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微孔曝气氧化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中试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9:42
热度:176

微孔曝气氧化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中试研究【摘要】:氧化沟工艺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被广泛应用,其充氧设施依沟型不同分别采用能耗高,充氧效率较低的转刷、转碟或表曝机,而采用充氧效率高、能耗

【摘要】:氧化沟工艺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被广泛应用,其充氧设施依沟型不同分别采用能耗高,充氧效率较低的转刷、转碟或表曝机,而采用充氧效率高、能耗低的微孔曝气盘作为充氧设施的氧化沟实际应用较少。本文以实际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在微孔曝气氧化沟中试装置进行了试验研究(包括培菌启动、工艺调试及正常运行),并分析了低温条件下中试装置脱氮除磷效果及低DO条件下中试装置对污染物去除及节能效果,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试验在低DO浓度下启动,历时40天,控制好氧区DO浓度在0.5~1.5mg/L之间。试运行后期,MLSS稳定在4.0g/L左右,SVI稳定在230mL/g左右,污泥回流比R=50%,对COD、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98%、79%和58%,可以达到较理想的处理效果,试验装置启动成功; (2)低温条件下,中试装置COD的去除效果基本不受影响,但生物脱氮除磷效果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去除率随着温度的下降而降低;确保氧化沟中试装置正常处理城市污水的最低水温是11℃;当水温高于11℃时,温度的下降对硝化速率有一定的影响; (3)控制曝气区溶解氧浓度在0.5mg/L~0.9mg/L左右,污泥容积指数(SVI)在150~250mg/L之间,可使低溶解氧丝状菌污泥微膨胀状态达到稳定并长期维持;试验期间中试装置出水SS平均值低于10mg/L,对污染物COD、TP、NH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45%、96%、99.11%和82.14%,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 (4)在低DO和污泥微膨胀条件下,只要确保沟底流速≥0.15m/s,就可以保证污泥不沉降,同时降低沟中混合液流动的能量消耗;控制曝气区DO为0.5mg/L~0.9mg/L,且维持污泥微膨胀状态,既可保证处理效果,又可以节省曝气量约50%,从而降低了供气设备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 氧化沟 低水温 低溶解氧 节能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4
  • 1.1 我国水污染现状10-11
  • 1.2 污水处理现状、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11-14
  • 1.2.1 污水处理现状11-12
  • 1.2.2 污水处理的主要问题12-13
  • 1.2.3 污水处理发展趋势13-14
  • 1.3 氧化沟的发展及其特点14-16
  • 1.3.1 氧化沟的工艺概述14
  • 1.3.2 氧化沟的基本原理14
  • 1.3.3 氧化沟的工艺特点14-15
  • 1.3.4 氧化沟的发展类型15-16
  • 1.3.5 微孔曝气氧化沟的工艺特性16
  • 1.4 低温条件下生物脱氮除磷的研究进展及待解决的问题16-19
  • 1.4.1 低温条件下生物脱氮除磷的研究进展16-19
  • 1.4.2 待解决的问题19
  • 1.5 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下生物脱氮除磷的研究进展及待解决的问题19-22
  • 1.5.1 低氧微膨胀条件下脱氮除磷研究进展19-21
  • 1.5.2 待解决问题21-22
  • 1.6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22-24
  • 1.6.1 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22
  • 1.6.2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22-24
  • 2 微孔曝气氧化沟中试装置设计24-30
  • 2.1 试验工艺流程及技术说明24
  • 2.2 试验用水及水质24-25
  • 2.3 试验主要设备及参数25-28
  • 2.3.1 主要仪器仪表25-26
  • 2.3.2 厌氧选择池26
  • 2.3.3 微孔曝气氧化沟26-28
  • 2.3.4 二沉池28
  • 2.4 PLC 自动控制系统28-29
  • 2.4.1 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内容28-29
  • 2.4.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29
  • 2.5 本章小结29-30
  • 3 氧化沟中试装置启动及运行30-42
  • 3.1 概述30
  • 3.2 中试系统工艺调试30-33
  • 3.2.1 调试前准备30-31
  • 3.2.2 主要设备调试31-33
  • 3.3 中试装置系统试运行33-41
  • 3.3.1 启动阶段用水及水质33-34
  • 3.3.2 中试装置活性污泥的培养34-36
  • 3.3.3 第三次启动过程主要参数的历时变化36-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4 氧化沟中试装置低温条件下脱氮除磷效果分析42-49
  • 4.1 前言42
  • 4.2 中试装置与试验方法42-43
  • 4.2.1 中试装置42-43
  • 4.2.2 进水水质43
  • 4.2.3 试验方法43
  • 4.2.4 分析项目与方法43
  • 4.3 结果与讨论43-48
  • 4.3.1 对 COD 的去除效果43-44
  • 4.3.2 对 NH3-N 的去除效果44-46
  • 4.3.3 对 TN 的去除效果46
  • 4.3.4 比硝化速率随温度的变化情况46-47
  • 4.3.5 对 TP 的去除效果47-48
  • 4.4 本章小结48-49
  • 5 氧化沟中试装置低溶解氧下污染物去除及节能效果分析49-57
  • 5.1 前言49
  • 5.2 中试装置与试验方法49-50
  • 5.2.1 中试装置49
  • 5.2.2 试验进水水质49-50
  • 5.2.3 分析项目与方法50
  • 5.3 结果与讨论50-55
  • 5.3.1 低 DO 时丝状菌污泥微膨胀的稳定维持50-51
  • 5.3.2 低 DO 丝状菌污泥微膨胀下污染物的去除效果51-54
  • 5.3.3 低溶解氧和污泥微膨胀下的节能效果54-55
  • 5.4 本章小结55-57
  • 6 结论57-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3
  • 附录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6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采用微孔曝气器的氧化沟实例分析    汪永红,何睦盈,区岳州

