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上海市能源利用研究及节能策略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10:56
热度:

上海市能源利用研究及节能策略分析【摘要】:在全球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合理的利用能源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发挥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

【摘要】: 在全球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合理的利用能源资源,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发挥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首先,通过对上海市能源利用状况分品种、分终端能源消费部门的详细分析,结合国际目前通用的能源平衡体系,对上海市能源平衡表进行了调整,并根据调整后的结果,绘制了上海市2005年能源流动图。从图中反映的能源利用情况来看,上海市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由8069.43万吨标准煤变为7522.36万吨标准煤。煤炭、石油的比重有所增加,天然气和市外来电的比重则相对减少,由此得出上海市的用能结构仍有更多的优化空间。 其次,通过产品单耗法分析了上海市的物理能源利用效率(2005),并与国外先进用能领域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出上海市中间环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民用商业等五大用能领域在2005年能源利用状况的基础上,分别有3.52%、3.1%、20.53%、8.91%和6.41%的技术节能潜力。如果这一部分节能潜力得以开发,则可节约能源1430万吨标准煤(以2005年为基准),仅技术节能一项就可以达到19%左右的节能量,技术节能潜力非常巨大。 第三,通过分析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结合上海市的实际用能情况,针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及民用商业等用能领域提出了各自的节能手段和措施。即,农业方面,主要通过采用先进的农机技术、加强农村节能意识和宣传工作,以及大力推广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在内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手段,推进农业领域的节能;工业方面,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现有财政税收政策、加强能源管理和监察工作、加快产业调整和技术革新改造等手段,推进工业节能;交通运输方面,主要通过一些先进的节能措施以及各种运输工具的系统布局和管理等手段,提高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民用商业领域,主要通过树立正确的节能观念、采用能效标准准入制度以及大力推广市场上现有的节能产品等措施,在保证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节约能源资源。最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模拟了实现节能降耗20%目标的情景分析。 通过一些列技术改造、节能政策法规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各用能领域的节能潜力后,不仅“十一五”节能目标可以实现,也将促进整个上海市向集约型社会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 【关键词】:能源效率 节能潜力 节能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0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概述13-24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3-15
  • 1.2 国内外能源利用分析研究现状15-21
  • 1.2.1 能源平衡体系15-16
  • 1.2.2 能源利用效率16-18
  • 1.2.3 能源流动图18-21
  • 1.3 上海市能源利用分析研究现状21-22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22-24
  • 1.4.1 研究内容22-23
  • 1.4.2 研究思路和方法23-24
  • 第二章 上海市能源利用现状及分析24-53
  • 2.1 上海市能源供给现状24-26
  • 2.1.1 上海市能源资源状况24-25
  • 2.1.2 上海市能源资源供给情况及十一五规划25-26
  • 2.2 上海市能源消费体系26-39
  • 2.2.1 上海市总体能源消费情况26-27
  • 2.2.2 分品种能源消费情况27-34
  • 2.2.3 分终端消费部门用能情况34-39
  • 2.3 上海市能源平衡体系调整39-46
  • 2.3.1 国内外能源平衡表的差别39-43
  • 2.3.2 上海市能源平衡体系的调整内容43
  • 2.3.3 按国际准则的上海市能源平衡表43-45
  • 2.3.4 改进后的上海市能源平衡体系分析45-46
  • 2.4 上海市能源流动图46-52
  • 2.5 本章小结52-53
  • 第三章 上海市节能潜力分析53-72
  • 3.1 节能潜力概述53-54
  • 3.2 上海市能源效率54-67
  • 3.2.1 能源效率定义54-55
  • 3.2.2 上海市经济能源效率55-57
  • 3.2.3 上海市物理能源效率57-64
  • 3.2.4 国内外相应领域先进物理能源效率64-67
  • 3.3 上海市节能潜力分析67-71
  • 3.3.1 中间环节67-68
  • 3.3.2 农业68
  • 3.3.3 工业68
  • 3.3.4 交通运输业68-69
  • 3.3.5 民用商业69
  • 3.3.6 结论69-71
  • 3.4 本章小结71-72
  • 第四章 上海市节能策略72-84
  • 4.1 上海市节能概况72-76
  • 4.1.1 国际节能现状72-74
  • 4.1.2 国内节能现状74-76
  • 4.1.3 上海市节能现状76
  • 4.2 上海市节能策略分析76-83
  • 4.2.1 节能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76-77
  • 4.2.2 上海市节能总体目标77-78
  • 4.2.3 上海市重点用能领域的节能措施78-81
  • 4.2.4 上海市结构调整策略81-83
  • 4.3 本章小结83-84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84-87
  • 5.1 总结84-85
  • 5.2 展望85-87
  • 参考文献87-90
  • 致谢90-9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城市危机:特征、影响变量及表现剖析——基于生态环境危机的视角    沈清基;张鑫;周原田;

