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产絮凝剂微生物强化处理校园污水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50:33
热度:

产絮凝剂微生物强化处理校园污水的研究【摘要】:生物强化技术是指向生物处理系统中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或营养物质或与基质结构相似的物质以提高微生物的活性或诱导微生物产生相应的酶系统

【摘要】:生物强化技术是指向生物处理系统中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或营养物质或与基质结构相似的物质以提高微生物的活性或诱导微生物产生相应的酶系统,从而改善原系统处理效果的方法。生物强化技术应用于生活污水的生物处理过程,可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改善污泥性能,减少污泥产生。目前,本项技术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针对生活污水水质筛选和构建对于污水水质有降解作用的高效菌剂,增加系统生物量以及强化对特定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从而改善系统性能。因此,筛选出有效菌株,合成高效菌剂实现对污水进行高效处理,低成本地获得再生水,改善污泥性能正是本课题的意义所在。 菌种A9和C3均为东北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实验室保藏菌种。针对这两株产絮凝剂微生物及其混合制成的菌剂,本课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首先,对以模拟生活污水为培养基的单菌种以及由它们配置合成的混合菌剂的驯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由于模拟生活污水的成分相对比较固定,便于摸索规律,因此,试验先采用模拟生活污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株菌种能以模拟生活污水中的物质为营养物质,菌体细胞同时分泌微生物絮凝剂。MBFC3对于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可达85.2%,而MBFA9对于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可达93.4%。随着模拟生活污水中的营养物质被利用,模拟生活污水的COD值明显下降。其次,又分别作了单菌种以及混合菌剂强化活性污泥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效果研究,并以COD去除率、污泥指数、活性污泥絮凝性为考查指标。结果表明,产絮凝剂微生物A9和C3与活性污泥联用可以强化活性污泥对模拟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与单纯使用活性污泥相比,可以提高模拟生活污水的COD去除率,并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和絮凝性。对混合菌剂强化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单菌种接种比例以及混合菌剂用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第二阶段。对混合菌剂强化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污泥和沈阳沈水湾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校园污水进行了实验研究。分别进行了污泥和混合菌剂的驯化以及不同反应时间,不同溶解氧值,不同混合菌剂用量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絮凝剂微生物A9和C3合成的混合菌剂,能够以实际校园污水中的污染物为营养物质将其降解,提高COD去除率2%-10%,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8小时左右,溶解氧浓度为3.5-4mg/L,菌剂与污水比为1/250-1/200时,与对照污泥比较,最终COD去除率可提高2%-10%,达到85%左右,污泥指数可80左右降到50左右,污泥的絮凝性可由50%左右提高达到68%左右。 【关键词】:产絮凝剂微生物 生物强化 模拟生活污水 COD去除率 污泥指数 污泥絮凝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3
  •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10-11
  • 1.2 城市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13
  • 1.3 生物强化技术、应用方式、优点及应用13-15
  • 1.3.1 生物强化技术13
  • 1.3.2 生物强化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式13-14
  • 1.3.3 生物强化技术的优点14
  • 1.3.4 国内外污水处理生物强化工艺的应用14-15
  • 1.4 投菌活性污泥法微生物强化技术概述15-16
  • 1.5 产絮凝剂微生物概述16-21
  • 1.5.1 产絮凝剂微生物的研究背景16-17
  • 1.5.2 产絮凝剂微生物的筛选17-18
  • 1.5.3 微生物絮凝剂应用研究18-20
  • 1.5.4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展望20-21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及试验方案设计21-23
  • 1.6.1 研究内容及意义21-22
  • 1.6.2 试验设计22-23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3-28
  • 2.1 实验用仪器与药剂23-25
  • 2.1.1 实验用药剂23-24
  • 2.1.2 实验用仪器与设备24-25
  • 2.2 菌种来源及培养基25-26
  • 2.3 实验用模拟生活污水及实际废水26
  • 2.4 实验用污泥26
  • 2.5 实验测试项目与分析方法26-28
  • 第三章 单菌种及混合菌剂的驯化及强化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试验28-33
  • 3.1 菌种驯化28-30
  • 3.2 单菌种强化活性污泥处理模拟生活污水30
  • 3.3 菌种接种比例对处理效果的影响30-31
  • 3.4 混合菌剂用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31-32
  • 3.5 小结32-33
  • 第四章 混合菌剂强化SBR工艺处理校园污水的试验研究33-53
  • 4.1 混合菌剂强化北部污泥处理校园污水的研究34-43
  • 4.1.1 混合菌剂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加速启动34-37
  • 4.1.2 菌剂用量对强化北部污泥处理校园污水的影响37-38
  • 4.1.3 溶解氧量对强化北部污泥处理校园污水的影响38-40
  • 4.1.4 反应时间对强化北部污泥处理校园污水的影响40-43
  • 4.2 混合菌剂强化沈水湾污泥处理校园污水的研究43-52
  • 4.2.1 混合菌剂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加速启动43-46
  • 4.2.2 菌剂用量对强化沈水湾污泥处理校园污水的影响46-47
  • 4.2.3 溶解氧量对强化沈水湾污泥处理校园污水的影响47-49
  • 4.2.4 反应时间对强化沈水湾污泥处理校园污水的影响49-52
  • 4.3 小结52-53
  • 第五章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污水对锦州湾浮游植物影响的初步研究    黄文祥,牟秀林,王黎明,王洪源

