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机理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3:47:41
热度: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机理研究【摘要】: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对农村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地制宜的研究开发适合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的新技术与新工艺是解决农村水污

【摘要】: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对农村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地制宜的研究开发适合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的新技术与新工艺是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基于上海市科委2007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崇明生态岛建设科技专项“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的应用与示范”(编号:07dz12408),在崇明生态岛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区国家级生态村-前卫村内调查了农村分散式污水的水质水量特征,建立了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强化生态浮床组合工艺处理设施及相应微生物研究的小试装置,研究了复合型生物净化槽的启动过程及其对农村分散式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和机理,比较了强化生态浮床与普通浮床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提出了强化生态浮床的强化依据及其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和机理,然后对复合型生物净化槽优势菌株进行了条件优化性能测定及鉴定,对强化生态浮床系统微生物生态学特征与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对组合工艺的总处理效果及其经济技术适用性作了相关的分析。 崇明岛农村地区人均用水量约为95L/d,收集量只有用水量的40-45%,可收集的人均生活污水量约为40L/d。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强化生态浮床组合工艺位于崇明岛前卫村,整个工艺依次包括化粪池、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和强化生态浮床。采用了好氧活性污泥预挂膜的方式对复合型生物净化槽进行微生物膜的培养与驯化,在流量为0.5m3/d、平均水温为25.7℃的条件下约10d便可培养成功。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COD的去除效果明显,平均去除率夏季69.29%、秋季60.22%、冬季45.82%、春季59.45%,从沿程变化规律来看,第一格净化槽去除贡献率最大,整体上呈现出第一格、第二格及第三格净化槽去除贡献率的比值为5:3:2的趋势;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氮的去除率不理想,但由于进水中氮的浓度较高,在低去除率的情况下仍旧保持了较高的氮去除量,第二格净化槽去除贡献率最大,整体上呈现出去除贡献率的比值为3:5:2的趋势;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磷的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夏季37.74%、秋季33.58%、冬季28.95%、春季32.36%,第一格、第二格净化槽去除贡献率较大,整体上呈现出去除贡献率的比值为4:4:2的趋势。 在强化生态浮床中种植不同的浮床植物来实现全年不同季节植物的衔接作用,并在水生植物间利用纤维填料附着微生物膜,强化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了微生物的浓度和数量,其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效率明显优于普通浮床。第一阶段以茭白为浮床植物,对COD、NH4+-N、TP及SS平均去除率,普通浮床的分别为37.33%、74.54%、45.95%和50.99%,而强化生态浮床的分别为51.11%、79.32%、64.14%和82.15%;为实现全年不同季节上植物的衔接作用,第二阶段低温下选择喜寒植物水芹菜及第三阶段中温下选择喜暖植物睡莲作为浮床植物,结果表明强化生态浮床对污染物质均保持着较好的去除效果。对污染物质在强化生态浮床内沿程变化的研究表明污染物变化规律各有差异,COD、TN、NH4+-N及TP的浓度沿程逐渐降低的,COD和TP第一段去除贡献率最高,TN第三段去除贡献率最高;NH4+-N则不同季节有所差别,对于寒季而言,第二段去除贡献率最高,暖季则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去除贡献率均较高;SS的浓度沿程变化为先降低、再增加、最后降低,第一段去除贡献率最大;NO3--N及NO2--N的浓度沿程变化为先增加后降低,其中NO3--N的第三段去除量最大,NO2--N的第四段去除量最大。 