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和给水处理混凝过程中胶体性质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52:35
热度: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和给水处理混凝过程中胶体性质的研究【摘要】:混凝沉淀、过滤是水处理中用于去除胶体以及较大颗粒的常规有效的物化处理方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处理中,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工艺

【摘要】: 混凝沉淀、过滤是水处理中用于去除胶体以及较大颗粒的常规有效的物化处理方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处理中,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工艺常采用给水处理厂常见的处理流程(凝聚→絮凝→沉淀→过滤→消毒五个环节)。但二级出水水质情况与地表水有明显不同,盲目的套用给水处理的各项参数指标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对二级出水的性质和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水中胶体在混凝过程中的特性研究。 本课题以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的二级出水(城市污水二级出水)和西安市南郊水厂的进水(地表水)为对象,进行混凝过程中水中胶体特性的试验研究。通过对两种水样进行烧杯搅拌试验,测定二级出水和地表水中原生颗粒和次生颗粒的粒径分布、分子量分布、Zeta电位等指标研究混凝过程对胶体性质的影响,同时利用光散射颗粒分析仪(PDA2000)实现对两种水体混凝过程的在线监测。最终对其混凝剂和最佳投药量进行筛选和比较,从而确定其最佳运行参数。主要结论如下: (1)地表水的Zeta电位一般在-33mv~-23mv左右,二级出水的Zeta电位一般在-45mv~-30mv左右。在投加不同量的PAC、CPAM之后,地表水和城市污水二级出水的Zeta电位均发生了改变。地表水在投加混凝剂之后存在明显的等电点,并且在增加CPAM后比单独投加PAC等电点提前;而二级出水的Zeta电位不随混凝剂投量的增加而发生电位符号的改变,不存在明显的等电点。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特性吸附”的作用。 (2)混凝过程中,水中颗粒的粒径分布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二级出水和地表水原水的粒径分布均较分散,且二级出水的颗粒粒径大于地表水。二级出水中颗粒的平均粒径为734.6μm,而地表水中颗粒平均粒径为52.55μm。混凝后二级出水颗粒粒径集中分布在1.2μm—2.3μm,37μm—116μm两个区间,而地表水颗粒粒径集中分布在1.7μm—4μm这一区间。较地表水而言,二级出水混凝后存在一较大粒度区间内的物质无法通过常规混凝工艺去除。 (3)分子量分布实验表明,二级出水中分子量小于2kDa的有机物约占45.61%,大于0.45μm约占25.43%,其余的区间占28.96%。而地表水中,小于2kDa的有机物占14.81%,分子量在2kDa-10kDa的有机物占59.26%,其余区间的有机物则含量较少。说明,二级出水中的溶解态有机物主要集中在小于2kDa的分子量区间;地表水中的溶解态有机物主要集中在2kDa-10kDa的分子量区间。 (4)二级出水混凝监测试验中,当投加量为PAC50mg/L,CPAM0.25mg/L时,FI指数迅速增长到峰值后并保持稳定;地表水的混凝监测中,当投加量为:PAC30mg/L,PAM0.15mg/L时,反应开始,FI指数迅速爬升,随后FI指数成迅速的降低趋势。 (5)综合各项试验结果确定:二级出水的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为:PAC投加量50mg/L,CPAM投加量0.25mg/L。地表水的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为:PAC投加量30mg/L,CPAM投加量0.15mg/L。 【关键词】:污水再生处理 混凝 胶体 Zeta电位 粒度分布 分子量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研究背景11-22
  • 1.1 污水回用现状11-12
  • 1.1.1 国外污水回用现状11
  • 1.1.2 国内污水回用现状11-12
  • 1.2 二级出水和地表水中所含的主要污染物12-13
  • 1.2.1 二级出水中的主要污染物12-13
  • 1.2.2 地表水中的主要污染物13
  • 1.3 水中的胶体分散体系及其基本物理化学性质13-17
  • 1.3.1 水中胶体分散体系的动力学性质14
  • 1.3.2 水中胶体分散体系的光学性质14
  • 1.3.3 水中胶体分散体系的电光学性质14-16
  • 1.3.4 水中胶体分散体系的稳定性与聚沉16-17
  • 1.4 混凝过程的基本原理、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17-20
  • 1.4.1 混凝过程17-18
  • 1.4.2 混凝作用的主要机理18
  • 1.4.3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18-19
  • 1.4.4 比较常用的几种混凝剂19-20
  • 1.5 课题来源20-22
  • 2 试验内容与分析方法22-26
  • 2.1 试验内容22
  • 2.2 分析方法及手段22-24
  • 2.2.1 分析方法22-24
  • 2.2.2 水质检测项目及分析仪器24
  • 2.3 试验水质24-26
  • 3 ZETA电位测定结果26-29
  • 3.1 单独投加PAC时,ZETA电位的测定结果分析26-27
  • 3.2 同时加入PAC及CPAM时,ZETA电位的测定结果分析27
  • 3.3 本章小结27-29
  • 4 颗粒粒度分布的测定结果分析29-34
  • 4.1 二级出水和地表水中颗粒的粒度分布29-31
  • 4.2 二级出水和地表水经过混凝后其次生颗粒的粒度分布31-32
  • 4.3 本章小结32-34
  • 5 二级出水和地表水的分子量分布测定34-38
  • 5.1 分子量切割方法34-35
  • 5.2 二级出水的分子量分布35-36
  • 5.3 地表水的分子量分布36
  • 5.4 本章小结36-38
  • 6 二级出水和地表水混凝过程的在线监测38-43
  • 6.1 PDA2000的基本工作原理38
  • 6.2 PDA结果分析38-42
  • 6.2.1 二级出水PDA试验结果分析38-40
  • 6.2.2 地表水PDA试验结果分析40-42
  • 6.3 本章小节42-43
  • 7 最佳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试验结果43-49
  • 7.1 二级出水最佳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43-45
  • 7.2 地表水最佳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45-48
  • 7.3 本章小结48-49
  • 8 结论与建议49-51
  • 8.1 结论49-50
  • 8.2 课题研究建议50-51
  • 致谢51-52
  • 参考文献52-5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PDA2000监测低温低浊水混凝试验研究    王云波,刘金河,谭万春,吴方同,任伯帜

