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污水土地生物过滤处理系统充氧试验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9:01
热度:

污水土地生物过滤处理系统充氧试验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一种因地制宜的污水处理方式改善小城镇的水环境。传统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具有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行费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一种因地制宜的污水处理方式改善小城镇的水环境。传统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具有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行费用低,净化效果好,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可实现废水的资源化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小城镇等缺乏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系统的地区。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好氧型污水土地生物过滤处理系统,有效克服了传统工艺因缺少充氧系统导致复氧效果差,内部缺氧环境使脱氮效果不理想,生物膜更新慢,易堵塞等缺陷,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其充氧设备的构造、气液两相的运动特点等与传统曝气设备不同,因此需要对新型工艺中的曝气充氧技术做进一步研宄。 本课题模拟好氧型污水土地生物过滤工艺中的曝气系统,采用鼓风曝气方式进行充氧试验,分别研宄了A、B两种曝气器在清水条件下,无填料和有碎石填料时氧的转移规律和曝气设备的充氧性能。试验通过改变曝气量、水深以及水温等条件,研宄孔口分布、空气流速、深宽比和温度对充氧性能的影响,重点考察空气在水中停留时间、氧总转移系数、充氧能力和氧转移效率四个指标,得出曝气设备的最佳运行参数,为该充氧技术在小城镇污水土地生物过滤处理系统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表明:空气在水中的停留时间随曝气量增大而减小,随深宽比(水深与曝气设备有效宽度的比值)增大而增大。在2.833~12m/h范围内,随着孔口空气流速的增大,氧总转移系数和充氧能力都呈递增趋势,但并非与空气流速成简单的线性关系,以曝气量9m~3/h为拐点,增加趋势趋于缓慢;无填料时,氧转移效率呈现先降低,然后以曝气量9m~3/h为拐点略有升高后再次降低的趋势,加入碎石填料后,曝气器A、B的氧转移效率随孔口空气流速的增大分别以曝气量6m~3/h、9m~3/h为顶点先升高后降低。在0.75~1.25(水深1.5~2.5m)范围内,随着深宽比增加,氧总转移系数递减,而充氧能力和氧转移效率逐渐增大。在4.0~25.2°C范围内,随着水温增加,水中溶解氧的饱和值不断降低,氧总转移系数逐渐增大;以水温12°C为顶点,充氧能力和氧转移效率都随水温升高先增大后减小。 此外,碎石填料具有阻挡和剪切、破碎气泡的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曝气设备的充氧性能。考察孔口气速对曝气设备充氧性能影响时试验数据显示,有碎石填料时曝气器A、B的充氧能力No相对于无填料时的增幅分别为71.8%~165.2%43.2%~168.6%,氧转移效率E相对增幅分别为73.0%~166.6%、44.1%~169.5%;研宄深宽比对曝气设备充氧性能影响时试验表明,有碎石填料时曝气器A、B的No值相对于无填料时的增幅分别为150.5%~177.9%、162.5%~208.5%,E值相对增幅分别为151.1%~177.8%、162.3%~207.0%。 由试验得到该曝气设备运行条件的最佳参数:在曝气量9m~3/h,深宽比1.25(水深2.5m),水温11~13°C条件下,选择曝气器B进行曝气充氧,能得到较高的氧总转移系数、充氧能力和氧转移效率。 【关键词】:碎石填料 深宽比 氧总转移系数 氧转移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研究背景12-15
  • 1.2 曝气与曝气方式15-16
  • 1.3 曝气充氧原理16-22
  • 1.3.1 传质理论的基本概念17
  • 1.3.2 传质理论的理论模型17-19
  • 1.3.3 菲克(Fick)定律19-20
  • 1.3.4 氧总转移系数KL20-22
  • 1.4 填料概述22-25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25-26
  • 1.5.1 研究目的25
  • 1.5.2 研究内容25-26
  • 第二章 试验设备及方法26-32
  • 2.1 试验装置26-27
  • 2.2 试验方法27-29
  • 2.2.1 试验的启动方法27-28
  • 2.2.2 溶解氧的测定方法28-29
  • 2.2.3 试验步骤29
  • 2.3 指标计算29-31
  • 2.4 试验运行31-32
  • 第三章 无填料条件下充氧性能的试验研究32-44
  • 3.1 孔口分布及空气流速对充氧性能的影响32-36
  • 3.1.1 曝气量对空气在水中停留时间的影响32-33
  • 3.1.2 空气流速对氧总转移系数K_(La(20))的影响33-35
  • 3.1.3 空气流速对充氧能力N_0的影响35
  • 3.1.4 空气流速对氧转移效率E的影响35-36
  • 3.2 孔口分布及深宽比对充氧性能的影响36-42
  • 3.2.1 深宽比对空气在水中停留时间的影响37-38
  • 3.2.2 深宽比对氧总转移系数K_(La(20))的影响38-39
  • 3.2.3 深宽比对充氧能力N_0的影响39-40
  • 3.2.4 深宽比对氧转移效率E的影响40-42
  • 3.3 本章小结42-44
  • 第四章 有填料条件下充氧性能的试验研究44-62
  • 4.1 孔口分布及空气流速对充氧性能的影响44-50
  • 4.2 孔口分布及深宽比对充氧性能的影响50-55
  • 4.3 温度对充氧性能的影响55-59
  • 4.4 本章小结59-62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62-64
  • 5.1 结论62-63
  • 5.2 建议63-64
  • 参考文献64-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8-70
  • 致谢7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填料的研究进展    韩磊;严群;赖兰萍;封丹;李健昌;罗仙平;

