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含绿色节能燃油添加剂的多元组分混合液相平衡的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11:22
热度:

含绿色节能燃油添加剂的多元组分混合液相平衡的研究【摘要】:近年来,由于发现甲基叔丁基醚污染地下水源并可能含有致癌物,故其应用前景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二异丙基醚辛烷值高、含氧量高、

【摘要】:近年来,由于发现甲基叔丁基醚污染地下水源并可能含有致癌物,故其应用前景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二异丙基醚辛烷值高、含氧量高、雷德蒸气压低,很可能成为甲基叔丁基醚的一种理想替代物。甲缩醛含氧量大、氢碳比高、闪点低,加入柴油中能够提高其十六烷值。目前有关这两种物质相平衡的研究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相平衡数据的测定及其热力学计算模型的建立,是分离过程得以实现和添加剂研究开发的理论基础。为了考查在含水体系中,二异丙基醚、甲缩醛分别和汽油、柴油中主要组分以及其他添加剂组分的互溶性,本研究分别测定了在常压下、298.15K时,三元混合液(水+异丙醇+异辛烷)、(水+甲苯+异辛烷)、(水+甲缩醛+二异丙基醚)、(水+甲缩醛+异辛烷)和四元混合液(水+乙醇+二异丙基醚+异辛烷)、(水+异丙醇+二异丙基醚+异辛烷)、(水+甲基叔丁基醚+二异丙基醚+异辛烷)、(水+甲苯+二异丙基醚+异辛烷)的液液相平衡数据。由此得出,二异丙基醚、甲缩醛分别与汽油、柴油中各组分及其他添加剂组分互溶性良好,且二异丙基醚与水的互溶性明显小于甲基叔丁基醚。 针对本研究所测定的多元组分混合液相平衡的特点,作者分别采用了Modified UNIQUAC和Extended UNIQUAC热力学模型对所测数据进行了推测和关联计算,并对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吻合程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odified UNIQUAC和Extended UNIQUAC模型都能准确地关联实验测得的相平衡数据。 【关键词】:燃油添加剂 二异丙基醚 甲缩醛 液液相平衡 Modified UNIQUAC和Extended UNIQUAC热力学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Q01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6
  • 前言16-38
  • 一、研究背景16-27
  • 1.燃油添加剂的发展历史16-22
  • (1) 汽油添加剂的发展历史16-21
  • (2) 柴油添加剂的发展历史21-22
  • 2.国内外研究现状22-27
  • (1) 汽油添加剂研究现状22-25
  • (2) 柴油添加剂研究现状25-27
  • 二、研究目的27-29
  • 1.汽油添加剂的研究目的27-28
  • 2.柴油添加剂的研究目的28-29
  • 三、研究意义29-30
  • 1.汽油添加剂的研究意义29
  • 2.柴油添加剂的研究意义29-30
  • 四、研究思路30-32
  • 1.汽油添加剂的研究思路30-31
  • 2.柴油添加剂的研究思路31-32
  • 五、研究方法32-34
  • 1.汽油添加剂的研究方法32
  • 2.柴油添加剂的研究方法32-34
  • 参考文献34-38
  • 第一章 汽油添加剂38-64
  • 1.1 汽油的主要成分38-40
  • 1.1.1 汽油的主要成分38
  • 1.1.2 我国汽油的特点38-40
  • 1.1.3 国外对汽油的相关法规40
  • 1.1.4 提高汽油质量的生产技术措施40
  • 1.2 汽油成分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40-44
  • 1.2.1 汽油组成对汽车排放的影响41
  • 1.2.2 对CO、HC和NOx排放的影响41-43
  • 1.2.3 对臭氧形成的影响43-44
  • 1.2.4 对CO_2的影响44
  • 1.3 辛烷值对汽油性能的影响44-48
  • 1.3.1 爆震44-45
  • 1.3.2 辛烷值45-47
  • 1.3.3 辛烷值对汽油性能的影响47-48
  • 1.4 汽油添加剂的作用48-49
  • 1.4.1 预混合燃烧原理48
  • 1.4.2 汽油添加剂的作用48-49
  • 1.5 汽油添加剂的作用机理49-50
  • 1.5.1 爆震产生的原因49
  • 1.5.2 汽油添加剂的作用机理49-50
  • 1.6 汽油添加剂的类型50-57
  • 1.6.1 醚类汽油添加剂50-53
  • 1.6.1.1 甲基叔丁基醚(MTBE)50-51
  • 1.6.1.2 二异丙基醚(DIPE)51-53
  • 1.6.1.3 乙基叔丁基醚(ETBE)和叔戊基甲基醚(TAME)53
  • 1.6.2 醇类汽油添加剂53-55
