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生物造粒流化床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中试试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9:43
热度:

生物造粒流化床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中试试验研究【摘要】:生物造粒流化床以造粒流化床技术为基础,将活性污泥水处理技术和造粒流化床高效固液分离技术有机结合,是课题组近年来研发的一种集混

【摘要】:生物造粒流化床以造粒流化床技术为基础,将活性污泥水处理技术和造粒流化床高效固液分离技术有机结合,是课题组近年来研发的一种集混凝、造粒、生物降解、固液分离于一体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本论文以前期研究为基础,引入了吸附再生理论,构建了基于吸附再生的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系统。基于吸附再生的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很好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 生物造粒流化床中试试验研究启动环节中各出水指标的变化情况表明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污染物去除原理主要为:颗粒污泥层的吸附截留作用和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溶解性有机物,化学作用除磷,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脱氮。通过控制水力负荷、回流量、加药量、外筒溶解氧浓度等参数来营造良好的生物处理环境,实现高效去除溶解性有机物并达到高效脱氮除磷的目的。在启动期间和微生物的驯化期间,和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造粒流化床工艺启动和接种驯化所需的时间要比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短,生物造粒流化床在启动6天后出水就能达到正常水平。并且,接种驯化期间生物造粒流化床可以连续运行而传统活性污泥法不能。另外,生物造粒流化床可以停机一段时间后成功快速启动。 生物造粒流化床中试试验研究通过调试环节确定了最佳运行工况。在水力负荷为Q=5m3/h,回流量为Q=2m3/h,加药量为PAM=5mg/L、PAC=60mg/L,曝气量为90m3/h时,并辅以6r/min的搅拌速度,生物造粒流化床对COD、TP、TN、氨氮、SS、浊度有最佳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9.07%、87.77%、55.78%、72.08%、86.09%、95.75%,除N素外其余各指标均可以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GB18918-2002)。生物造粒流化床能在好氧条件下,利用混凝造粒形成的颗粒污泥创造缺氧环境,而且系统运行稳定,克服了以往污泥上浮、脱氮效率低的问题,使得在生物造粒流化床内筒能同时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实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出水中氮素达到了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B标准(GB18918-2002)。 【关键词】:生物造粒流化床 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 同步硝化反硝化 吸附再生 颗粒污泥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3
  • 1.1 我国水环境及水污染现状9-10
  • 1.2 我国污水处理方式的发展趋势10-13
  • 1.3 分散式污水处理方式13-16
  • 1.4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发展及应用16-21
  • 1.4.1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发展过程16-20
  • 1.4.2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应用20-21
  • 1.5 实验研究目的和内容21-22
  • 1.6 课题来源22-23
  • 2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工艺和原理23-27
  • 2.1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系统简介23-24
  • 2.1.1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组成23-24
  • 2.1.2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操作流程24
  • 2.2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原理简介24-26
  • 2.2.1 致密性颗粒污泥的形成原理24-25
  • 2.2.2 生物造粒流化床净化污水的原理25-26
  • 2.3 实验概况26-27
  • 2.3.1 实验检测项目26
  • 2.3.2 实验主要设备26-27
  • 3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启动及污染物去除原理的分析27-37
  • 3.1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启动27-35
  • 3.1.1 放空启动及启动过程中出水各指标的变化情况27-31
  • 3.1.2 停机不放空启动及启动过程中出水各指标的变化情况31-35
  • 3.2 污染物去除原理的分析35-37
  • 4 调试及工况变化对污染物去除特性的影响37-47
  • 4.1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调试37-45
  • 4.1.1 水力负荷的调试37-39
  • 4.1.2 回流量的调试39-40
  • 4.1.3 加药量的调试40-43
  • 4.1.4 曝气量的调试43-44
  • 4.1.5 搅拌速度的调试44-45
  • 4.2 工况变化对污染物去除特性的影响45-47
  • 5 生物造粒流化床工艺处理效果评价47-55
  • 5.1 COD 的去除效果47-48
  • 5.2 TP 的去除效果48-49
  • 5.3 氮的去除效果49-52
  • 5.3.1 氨氮的去除效果49-50
  • 5.3.2 TN 的去除效果50-51
  • 5.3.3 微生物脱氮机理探讨51-52
  • 5.4 SS 的去除效果52-53
  • 5.5 浊度的去除效果53-55
  • 6 生物造粒流化床脱氮问题分析及改进方法55-58
  • 6.1 脱氮问题分析55-57
  • 6.2 改进方法57-58
  • 7 结论与建议58-60
  • 7.1 结论58-59
  • 7.2 建议59-60
  • 致谢60-61
  • 参考文献61-65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65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净化槽技术在我国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冯欣;赵军;郎咸明;师晓春;王京城;

