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政府治理跨界水污染模式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58:22
热度:

政府治理跨界水污染模式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危机,其中以水污染最为严重。据统计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危机,其中以水污染最为严重。据统计,我国的十大流域一半以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直接影响到流域内几亿人口的生存问题,并且由水污染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密集爆发,成为国家和全社会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与非跨界水污染相比,跨界水污染事件普遍存在着影响范围广、污染强度大、社会影响严重和治理复杂等特征。跨界水污染的这些特征给我们政府的治理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本文针对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对国内外跨界水污染治理成功经验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我国跨界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政府治理角度出发,开展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的相关概念与具体运用到的基本原理进行解释说明。 第二部分:收集近年我国流域水污染的数据与重大流域水污染事件,分析出我国跨界水污染的现状,提出政府治理的重要性;并且根据我国流域水污染的现状总结出我国跨界水污染的主要特征,包括跨界性、社会性、复杂性和非畅流性。 第三部分:参考国内外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与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跨界水污染的现状,提出了区域政府“理性人”、流域各行政管辖区具有自主决策的资格、污染效果间接不累积、污染排放可人为调控和污染物的环境损害成本远大于消减成本等六个基本假设,从宏观上构建了我国跨界水污染描述模型和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型。 第四部分:通过我国行政分割性的现状分析出我国目前的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碎片化治理模式;结合水污染描述模型分析碎片化治理模型在解决我国跨界流域水污染问题中存在的诸多困境,包括:缺乏主体协作治理意识、主管部门设置不合理、治理主体缺位或失位、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和缺乏利益协调机制。 第五部分:为打破现行治理模式的局限性,必须寻求跨界治理的变革,适时提出了跨界水污染合作协调治理模式,总结了构建合作协调治理模式的几点建议:完善法律法规、落实流域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完善流域治理的动力激励机制、构建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第六部分:通过对淮河流域的案例分析,拟探讨出淮河流域治理方面的“困境”与“出路”。 【关键词】:跨界水污染 描述模式 碎片化治理模式 合作协调治理模式 淮河流域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0;X5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2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9
  • 1.2.1 国外跨界水污染管理研究现状13-16
  • 1.2.2 国内跨界水污染管理研究现状16-19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9-20
  • 1.3.1 研究内容19-20
  • 1.3.2 研究方法20
  •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20-22
  • 1.4.1 研究的难点20-21
  • 1.4.2 研究的创新点21-22
  • 2 跨界水污染治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22-26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22-23
  • 2.2 理论基础23-26
  • 2.2.1 共享资源理论23-24
  • 2.2.2 行为博弈理论24-26
  • 3 跨界水污染的现状、基本特征及治理效果26-32
  • 3.1 跨界水污染的现状26-29
  • 3.2 跨界水污染的基本特征29-30
  • 3.3 跨界水污染的治理效果30-32
  • 4 构建我国跨界水污染描述模型32-39
  • 4.1 跨界流域水污染描述模式的基本假设32-33
  • 4.2 我国跨界流域水污染描述模式33-35
  • 4.3 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型35-39
  • 5 我国现行的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及其困境分析39-52
  • 5.1 我国流域治理的主管部门及其职能39-40
  • 5.2 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的效果40-48
  • 5.2.1 定性分析我国跨界水污染模式的效果40-42
  • 5.2.2 定量分析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的效果42-48
  • 5.3 碎片化治理模式困境分析48-52
  • 5.3.1 缺乏主体协作治理意识48-49
  • 5.3.2 主管部门设置不合理49-50
  • 5.3.3 治理主体缺位或失位50
  • 5.3.4 缺乏激励约束机制50-51
  • 5.3.5 缺乏利益协调机制51-52
  • 6 跨界治理模式的变革——合作协调治理模式52-63
  • 6.1 合作协调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52-56
  • 6.1.1 确定污染物最优消减方案52-53
  • 6.1.2 最优消减方案下的污染物削减值53-55
  • 6.1.3 合作模式下的利益协调55-56
  • 6.2 构建合作协调治理模式的原则56-58
  • 6.2.1 首先是要贯彻效率和公平56-57
  • 6.2.2 其次是要体现激励约束相容57
  • 6.2.3 再者要体现出主体协作意识57
  • 6.2.4 最后是要体现区域差异性57-58
  • 6.3 构建合作协调治理模式的基本措施58-63
  • 6.3.1 完善法律法规58-59
  • 6.3.2 落实流域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59-60
  • 6.3.3 完善流域治理的动力激励机制60
  • 6.3.4 构建信息沟通反馈机制60-61
  • 6.3.5 构建监督约束机制61
  • 6.3.6 构建利益协调机制61-63
  • 7 案例分析——淮河流域的“困境”与“出路”63-79
  • 7.1 淮河流域的描述分析63-67
  • 7.2 淮河流域的治理“困境”67-72
  • 7.3 淮河流域的治理“出路”72-79
  • 参考文献79-8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84-85
  • 致谢8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松花江流域水质污染的防治    翟平阳

突发性跨界水污染事故环境风险源数据管理系统的建立    尤宏;孙胜杰;李二平;敖红光;冯玉杰;

论跨界水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和指导原则    黄锡生;叶轶;

欧盟跨界流域管理对我国水环境管理的借鉴意义    王海燕;葛建团;邢核;蔡奎芳;