  • 1.6.2.1 异丙醇/甲醇混合物53-54
  • 1.6.2.2 叔丁醇/甲醇混合物54
  • 1.6.2.3 乙醇54-55
  • 1.6.3 酸酯类汽油添加剂55
  • 1.6.3.1 碳酸二甲酯(DMC)55
  • 1.6.3.2 TKC取代酯55
  • 1.6.3.3 丙二酸二甲酯55
  • 1.6.4 有机金属化合物55-57
  • 1.7 新型汽油添加剂57-60
  • 1.7.1 M19环保燃料添加剂57
  • 1.7.2 HS系列环保添加剂57-58
  • 1.7.3 纳米燃料油添加剂58
  • 1.7.4 “油公”燃油添加剂58
  • 1.7.5 MTN汽油抗爆剂58-59
  • 1.7.6 NY—02直馏汽油抗爆剂59
  • 1.7.7 FE—1汽油辛烷值添加剂59
  • 1.7.8 FA—90Ⅱ抗爆剂59-60
  • 1.7.9 邻甲酚型Mannich碱基化合物60
  • 1.7.10 丙二酸酯60
  • 1.8 汽油添加剂的发展趋势60-62
  • 参考文献62-64
  • 第二章 柴油添加剂64-88
  • 2.1 柴油的主要成分64-66
  • 2.1.1 柴油的主要成分64-65
  • 2.1.2 我国柴油的特点65-66
  • 2.2 柴油主要成分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66-67
  • 2.2.1 废气有害成分及其产生66
  • 2.2.2 硫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66-67
  • 2.2.3 芳烃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67
  • 2.2.4 烯烃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67
  • 2.2.5 十六烷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67
  • 2.3 十六烷值对柴油性能的影响67-69
  • 2.3.1 十六烷值与滞燃期67-68
  • 2.3.2 十六烷值的高低及其影响68
  • 2.3.3 提高十六烷值的方法68-69
  • 2.4 柴油添加剂的作用69
  • 2.5 柴油添加剂的作用机理69-74
  • 2.5.1 柴油机内燃料燃烧过程69-70
  • 2.5.2 “放热”机理和“自由基”机理70-72
  • 2.5.3 “反相胶束微爆”机理72-74
  • 2.6 汽油添加剂的类型74-78
  • 2.6.1 柴油添加剂的基本类型74-75
  • 2.6.2 几类典型的柴油添加剂75-78
  • 2.6.2.1 烷基硝酸酯75-77
  • 2.6.2.2 过氧化物77
  • 2.6.2.3 有机硫化物77-78
  • 2.6.2.4 醚类78
  • 2.6.2.5 二硝基化合物78
  • 2.7 新型柴油添加剂78-84
  • 2.7.1 GEN—49D78
  • 2.7.2 依重木78-79
  • 2.7.3 NDDA79
  • 2.7.4 二正戊基醚(DNPE)79
  • 2.7.5 草酸二丁酯/草酸二异戊酯79-80
  • 2.7.6 1,2,4—三氧杂环己烷化合物80
  • 2.7.7 硝酸异辛酯/硝酸环己酯80
  • 2.7.8 碳酸二甲酯(DMC)80-81
  • 2.7.9 二甲氧基甲烷(DMM)81-84
  • 2.8 柴油添加剂的发展趋势84-86
  • 参考文献86-88
  • 第三章 实验仪器及装置88-134
  • 3.1 实验仪器88-125
  • 3.1.1 GC—14C气相色谱仪88-92
  • 3.1.1.1 仪器及主要部件88-89
  • 3.1.1.2 仪器规格89-91
  • 3.1.1.3 仪器参数设定范围91-92
  • 3.1.2 色谱分析92-116
  • 3.1.2.1 色谱分离原理92-93
  • 3.1.2.2 气相色谱分离原理93-96
  • 3.1.2.3 气相色谱基本流程和操作步骤96-98
  • 3.1.2.4 检测器98-105
  • 3.1.2.4.1 检测器的类型98-99
  • 3.1.2.4.2 对检测器的基本要求99-101
  • 3.1.2.4.3 两种常用的气相色谱检测器101-105
  • 3.1.2.5 载气105-107
  • 3.1.2.5.1 载气选择105
  • 3.1.2.5.2 载气流速105-107
  • 3.1.2.6 固定相107-111
  • 3.1.2.6.1 固体固定相107-108
  • 3.1.2.6.2 载体108-109
  • 3.1.2.6.3 固定液109-111
  • 3.1.2.7 色谱柱111-113
  • 3.1.2.8 影响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113-116
  • 3.1.2.8.1 柱温113-114
  • 3.1.2.8.2 气化室温度114-115
  • 3.1.2.8.3 检测室温度115
  • 3.1.2.8.4 进样量115-116
  • 3.1.3 N2000色谱工作站116-125
  • 3.1.3.1 主要性能与技术指标116-117
