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土壤呼吸对秸秆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响应及其微生物机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4:45:32
热度:

土壤呼吸对秸秆与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响应及其微生物机制【摘要】:土壤呼吸释放CO_2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减少土地利用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土壤碳汇聚能力对于减缓全球温室效应具有

【摘要】:土壤呼吸释放CO_2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减少土地利用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土壤碳汇聚能力对于减缓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炭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作物产量、调节土壤微生物性质等特性。本研究采用室外盆栽的方式,以地肤草为目标植物,研究了芦苇、水稻、互花米草三种农林秸秆及其秸秆生物炭还田对土壤的改良效应,以及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结果表明:秸秆及其秸秆生物炭均可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且生物炭改良效果略好于秸秆直接还田。但秸秆生物炭还田的土壤呼吸显著低于秸秆直接还田,其中芦苇生物炭最低。秸秆直接还田可促进土壤β-糖苷酶、脱氢酶和活性微生物量等微生物活性指标,从而促进土壤呼吸,增加土壤CO_2的释放,而生物炭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活性无显著的促进作用,反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生物炭中易降解有机物含量很低,可降解性较低的缘故。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生物炭 土壤呼吸 CO_ 微生物活性
【基金】: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1dz1211403;142312004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177093;21307093)
【分类号】:S154
【正文快照】: 近一个世纪来,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⑴巳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土壤碳库(2 Oil GtC)是陆地植被碳库(466 GtC)的4.32倍,是全球大气碳库(730 GtC)的2.75倍,因而成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载体[2_3]。土壤有机碳(S0C)库约占到土壤碳库的一半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趋向    曲建升,孙成权,张志强,高峰

土壤呼吸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张东秋,石培礼,张宪洲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栽培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及δ~(13)C值的影响    孟凡乔;匡星;杜章留;吴文良;郭岩彬;

三段式炭化装置及炭化工艺参数研究    杜建红;孙丽娅;张永康;上野正实;川满芳信;

杨树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变异研究    孙翠玲,郭玉文,佟超然,徐兰成,王珍

生物黑炭及其增汇减排与改良土壤意义    张阿凤;潘根兴;李恋卿;

生物炭生产与农用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    何绪生;耿增超;佘雕;张保健;高海英;

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和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徐楠楠;林大松;徐应明;谢忠雷;彭强辉;郭文娟;

旱地土壤施用生物炭减少土壤氮损失及提高氮素利用率    高德才;张蕾;刘强;荣湘民;张玉平;田昌;

气候变化减缓技术: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    王勤花;曲建升;张志强;

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    刘娜;顾凯平;

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以四川盆地紫色土地区为例    杜高赞;高美荣;

生物炭在农业上的应用    张忠河;林振衡;付娅琦;王宏海;康全德;尤希凤;

秸秆生物反应堆对温室茄子光合能力的影响    徐全辉;赵强;

土壤呼吸的酶促作用研究    何伟静;江洪;原焕英;

气候变化对徐州市夏秋主要粮食作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张百战;吕翔;朱萍;

秸秆生物反应堆对温室气温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杨秋莲;徐全辉;

城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    李金全;王晶;曾文静;郭利成;李熙波;

中药渣改土效果试验研究    常义军;唐懋华;成维东;王东升;

合肥市森林土壤呼吸特点及其影响因子    周海莲;孙刚;张凯;徐小牛;

合肥城市绿地土壤呼吸初探    张凯;许晓静;徐小牛;

土壤碳汇能力衰退的生物炭修复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

当代过程装置技术管理的三个课题:融入六西格玛理念、强化风险控制措施和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要求    戴树和;

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

我国森林微生物资源及多样性保护状况    田国忠;朴春根;李永;肖文发;赖帆;

洞庭湖区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呼吸动态    唐洁;汤玉喜;吴敏;李永进;王胜;

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    闫智培;李十中;

气候变化对秋熟作物产量的影响及适应研究    张百战;吕翔;赵杰;孙磊;

生物改良剂对参后地修复作用的研究    王清博;窦森;冯程程;许敬海;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葡萄连作障碍机理及调控途径的研究    李坤

不同年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布特征    王秀云

黄土高原农业土地利用对土壤呼吸与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陈先江

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周博如

秸秆和秸秆木质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刘继培

不同经营措施下果园土壤有机碳库特性及固碳潜力研究    王义祥

澳大利亚三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效碳和氮库及相关微生物过程研究    鲁顺保

利用模型对黑土条件下玉米生长和土壤碳氮循环的模拟研究    杨靖民

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苦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和特征的影响    涂利华

