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我国沿海地区水污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区域差异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4:01:49
热度:279

我国沿海地区水污染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区域差异分析【摘要】: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人口最集中、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人口最集中、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我国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曲线拟合以及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分析其水污染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状况,探讨影响区域差异及地区水污染排放水平的影响因素,为地区实行差异化的水污染减排目标和调控政策提供依据。通过研究,文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2003~2010年我国沿海11省市工业源和生活源水污染排放强度逐年下降,不同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整体差异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从排放强度的降低潜力来看,工业源水污染排放强度降低潜力普遍高于生活源,且综合得出海南、河北、辽宁、福建有较高的减排潜力。从加强减排的紧迫性程度来看,紧迫度较高的地区为河北、天津地区。各地区应当结合水环境压力状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减排措施。 第二,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工业源水污染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较高的地区为山东、广东和海南,较低的地区为上海和浙江;生活源水污染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较高的地区为山东、河北、浙江,较低的地区为上海和海南;总体上沿海欠发达地区协调性相对较高,存在“后发优势”。 第三,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影响沿海地区排放强度区域间及区域内差异的因素主要为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而规模效应对区域间的差异影响较大,对区域内部的变化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为缩小水污染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沿海地区应当从平衡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入手,而从地区内部则应加强结构调整,促进技术进步以降低排放强度。 【关键词】:沿海地区 水污染排放强度 经济发展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本课题研究意义10
  • 1.2 研究现状综述10-14
  • 1.2.1 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10-12
  • 1.2.2 污染排放影响因素研究12-13
  • 1.2.3 污染排放强度研究13-14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14-16
  • 第二章 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水污染排放现状分析16-31
  • 2.1 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16-20
  • 2.1.1 经济总量16-17
  • 2.1.2 人口17-19
  • 2.1.3 产业结构19-20
  • 2.2 沿海地区水污染排放现状20-26
  • 2.2.1 沿海地区区域总体水污染排放现状20-23
  • 2.2.2 沿海各省市水污染排放现状23-26
  • 2.3 沿海地区水污染物排放强度现状26-29
  • 2.3.1 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基本概念26-27
  • 2.3.2 沿海各省市污染排放强度现状27-29
  • 2.4 本章小结29-31
  • 第三章 我国沿海地区水污染排放强度差异分析31-42
  • 3.1 评价方法31-33
  • 3.1.1 原始数据标准化31
  • 3.1.2 指标说明31-32
  • 3.1.3 权重确定32-33
  • 3.2 沿海地区水污染排放强度差异分析33-36
  • 3.2.1 工业源和生活源水污染排放强度33-35
  • 3.2.2 水污染综合排放强度35
  • 3.2.3 水污染排放强度区域差异时间变化分析35-36
  • 3.3 沿海地区水污染减排潜力分析36-37
  • 3.4 沿海地区水污染减排紧迫度分析37-41
  • 3.4.1 指标设定37-38
  • 3.4.2 结果分析38-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我国沿海地区水污染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42-50
  • 4.1 曲线拟合和描述42-44
  • 4.1.1 曲线拟合42-43
  • 4.1.2 曲线描述43-44
  • 4.2 沿海各省市曲线拟合结果分析44-46
  • 4.2.1 工业源水污染排放强度与人均 GDP 拟合结果分析44-45
  • 4.2.2 生活源水污染排放强度与人均 GDP 拟合结果分析45-46
  • 4.3 水污染排放强度与人均 GDP 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46-48
  • 4.4 本章小结48-50
  • 第五章 我国沿海地区水污染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50-57
  • 5.1 灰色关联分析50-51
  • 5.2 指标选取与计算51-52
  • 5.3 结果分析52-56
  • 5.3.1 工业源水污染排放强度影响因素计算结果分析52-54
  • 5.3.2 生活源水污染排放强度影响因素计算结果分析54-56
  • 5.4 本章小结56-57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57-60
  • 6.1 研究结论与展望57-58
  • 6.1.1 研究结论57-58
  • 6.1.2 研究不足及展望58
  • 6.2 政策建议58-60
  • 参考文献60-65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65-66
  • 致谢66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环境污染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灰色关联法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单瑞峰;孙小银;

2001年-2007年山东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分析    刘剑筠;刘衍君;周长辉;张艳凯;石浩朋;

中国城市工业污染强度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    谭琦璐;温宗国;陈吉宁;

基于STIRPAT模型的武汉市环境影响驱动力分析    陈庆;周敬宣;李湘梅;肖人彬;

中国工业污染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GMM实证分析    耿强;杨蔚;

山东省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段晓峰;许学工;

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    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

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环境污染及其治理对策    

中国海岸带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沈瑞生,冯砚青,牛佳

中国水环境压力与水污染防治能力的区域差异    王媛;王伟;徐锬;程茉莉;

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    夏艳清

基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青岛市结构减排研究    王晓燕

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英文)    赵青林;毛伟;彭瑛;

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焦玮;张翔;

江苏省城市用地效益水平综合测度及障碍诊断    王丽萍;周寅康;

定西市安定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李栋;邸利;彭静波;林斌;

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    赵青林;毛伟;彭瑛;