  • 3.1.3.2 相关概念117-119
  • 3.1.3.2.1 色谱图的相关概念117
  • 3.1.3.2.2 色谱处理的相关概念117-118
  • 3.1.3.2.3 本工作站特有的概念118-119
  • 3.1.3.3 在线色谱工作站介绍119-123
  • 3.1.3.3.1 在线实时采集界面119-120
  • 3.1.3.3.2 主菜单120
  • 3.1.3.3.3 工具栏120
  • 3.1.3.3.4 采样通道窗口120-122
  • 3.1.3.3.5 实时进样基本操作步骤122-123
  • 3.1.3.4 离线色谱工作站介绍123-125
  • 3.1.3.4.1 离线工作站系统界面123-124
  • 3.1.3.4.2 比较谱图124
  • 3.1.3.4.3 手动积分124-125
  • 3.2 液液相平衡实验装置125-126
  • 3.3 定量计算126-131
  • 3.3.1 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126-128
  • 3.3.2 基于峰面积归一化的质量校正法128-131
  • 参考文献131-134
  • 第四章 理论计算模型134-146
  • 4.1 Wilson模型134-136
  • 4.1.1 活度系数方程与超额自由能的关系134-135
  • 4.1.2 局部组成135
  • 4.1.3 Wilson方程135-136
  • 4.2 NRTL模型136-138
  • 4.3 UNIQUAC模型138-139
  • 4.4 Extended UNIQUAC模型139-140
  • 4.5 Modified UNIQUAC模型140-142
  • 4.6 本研究所用模型142-144
  • 参考文献144-146
  • 第五章 液液相平衡的测定146-166
  • 5.1 实验所用试剂146
  • 5.2 实验装置与仪器146
  • 5.3 测定方法146-148
  • 5.4 测定条件148-150
  • 5.5 测定结果及其分析150-164
  • 5.5.1 三元体系测定结果及其分析150-155
  • 5.5.1.1 水+异丙醇+2,2,4—三甲基戊烷150-151
  • 5.5.1.2 水+2,2,4—三甲基戊烷+甲苯151-152
  • 5.5.1.3 水+二甲氧基甲烷+2,2,4—三甲基戊烷152-153
  • 5.5.1.4 水+二甲氧基甲烷+二异丙基醚153-155
  • 5.5.2 四元体系测定结果及其分析155-164
  • 5.5.2.1 水+乙醇+二异丙基醚+2,2,4—三甲基戊烷155-157
  • 5.5.2.2 水+异丙醇+二异丙基醚+2,2,4—三甲基戊烷157-159
  • 5.5.2.3 水+甲基叔丁基醚+二异丙基醚+2,2,4—三甲基戊烷159-161
  • 5.5.2.4 水+二异丙基醚+2,2,4—三甲基戊烷+甲苯161-164
  • 参考文献164-166
  • 第六章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166-190
  • 6.1 二元体系相平衡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166-170
  • 6.1.1 二元完全互溶组分相互作用参数的计算166-168
  • 6.1.2 二元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回归计算168
  • 6.1.3 二元体系相平衡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168-170
  • 6.2 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170-177
  • 6.2.1 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回归计算170
  • 6.2.2 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170-177
  • 6.3 四元体系液液相平衡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177-187
  • 6.3.1 四元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的回归计算177-178
  • 6.3.2 四元体系液液相平衡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178-187
  • 参考文献187-190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90-194
  • 7.1 结论190-193
  • 7.2 展望193-194
  • 符号一览表194-196
  • 附录196-200
  • 致谢200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燃油添加剂节能与环保化发展前景    刘伦;刘浪浪;刘军海;

