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生物菌剂的构建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生物强化效能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35:03
热度:

生物菌剂的构建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生物强化效能【摘要】:东北地区是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部分企业由于长期环保投入不足和技术落后,已经成为重大的工业污染源。另外,低气温、低水温是

【摘要】: 东北地区是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部分企业由于长期环保投入不足和技术落后,已经成为重大的工业污染源。另外,低气温、低水温是影响东北寒冷地区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启动周期的主要因素。通过生物菌剂的投加,生物强化技术可显著缩短污水生化处理系统的启动周期,改善生化处理系统的运行效果和稳定性。本研究运用微生物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与环境工程学的方法与理论,系统地阐明了生物菌剂构建的原则、生产工艺及评价方法。同时依托工程实践,以优化生物强化工艺设计和实现生物强化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开展了投加生物菌剂的生物强化技术在城市污水生化处理工艺低温快速启动以及石化废水生化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的工程应用研究。 通过对东北三省32家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现状的调查,确定城市污水处理生物菌剂的构建目标主要是实现城市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在低温条件下的快速启动与稳定运行;通过对出水污染物含量比重、有机物COD贡献值和可生物降解性三个方面的分析,确定石化废水中处理生物菌剂构建的目标主要是提高石化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和抵抗水质水量冲击负荷的能力。 基于微生物协同代谢原则、生态位分离原则及微生物的自适应原则,通过反复进行菌株的筛选、重组和驯化,分别针对石化废水特征污染物高效降解菌和城市污水低温快速启动所需冷适应菌进行了生物菌剂的构建。经评价,所构建的生物菌剂安全无毒、经济适用性好,城市污水处理生物菌剂能很快在低温条件下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各项指标的达标;而投加生物菌剂的石化废水处理中试装置在进水水质波动较大(COD=370~910mg/L,NH_4~+-N=10~70mg/L)、水温低于13℃时,出水COD和NH_4~+-N平均浓度分别在80mg/L和8mg/L左右,出水中的有机物种类由未进行生物强化的69种减少到经过强化处理后的32种。 基于生物菌剂在石化废水生化处理系统中的稳定存在及效能发挥,对生物强化系统的工艺及生物接触氧化系统的挂膜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强化体系中固定化生物膜工艺在污染物去除效果和微生物的活性上均优于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及经过生物强化的活性污泥工艺。另外,采取间接挂膜法,即采用投加颗粒状物质活性炭、电气石及酵母粉的方式,对聚氨酯泡沫球形载体进行预挂膜后,再投加生物处理剂的挂膜方法可有效地避免载体的堵塞问题,从而在石化废水进水COD和NH_4~+-N浓度在280~420mg/L和5~25mg/L时,出水COD和NH_4~+-N浓度分别稳定在70mg/L和3mg/L以下。无机颗粒载体和有机颗粒营养物质的投加为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小试及中试试验的基础上,将原有传统活性污泥A/O工艺升级为以聚氨酯泡沫悬浮球为填料的二级A/O接触氧化工艺,并对系统实施了投加生物菌剂的生物强化技术。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强化系统内形成了稳定而多样性丰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生化处理系统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抗冲击负荷能力都显著增强。同时,石化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启动所需时间也缩短了10d左右。 采用投加生物菌剂的生物强化技术,在水温低于15°C的条件下,成功解决了黑龙江省3个不同工艺类型城市污水生化处理系统的低温快速启动问题,在系统启动后的12~15d,3个污水厂的出水水质均达到甚至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的标准。工艺成功启动后,3个生化处理系统的出水水质并未随温度变化出现剧烈的波动,不同工艺类型的生物强化系统在低温条件下维持相似的微生物代谢活性。冬季及春季的生化处理系统中约有50%的微生物与系统低温快速启动时期投加的生物强化菌株相似,主要包括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 sp.)、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daceae)、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les)及拟杆菌属(Bacteroides sp.)。生物强化系统中,有36%与变形细菌亚群的β和γ-Proteobacteria相似,有18%与拟杆菌门的Flavobacteria和Sphingobacteria相似,有23%与硝化螺菌目(Nitrospirales)相似,这些菌群始终在系统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代表了生物强化系统的优势菌群结构。同时,为了适应不同的工艺类型及水质水量等环境条件的变化,某些种群的优势度始终呈现动态波动的状态。优势菌的长期存在以及潜在功能菌的出现保证了冬季低温运行期及季节过渡期城市污水的稳定达标排放。 本文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菌剂的构建原则、生产工艺及评价方法、生物强化系统工艺类型的选择和优化以及工艺参数的调控,为生物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借鉴。生物菌剂的应用出色地完成了不同工艺类型城市污水生化处理工艺的低温快速启动和石化废水生化系统的升级改造任务,为污水处理厂节约了大量的调试启动费用和工艺升级改造投资,对于寒冷地区污水处理厂污水的稳定达标排放,尤其是东北地区冰封期的污染物削减意义重大。 【关键词】:生物菌剂 生物强化 低温启动 难降解有机物 微生物群落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7
  • 第1章 绪论17-44
  • 1.1 课题背景17-21
  • 1.2 生物菌剂概述21-30
  • 1.2.1 生物菌剂与生物强化技术21-22
  • 1.2.2 微生物菌剂的来源22-25
  • 1.2.3 生物菌剂的作用机制25-27
  • 1.2.4 微生物菌剂的投加方式27-28