基于区域经济竞争优化环境治理绩效的府际环境合作机制研究——以跨区水污染治理为例    黄万华;白永亮;

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现状及关键问题剖析    乔旭宁;杨永菊;杨德刚;

危机管理中跨界治理网络化机制的建构    杜孝珍;刘成;

我国流域环境政策与管理体制变革研究    赵定涛,洪进,魏玖长,吴强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    蓝志勇;陈国权;

跨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分析——以太湖蓝藻危机为例    杨新春;程静;

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与水污染管理研究    蒋丹璐

从治理主体角度透视乡村治理危机——河南省Z县村支书、村主任现状调查    张富良,刘书英

大安全观下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建构    王萃萃;刘宏杰;

《行政许可法》的善治理念与制度    张义忠;

环境税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李晓兵;

论新时期我国公共决策中的公众政治参与    刘箴

淮河流域(安徽段)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与防治对策研究    徐小磊;

社区治理:对“社区失灵”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金家厚,吴新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法律思考    王琳玥;张硕新;胡静静;

我国水资源流域管理的必要性分析及其创新对策    雷玉桃;

水资源保护生态补偿标准量化研究——以渭源县为例    钟华;姜志德;代富强;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中的社会参与机制研究    詹承豫;刘星宇;

珠三角城市间环境合作治理机制研究    王玉明;刘湘云;

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的学习型政党建设    周笑梅;

欧盟生物技术政策的议程设置研究    谭康林;

培育非政府组织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    帅学明;徐涛;

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探析——以广东省为例    侯保疆;梁昊;

基层政府如何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    李平;余健明;

潮汕地区农村治理模式探析——以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西社村为个案    程莹;欧丹;

社区制困境与“公民—社区制”构建——以深圳为研究文本    曾宇青;

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研究——基于南京“梧桐保卫战”的案例分析    陈生;陈依静;

社区体育俱乐部与政府、市场、社区关系研究    陆前安

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    王岩

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    徐婷

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    吴奇志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    李俊义

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    孟涛

论我国破产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设立    朱晓燕

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    钱玉英

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研究    陈婧

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    陈春常

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邵江婷

孝妇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法律问题研究    丛忻

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    陈邈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    乔宇

北部湾港口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治理问题研究    汪德荣

研究型大学教师参与学术管理研究    饶亚娟

区域政府间合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黄微

城市社区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机制研究    郭俊梅

跨学科视角下公共就业服务NPO途径研究    曹晗峰

区域合作视角下的长三角人力资源一体化研究    吴丹丹

淮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问题研究    陈兆开;

农户参与小额联保贷款的进化博弈分析    兰敏;刘亚相;王惠平;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张志强,徐中民,王建,程国栋

中国西北内陆河水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以黑河流域为例    程国栋;肖洪浪;徐中民;李锦秀;陆明峰;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补偿方式的选择    赵雪雁;董霞;范君君;戴其文;

行政区划与当代中国行政区域、区域行政类型分析    宋月红

论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产生的损害性后果的国家责任    林灿铃

工业事故跨界影响的国际法分析    林灿铃;

信任:溯源与定义    郑也夫

一切发生在意料之外——孙志刚事件采访记    陈峰

    杨爱平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国光

    韩凤芹

    

中国式分权、政府竞争与经济绩效    王守坤

地方政府竞争与地区经济增长    刘强

中国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模式研究    程艳军

西部地区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刘晖霞

基于图模型的流域跨界水污染冲突研究    孙冬营;王慧敏;牛文娟;

我国跨界水污染原因及查处    夏新武;

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对策研究    赵来军,李怀祖

皖跨界水污染寻求“法治”    

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调控机制分析    王飞儿;徐向阳;

县域跨界水污染补偿机制在嘉兴市的探索    刘晓红;虞锡君;

跨界水污染多中心治理模式探索——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吴坚;

试论跨界水污染的产生原因以及防治    孙青科;刘倩;汤雷;

淮河流域跨界水污染管理机制研究    赵来军

吴江市社会经济发展对苏沪跨界水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    何芸;吴长年;张宁红;张景明;郭蓉;南楠;

县域跨界水污染补偿机制在嘉兴市的探索    刘晓红;虞锡君;

浅析我国跨界水资源污染治理及展望    赵明;胡细全;

首都与跨界水源生态经济特区合作协调机制    张贵祥;

跨界水污染民事责任机制初探——《工业事故对跨界水域的跨界影响所致损害的民事责任与赔偿议定书》述评    阙占文;

《中俄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协定》在京签署    娄琛

中俄联合保护跨界水迈出重要一步    张佳星

精雕细琢打造新高速    朝霞通讯员 尹粒

精雕细琢现匠心    曾立

看江苏如何破解跨界水污染难题    高杰 杭春燕

中俄将加强跨界水资源合作    记者 刘霞

尽快出台跨界水污染处置办法    本报特派记者 常河

广东开展省内跨界水污染整治    本报记者 汤璇 通讯员 王振武

构建流域协调机制 治理跨界水污染    民盟浙江省委会

杜绝跨界水污染 长江当学莱茵河    魏青

中印跨界水资源问题日益升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耿胜伟

当前中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研究    薛园园

政府治理跨界水污染模式研究    王圣君

中印跨界水资源问题研究    王晓阳

拉关系与担责任:小钒厂的行动逻辑    王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