甲缩醛的研究进展    杨丰科;李金芝;曹伟丽;

碳酸二甲酯的多元组分液液相平衡的研究    张炎松

提高催化柴油十六烷值的方法    张庆武,桑希勤

十六烷值改进剂研究进展    闫锋,魏毅,姜恒,廖克俭,赵崇峰,张栋林

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快速测定馏分油累积收率和性质    赵丽娜,刘泽龙,田松柏

GC-17A型气相色谱仪及实验操作    单德杰

水-甲基叔丁基醚-二异丙醚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的研究    潘中娟,陈瑶

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    苏跃华,吴晓华,姜玄珍

甲醇-水、甲缩醛-甲醇和甲缩醛-水系统的汽液平衡    邱祖民,骆赞椿,胡英

甲缩醛-甲醇-水三元系的汽液平衡    邱祖民,骆赞椿,胡英

甲缩醛-甲醇-甲醛-水四元系的汽液平衡    邱祖民,骆赞椿,胡英

二异丙醚的气相色谱分析    王春梅,姜晓晖,侯学伟

二氧化碳资源化研究进展    王淑英;马淮凌;

气相色谱测定沼气成分的优化方法研究    边文范;王艳芹;张昌爱;田叶;曹德宾;李国生;姚利;袁长波;

锅炉水循环系统的算法    赵华中;

外源甲基叔丁基醚胁迫对浮萍光合功能的影响    李业东;李东升;赵晓松;

萘-杂醇-柴油三元燃料的燃烧性能    陶衍;耿新;宋波;陶军;李莉香;朱晓明;李剑萍;

探析女运动员类固醇激素分泌量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王爱明,陈世全

高纯氢中微量杂质氧的气相色谱分析    张英兰,刘宝成,戴国瑞

气相色谱法测量质子交换膜的甲醇透过系数    杨武斌;朱红;杨玉国;

序贯法在苯—异丙苯、苯—二异丙苯和异丙苯—二异丙苯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中的应用    夏令敏,张吉瑞,傅吉全

二茂铁改善HCCI发动机高负荷爆震的试验研究    何超;纪常伟;

硝酸正丙酯的实验室制备及表征    田青华;刘吉平;张晓东;

国内柴油十六烷值改进剂的发展概况    杨蕾;

汽油抗爆剂的发展概况    杨蕾;

碳酸二甲酯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董晓芳;孙迎春;

国内催化裂化汽油降烯烃技术的新进展    王雪松;

FRS全馏分FCC汽油加氢脱硫技术开发及工业应用    赵乐平;方向晨;刘继华;庞宏;

OCT—M技术生产欧Ⅳ标准汽油开发研究及工业应用    赵乐平;刘继华;庞宏;王艳涛;刘晓欣;