  • 1.2.5 菌剂的生物强化效果及评价28-30
  • 1.3 生物强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30-38
  • 1.3.1 生物强化技术处理工业废水30-31
  • 1.3.2 生物强化技术处理城市污水31-33
  • 1.3.3 低温对污水生物处理的影响33-35
  • 1.3.4 低温生物强化技术35-38
  • 1.4 生物菌剂的开发与应用现状38-40
  • 1.5 问题的提出40-41
  • 1.6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41-44
  • 1.6.1 课题来源41
  •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41-42
  • 1.6.3 研究内容42-44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44-60
  • 2.1 试验装置44-50
  • 2.1.1 小试装置44-45
  • 2.1.2 中试装置45-46
  • 2.1.3 生产性设施46-50
  • 2.2 试验仪器及设备50-52
  • 2.3 试验材料52-55
  • 2.3.1 培养基52-54
  • 2.3.2 实验试剂54-55
  • 2.3.3 聚氨酯泡沫球形填料55
  • 2.4 试验方法55-60
  • 2.4.1 常规理化分析方法55-56
  • 2.4.2 GC-MS 分析方法56
  • 2.4.3 脱氢酶活性的测定方法56
  • 2.4.4 微生物个体及生物膜形态的观察方法56-57
  • 2.4.5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57-60
  • 第3章 生物菌剂的构建及其评价60-84
  • 3.1 引言60
  • 3.2 生物菌剂构建目标及高效菌筛选底物的选择60-67
  • 3.2.1 东北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现状的调查60-64
  • 3.2.2 城市污水处理生物菌剂的构建目标及底物的选择64-65
  • 3.2.3 石化废水处理生物菌剂的构建目标及底物的选择65-67
  • 3.3 生物菌剂的构建原则及方法67-74
  • 3.3.1 基于微生物协同代谢的高效菌筛选67-72
  • 3.3.2 基于生态位分离的生态组合72
  • 3.3.3 自适应驯化72-74
  • 3.4 生物菌剂的构建及生产工艺74-77
  • 3.4.1 城市污水处理生物菌剂的构建74-75
  • 3.4.2 石化废水处理生物菌剂的构建75-76
  • 3.4.3 生物菌剂的生产76-77
  • 3.5 生物菌剂的评价77-83
  • 3.5.1 安全性评价77
  • 3.5.2 有效性评价77-81
  • 3.5.3 经济适用性评价81-83
  • 3.6 本章小结83-84
  • 第4章 生物菌剂在石化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升级改造中的应用84-112
  • 4.1 引言84
  • 4.2 某石化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的确定84-93
  • 4.2.1 某石化废水处理厂概况84
  • 4.2.2 A/O 池运行效果及各廊道净水效率84-89
  • 4.2.3 A/O 生化处理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生态因子分析89-92
  • 4.2.4 石化废水A/O 生化处理系统的工艺缺陷及工艺改进措施92-93
  • 4.3 基于高效菌稳定的石化废水处理工艺选择93-98
  • 4.3.1 生物强化小试 A/O 装置的启动93
  • 4.3.2 工艺的污染物转化效果93-95
  • 4.3.3 生物强化系统的微生物数量及活性95
  • 4.3.4 生物强化系统的稳定性95-98
  • 4.4 基于微生物生态法的生物强化系统挂膜方法研究98-101
  • 4.4.1 直接挂膜法98-100
  • 4.4.2 间接挂膜法100-101
  • 4.5 生物强化技术在石化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升级改造中的应用101-110
  • 4.5.1 生化系统升级方案101-102
  • 4.5.2 生物强化过程中的运行参数调控102-104
  • 4.5.3 升级改造过程及工艺运行效果104-106
  • 4.5.4 冲击负荷实验106-108
  • 4.5.5 各廊道的污染物去除情况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108-109
  • 4.5.6 生物强化技术应用于石化废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的策略109-110
  • 4.6 经济及环境效益分析110-111
  • 4.6.1 经济效益110-111
  • 4.6.2 环境效益111
  • 4.7 本章小结111-112
  • 第5章 城市污水厂的低温快速启动及生物强化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112-135
  • 5.1 引言112
  • 5.2 生物菌剂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温快速启动的应用112-116
  • 5.2.1 低温快速启动程序112-113
  • 5.2.2 低温生物强化处理系统的启动效果113-115
  • 5.2.3 生物强化生化处理系统的长期运行效果115-116
  • 5.3 生物强化城市污水生化处理系统的微生物活性116-120
  • 5.3.1 活性污泥样品的采集117
  • 5.3.2 微生物活性及代谢多样性分析117-120
  • 5.4 冬季及春季运行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120-127
  • 5.4.1 冬季及春季运行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120-123
  • 5.4.2 冬季及春季运行期的微生物群落组成123-127
  • 5.5 低温生物强化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解析127-131
  • 5.6 城市污水生化处理工艺低温快速启动策略131-132
  • 5.6.1 低温应对措施131
  • 5.6.2 高效絮凝菌对污泥性能的改善131
  • 5.6.3 贫营养131-132
  • 5.6.4 水量不足132
  • 5.6.5 水质分析132
  • 5.6.6 泡沫问题132
  • 5.6.7 人工为主、自控为辅的运行方式132
  • 5.7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分析132-134
  • 5.7.1 经济效益133
  • 5.7.2 环境效益133-134
  • 5.8 本章小结134-135
  • 结论135-137
  • 参考文献137-152
  • 附录152-1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165-169
  • 致谢169-170
  • 个人简历17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低温贫营养原位生物投菌技术脱氮特性研究    魏巍;黄廷林;李娜;

