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砂姜黑土固碳细菌的影响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18 14:40:25
热度: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砂姜黑土固碳细菌的影响【摘要】: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且固碳潜力最大的碳库之一,其中,细菌在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固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PCR-克隆

【摘要】: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且固碳潜力最大的碳库之一,其中,细菌在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固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PCR-克隆测序技术、末端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T-RFLP)及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CK-F),单独秸秆还田(W-NF)和施氮磷钾加秸秆还田(W-F)4种施肥管理对砂姜黑土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土壤的固碳细菌主要包括Nitrosomonas,Mesorhizobium和Bradyrhizobium等。在CK和W-NF处理中,土壤固碳细菌以严格自养菌为主,优势种群为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相对丰度分别为73.2%和72.4%。在CK-F和W-F处理中,土壤固碳细菌中严格自养菌相对丰度减小,而兼性自养菌相对丰度大幅增加。其中,CK-F的优势种群为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相对丰度分别为33.3%和17.6%。W-F的优势种群为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相对丰度分别为26.4%和24.5%。施用化肥及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其中化肥的影响大于秸秆还田。主成分结果显示施肥对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秸秆还田。4个处理土壤固碳功能基因(cbb L)丰度为1.32×107~3.29×107拷贝·g-1(干土),施肥及秸秆还田均能显著提高土壤细菌cbb L基因丰度,其中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cbb L基因丰度最大。上述结果表明了施肥及秸秆还田对土壤固碳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数量均有显著的影响。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秸秆还田 固碳细菌 砂姜黑土 细菌群落
【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408085MD75)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重点项目(KJ2013A113)共同资助
【分类号】:S154.3
【正文快照】: 大气温室效应是全球环境问题中最重要、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中CO2是对温室效应影响最大的气体,约占总效应的50%[1]。土壤碳循环是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重要地球表层系统过程,是国际地学和生态学界近年来的热点领域[2]。生物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直接有效的二氧化碳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土壤碳循环研究及中国稻田土壤固碳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潘根兴;李恋卿;郑聚锋;张旭辉;周萍;

西北黄土高原柠条种植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张薇;胡跃高;黄国和;高洪文;

固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    袁红朝;秦红灵;刘守龙;聂三安;魏文学;吴金水;

太湖地区长期不同施肥水稻土N_2和CO_2固定细菌群落结构的特征与差异    靳振江;潘根兴;刘晓雨;李恋卿;

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微生物碳素循环相关基因多样性研究    陈森林

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郭晓燕;袁玲;

不同钾肥品种及用量对香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崔荣宗;杨果;李彦;魏建林;姜国志;

流动注射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效磷试验    赵春芝;张守仕;王超;刘连航;陈利平;刘荣宁;

莘县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与盐渍化状况分析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

不同栽培基质对甜瓜品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姚玉敏;王秀峰;于喜艳;杨凤娟;史庆华;

转基因番茄栽培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郭文文;诸葛玉平;李建勇;宗晓庆;娄燕宏;

蚯蚓粪对樱桃萝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王东红;史庆华;王秀峰;魏珉;胡瑾瑜;郭长美;

茶树专用控释肥在幼龄茶园的肥效研究    刘腾飞;张丽霞;韩晓阳;

控释肥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腾飞;张丽霞;张民;韩晓阳;彭正云;江崇焕;

农业废弃物作为番茄穴盘育苗基质配方的筛选    余文娟;田雪梅;夏文通;温飞燕;魏珉;

安徽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性质研究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

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

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

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张祥明;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

安徽省主要土壤铅含量及其与小麦幼苗生长相关性研究    常江;杜艳;姚艳娟;

水肥一体化对生姜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虎成;徐坤;

氨基酸生物有机肥在梨树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高晓燕;代明亮;李松涛;李天忠;

钙处理对苹果梨叶片及果实生理特性的影响    王妲;曲柏宏;

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在污泥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    张钊;白向玉;周磊;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赵锦梅

施肥对枸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效应研究    贺春燕

绿洲棉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    陈波浪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氮、水和温度对羊草有性生殖及克隆生长的影响    王俊峰

填闲作物阻控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研究    吉艳芝

江苏部分地区土壤属性高光谱定量估算研究    郑光辉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流失及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    刘玉学

废纸二次纤维氰乙基化改性及制备复合材料的研究    张春红

新疆棉花长期连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韩春丽

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    武少伟

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    莫琼

砷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渗透反应墙材料筛选及除砷机理研究    马琳

菹草对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及上覆水间钙、磷循环的影响    倪玲珊

不同油菜品种硼吸收利用差异与细胞壁组分关系的研究    潘媛

江汉平原油菜—水稻轮作制度下施肥效果及经济效益的研究    宁大伟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不同修复措施下侵蚀红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与肥力特点    杨莹莹