江苏沿海生态农业发展优势分析与发展对策    吴万宁;

苏北地区参与式贫困指数研究    沈园园;于法展;何艾霏;于晨阳;

重庆市经济增长和污染排放关系    唐燕秋;陈佳;李松;

浅淡土壤污染与修复    丁思年;

嘉峪关市人均GDP与环境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定量研究    吴军年;王红;刘冠男;

安徽省工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评析    谢贤政;李进华;

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研究的经验分析    赵靖萱;陈冲;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Growth and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环境技术效率、污染治理与环境绩效 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郑义;徐康宁;

基于GIS的区域农业气候资源量化研究    林孝松;

环境倾销理论对浙江环境法制建设的影响及对策——从贸易与环境的视角看环境保护法的修改    姜双林;

苏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蒋妮姗;李新;

辽宁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协调关系研究    王留锁;李艳;孙媛媛;

柳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    罗介均;成官文;魏荣荣;梁凌;韦文渊;徐珊;

武汉市三废产生量的相关分析及预测    张劲;严圣华;

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    刘佳

基于环境保护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研究    陈好孟

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与绿色GDP的建立    周龙

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尹珏林

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    杨博琼

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    迟诚

基于负产品视角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研究    张敬川

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    董战峰

基于利益视角下的环境治理研究    钟明春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田徵

左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    王艳

浙江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研究    魏爱梳

建筑业可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研究    王少军

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查祥德

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王忠蕾

海洋污染模拟与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建模研究    殷倩

环境安全条件下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政府激励与规制研究    尹崇斌

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于晓黎

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    张梅燕

苏州市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燕光华

经济增长与工业环境污染之间关系计量分析    谢贤政,万静,高亳洲

基于水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AHP评价系统探讨    陈广洲,黄明,刘万青

基于“市公顷”模型的某县级市生态足迹分析    张帅;董泽琴;王海鹤;邹凤钗;

总量控制中水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公平分配研究    汪俊启,张颖

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    徐中民,程国栋

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及经济分析    郭远凯;李传裕;

基于水资源利用的北京市第三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张晓军;侯汉坡;吴雁军;

关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负荷关系的研究(英文)    毛建素;杨志峰;陆钟武;刘瑞民;

关于生态足迹分析若干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思考    白钰;曾辉;魏建兵;

中国污染变化的主要因素——分解模型与实证分析    陈六君,王大辉,方福康

天津市重点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研究    王亮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贺俊

环渤海13城市主要化学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方案研究    崔正国

双重结构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研究    田志勇

基于京津走廊经济发展的廊坊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田海宽

淮河安徽段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李明霞

湖南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演进实证研究    陈东

面向农业污水灌溉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    孙亚梅

辽宁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刘小琴

天津市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方法研究    张志强

基于有限水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天津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研究    王治民

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威胁与解决途径    郑文顺;

沿海地区主要灾害的特征及其对策    罗祖德;吴曼;

轮船废气严重影响沿海地区气候    

水旱中国    本刊编辑部;

沿海地区制衣业女工短缺的成因及对策    孔凡栋;陈建伟;梁成军;

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在烟台举行    龚光丽;

我国沿海地区台风暴雨灾害及减灾措施    王同生;

山东沿海地区自然灾害与对策    张振克

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及优化分析    王长征,刘毅

福建沿海地区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其整治方策    赵昭昞;

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    

开展沿海地区综合减灾工作    高庆华;

我国沿海地区灾害带及减灾重点地区    高建国;

河北沿海地区主要自然灾害及其群发性趋势初探    肖嗣荣;

以着力改善两个环境为契机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快速发展    刘邦凡;

国电集团公司召开沿海地区项目前期工作座谈会    

我国沿海地区的火灾与对策    陈文贵;张剑明;于少鹏;

工业化、生态健康与沿海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周民良;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减灾    郭振英;游宏炳;

我国沿海地区地震问题的讨论    郭增建;秦保燕;杨国军;刘武英;陈家超;

中国八大区域实力大比拼    

抓住机遇加快河北沿海地区开发开放    记者 赵建

砚山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见成效    张吉祥 王选云

我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出台 多项支持政策鼎助沿海地区先行先试    记者 张计友

山东销售沿海地区全力防洪保库站安全    王晓东

维护东营沿海地区和谐稳定    记者 韩晓 通讯员 张霄

沿海地区并不会“产业空心”    本报记者 李可 高洪艳 实习记者 宋菲

确保沿海地区持续和谐稳定    记者 燕永清 通讯员 张晓

十个专项 规划先行    本报记者 李论 李赤日

苏中崛起 苏北振兴    本报记者 丘新梅 顾仁华

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转化的方向与机制研究    丁慧媛

海洋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的贡献、作用机制与相关对策研究    刘桂春

河南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史雪艳

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适应与发展调查    王红

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效应及升级路径探讨    刘鑫

沿海地区农户分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董启锦

沿海地区农户分化的宏观调控    张辉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沿海地区FDI吸收能力研究    于晓冉

浅谈滨水沿海地区生态、可持续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刘畅

河北沿海地区循环产业集群评价    王婧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发展的政治分析    乌云高娃

27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