试论重油制气过程中生物强化技术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侯飞飞;

几种填料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中的应用特性及工艺改良研究    蔡笠

高效油脂降解菌剂构建与效果研究    刘国防

A/O法处理城市污水中有机物迁移转化的研究(Ⅱ)    薛连海,李磊

松花江流域面源污染特征与防治对策    张力;徐志金;滕志坤;

冰封期河流中污染物损耗估算模型    郑秋红;伍永秋;张永光;

运行温度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    吴成强,杨金翠,杨敏,吕文洲

石家庄市桥东污水厂A/O脱氮工艺的调试和优化    韩志胜;刘玉;江雄志;

基于污水厂运行数据的低温生物脱氮强化研究    杨小丽;叶峰;宋海亮;王阿华;

自固定化高效菌种强化处理焦化废水研究    吴立波,王建龙,黄霞,刘恒,钱易

电气石对好氧反硝化菌株反硝化特性的影响    蒋侃;马放;孙铁珩;徐善文;苏俊峰;魏利;

小城镇污水处理实用技术研究    张真真;王龙;姜瑞雪;刘铮;张丽;

处理低温污水耐冷菌生物膜的研究    韩晓云;姜安玺;贲岳;

低温污水生物强化处理技术应用研究    赵立军

基于产絮克隆菌的遗传及产絮特性研究    常玉广

噻磺隆原药的致突变性研究    冯学庆,叶林,王维,朱建华,王安莲,王秋萍,鲍军辉

阿维菌素原药对小鼠致畸性的研究    王静,张静,姜文玲

农药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致突变性研究    刘永霞;李茂进;刘延忠;李岩;谢琳;

1-氯甲基杂氮硅三环对大鼠致畸毒性试验    刘莉莉;邓莹玉;宋向荣;陈晓燕;黄建勋;

烯啶虫胺的致突变性试验    汪希兰;杨光红;潘雪莉;李军;

改性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处理高氨氮废水的研究    李彦锋;赵光辉;马鹏程;周林成;叶正芳;

南美白对虾养殖系统中氨氧化菌多样性研究    马少杰;赵勇;戴习林;潘迎捷;

几种杀生剂的杀菌规律与作用机理探讨    袁晓娟;吕荣湖;

DE氧化沟工艺城市污水处理厂快速启动研究    李继武;唐文浩;

代森锰原药的致突变性试验研究    左派欣;徐颖;姜红;杨卫超;呼亚伟;张俊刚;

A/O-MBR处理生活污水低温启动试验研究    刘慧君;许晓毅;朱跃敏;肖瑞;

新型农用杀菌剂氰菌胺致突变作用研究    李厚勇;颜冬英;戈扬;刘永霞;王蕊;张振铃;