颗粒粒度的定义与粒度测定结果的可比性    任中京

二级排放水经深度处理回用作循环冷却水    曾德勇

微砂强化混凝工艺处理微污染水库水研究    武道吉;马军;谭凤训;张勇;綦德金;

谈混凝沉淀烧杯试验标准的编制    武道吉,谭风训,张华

给水处理常规工艺除污染特性及混凝剂的优化    石明岩,崔福义,张海龙,孙寿芝

深度处理城市污水厂出水的试验研究    张聪璐,王会,靳君,史洪微

臭氧对有机物混凝的影响    刘海龙;王东升;王敏;王玲;汤鸿霄;

腐殖酸混凝过程FI曲线的特征参数分析    金鹏康,王晓昌

一种研究絮凝过程的新方法——透光脉动检测技术    李星,李虹,李圭白

造气废水混凝实验研究    陈金思,彭书传

景观水微污染控制    蔡昌凤,徐建平

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强化混凝效果的研究    李瑞;凌琪;包金梅;

现代居住区水景治理方法的探讨    李茂茂;

稻瘟酰胺在水溶液中的光解研究    邬立伍;李学德;邹广迅;花日茂;唐俊;

隧道施工废水研究进展及对环境的影响    季铁军;陈培帅;

几种化肥对水溶液中甲草胺光解的影响    李善奇,岳永德,花日茂,司友斌,汤锋

中水回用及其应用研究    喻青;赵新华;秦琦;薛岩;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桑葚多糖的工艺研究    惠贤民;

正交实验法优化粉煤灰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条件初探    叶瑞;张发宇;杜海明;吕凤明;汪家权;王相勤;余增亮;