通过以培养基为单位进行初筛和脱氮除磷实验的复筛,得到了三株优势菌株:编号A-1、B-5及C-2,并在各自的最佳条件下进行了优化性能测定表明各菌株单独脱氮除磷的效果均不理想。将三种菌株按照1:1:1的比例复合4d对TN的去除率达到了87.4%,7d对TP的去除率达到了57.9%,脱氮除磷效果明显;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了复合菌株的最佳环境条件并在该条件下进行了模拟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的性能测定,结果为14d中TN去除率达到了97%,TP去除率为63%,去除效果理想。运用离子色谱法和营养液培养法综合分析菌株脱氮除磷后的产物组成,再采用革兰氏染色法对菌株进行初步判定,然后从基因的角度进行鉴定,建立了三种菌株的系统树,运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分析了三种菌株的基因序列,对菌株的理化指标分析表明:菌株A-1的理化指标符合奇异变形杆菌的特征,菌株B-5的理化指标符合门多萨假单胞菌的特征,菌株C-2的理化指标符合枯草杆菌的特征。对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与奇异变形杆菌同源性达到99%,与门多萨假单胞菌同源性达到98%,与枯草杆菌同源性达到98%。 在强化生态浮床中,纤维填料酶活性、细菌数量及微生物量基本上是从前到后沿程依次降低的,都是以夏季7月份最高,其它三个季节无明显差异规律。蛋白酶、脲酶和脱氢酶活性上层纤维填料低于下层的,磷酸酶活性则是上层高于下层的,上层的细菌总数和下层的没有明显差异规律,微生物碳、氮均呈现出上层明显低于下层的,微生物磷则是上层高于下层。从沿程各段变化来看,蛋白酶和脲酶活性的沿程各段变化与TN的去除贡献率负相关性较差;磷酸酶活性的沿程各段变化与TP去除贡献率、脱氢酶活性的沿程各段变化与COD的去除贡献率均正相关性显著;从整体上来看,各个季节蛋白酶、磷酸酶活性分别与TN、TP总去除率正相关性显著;脲酶、脱氢酶活性分别与TN、COD总去除率相关性较差。纤维填料上细菌的数量与污染物去除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无论是酶活性、细菌数量还是微生物量,都是强化生态浮床中不同季节的植物、纤维填料及微生物等各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直接将一种参数与不同季节沿程各阶段污染物去除贡献率及污染物总去除率之间建立线性关系似乎过于简单。 总的来说CBPT-EEFR组合工艺对COD、TN、NH4+-N及TP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全年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9.59%、61.06%、72.14%和77.14%,出水NO3--N、NO2--N、PO43--P和SS浓度全年平均值分别为1.533mg/L、0.442mg/L、0.36mg/L和27.3mg/L,其中出水COD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的要求,TN及TP出水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B标准的要求,NH4+-N及SS出水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二级标准的要求。通过对CBPT-EEFR组合工艺进行经济技术适用性分析发现,组合工艺基本处于零运行费用的状态,且具有出水水质好、不易堵塞、管理维护方便等优点,符合现阶段农村的经济技术发展现状,是一种生态的适用的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便于在农村地区普及推广。 【关键词】:复合型生物净化槽 强化生态浮床 农村分散式污水 脱氮除磷 优势菌株 酶活性 适用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7
  • 第1章 绪论17-39
  • 1.1 农村分散式污水污染现状17-18
  • 1.1.1 引言17
  • 1.1.2 农村分散式污水的来源17-18
  • 1.1.3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的重要性18
  • 1.2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18-24
  • 1.2.1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的思路18-20
  • 1.2.2 国内外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20-21
  • 1.2.3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分类21-24
  • 1.3 生物净化槽技术研究进展及机理概述24-28
  • 1.3.1 生物净化槽技术研究进展24-25
  • 1.3.2 生物净化槽有机物去除机理25
  • 1.3.3 生物净化槽氮去除机理25-27
  • 1.3.4 生物净化槽磷去除机理27
  • 1.3.5 影响生物净化槽处理效果的因素27