油茶林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研究及高效解磷菌的筛选    郝艳

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    吴珊珊

杨树人工林连作酚酸生物降解的研究    王宗芹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氮磷供给与利用研究    汪佳

黄河干流有机碳及调水调沙时期碳输运规律    刘冬梅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卢茜

中亚热带不同常绿阔叶林群落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朱宁

不同经营类型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剑锋

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性状和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朱法亮

不同水肥措施对设施菜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姜宁宁

新型功能性纤维——竹炭纤维    周媛;孟家光;

草原土壤的碳氮含量及其与温室气体通量的相关性    耿远波,章申,董云社,孟维奇,齐玉春,陈佐忠,王艳芬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    王绍强,周成虎

地下水开采——重要的CO_2排放源    贾国东,段光杰,钟佐燊

带生物泵三维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    邢如楠

中国农田的温室气体排放    李长生,肖向明,S.Frolking,B.MooreⅢ,W.Salas,邱建军,张宇,庄亚辉,王效科,戴昭华,刘纪远,秦小光,廖柏寒,R.Sass

“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进展    袁道先

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曹明奎,李克让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    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代静玉,周运超,张平究

河流碳通量与陆地侵蚀研究    高全洲,沈承德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    张伟明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张晗芝

生物炭对Pb、Cd污染土壤的修复试验研究    朱庆祥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    吕伟波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的影响研究    黄剑

生物炭对复合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王宁

生物炭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张明月

土壤呼吸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张东秋,石培礼,张宪洲

路南石林地区土壤呼吸及碳稳定同位素日动态特征    曹建华,宋林华,姜光辉,谢运球,游省易

下辽河平原玉米田土壤呼吸初步研究    王重阳;王绍斌;顾江新;史奕;陈欣;

干旱区荒漠灌木林地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朱宏;赵成义;李君;李玉杰;王锋;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季节和昼夜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比较    冯文婷;邹晓明;沙丽清;陈建会;冯志立;李检舟;

土壤呼吸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黄看看;李吉跃;张学利;张金娥;

植被变化对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水分关系的影响    严俊霞;尤龙凤;岳晓峰;李洪建;

土壤呼吸研究概述    唐凯;丁丽佳;陈往溪;

黄土高原四种人工植物群落土壤呼吸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李红生;刘广全;王鸿喆;李文华;陈存根;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呼吸季节变化及对温度的敏感性    施政;汪家社;何容;王国兵;方燕鸿;徐自坤;张增信;阮宏华;

森林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王小国;朱波;

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研究    唐英平;

合肥城市绿地土壤呼吸初探    张凯;许晓静;徐小牛;

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与反馈——油松林地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水分关系的定位研究    李洪建;严俊霞;汤亿;

植被恢复对严重侵蚀红壤碳吸存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谢锦升;杨玉盛;陈光水;高人;杨智杰;郭剑芬;

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呼吸动态及通量的影响    杨玉盛;陈光水;王小国;高人;李震;金钊;

洞庭湖区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呼吸动态    唐洁;汤玉喜;吴敏;李永进;王胜;

植物残体与土壤pH对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研究    肖孔操;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

崇明岛人工林土壤呼吸研究初探    赵敏;孔正红;

洞庭湖区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呼吸动态    唐洁;汤玉喜;吴敏;李永进;王胜;

土壤呼吸里的“碳秘密”    本报记者 郭起豪

大气CO_(2)浓度影响土壤呼吸    周飞 申卫军

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李洪建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两典型森林群落土壤呼吸动态特征研究    时伟宇

北亚热带毛竹材用林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雷海清

干旱区白刺荒漠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增雨的响应    贾子毅

苏北海岸防护林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量碳研究    孔雨光

城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与微生物量碳研究    张鸽香

极端干旱区泡泡刺群落土壤呼吸对增雨的响应    刘殿君

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壤增温和降雨减少的响应    刘彦春

森林作业对小兴安岭针阔混交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沈微

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时空变异及其调控机理    栾军伟

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呼吸与水分运动的影响因素及调控    谢慧慧

艾比湖流域棉田与荒漠植被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何静

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米晶晶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王平

崇明东滩土壤呼吸动态研究    任文玲

中亚热带森林土壤呼吸对水分的响应    董彬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呼吸的研究    陈述悦

重庆市耕地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雷川

亚热带森林土壤呼吸对温度敏感性的室内模拟研究    向珊珊

模拟酸雨对天然次生林土壤呼吸的影响研究    沈小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