新疆工业企业煤炭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姜晶晶;谭斌;陈高杰;

上海制造业典型节能产品市场运营模式    杨翠兰;孙丽江;鲜于建川;

基于物能代谢的城市生态化建设研究    沈丽娜

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夏薪淳

城市居民能源使用行为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庞阿荣

新疆工业煤炭利用效率的研究    姜晶晶

基于(火用)分析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的研究    史海林

洛阳硅材料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周婷婷

大连市居民节能行为影响因素及引导对策研究    叶斯博力

节能减排政府经济手段研究    战百仁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道路运输业节能减排研究    张在龙

基于因素分解的能源利用决策系统研究    褚青

能源效率及其计算    朱成章;

节能降耗,必须行政和市场两手都要硬    陈庆修;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    史丹;

上海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初探    马迪;廉鑫;

能源安全与上海发展    沈跃栋;黄伟;陶宗德;

上海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战略    唐忆文,沈露莹,郭宏超,郭建利

上海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相关建议    周祖根

杭州市能源利用效率现状与对策    郎莺;

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分析    宣能啸

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林艳君;冯春萍;

上海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能源经济发展研究    李玉光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我国建筑节能制度分析    刘光辉;陈莉;

上海市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分析与降低能耗的对策    秦哲;徐高田;赵军;赵朋卫;李庆;

第三产业清洁生产与第一、二产业清洁生产的辩证统一    卢莉芳;

北京市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张建文;刘学之;巩奎永;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

中国能源资源状况评析(下)    王庆一;

基于DEA的煤炭效率测算及随机性趋同研究    王卓理;宋帮英;

中部地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与案例研究    傅春;巫锡金;

产业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研究——基于中国25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    王海宁;陈媛媛;

公共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    谢里;曹清峰;隋杨;

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维国;潘祺志;

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王华;李孔斋;魏永刚;敖先权;何方;

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法律问题探讨    莫神星;

四、欧盟企业界节能减排标杆管理及在中国的实施情况    周勇;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分析    薛婕;裴莹莹;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初探    杨景;胡善华;喻正龙;

有机热载体炉炉拱节能改造技术    项建锋;俞俊刚;

陕西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文启湘;赵杰;

陕西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文启湘;赵杰;

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王华;李孔斋;魏永刚;敖先权;何方;

城市能源战略储备系统研究    秦青林

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    刘建

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艳红

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孙起生

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研究    丰艳萍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田徵

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    潘祺志

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研究    姜波

公路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协同关系模型及评价方法研究    吴迪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与环境效益分析方法研究    秦湘灵

城市客运交通资源配置评价研究    汤嘉欢

江苏省能源消耗、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邹博

云南省典型工业行业环境、经济、能耗综合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研究    陈晟

滇西北硕多岗河流域水电开发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关系研究    李曼焘

武汉市能源消耗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胡锐

武汉城市圈道路交通效率评价研究    刘朝炯

山东省结构节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庞松涛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    胡燕平

清洁发展机制的中外经济合作研究    韩啸

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    缪仁余

四川省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现状分析——以芦山县为例    娄博杰;许健民;吕开宇;

国内外光伏发电的新进展    昌金铭;

光伏发电在我国电力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马胜红;赵玉文;王斯成;孔力;李安定;朱瑞兆;胡学浩;张正敏;白建华;

家庭节能减排的对策探讨    陈粉丽;张松林;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以大连市为例    赵奥;

辽宁省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状况分析    吕秋芬;

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    王庆一

加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简介    王凤春

北京工业能源利用状况及节能对策    赵志军;唐艳芬;