  • 1.3.6 生物净化槽有机物及氮磷去除机理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27-28
  • 1.4 生态浮床技术研究进展及机理概述28-33
  • 1.4.1 生态浮床技术研究进展28-29
  • 1.4.2 生态浮床有机物去除机理29
  • 1.4.3 生态浮床氮去除机理29-30
  • 1.4.4 生态浮床磷去除机理30-32
  • 1.4.5 影响生态浮床处理效果的因素32
  • 1.4.6 生态浮床氮磷去除机理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32-33
  • 参考文献33-39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试验方法39-51
  • 2.1 课题背景、来源及意义39-40
  • 2.2 研究内容40-41
  • 2.3 示范区概况41-42
  • 2.4 前卫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特征前期调研42-44
  • 2.4.1 调研的目的和方法42
  • 2.4.2 生活污水排放方式、规律和强度42-43
  • 2.4.3 卫生洁具使用现状43
  • 2.4.4 人均用水量和人均排水量43
  • 2.4.5 污水处理方式和现状43-44
  • 2.5 CBPT-EEFR组合工艺的设计与建造44-48
  • 2.5.1 CBPT-EEFR组合工艺概况44
  • 2.5.2 工艺选择44-45
  • 2.5.3 各单元主要功能和设计参数45-47
  • 2.5.4 CBPT-EEFR组合工艺的建造与运行47-48
  • 2.6 试验测试分析方法48
  • 2.7 农村分散式污水水质(化粪池出水)特征48-50
  • 2.7.1 化粪池出水有机物和总磷浓度变化48-49
  • 2.7.2 化粪池出水总氮和氨氮浓度变化49
  • 2.7.3 化粪池出水水温和pH变化49-50
  • 参考文献50-51
  • 第3章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工艺运行效果研究51-66
  • 3.1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的启动51-55
  • 3.1.1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生物膜的培养与驯化51-53
  • 3.1.2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生物膜的培养期间污染物变化53-55
  • 3.2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55-59
  • 3.2.1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研究55-57
  • 3.2.2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氮去除效果研究57-58
  • 3.2.3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磷去除效果研究58-59
  • 3.3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中污染物的沿程变化特性研究59-64
  • 3.3.1 有机物在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内的沿程变化规律59-61
  • 3.3.2 总氮在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内的沿程变化规律61-62
  • 3.3.3 总磷在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内的沿程变化规律62-64
  • 3.4 小结64-65
  • 参考文献65-66
  • 第4章 强化生态浮床工艺运行效果研究66-91
  • 4.1 强化生态浮床的构建与运行66-68
  • 4.1.1 强化生态浮床的强化依据66
  • 4.1.2 强化生态浮床的构建66-67
  • 4.1.3 强化生态浮床的植物选择67
  • 4.1.4 强化生态浮床的运行67-68
  • 4.2 强化生态浮床与普通浮床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对比研究68-72
  • 4.2.1 强化生态浮床与普通浮床对有机物去除效果对比研究68-69
  • 4.2.2 强化生态浮床与普通浮床对氨氮去除效果对比研究69-70
  • 4.2.3 强化生态浮床与普通浮床对总氮去除效果对比研究70
  • 4.2.4 强化生态浮床与普通浮床对磷去除效果对比研究70-71
  • 4.2.5 强化生态浮床与普通浮床对悬浮物去除效果对比研究71-72
  • 4.3 强化生态浮床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72-81
  • 4.3.1 强化生态浮床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研究73-74
  • 4.3.2 强化生态浮床对总氮去除效果研究74-75
  • 4.3.3 强化生态浮床对氨氮去除效果研究75-76
  • 4.3.4 强化生态浮床对硝态氮及亚硝态氮去除效果研究76-78
  • 4.3.5 强化生态浮床对总磷去除效果研究78-79
  • 4.3.6 强化生态浮床对正磷酸盐去除效果研究79-80
  • 4.3.7 强化生态浮床对悬浮物去除效果研究80-81