低溶解氧SBR除磷工艺研究    陈滢,彭永臻,杨向平,曾薇,刘秀红

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性能的研究    邹联沛,王宝贞,迟军,秦晓荃,余敏

倒置A~2/O工艺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其生产应用    毕学军;张波;

低溶解氧污泥微膨胀节能理论与方法的发现、提出及理论基础    彭永臻;郭建华;王淑莹;陈滢;

SUFR系统在低温影响下处理效果的试验分析    罗固源,季铁军,豆俊峰

二段法工艺在低温市政污水厂的工程应用    曹积宏,马放,赵立军,赵庆建

水下推动器单独运行时一体化氧化沟流态试验研究    李伟民,邓荣森,王涛,胡锋平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除磷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尹博涵;黄宁俊;王社平;邵军峰;刘新安;王兵;孙红芳;

一体化氧化沟混合液循环流动情况试验研究    邓荣森,张贤彬,潘江浚,陈蓉

生物除磷机理及除磷微生物    张兆君;

厌氧流化床处理白酒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周健;杜文鹏;周建丁;李丽;

氧化沟中导流板的调整以增加曝气效率减少池底沉泥厚度的实践    吴庆成;曹国凭;张玉梅;

低温污水强化处理工艺研究    王胜智;张平;

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工艺在重庆某污水处理厂的应用    杨幸;杨雅琴;王俊;刘洋;胡林龙;

含氮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泽斌;马云;王强;

溶解氧对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研究    郑黎明;方舟;任中科;王罗春;蒋海涛;

分段进水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净化河道水质的旁路示范工程研究    张辉;温东辉;李璐;谢曙光;

黏性膨胀下活性污泥的脱氮除磷特点研究    彭赵旭;彭永臻;苏欣颖;桂丽娟;王淑莹;刘洋;

污泥回流和前置区T_(HR)对氧化沟N、P去除的影响    乔海兵;王淑莹;姚学同;高春娣;侯红勋;

河流中异养硝化细菌的分离及其脱氮性能研究    王珺;裴元生;杨志峰;林常婧;

低溶解氧丝状菌污泥微膨胀状态的稳定性在A/O工艺中的试验验证    郝坤;高春娣;武联菊;王丽;

低温环境下活性污泥微膨胀的发生及分子生态学解析    武联菊;高春娣;郝坤;王丽;

低氧亚硝化的稳定性研究    杜贺;李冬;张杰;

改进型氧化沟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效能与水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于静洁;孙力平;袁忠伟;王少坡;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回流液的处理    李春光;

种鸡场的水质状况    孙西战;颜培实;

SBR在木薯淀粉废水二级处理中的应用    钟莉莹;冼萍;

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    陆谢娟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生物高效降解炼油污水技术研究    秦统福

缺氧—好氧生物脱氮系统中N_2O的释放机理与减量化控制研究    胡振

复合膜生物反应器地下水脱氮技术研究    张立辉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氮循环微生物效应及生态模型研究    修海峰

严重受污染河道水处理工艺的研究及重金属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    王令

三沟式氧化沟工艺数值模拟与优化运行研究    杨跃

螺旋升流式SUFR-UCT系统脱氮除磷试验研究    张园

分散式养猪废水处理技术工艺研究    杨利伟

微污染水源扬水曝气强化原位生物脱氮特性与试验研究    魏巍

林可霉素废水处理工艺及启动研究    牛娜

A~2/O、倒置A~2/O和前置缺氧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比较研究    侯亚辉