矿浆法普钙掺用尾吸污水    苏东辉;余清吉;李港河;李世群;

石龙芮对不同浓度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王丹;张银龙;庞博;

蚌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试运转期间呈现的问题探讨    马明霞,胡康宁

猪粪污水浮游植物群落与成因研究    许海;刘兆普;杨林章;何雪青;殷士学;

不同观赏植物在城市河道污水中的生长试验    王寿兵;阮晓峰;胡欢;王祥荣;樊正球;

改性炭K对养猪场污水的净化作用    陈艳芳;林斌斌;王飞鹏;黄婧;吴若菁;

压滤法污水处理的研究    王殿欢;洪萼辉;

浅谈含油污雨水设计流量的确定    戎凯伦;

间歇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分析    刘永淞

黑麦草在模拟人工湿地中对奶牛场污水高浓度氮的吸收转化    方志坚;颜明娟;陈子聪;张辉;林诚;

分流制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设计与调控    刘娟娟;邱凌;苑建伟;杨鹏;

受污农田中农作物对重金属铅的富集特征研究    李铭红;李侠;宋瑞生;李青;

牧草轮作对奶牛场污水氮、磷的净化效果研究    颜明娟;方志坚;翁伯琦;林诚;张辉;陈子聪;

环境治理需要转变思路和制度创新——温州鳌江污染整治的经验及启示    胡剑锋;

四川农村畜禽养殖废水处理工艺选择及其技术经济评价研究    杨敏;刘富舜;

猪粪污水浓度对球形红假单胞菌光合制氢的影响    张全国;原玉丰;张军合;王艳锦;

AB污水处理工艺在青岛市海泊河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邱宝莲;

市政污水与再生水消毒技术研究进展    常功法;王永仪;

FZ-12固液分离机在规模化猪场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成效    林代炎;翁伯琦;钱午巧;

对高污染企业将按污水浓度分级收费    记者 潘琼英

生化工艺处理污水成印染“功臣”    绍音

畜禽养殖治污创新才有出路(记者来信)    本报记者 赵永新

南昌申请试点:分散式治污破题    本报记者 贾海峰

见实效就要有实招    本报通讯员 徐晶锦 记者 赵晓

十年百亿打造排水“万里长城”    本报记者 刘勇 郑荣林

嘉兴环保试水“驻厂工作制”    记者 陈健 通讯员 杨建强 吴顺华

德国的水价和排污管理    

我高难度有机废水处理工艺达世界先进水平    记者 齐柳明

东莞居民排污费拟涨4倍    记者 尹仁祥

生活污水和造纸厂污水对水泥土强度影响的试验和理论研究    黄新恩

一种复合菌剂的构建及其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崔丽

MUCT工艺缺氧吸磷性能强化技术研究    王晓玲

产絮凝剂微生物强化处理校园污水的研究    张贤光

污水管网中污水COD浓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郑国辉

产絮凝剂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在鲤鱼养殖上的初步应用    曹芳

E.Cloacae W产絮凝剂的制备与絮凝特性研究    钱宝钢

西藏那曲镇城区排水系统规划的研究    姚修富

产絮凝剂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复合菌群的研究    隗银萍

产絮凝剂菌种筛选及其在食品工业废水絮凝净化研究    刘珊

克雷伯氏菌NIII2产絮凝剂培养条件优化及絮凝剂结构性能研究    郭安剑

雨污混接系统溢流分析及初级处理研究    章剑

ADC发泡剂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郑土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