生活污水土地处理技术    封丹;严群;李健昌;赖兰萍;韩磊;黄俊文;罗仙平;

四种填料充氧性能试验研究    赵立军;马放;路青海;

污水土地处理存在的主要缺点及其解决方法    林克明;奉均衡;朱南文;

曝气充氧中氧总传质系数的探讨    赵静野;郑晓萌;高军;

污水土地处理技术与污水资源化    何江涛,钟佐燊,汤鸣皋,陈鸿汉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陈浩,苏杭,李庆,文利柏,陈长水,张晶,余桂莲

均匀受限曝气机理及清水充氧试验研究    王鹤立,王绍文,吕炳南

压力对加压生物反应器氧转移的影响    曹敬华,明欲晓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任凤莲,周平,吴南

生活污水土地处理技术    封丹;严群;李健昌;赖兰萍;韩磊;黄俊文;罗仙平;

污水处理用高发泡E/VAC悬浮填料的研制与应用    刘宇航;陆晓中;胡翔;赵明;孙晓民;

厌氧-复合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    蒯圣龙;尹程;

一株氨氮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    杨代金;张穗;王玉军;温广月;

砂滤池系统处理北方农村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王艳芹;袁长波;边文范;姚利;李国生;张昌爱;刘英;

好氧颗粒污泥吸附孔雀绿研究    詹婧;孙庆业;石先阳;

Cu~(2+)与解偶联剂协同作用污泥减量化    石先阳;凌晨慧;鲍婷;谢继峰;周芬;盛雅琪;

荧光法与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的对比试验    孙力

EDTA滴定法测定水中钙镁总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汪海波

人工神经网络光度法同时测定水中Fe(II)、Fe(III)    郭小慧,孙静月,赵中一

Multi N/C 2100S总有机碳水质分析仪校准方法的建立    王琳;孙国鼐;

风能应用于河湖提水曝气和水力循环的探讨    尹炜;雷阿林;李德旺;尹澄清;Tom Conlon;

用白腐真菌-泥炭净化处理DDNP废水的研究    王惠娥;孙继林;颜事龙;张学才;

膜生物反应器的脱氮性能    邓春华;李方;李俊;奚旦立;

纳滤处理含镍、铜和锌废水的试验研究    薛莉娉;张显球;杜明霞;

采用MPE延缓MBR工艺中膜污染的研究    刘志阳;赵英;顾平;

膜法富氧曝气提高生物反应器效能    周小玲;孙余凭;

纳滤膜在饮用水生产中的应用    胡锦英;张阳;王浩然;韩璐;易小祺;

MBR处理偶氮染料废水的启动特性研究    陈桂娥;李啸寰;许振良;

不同处理能力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比较    黄龙;韩春元;田娟;刘杰;

淀山湖氮磷营养物与浮游藻类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    程曦

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    陆谢娟

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    刘绍根

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    王宏

超高效螺旋式厌氧反应器三相流动特性的研究    陈小光

高效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的研究    胡安辉

高磷铁矿生物降磷反应器的制作及性能研究    皮科武

离心式微流控法快速分析环境污染物的研究    席永清

铁矿石催化过氧化氢—过硫酸钠去除地下水中三氯乙烯的研究    黄伟英

处理焦化废水微氧EGSB反应器启动和运行特性研究    耿炤宇

阳离子淀粉/壳聚糖交联共混絮凝剂(CATCS)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游力军

养分管理措施对丹江口库区橘园氮磷行为特征的影响    毕磊

动物废弃物培养蕹菜、蝇蛆的研究    贝亦江

双能场/生物法降解废水中苯酚的研究    陈静颖

泥布湾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方案研究    马杨

浊点萃取光度法测定铬及萃取剂回收方法研究    金洪洙

环境水中二甲胺和二乙胺分析方法的研究    马兴华

一种新型厌氧化反应器的研制与启动试验研究    孙延格

抗铅联合苯酚降解多功能菌的构建    彭冉

基于Grails+Spring+Hibernate框架的水体溶解氧检测分析设计    李梦飞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填料的研究进展    韩磊;严群;赖兰萍;封丹;李健昌;罗仙平;