  • 4.4 强化生态浮床中污染物的沿程变化特性研究81-87
  • 4.4.1 有机物在强化生态浮床床体中的沿程变化规律81-82
  • 4.4.2 总氮在强化生态浮床床体中的沿程变化规律82-83
  • 4.4.3 氨氮在强化生态浮床床体中的沿程变化规律83-84
  • 4.4.4 硝态氮在强化生态浮床床体中的沿程变化规律84-85
  • 4.4.5 亚硝态氮在强化生态浮床床体中的沿程变化规律85-86
  • 4.4.6 总磷在强化生态浮床床体中的沿程变化规律86
  • 4.4.7 悬浮物在强化生态浮床床体中的沿程变化规律86-87
  • 4.5 小结87-89
  • 参考文献89-91
  • 第5章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优势菌株条件优化性能研究及其鉴定91-118
  • 5.1 实验试剂与设备91-92
  • 5.2 菌株的富集培养与纯化筛选92-97
  • 5.2.1 选择性培养基的配制92-93
  • 5.2.2 菌株的富集培养及纯化初筛93-94
  • 5.2.3 本节实验结果与分析94-97
  • 5.3 菌株的复筛及条件优化性能测定97-103
  • 5.3.1 优势培养基的配制97-98
  • 5.3.2 菌株的复筛98-99
  • 5.3.3 优势菌株最佳生长条件的确定99-101
  • 5.3.4 优势菌株在最佳条件下脱氮除磷性能测定101-103
  • 5.4 优势菌株的复合优化研究103-106
  • 5.4.1 优势菌株的复合优化103
  • 5.4.2 复合菌株D-X脱氮除磷的条件优化103-105
  • 5.4.3 复合菌株D-X的性能测定105-106
  • 5.5 优势菌株脱氮除磷的产物分析及鉴定106-114
  • 5.5.1 优势菌株脱氮除磷的产物分析106-109
  • 5.5.2 菌株的鉴定109-114
  • 5.6 小结114-116
  • 参考文献116-118
  • 第6章 强化生态浮床系统微生物生态学特征与功能分析研究118-140
  • 6.1 纤维填料采样及测定方法119-122
  • 6.1.1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采样及酶活性的测定方法119-120
  • 6.1.2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采样及微生物细菌数量的测定方法120-121
  • 6.1.3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采样及微生物碳、氮及磷的测定方法121-122
  • 6.2 强化生态浮床系统中酶的季节和沿程变化特征122-128
  • 6.2.1 强化生态浮床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变化及与氮去除相关性分析122-124
  • 6.2.2 强化生态浮床磷酸酶活性变化与磷去除相关性分析124-126
  • 6.2.3 强化生态浮床脱氢酶活性变化与有机物去除相关性分析126-128
  • 6.3 强化生态浮床系统中细菌数量及与污染物去除关系128-130
  • 6.3.1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上细菌的数量及分布128-129
  • 6.3.2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上细菌总数与污染物去除关系129-130
  • 6.4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微生物碳、氮及磷变化特征130-135
  • 6.4.1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微生物碳变化特征130-131
  • 6.4.2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微生物氮变化特征131-133
  • 6.4.3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微生物磷变化特征133-134
  • 6.4.4 强化生态浮床纤维填料表面生物膜形态观察134-135
  • 6.5 小结135-137
  • 参考文献137-140
  • 第7章 CBPT-EEFR组合工艺总处理效果及其适用性分析140-148
  • 7.1 CBPT-EEFR组合工艺总处理效果140-144
  • 7.1.1 有机物去除效果140-141
  • 7.1.2 氮去除效果141-143
  • 7.1.3 磷及悬浮物去除效果143-144
  • 7.2 CBPT-EEFR组合工艺的适用性分析144-146
  • 7.2.1 CBPT-EEFR组合工艺处理设施工程概算144-145
  • 7.2.2 CBPT-EEFR组合工艺运行费用145-146
  • 7.2.3 CBPT-EEFR组合工艺的经济技术适用性分析146
  • 7.3 小结146-147
  • 参考文献147-148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148-154
  • 8.1 结论148-153
  • 8.2 建议153-154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54-155
  • 致谢155-156
  • 附录Ⅰ 符号说明156-157
  • 附录Ⅱ 菌株基因全序列157-15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    应俊辉;