污泥污染土壤中接种AM真菌对紫云英生长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费云舟

鄂南棕红壤区施用石灰对桃园土壤和树体营养的效应研究    蔡东

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孙波,赵其国

近20年来宜兴市域水稻土有机碳动态及其驱动因素    张琪,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蒋定安,黄洪光

全球土壤变化暨生态系统长期试验国际研讨会侧记    潘根兴;

地表环境氮循环过程中微生物作用及同位素分馏研究综述    李思亮,刘丛强,肖化云

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    迟传德;许信旺;吴新民;潘根兴;

微生物固定CO_2的研究进展    周集体,王竞,杨凤林

二氧化碳储存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张炜;李义连;

混合电子供体对好氧非光合微生物菌群固碳效率影响的析因实验分析    武满满;孙佩哲;胡佳俊;王磊;李军;廖元琨;魏恺;

论水稻生产在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凌启鸿

皖江自然湿地土壤碳密度及其开垦为农田后的变化    林凡;李典友;潘根兴;许信旺;张旭辉;迟传德;李志鹏;

建立用于环境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基因芯片技术    吴力游

第五条固碳路径    范宗理;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刘晓辉;吕宪国;

湿地固碳功能与潜力    宋洪涛;崔丽娟;栾军伟;李胜男;马琼芳;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固碳价值评估    孔东升;张灏;

中国近海生物固碳强度与潜力    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郑国侠;杨宇峰;

荒漠地区土壤表层固碳作用研究进展    李珂;张洪勋;

农田土壤固碳措施的温室气体泄漏和净减排潜力    逯非;王效科;韩冰;欧阳志云;郑华;

酸沉降对森林生长固碳和土壤盐基保持功能的影响    白晓辉;张晶;杨胜天;李顺江;李巍;李茜;盛浩然;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增汇潜力概念框架及其定量认证科学基础    于贵瑞;王秋凤;刘迎春;刘颖慧;

区域尺度土壤固碳量估算方法评述    常瑞英;刘国华;傅伯杰;

内蒙古森林固碳动态变化    闫德仁;

室内植物的固碳放氧研究    王丽勉;秦俊;高凯;黄娟;胡永红;

陕西省森林固碳增汇功能评估    刘建军;康永祥;马长欣;姚正阳;

保护性耕作下我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效应估算及其政府补贴策略    芮雯奕;李玉娥;路明;张卫建;

第11章 森林的固碳功能与全球温暖化    

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农田土壤固碳与增产协同效应    徐明岗;张文菊;张会民;段英华;丛日环;

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固碳效益评价——以疏附县为例    史军辉;史彦江;刘茂秀;王新英;

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固碳效益评价——以疏附县为例    史军辉;史彦江;刘茂秀;王新英;

城市规划中的减碳和固碳策略研究    吴南;王雪岚;

发展绿肥是实现农业固碳减排的有效措施    曹卫东;

近50年森林固碳量呈增加趋势    记者 李长青

我国探索土壤固碳途径    刘飞 郭鹏

固碳:加拿大林业的新目标    铁铮 吴江梅

棕壤固碳机制试验研究助力碳减排    战金成 宁振国

我区森林固碳功能 全国排名第三    首席记者 乔雪峰

在危机中寻找契机    本报记者 甘勃 付丽丽 实习生 吴琼

我区固碳资源价值超300亿    记者 晓勇 实习生 韩嘉

沈阳大气所科研项目获自然基金资助    通讯员 贾庆宇 何军

我省生物固碳项目获法国开发署贷款    记者 吴清泉

陕西植被固碳量10年增长15%    记者 赵侠

长三角农田土壤固碳技术的固碳潜力及激励机制研究    芮雯奕

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    刘延惠

广西造林再造林固碳成本效益研究    张治军

南黄海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与污染物胁迫下海水碳源/汇格局的变化    郑国侠

中国南海浮游植物光合固碳与阳光紫外辐射关系的研究    李刚

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人工防护林固碳功能    于洋

中国农田土壤碳氮变化及氮素对稻麦作物固碳效益的影响    孙文娟

上海绿化树种固碳耗水特性研究    郑中华

浙北地区平原绿化30个树种光合固碳特征分析    张娇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57种园林树木固碳效益测算及应用研究    董延梅

内蒙古退化土地人工林固碳增汇技术研究    于海春

基于FORECAST模型的楠木人工林固碳量研究    王伟峰

川西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固碳效益    胡涛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古树长期固碳规律及景观美学评价研究    杜红玉

不同管理模式下苏南稻田作物生产力及土壤固碳效应分析    周博

木兰科几种常用绿化树种光合特性及固碳能力研究    李梦

上海社区绿地植物群落固碳效益分析及高固碳植物群落优化    赵艳玲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