上海市大气中MTBE的污染现状及其环保对策    唐雪芬;修光利;张大年;

碳酸乙烯酯和甲醇均相酯交换反应过程研究    赵献萍;肖文德;

汽车用生物能源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王勇能;马建中;胡静;

CuCl/Schiff base配合物在液相氧化羰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寿命及腐蚀性研究    熊辉

氧化铈催化CO_2和甲醇直接反应合成碳酸二甲酯    王玮

柴油机燃烧过程中多环芳香烃测量及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    张华伟

强化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MTBE微污染水源水的基础研究    胡娟

羟基和硫化植物油脂肪酸的摩擦学研究    胡志孟

超临界二氧化碳二元体系临界性质的理论研究    刘慷

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技术研究    李铁柱

毛细管气液色谱保留过程及程序化发展分析方法基础的研究    陈吉平

环境友好型工业齿轮油的润滑特性研究    胡俊宏

提高赤磷烟幕抗红外效能研究    朱晨光

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的合成及相平衡研究    张君涛

氟醇化合物的分离及相平衡研究    孙超

双核Cu(Ⅱ)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周灿洪

原油降凝剂的合成及复配研究    范娜

双向拉伸膜用PA6切片基料质量的研究    冯正坤

SO_4~(2-)/M_xO_y型复合固体酸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其在酯化反应中的应用研究    黄道伟

改进破乳剂在油品中相容性的研究    杨长城

生物含水乙醇制备醇醚燃料的新工艺研究    顾京君

汽车润滑油品牌与品质的光谱快速无损检测研究    张瑜

野生毛葡萄中原花青素提取纯化及抗菌研究    涂佳

羰基物替代四乙铅提高汽油辛烷值    王炳根

物理添加剂在燃油的节能与排放中的作用    林琦;

MnCl_2-H_4SiW_(12)O_(40)/SiO_2催化氧化二甲醚制取甲缩醛    张清德;谭猗生;杨彩虹;柳玉琴;韩怡卓;

评价甲基环戊二烯基三羰基锰(MMT)抗爆剂    母昭德,尚京川,陈志琼,罗宁

功能性酸性离子液体[Hmim]~+ HSO_4~-催化甲缩醛反应的研究    耿丽;余加祐;王少君;魏莉;

车用乙醇汽油对原油站防爆安全特性的影响    张刚

改性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甲缩醛合成中的催化活性    金明善,翁永根,董和泉,齐世学,索掌怀

汽油辛烷值测定方法选择的探讨    黄德义

催化裂化汽油中硫化物的气相色谱-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及应用    杨永坛,杨海鹰,宗保宁,陆婉珍

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    苏跃华,吴晓华,姜玄珍

纳米燃油助燃剂的节能性能评定    朱焕勤;张永国;费逸伟;胡建强;

生物添加剂对汽油机性能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李琦

含醚类汽油添加剂的多元组分液液相平衡的研究    董艳辉

DMF萃取精馏精制高纯度甲缩醛的模拟研究    张于弛;

浅谈调合油品中的苯胺物质等非常规汽油添加剂    陈先银;

热集成变压精馏分离甲缩醛和甲醇工艺模拟及优化    杨金杯;余美琼;陈玉成;陈文韬;

甲缩醛合成反应及其动力学研究进展    魏焕梅;李臻;

溶胶-凝胶法制备H_3PW_(12)O_(40)/SiO_2催化合成甲缩醛    徐雪丽;宋伟;

罗湖区珠宝首饰行业有机溶剂挥发性组分分析    赖璟琦;赖少阳;