曝气生物滤池流态特性研究    凌霄,胡勇有,马骥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研究    刘继凤,王进

污水的土地处理特性分析    李慧,王俊岭

土壤渗滤法工艺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其缓解方案    张之崟;雷中方;

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园林景观水性能测试    王绍春;张维佳;费忠民;

污水土地处理存在的主要缺点及其解决方法    林克明;奉均衡;朱南文;

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光纤化学传感器在线监测水中溶解氧    李伟,陈曦,庄峙厦,孙大海,王小如

曝气充氧中氧总传质系数的探讨    赵静野;郑晓萌;高军;

高性能荧光猝灭式光纤氧传感器    黄俊,张建标,姜德生,王立新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湿地治污系统在洞庭湖区的应用研究    胡茂永

毛管逆滤渗污水处理系统原理研究及其室内实验验证    于颖多

高负荷地下土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初步研究    谢兴华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中填料性能的研究    刘晓旭

曝气器的最优孔径分析    汤利华;孟广耀;

散流式曝气器的计算与安装    王忠诚;

YX-420固定双螺旋曝气器试制成功    周金全;李燕城;

CMD 圆盘型弹性微孔膜曝气器的研究    孙哲,李高奇,李军,王宝贞

硫酸盐漂白木浆污水处理表面曝气氧转移的研究    曾振声,吴金宋

BE—Ⅰ型喷咀式混合曝气器    

射流式浮球阀曝气器的研究    张维佳,王宝贞

曝气装置选用多目标专家系统    蔡美俊,姚重华

组合生化池曝气器坏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杨诗斌

固定螺旋曝气器设计的体会点滴    京堂;

两种不同类型曝气器在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    高东升;张廷春;何树忠;

曝气器的孔隙运动——弹跳孔、工字组合孔    邢旭明;

污水处理用表面曝气机的节能效果与应用分析    张鑫珩;王颖;吴天福;

赴俄考察见闻    张(王荣);

关于鼓风曝气系统设计与运行中节能问题的探讨    陈平;王勇军;

超微孔曝气器的特性和设计应用    郭珍珍;侯立安;

高原地区污水处理厂供气量计算探讨    崔健;

新型生物膜法废水处理中的曝气充氧设备    马黎军;

生物处理中曝气系统的选择与设计    叶善园;

浮筒式射流曝气机研制报告    黄卫东;冯生华;

罗非鱼苗种长途运输    王树军 王东明

开春鱼种安全运输    王笃兰

春季鱼种安全运输    

文峰环保公司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  高杰

我国倒伞型曝气装置动力效率提高75%     张成华

广州新洲环保工业园水质净化厂    

活鱼运输方法种种    张卫 苏南

淡水白鲳越冬苗种长途运输    福建省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蔡葆青

活鱼运输的各种包装方法    张卫 苏南

肺气肿者如何避免“缺养”    董卫国

大庆油田聚合物溶液粘度控制因素研究    冯世德

水源水库沉积物多相界面污染物迁移转化与污染控制研究    柴蓓蓓

扬水曝气水源水质改善技术研究    丛海兵

氧化沟污水厂关键设备及技术研究    王淦

氧化沟工艺污水处理厂优化与综合评价研究    陈立爱

微孔曝气最优气泡群理论及其在复氧工程中的应用    李尔

微污染水源扬水曝气强化原位生物脱氮特性与试验研究    魏巍

PEG-NOx体系催化氧化废电路板提铜、锡及其机理研究    杨明

高磷铁矿生物降磷反应器的制作及性能研究    皮科武

悬挂链移动曝气工作机理与数值模拟研究    杨非

污水土地生物过滤处理系统充氧试验研究    苏艳芝

聚磷腈类膜材料透气性能及水体充氧性能的研究    严咪咪

扬州市城区典型水体溶解氧分布特性及充氧技术研究    苏春雅

自吸涡旋曝气的研究    黄晓辉

温度分层及水深对扬水曝气器流场影响的CFD模拟    王进行

高效集成生物反应器(HCR)的开发研究    徐翠

城市污水处理厂表曝与鼓风曝气系统能耗比较研究    杨盼

微污染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    缪晶广

新型滴滤式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同步污水处理及产能研究    曹新

扬水曝气技术改善汾河水库水源水质的应用研究    李建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