新型在线光学絮凝检测仪的原理、设计与制造    于水利,李邦宜,曹世杰,李虹,李圭白

石墨微粉形状参数分布的研究    任中京,贾慧友

黄河水浊度与含沙量、泥沙粒度之间的关系    金同轨,陈保平,梁春华,唐荣昌

絮凝池综合指标GT/Re~(1/2)物理意义的研讨    王晓昌,曹翀

化学强化一级处理(CEPT)技术    邱慎初

混凝和粉末炭去除黄浦江水中DOM的效果    董秉直,曹达文,范瑾初,李景华,徐强

混凝法强化城市污水厂一级处理的试验研究    姜应和,李玲玲

高浊度水絮凝投药自控系统生产试验    于水利,李圭白,孙景浩

透光率脉动检测技术    李星,杨艳玲,李圭白

低温低浊水质特性的分析    霍明昕,刘馨远

预臭氧化对有机物混凝影响的探讨    高法涛;申世超;黄高飞;李芳芳;张丽;

“陈化”对煤气废水水质及其混凝效果的影响    李生敏,张文启,赵仁杰

铁法烟气脱硫制备聚合硫酸铁及其混凝效果研究    李承禹;张玉;周集体;刘万涛;郭士元;

无定型水合氧化锰应用于原水混凝处理的研究    杨威;

混凝法预处理洗车废水的试验研究    张砚;刘旭东;尹敬杰;解英丽;

水处理中混凝过程的强化    彭定一;欧天立;徐福源;

流体剪切优化PAC混凝过程的研究    钟乐;翟万京;白卫东;

电化学氧化法和高铁混凝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    雷阳明;申哲民;贾金平;陈玉胜;王文华;

混凝沉淀预处理还原段DSD酸生产废水的试验研究    严媛媛;孙力平;

混凝法预处理高浓度制药废水的研究    何延青;吴永强;刘俊良;

混凝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赵宗升;章双霜;柴峰;贾维靖;

单宁酸对硫酸铝混凝的影响研究    王晓荣;陈忠林;沈吉敏;王斌远;

As(Ⅴ)/As(Ⅲ)在FeCl_3混凝过程中的行为比较    关小红;李朝阳;王琪;

新型絮凝剂在焦化废水中的应用    沈健;赵赫;曹宏斌;张懿;

加强混凝对有机物的去除    邹伟国;李春森;

SCD反馈的复合环自动加药系统及其对加强混凝的证明    江家登;

水中悬浮纳米碳管的混凝去除及影响因素    刘嫦丽;李婷婷;林道辉;

微絮凝—深床直接过滤工艺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    何华;李桂平;朱文芳;

强化混凝/PAC吸附/超滤(UF)工艺去除砂滤池反洗水天然有机物(DOM)研究    李开伟;马前;陆俊宇;李伟英;蒋福春;

聚合硫酸铁的形态表征及单晶制备的研究    杨波;廖宏兴;陈蓉;焦世珺;张鹏;余炳宏;朱国成;郑怀礼;

破解矿井地下涌水处理困局    本报记者 陈玮英

基于射流流场的微藻混凝共聚气浮采收基础研究    张海阳

适用于微污染水源水的农村饮水浸没式超滤组合工艺研究    张伟

颗粒表面有机物吸附对混凝和沉淀影响的研究    钟润生

超滤膜净化滦河水运行工艺与净化效果的研究    张耀宗

三种预处理技术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刘婷

混凝絮体破碎再絮凝机理研究及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俞文正

高铁酸盐去除水中双酚A和磷酸盐的效能研究    马维超

物化–生物组合工艺处理垃圾填埋场与焚烧厂渗滤液研究    Abdul Hussain Abdul Kareem Abbas

聚合氯化铁—腐殖酸(PFC-HA)絮体空间形貌的各向异性研究    于富玲

纳米Al_(13)的混凝行为、絮体特性及对膜污染的影响研究    许伟颖

糖厂二压汁高pH混凝及强化澄清研究    玉泉

天然水中分级有机物的膜混凝特性及机理分析    王正阳

混凝—超滤工艺处理滦河水中试研究    冯颜颜

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工艺对城市小区雨水处理与回用实验研究    岳志芳

预氧化—混凝—沉淀对铜绿微囊藻与SOC复合污染的去除    侯振灵

混凝过程中絮凝体的标度可变性及其分形仿真模拟    冯永宁

臭氧—混凝交互作用初步研究    高艳雄

混凝-气浮用于海水淡化预处理技术研究    李爱斌

混凝滤布过滤—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研究    李江雯

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实验研究    朱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