丙烯酸甲酯的绿色合成工艺    荆涛

端甲氧基聚氧亚甲基醚的合成    闫卫林

催化合成碳酸二甲酯新途径的探索    姜玄珍,朱永葆,许松岩

A NEW CATALYTIC PROCESS FOR THE DIRECT SYNTHESIS OF DIMETHYL CARBONATE FROM CARBON DIOXIDE AND METHANOL    

石油馏分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数学关联式的建立    翁汉波,马春曦,赵晓非

改性HZSM-5对油田轻烃的催化芳构化    武显春,郭大为,董群,解永成,都国华

轻烃芳构化的系统研究( Ⅲ)——轻烃芳构化尾气组份的分析方法    程志林, 李宏洋,刘宁宁,魏莉,桂建舟,丁洪生,张晓彤,祈克新, 孙兆林

多孔层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汽油中烷烃及环烷烃    邹乃忠;李景兰;陆婉珍;

密闭空间空气有机物的色/质谱定性分析研究    周升如;马健;王少波;陈兆文;

多维气相色谱法在甲基叔丁基醚裂解产物分析中的应用    陈建华,纪玉玲,陈文峰,火贤磊

新型汽油添加剂与汽车尾气的潜在危害    袁东

二甲基甲酰胺-苯-正庚烷三元体系的液液平衡    姜华,郑英峨,时钧

广东引进新科技产品“劲霸”燃油添加剂    钟坚军;周妙霞;

新型燃油添加剂    谢建勋;龚岩;

柴油机燃油添加剂的应用    罗雷生

燃油添加剂:给爱车一个惊喜    汪秋梅

上海格菲环保科技发展公司研制成功稀土燃油添加剂    

FOA燃油添加剂通过投产鉴定    蒋险峰;

SR型燃油添加剂简介    

TY型燃油添加剂在降低隧道空气污染中的应用    蔡智鸣,王宇辉!铁二局四处,张志强,刘守兵!铁二局中心卫生防疫站,张辉,张俊勇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关于在全省推广使用降污节能燃油添加剂意见的通知    

TY型燃油添加剂在降低隧道空气污染中的应用    蔡智鸣,张志强,厉曙光,王宇辉,潘泽全,刘守兵

一种复合燃油添加剂对柴油发动机排放和燃油经济性影响考察    李菁元;颜伏伍;方茂东;李孟良;景晓军;

迪拉克燃油添加剂在船舶上的应用    杨宝全;

采用节能新技术 降低成本增效益    张云群;

清洁甲醇燃油添加剂的研究    张武平;田恒水;朱云峰;王贺玲;

生物柴油NOx排放机理及控制    刘波;李理光;张旭升;周映;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技术研究进展    曹丽;业红玲;王继先;王务林;

纳米技术在净化汽车尾气方面的应用研究    褚润;张国珍;谢红刚;

AlCl_3共引发合成高反应活性聚异丁烯    刘强;吴一弦;张瑜;严鹏飞;徐日炜;

汽油清净剂的行业现状和发展    李航;方成;薛亚卓;杨延东;

一种汽油清净剂对车辆油耗与排放的影响    孟言俊;郭韶辉;谢建海;周旭光;

解析燃油添加剂    崔庚

倚科:燃油添加剂“六指”方程式    本报记者 杨雯

新型燃油添加剂通过评审    李斌

加紧研制推广新型燃油添加剂产品    记者 罗兵

纳米技术将加速第四代燃油添加剂的诞生    记者 宋杰

稀土燃油添加剂消除汽车“黑尾巴”    织锦

燃油添加剂逐渐火爆 消费者该如何选择?    崔庚

专家:消费者应慎选燃油添加剂    崔 庚

燃油添加剂的秘密    王义伟

环保高效燃油添加剂研制成功    覃空

柴油机微粒后处理器性能与再生过程分析    李勇

改善HCCI着火和抗爆性能的燃油添加剂的基础研究    沈自友

含绿色节能燃油添加剂的多元组分混合液相平衡的研究    张胜利

湖北省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评价方法研究    杨新秀

北京蓝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海外上市可行性报告    马靓鉴

酯交换法生产碳酸二甲酯的工艺研究    李生志

远红外功能矿物复合材料对燃油锅炉油耗与排污的影响    李奋平

微粒捕集器复合再生系统再生特性辨析与智能评价研究    杜佳

摩托车排气催化净化技术研究    杨莉

渔船节能技术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刘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