A~2/O~2在工艺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脱氮试验研究    李石磊

无纺布膜的亲水改性及其抗污染性能研究    冯冉冉

采用工业焦粉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李娅

前置反硝化UBAF处理城市污水脱氮性能研究    陈利娜

城镇污水MBBR强化脱氮除磷技术研究    沈雁群

高原城市生活污水KMTS处理站的启动调试及活性污泥培养研究    黄秋香

KMTS处理生活污水工程的脱氮除磷研究    张丽红

改装MBR工艺对处理城市污水的特性研究    薛姣姣

倒置A~2/O工艺的原理与特点研究    张波,高廷耀

除磷脱氮SBR系统的污泥膨胀及其控制    吉芳英,杨琴,罗固源

低溶解氧SBR除磷工艺研究    陈滢,彭永臻,杨向平,曾薇,刘秀红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厌氧/缺氧环境倒置效应    张波,高廷耀

低氧活性污泥法脱氮除磷工艺生产性研究    朱晓君,周增炎,高廷耀

水解与颗粒污泥膨胀床串联工艺处理城市污水    王凯军

低溶解氧条件下活性污泥沉降性的研究    白璐;王淑莹;彭永臻;高守有;

鼓风曝气系统氧利用率和动力效率的研究    盛义平,张晓春

CASS工艺在处理低温生活污水中的应用研究    桑义敏,尹炜,何绪文

低温厌氧处理低浓度废水研究进展    初里冰,杨凤林,张兴文

连续流间歇曝气氧化沟处理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研究    乔海兵;王淑莹;李桂荣;侯红勋;彭永臻;郭东良;

氧化沟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吴学永;

奥贝尔氧化沟处理城市污水工程实例分析    李宝珠;唐雪芳;刘波;

污泥回流和前置区T_(HR)对氧化沟N、P去除的影响    乔海兵;王淑莹;姚学同;高春娣;侯红勋;

浅谈污水处理中氧化沟工艺的研究发展    庄学泳;

桂林市七里店污水净化厂氧化沟升级改造    王敦球;赵成根;孙晓杰;张溪;林华;

三沟氧化法处理城市污水    卢永峰;董炳金;

曝气池—氧化沟工艺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吴根树,刘妍

曝气转刷起动故障的分析与研究    都志民;

氧化沟的节能降耗运行措施    原建光;许爱红;孙娟;

浅谈氧化沟工艺特点与动力控制    赵传周;李帅军;

运用SPAROTOR ACE的日立氧化沟系统    

污水处理氧化沟设计评述    周文汉;李心君;

谈氧化沟工艺的优缺点    吴昊;杨传文;

微曝氧化沟污水处理工艺研究    区岳州;

Carrousel2000氧化沟工艺运行效果    姚秋江;

鼓风曝气型氧化沟工艺    苗育中;

改良型氧化沟工艺脱氮除磷效果分析    路畅;

浅谈PURAQUA BB1000—9转刷曝气机    杨传文;吴昊;

氧化沟工艺在小型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石燕;

引进氧化沟工艺日处理污水3.5万吨    钟国明 特约记者 何青松

国祯环保建国内最大 氧化沟工艺成套设备生产基地    本报记者 卢 俊 通讯员 杨晓宝

氧化沟工艺提升城市污水处理水平    本报记者 刘群 特约记者 张宇 赵娜

“水下微孔曝气增氧”应加快推广步伐    本报记者 王东生

新型氧化沟工艺专除氮磷    李杰

每年投5亿处理城市污水垃圾    记者 李丹丹

我市日处理城市污水15.5万吨    詹慧军 本报记者 胡新平

新型氧化沟工艺去除氮磷有招数    罗开林段舰

运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    江苏省无锡市环保局 崔凤山

金坛:采用微孔曝气增氧技术 从“养大蟹”到“养好蟹”    曹建军

Carrousel氧化沟单沟脱氮优化条件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刘艳臣

卡鲁塞尔氧化沟同步脱氮除磷研究    夏岚

基于节能减排的改良型氧化沟流场优化与污泥制备建材的探索    杨晓

GSBR和HBR处理城市污水的效能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李超

氧化沟工艺污水处理厂优化与综合评价研究    陈立爱

折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的特性及其除磷脱氮效能研究    严子春

真空/生物脱氮及对废水C/N值影响的研究    左椒兰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的效能与微生物特性研究    窦娜莎

城镇污水处理工艺优选决策模型研究    唐然

浸没式金属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性能及膜污染研究    谢元华

微孔曝气氧化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中试研究    李磊

复合流氧化沟处理城市污水研究    黄远明

改良氧化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启动与运行研究    郭敦纯

氧化沟工艺处理适用性比较分析研究    刘聪

氧化沟优化运行的CFD模拟及实验研究    杨寅

多点强化氧化沟处理混合型城市污水脱氮技术研究    魏锐

氧化沟液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赵鑫

倒伞曝气机驱动氧化沟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    李锟

豆制品废水在厌氧—氧化沟系统中的处理研究    李宁

改良氧化沟工艺节能降耗优化策略与工程实践研究    程庆锋

17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