石油污染滨海湿地的微生物修复实验探讨    史凤红;李舫;

五氯酚对好氧颗粒污泥与活性污泥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李光伟;刘和;云娇;陈坚;

污泥超声波预处理过程Ca~(2+)、Mg~(2+)溶出特性研究    王爽;李润东;邢万丽;李彦龙;魏砾宏;

沈阳市创建国家生态市水环境质量指标达标对策研究    曲向荣;

石油污染滨海湿地的微生物修复探讨    史凤红;李舫;

城市污泥在钢铁冶金中的“资源化”利用可行性分析    廖洪强;岳昌盛;余广炜;赵鹏;许晓杰;付建华;

Ti/13X/MCM-41微/介孔光催化材料去除水中双酚A的机理    陶红;蔡孝辉;郝思秋;曾佳思丹;王璐;

多噻烷迟发神经毒性研究    蒋宪瑶;龙曼海;张爱华;吴应宽;罗鹏;邱燕;

污泥热解制取富氢燃气实验及机理研究    熊思江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生物高效降解炼油污水技术研究    秦统福

氨氧化细菌强化倒置反硝化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城市污水中试研究    蒋波

烟草加工废水处理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汪美贞

超声预处理组合技术改善污水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    刘畅

城市污泥特性分析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谭国栋

污泥的粉煤灰调理和污泥陶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岳敏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效应及生物修复研究    李春荣

人工湿地预处理引黄水库水的试验研究    修春海

污泥制备陶粒轻集料及其热动力学特性研究    何必繁

深海盐单胞菌(Halomonas sp.)V3a'产胞外多糖的絮凝作用及机理    邹娟

城市生活污水中低温高效苯酚降解菌的生理生化机制和降解特性的研究    李凤敏

多层生物滤塔净化硫化氢废气研究    张华新

高浓度污泥分区机理及适用组件研制    李明明

M-CASS工艺处理酒精废水实验研究    马永鹏

一株稻瘟病拮抗菌株的筛选、诱变育种及抗菌谱测定    赵玉峰

高原城市生活污水KMTS处理站的启动调试及活性污泥培养研究    黄秋香

云南热泉可培养高温厌氧菌多样性研究    陆月情

污泥膨胀对SBR反应器出水水质影响研究    周影涛

枣庄市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工艺启动调试及生产性试验研究    韩巍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王青;张善锋;

UASB-生物接触氧化-絮凝沉淀法处理皂素废水    张志扬,李江华,贾丽云,谭丁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的一种新型填料——悬浮填料    刘翔,高廷耀

餐饮废水的微生物降解技术初步研究    韩德军;潘丽梅;

普通活性污泥富集好氧氨氧化菌试验    祖波,张代钧,卢培利,张萍,李小鹏

阳离子松香基聚氨酯型施胶剂的合成及应用    刘建付;谢益民;

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的催化机理及应用前景    赵天涛,高静,李伟杰

ABR-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制药废水    郑土章;王诗发;

填料基本特性对留着和成纸强度的影响    唐泽燕,陈港,张宏伟,唐爱民

ABR反应器处理制药废水的启动运行    邱波,郭静,邵敏,李朝辉,李武,姚武松

微污染水源扬水曝气强化原位生物脱氮特性与试验研究    魏巍

管锥形填料生物床特性及应用研究    高俊发

低温污水生物强化处理技术应用研究    赵立军

填料物理化学特性对留着性能的影响    程金兰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特性研究及工艺改良    邱珊

餐厨垃圾快速分解菌的筛选鉴定及优化组合    金建云

重组毕氏酵母发酵过程的代谢—氧传递组合模型    梁捷明

天津市外环河投菌方法的模拟研究    李盈利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填料性能试验研究    纳丽萍

水解—两级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啤酒废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徐绍明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启动及处理效能研究    刘春晓

两级生物接触氧化+MBR组合工艺处理高氨氮废水试验研究    张晓宁

A/O法处理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    薛连海

辽河COD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探讨    常原飞,贾振邦,赵智杰,方志刚,贾玉霞

SBR法处理油田采出水    李哲,刘振华,张俊贞

高温优势菌生物膜法处理采油废水    邹克华,隋峰,曹明伟,张圆,唐运平

SBR+高效菌种处理采油废水    李顺成,刘振华,李哲,张俊贞

表面活性剂降解研究进展    王正武,李干佐,张笑一,朱淮武,廖莉玲,娄安境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迁移转化的研究(甲苯)    薛连海,郭景海,何建中,王建刚