微污染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宁海丽;朱琨;

城市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邹滨;曾永年;Benjamin F.Zhan;杨令宾;张鸿辉;

一体化A/O工艺中溶解氧对脱氮除碳的影响    李德豪;凌洪吉;高桂枝;谢文玉;钟华文;

北京市分散式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现状    王建龙;彭永臻;王淑莹;

物化/生化集成的生物造粒流化床处理污水技术    袁宏林;王芳;刘永军;王晓昌;

造粒流化床对不同形态污染物的强化去除    李志华;王振;王晓昌;李侃;李金容;李佳育;

结团絮凝工艺处理水厂排泥水的中试研究    黄廷林;郭宁;何文杰;李战朋;汤建新;张刚;

昆明某污水厂氧化沟工艺的问题诊断及其解析    王先宝;金鹏康;王晓昌;彭党聪;

生物造粒流化床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韦亮;王晓昌;宋雅琼;金鹏康;

安徽省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项伟;周加来;

农村饮水安全的思考    吴长春;

商丘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及保护对策    郑连科;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何斐;李磊;徐炎华;

校园生活污水分质处理及循环利用的管理对策    张瑜;黄曦涛;

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何斐;李磊;徐炎华;

新型旋流—扰流絮凝反应工艺的试验研究    王之晖,彭永臻,于水利

基于多属性决策方法的饮用水健康风险全面评价    周荣喜;范福云;杨晓进;

微污染水脱氮除磷工艺浅析    宋茂成;钱茜;王玉秋;

高密度沉淀池-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中试    李星;芦澍;孙文鹏;杨艳玲;陈杰;

高密度澄清池—内压式超滤组合工艺的净水效果    鲁剑;徐国勋;卜静;陈超;吴晓坤;

农村水污染问题初探    张志伟;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及其综合对策研究    王夏晖;张惠远;李远;

城市水源污染与饮用水处理技术进展    刘卫红;杨常亮;孙珮石;

我国农村水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田莹;王腊春;霍雨;

微波技术应用在化学合成实验室废水处理中的探索    鲁胜利;周黎明;卢彩虹;周建梅;彭凤武;

水中天然腐植酸的混凝过程和机理研究    王晓昌;金鹏康;

絮凝气浮过程中絮体分形特性研究    徐晓军;魏在山;宫磊;宁平;

聚合氯化铁铝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中的应用    王龙;刘华超;王珊珊;

微涡旋絮凝-逆流气浮-纳滤集成工艺去除水中腐殖酸的研究    王毅力;娄敏;刘杰;廖柏寒;

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梁强

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    汪友结

聚合氯化铁—腐殖酸(PFC-HA)絮体空间形貌的各向异性研究    于富玲

混凝—高级氧化耦合处理印染废水和微污染原水的效果及机理研究    张会琴

无机高分子复合混凝剂PPFS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    焦世珺

分散式养猪废水处理技术工艺研究    杨利伟

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技术及理论研究    袁宏林

絮凝搅拌能耗分布优化模式及其实验验证    陈威

絮体分形成长与流场协同作用机制及数值模拟研究    贺维鹏

面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环境责任保险研究    王亚男

丹江口库区代表性水源地农村水污染控制措施的研究    王华玲

浙江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研究    魏爱梳

城市污水混凝预处理及污泥厌氧消化试验研究    明磊

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于晓黎

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彭磊义

废电路板中金属铁、铜、金的回收试验研究    韩增玉

生物滤池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试验研究    梁娟

人造沸石—水溶液混合离子体系中锌、镉离子的吸附特性与机理研究    赵崇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研究    樊琼

蛭石对金属锌镉的解吸特性与机理研究    连亚欣

湘江干流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孙树青;胡国华;王勇泽;李诚;

黄河兰州段水污染现状分析及防治    郑艳;李德生;

永定河三家店以上水质改善工程设计与思考    孙晓英,杨毅,薛三平,欧阳建

无动力式生物净化槽装置的技术分析    苏利茂;赵雪莲;黄英;