利用生物浮床技术进行水体修复研究与示范    井艳文,胡秀琳,许志兰,刘虎城

无动力式生物净化槽装置的技术分析    苏利茂;赵雪莲;黄英;

快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对城市生活污水中N、P去除的优化研究    孙静,郭伟,李小宁,孙贻超,邓小文

湖北省农村地区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李兆华;黄薇;李长安;

小型污水处理装置的应用与发展    许劲

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初探    白永刚,吴浩汀

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机制及其模型化    于涛;吴振斌;徐栋;詹德昊;

农村污水治理的方法分析    刘家卓;

滇池流域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系统设计    刘超翔,胡洪营,黄霞,施汉昌,钱易

高效藻类塘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氮磷去除机理及工艺研究    何少林

强化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及作用机理研究    付融冰

SBR处理村镇小区低浓度生活污水的研究    李小军

山东省大白菜黑腐病病原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解永梅;张成玲;赵永强;张薇;张广民;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性质的通径分析    黄书涛;

不同水肥条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朱同彬;诸葛玉平;刘少军;娄燕宏;

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    吴焕涛;魏珉;杨凤娟;王秀峰;

山东主要土类的解磷细菌及其与供磷特性的相关分析    王健;刘波;陈文;孟庆华;刘继永;

转基因番茄栽培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郭文文;诸葛玉平;李建勇;宗晓庆;娄燕宏;

控释掺混肥对大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张自坤;刘世琦;齐建建;刘素慧;张民;

钾肥对黄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李华;贺洪军;高凤菊;王友平;

多抗霉素对植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陶宁;龚道新;杨友才;符方平;

应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    方玲玲;周元祥;

玉米-线辣椒套作系统中土壤养分与土壤生物因子的关系    徐强;谢宝英;

非洲菊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与生物性状的影响    马海燕;徐瑾;孙霞;朱翠英;郑成淑;

昆明市云龙水库水源地农业的生态环境效应    刘扬;高成广;

四种填料对模拟原位修复太湖水的生化效果研究    王红专;俞晟;林健;史乐;陈艳艳;刘景明;

EGSB工艺在啤酒废水处理改造中的应用    边伟伟;王国懿;王晶日;张华;

粤北大宝山铅锌矿区土壤—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植物体系的微生物特征研究    秦建桥;罗育池;阮文刚;刘源锋;

世博园白莲泾生态浮床的构建及生态效应    何国富;刘伟;陈超;

SBR短程硝化影响因素研究    韩晋英;傅金祥;许岩岩;齐建华;

EGSB反应器中毒后快速恢复活性    黄益平;夏伟;邹鑫;刘毅;徐景富;刘爽;

经济植物浮床-自然生态沟处理工厂化甲鱼养殖废水的应用研究    向坤;郑荣进;陈重军;张蕊;朱松明;

连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酚酸的累积及其化感效应    王延平

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    焦婷

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江山

海洋优势菌种附着腐蚀Fe_3Al及其复合材料界面与机理研究    常雪婷

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    陆谢娟

酒明串珠菌不对称合成手性醇及其反Prelog脱氢酶的酶学特性研究    孟凡涛

污水生化处理的智能建模与优化控制策略应用研究    杨红

两种典型盐生植物耐盐机理及应用耐盐植物改良盐渍土研究    李瑞利

高效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富集培养物的研究    胡安辉

常温下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研究    袁志宇

丹江口库区代表性水源地农村水污染控制措施的研究    王华玲

不同结构氧化锰矿物氧化硫化物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    李倩

施用工程菌和草木灰对污染土壤Cd形态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朱小娇

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    柴彦君

鄂南棕红壤区施用石灰对桃园土壤和树体营养的效应研究    蔡东

斑点叉尾鮰消化道益生菌的筛选与应用研究    丁伯文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乐丽鑫

植物浮床对精养池塘水质及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效应    赵巧玲

黄鳝肠道菌群的初步分析和益生菌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贺中华

黄颡鱼肠道益生菌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    孟小亮

大型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    雷泽湘;谢贻发;徐德兰;刘正文;

利用人工基质无土栽培经济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    刘淑媛,任久长,由文辉

利用生物浮床技术进行水体修复研究与示范    井艳文,胡秀琳,许志兰,刘虎城

一种新型水处理方法——SBR法    任立斌

珠海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划    卓慕宁,吴志峰,王继增,万洪富

快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对城市生活污水中N、P去除的优化研究    孙静,郭伟,李小宁,孙贻超,邓小文