利用EM处理垃圾渗沥液的效果研究    丁雪梅

辽河中下游水污染现状分析    谢琳娜,谢正光,赵峰

辽河流域水资源情势分析    单丽,温树颖,栾天新

防电磁信息泄密宽频带电磁波屏蔽集成复合材料研究    管登高

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及其相关性分析    帖靖玺

染料工业废水生物处理及其强化技术研究    高瑾

壳聚糖强化生物处理的机理研究    秦冰

需氧生物催化填料的开发与特性试验研究    赖震宏

基因工程菌对偶氮染料脱色研究    金玉洁

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在生物修复中的强化作用研究    郑金秀

焦化废水优势菌的分离及其降解性能的试验研究    闫鸿远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CBF)絮凝特性研究    迟熠

生物强化技术在活性污泥处理焦化废水中的实验研究    徐云,聂麦茜,陈剑宁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董志涛;吴金伟;

抗生素废水碱回收与生化处理试验研究    赵立军;舒小琳;陈进富;靳炜;

生物强化法在屠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周秀凤;

生物强化在颗粒活性炭处理微污染水源水中的作用    段蕾;高乃云;隋铭皓;丁驰;

焦化废水融合子生物强化处理试验    魏明宝;邵晨;魏丽芳;李军;

生物强化厌氧/好氧组合工艺处理模拟冰淇淋废水    周秀凤;庞金钊;杨宗政;刘瑶;

中国发展生物强化功能食品的机遇与挑战    何一哲;宁军芬;郭仲民;赵晖;

一体式生物膜反应器生物强化反硝化研究    李俊英;王荣昌;夏四清;

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叶为民,孙风慧

生物强化法处理废水技术研究进展    王毅;

生物强化法处理废水技术研究进展    王毅;

生物强化滨岸湿地系统处理入江溢流污染中试研究    陶明清;张耘;成小峰;

生物强化高铁玉米和小麦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王艳丽;王瑶;李云;

电促生物强化除碳脱氮及电子转移机理研究    徐谦;冯小宴;冯华军;徐特;沈东升;丛燕青;

生物强化SMBR降解溴氨酸的研究    王竞;周集体;宋国军;曲媛媛;吕红;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生物强化玉米铁生物利用率    张明秋;雷激;黄承钰;岳向峰;

温条件下生物强化用于SBR工艺处理苯胺废水研究    山丹;马放;王晨;韩瑜;

新型结构三相流化床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    韦朝海;吴超飞;李平;吴锦华;

论“作物营养功能育种”与“粮食营养安全”    何一哲;

我国生物强化项目获得新进展    钟燕平

隐性饥饿与中国生物强化    范云六

我国将大力推进营养与育种结合    粘新

吃饱了,并不等于“不饿”    钟燕平

大港石化创造绿色发展模式    时报记者 刘桂菊

生物强化污水治理技术“名利双收”    记者 曲照贵 通讯员 刘桂菊

生物强化 有效应对隐性饥饿    邓未末

拉林河流域城市污水将达标排放    徐本强 记者 王大波

城市污水净化的新途径    张晓良

哈工大世界首创变城市污水为取暖制冷新能源    智杰 吴天飞

生物菌剂的构建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生物强化效能    郭静波

鞘氨醇单胞菌降解溴氨酸及强化体系DNA指纹解析    曲媛媛

臭氧—炭砂滤池对滦河水深度处理中试研究    段蕾

河流微污染水体的直接生物强化净化机理与试验研究    田伟君

高效菌降解造纸黑液木质素的特性与机理研究    孙先锋

高效油脂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油脂废水的强化处理研究    秦华明

菌株Dyella ginsengisoli LA-4降解联苯及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李昂

杀菌剂多菌灵高频投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生物修复    王秀国

偶氮染料脱色工程菌的特性及强化作用研究    金若菲

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模拟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刘书宇

糖蜜废水制氢系统的调控及其生物强化    郭子瑞

五氯酚厌氧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在CSTR中的生物强化运行    许隽波

耐盐苯胺降解菌的筛选、降解特性及生物强化研究    魏娜

生物强化反应器净化循环养殖废水的研究    钱伟

疏水性石油烃降解菌强化降解系统的构建及其降解能力研究    赵晴

生物强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溴氨酸废水的研究    邢林林

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在生物修复中的强化作用研究    郑金秀

强化表面活性剂投加体系中蒽降解菌活性的研究    赵磊

根际微生物耦合降解系统对修复蒽污染土壤的强化作用    欧阳科

沼气系统生物强化及相关研究    程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