微污染原水的处理技术发展与探讨    陈莉,范跃华

凝聚剂和絮凝剂的合理选择    康文泽,韩春龙,范成江,贾洪玖

地下水有机污染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初探    韩冰;何江涛;陈鸿汉;谌宏伟;史敬华;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李胜芬,刘斐

洗煤废水难处理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研究    李亚峰,刘铁成,曹丽丹

一体化A/O生物膜反应器脱氮特性研究    姜苏,周集体,郭海燕,张志勇

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研发    陶宇晖;张钧;胡春明;

沼山沸石去除水中氨氮的研究    高红梅

基于快速城市化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研究    宋超山

絮凝体形态学和密度的探讨(Ⅱ)——致密型絮凝体形成操作模式    王晓昌,丹保宪仁

造粒型高效固液分离技术用于电厂废水再生的试验研究    王晓昌!710055,袁宏林!710055,谭长鸿!710055,张效智!710086

造粒流化床技术在洗车废水回用处理中的实验研究    潘涌璋,林宇滔,金腊华,谭淑英

造粒流化床对不同形态污染物的强化去除    李志华;王振;王晓昌;李侃;李金容;李佳育;

造粒流化床技术在陶瓷废水回用处理中的试验研究    潘涌璋;师波;孟鑫鑫;

造粒流化床浓缩技术处理给水厂排泥水的中试研究    黄廷林;张刚;聂小宝;孙昕;

造粒流化床技术用于活性污泥分离浓缩的试验研究    王晓昌,袁宏林,金鹏康,韦宗俊,王恩让

造粒流化床工艺在南山煤矿矿井水净化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黄廷林;张刚;胡建坤;王健;马树江;郑继胜;

矿井水流化床处理工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张刚;黄廷林;王健;

造粒流化床颗粒污泥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吸附机理研究    李侃;王晓昌;王振;李金容;李佳育;

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与一体化装置    贾晓竞;张亚雷;周雪飞;

中试微炒蔓荆子饮片质量研究    程立方;郭长强;史兆松;

BCH催化剂在Hoechst工艺上的中试研究    陈东;张文平;张丽国;姜明;王展望;

湿排粉煤灰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扶名福;谢帮华;胡明玉;陈文俊;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废水处理网络综合与优化    刘永健;罗祎青;袁希钢;

烧结烟气脱硫技术探索与实践    贾建勇;王晓波;马桂旺;

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对策    李浩;王顺发;熊兵;田先锋;

淄博泰山瓷业有限公司发展报告    张广文;

石灰草浆蒸煮废液厌氧消化两段工艺中试研究    吴强;兰社益;汪萍;崔丽凤;张珂;

芦田纪事    郑廼辉;

中试试验保障脱硫成果转化率    沈晓林 石洪志 刘道清 王如意 石磊

跨国公司水生意    见习记者 陆源

燕化稀土顺丁技术开发获阶段性成果    张兰英

以科研促开发靠开发养科研    郝金岭 崔增光

生物质直接合成高品位燃油中试成功    仲科

天津引进外资破解蓝藻难题    王彧

汇尔杰:做耐碱纤维的引领者    陶晓

让科技释放经济发展潜能    本报记者 肖琳

许榕的情怀    刘曙甲

煤气化技术成果纷呈    全国煤化工信息站李好管提供

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工艺的物化—生化协同作用及工艺研究    李侃

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技术及理论研究    袁宏林

分散式养猪废水处理技术工艺研究    杨利伟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系统及应用研究    崔育倩

离子交换法从盐湖卤水中分离富集硼的工艺及应用基础研究    肖湘

发酵法生产1,3-丙二醇过程及中试研究    刘海军

褐藻胶裂合酶工程化研究与应用    胡晓珂

分散式生活污水多级生物膜处理工艺及菌群特性研究    刘智晓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统的构建理论与方法    陈荣

超细粉再燃低NO_x燃烧技术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郭永红

生物造粒流化床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中试试验研究    韦亮

一种新型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装置的运行调控    靳兆强

污泥循环式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工艺研究    刘金光

生物造粒流化床对污染物转移转化模式研究    张斌令

生物造粒流化床的溶解氧分布规律和污染物去除特性研究    朱蕊

二级串联生物造粒流化床对污染物的去除特性研究    李忠民

生物造粒流化床颗粒污泥物理化学特性研究    邹林琳

生物造粒流化床处理城市污水试验研究    杨英静

西安市雨水综合利用技术与雨水资源化研究    张康年

区域雨水集蓄、处理和综合利用    程海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