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与控制    夏立忠,杨林章

富营养浅水湖泊的退化与生态恢复    邱东茹,吴振斌

南方农村集约化养猪场污染及其防治    朱文转,李传红

人工湿地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应用    许春华,周琪,宋乐平

低温条件下悬浮填料生物膜法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代琳琳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子生态学初步研究    董亮

浅谈污水处理的分散式再生利用模式    蓝伟华;

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展望    路洪涛;袁宏林;简震;王磊波;

分散式配置与集中式配置的对抗    EPSG;

智能化分散式处理技术诞生 农村污水处理不再难    

分散式污水再生回用系统优化分析    徐志嫱,黄廷林

分散式小世界优化策略    杨新艳;王晓华;

生物滤床对净化槽处理生活污水水质的影响    王昶;王智成;刘楠;贾青竹;李桂菊;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的适宜技术    杨利伟;黄廷林;周岳溪;王海燕;梁娟;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刘炜;张宝军;丁维华;沈永跃;刘爱萍;程鹏;王晓燕;

进水模式对SBBR性能及氮形态转化的影响    孙赛武;杨朝晖;曾光明;徐峥勇;许朕;曹明;

复合型生物净化槽对农村生活污水净化    徐功娣;张增胜;占达东;李冲;陈季华;

钙对夜间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保护酶活性及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的影响    高晓倩;李天来;

冻结速率对苹果片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晏绍庆;刘宝林;华泽钊;周培根;

肝脏3α-及3β-羟类固醇脫氫酶的研究 Ⅰ 测定酶活性新方法的制訂及其应用于十种哺乳类动物肝脏中酶活性的比較观察    李亮;顾天爵;李銘成;張檉;陈科文;

分散式制冷系统在冷藏链的应用    顾建中;

合浦珠母贝珍珠囊形成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林静瑜;谢莉萍;

供应链库存管理的EOQ技术    张仕彬;黄文杰;

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环氧化物水解酶PchEHA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张琳丰;李念;张义正;冯红;

耐热植酸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陈旭;左建军;叶慧;颜惜玲;董泽敏;冯定远;

变频空调用节流元件剖析    赵可可;吴尚杰;邓永林;

浪潮:从分散式向一站式服务转型    本报记者 罗晶晶

欧盟新药分散式审查程序明年生效    胡凯;丁鼎乐

昆明分散式再生水利用每天9.2万方    通讯员 陆佳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魏新让

加强节能型新技术的适用性    李婷

四川“三电合一”突出适用性    杨祥禄;陈彦;李华

对电子类安防产品适用性问题的探讨    广州市铁将军防盗设备有限公司 谢梅林

以需求为导向 提高人才培养适用性    王乾 通讯员 张秀霞

从应用层着手    蓝心

从“分散式”转向“现代化”    本报记者 郑莉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机理研究    张增胜

DCS在回路仿真系统的研究及开发    苟小龙

植物浮床改善城市污染水体水质的试验研究    李艳蔷

膜生物反应器及电絮凝—过滤技术在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孙磊

临江河回水区富营养化预测及生态浮床治理技术研究    郑剑锋

OKP企业分散式项目计划与调度优化方法研究    王磊

多运动平台协同导航的分散式算法研究    穆华

水培植物净化城市黑臭河水的效果、机理分析及示范工程    赵丰

临江河回水河段富营养化特性、机制及人工浮床控制技术研究    卜发平

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开发及机理研究    冯华军

金融输电权市场的适用性问题研究    韩钟宽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    安艳红

人·行为·环境    郑璐佳

建筑装饰装修及其对结构可靠度的影响    黄艳娇

多元系统理论适用于口译的批评性研究    凌长秀

论接受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    关昕

宽带薪酬适用性影响因素研究    刘莉莉

股权激励适用性研究    任黔斌

论经理股票期权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    周冰

论语法翻译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    罗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