;杨卫民;阎华;丁玉梅;

开封市近地层PM_(10)、PM_(2.5)中金属元素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翟秋敏;袁媛;路晓芳;王广华;

顶板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的实验研究    孙亭;刁乃仁;李刚;

太阳能热水系统贮热水箱温度分层实验结果及分析    姚春妮;郝斌;贾春霞;

变频技术在供热系统中的应用    余太保;潘军华;孙爱华;

某大酒店水源热泵机房设计简介    郑丽娟;

闭式循环水系统定压点的选择    李兴友;

潍坊某办公楼地源热泵加地板辐射供热供冷系统分析与研究    王金墩;陶金;唐建民;左廷荣;王德林;

采暖管道补偿器的选用    刘贵廷;霍尚龙;

立式空调安装位置对室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国玉山;

扩散火焰形态及气化炉内熔渣沉积与传热规律研究    梁钦锋

微尺度环境下预混火焰稳燃方法的研究    汪洋

缸盖冷却水套内沸腾传热特性的研究    傅松

振荡流热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及其在干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柴本银

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    王锡

基于数据挖掘的大型燃煤发电机组节能诊断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宁玲

集成GUD系统的低能耗建筑设计研究    石峰

中国地面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短期预报方法研究    马金玉

环路热管多孔结构的毛细抽吸性能及其制备与优化    李金旺

气流床水冷壁气化炉熔渣沉积试验研究及水冷壁数值模拟    林伟宁

保定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砷污染特征分析    齐学先

南昌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潜在危害    梁越

热电厂能量利用与节能技术改造研究    李华

空调系统经济节能性分析    王海霞

通风系统对地坑窑结构性能影响的研究    刘源

强内热源多孔介质条通道流动换热实验技术研究    丁铜伟

化学回热器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    许亮

蓄热电池一体化结构设计技术研究    徐鑫

增压锅炉过热器动态性能仿真研究    曹和平

薄膜热物性的测试系统研究    吕安新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探讨    马玉梅

城市居住环境下住户高空抛物行为调查    李晨;

城市居住环境高空坠物的行为—空间策略研究    李晨;

寒冷地区太阳能炕采暖系统    竟峰;王婧;张旭;

我国的建筑能耗现状及解决对策    司小雷;

一种主动式太阳能供暖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刘瑾;高雪飞;李德英;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工程实践    高军林;朱吉顶;刘玉山;

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热性能数值研究    熊亚选;吴玉庭;马重芳;张业强;

我国能源密集产品单位能耗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王庆一;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张耀明;

寒冷地区保温哨楼主被动太阳能采暖与室内热环境    裴清清;张国强;

基于平板热管的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实验研究    全贞花;李宁军;赵耀华;唐潇;

基于与采暖系统耦合的寒冷地区新型热水供应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    王宏伟

新型PV-Trombe墙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易桦

上海高层住宅外界面太阳能系统整合设计研究    史洁

太阳能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    韩崇巍

中国炕的烟气流动与传热性能研究    庄智

热管式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符慧德

与新型百叶集热墙结合的复合太阳能炕系统实验和理论研究    江清阳

太阳能空气集热及双效集热模块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马进伟

基于与太阳能建筑结合的室内热环境研究    魏生贤

三维离散元法的研究及其在汽车玻璃冲击破坏问题中的应用    雷周

贴膜窗户玻璃能耗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谢海容

节能建筑评价体系研究    李金云

太阳能光伏模板冷却方式的研究    安文韬

鹤煤(集团)公司余热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林铎航

高速列车前档玻璃冲击破坏现象仿真研究    谢金红

太阳能和风能在船舶上的应用分析    吴新宪

太阳能明托热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侯景鑫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王龙

太阳光伏发电    崔容强;喜文华;魏一康;张兰英;

我国地面太阳辐射量的时空变化研究    查良松

太阳辐射时空分布的多因子计算    朱志辉

我国太阳能分布的非线性回归模式    朱志辉

A Numerical Study of Tropospheric Ozone in the Springtime in East Asia    张美根,徐永福,Itsushi UNO,Hajime AKIMOTO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    吴彦霖;陈丽华;刘秀萍;申良;

北京PM_(2.5)化学物种的质量平衡特征    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张强,Cadle S H,Chan T,Mulawa P A

北京冬、夏季颗粒物及其离子成分质量浓度谱分布    胡敏,赵云良,何凌燕,黄晓锋,唐孝炎,姚小红,陈泽强

北京郊区农田夏季大气颗粒物质量和离子成分谱分布特征    赵鹏;朱彤;梁宝生;胡敏;康凌;宫继成;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监测及其遗传毒性研究    张文丽,徐东群,崔九思

太阳能-热管呼吸阀的集热器系统的计算    张丽娜,陈保东

太阳能烟囱集热器性能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张静敏;张华;卢峰;黄惠兰;

太阳能热风发电系统集热器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静敏;张华;刘红绍;

太阳能光伏/光热集热器设计与性能研究    王宝群;姚强;宋蔷;林汝谋;

高效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研究    张东峰;陈晓峰;

光伏集热器    余华阳;

平板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流道改进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丁刚;左然;张旭鹏;王坤;

槽式集热器效率分析和互补电站镜场设计    赵雅文;洪慧;刘启斌;金红光;

基于槽式集热器中抛物线的量化分析模型    余雷;王军;张耀明;

各有奇招——世界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制造技术纵览(下)    葛晓敏;殷骏;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热性能研究    李文芳;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热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孙峙峰;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蜂窝结构试验研究    段清彬;左然;张立平;

一种新型太阳能集热器——阳光板集热器    彭三兵;付祥钊;罗刚;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邱林;邹越;黄莉;任耿;闫敏;

高承压性集热器板芯多材复合制造工艺的探寻    李韬鹏;

太阳能建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新型平板式集热器的设计和性能    赵春江;王恒龙;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魏琪;赵俊;

新型太阳能光伏光热集热器的实验研究    李宁军;赵耀华;梁琳;戴旭;

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研究进展    李丽艳;

太阳能热利用科普问答(一)    蓦妮

太阳能光热系统 上还是不上?    马琳

雨棚和墙体装饰都是集热器    本报记者 邹伟

桑普平板式集热器独领市场风骚    本报记者 戴志忠

一部集热器能供两万人同时洗浴?    石北燕

一个发明家的价值观    本报记者 李家杰

设计多类型系统 完善太阳能热利用市场    本报记者 蒙华 刘荣慧

北京樱桃沟村民用能六成来自太阳能    记者 蒙华

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双效集热器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罗成龙

SCPC集热器及其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研究    穆振英

蜂窝平板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及太阳墙的研究    张立平

带蓄热的开放式集热器性能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张静敏

采用冲缝型吸热板的新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热性能研究    刘丹

复合抛物面型集热器性能研究    张晓东

一种新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热性能研究    冯其明

一种新型渗透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热性能研究    高煜

光伏光热综合利用系统集热器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彭文

高寒地区太阳能建筑集热器的开发研究    赵振虎

关于抛物槽集热器的光学与热学的性能研究    刘毓伟

具有玻璃管蜂窝盖板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研究    张志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