国外节能政策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    窦义粟;于丽英;

江苏省太阳能产业和政策    范炳鹤;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复杂性理论研究与方法    焦胜;魏春雨;柳肃;刘建龙;谭超毅;

    本报记者 谭娜 蔡虹

    耀闻

    中国社会科学院 崔民选

    本报记者 何宝庆 实习生 江南

    崔民选

    记者 武平乐

    记者 武平乐

    熊学慧

    本报首席记者 张翼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陆海波

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    王利芳

新中国能源政策研究    谢治国

平原河网地区水系结构特征及城市化响应研究    杨凯

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水文效应研究    程江

公众节能行为的经济分析及政策引导研究    郭琪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研究    曲英

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    刘长礼

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    徐国泉

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    谈建国

粮食危机背景下的耕地流失现象研究    王新胜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土流失类型和强度分级研究    万方秋

单耗分析理论在热电联产中的应用    李恩峰

城市化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孙志英

巢湖流域的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胡淑恒

上海城市化过程中的河网水系保护及相关环境效应研究    唐敏

一般化供热系统的单耗分析及其(火用)传递特性    梁枫

上海高强度人类活动与城市地貌环境演化    李良杰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数据采集装置的研制    丁世明

我国行业协会发展对策研究    赵丽

广东省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梅林海;边晶;

浙江海盐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方国景;王翔;陶晶;徐天乐;张斌;王晓丽;

新疆阜康市煤炭产业发展研究    唐先滨;

广东公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高南林;陈少烽;

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问题研究    曾妮娜;

节能减排政策对桂西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赵锋;

节能减排的调控机制创新研究    付标;秦正;王玲玲;王文义;李光;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节能减排对策分析    顾英伟;李业帅;

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张力;

新疆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探析    陈鸿;祖拉提·力提甫;

城市居民低碳化能源消费行为及政策引导研究    芈凌云

基于模糊决策矩阵的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    高岩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研究    秦翊

企业两型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陈石

煤矿企业节能减排动力机制及体系构建研究    张蓓佳

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周青

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研究    黄艳民

50型轮式装载机液压系统工作特性与能耗分析    王凯

湖北省客运集团节能减排评价研究    唐义

山东省节能降耗政策工具使用研究    许凌霄

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研究    郑凌轶

酒店业推行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赵思香

我国绿色公共预算制度构建研究    代灵敏

我国港口节能减排评介指标体系研究    李琪

我国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时倩瑶

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    王庆一

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    史丹

我国能源密集产品单位能耗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王庆一;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    周振华

能源效率: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优先选择    王庆一

我国能源与经济关系分析    万红飞,周德群,高亚平

中国能源研究会完成中国洁净煤技术计划研究报告    

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韩智勇,魏一鸣,范英

加强和完善能源统计的建议    刘明宪,常冬梅

成都:实现能源利用的价值最大化    陈晖;

能源与近代荷兰经济发展的关系    马瑞映;任晓刚;

国家经委指出:上海能监工作全国第一    肖成;

能监站是千里眼,是哨兵,是医生 市召开能源利用监测工作会议 陈松泉同志发表讲话    

上海市汽车工业能源利用监测站成立    欧阳洪胜;

1997年全省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益提高    朱健

能源管理要抓重点用能大户——我国能源利用状况分析    谢极,刘英洲

从秸秆焚燃污染看当前我国的生物质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吴少杰;

浅谈化工企业持续发展应重点研究的几个方面    孙丽丽;

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有关控制措施的探讨    曹庆峰;

湘西北农村地区居民冬季能源利用情况调查研究    龚光彩;彭劲;冯启辉;张晓恒;

制冷空调专业发展与新能源利用技术教育    秦红;柯秀芳;张国庆;王长宏;

我国经济发展、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王华清;宋学锋;

西沙群岛利用海水源热泵可行性的探讨    张连山;庄春龙;赵广健;李利民;丁朝霞;

工业园能源利用“低碳”发展途径研究    白文娟;刘凤;姚立英;

以天然气为一次能源的冷热电联产方式及其能源利用    周一芳;周邦宁;

生态城中的低碳能源规划    华海荣;

从能源利用看节约的必然性    杨超华;

中国各地区能源利用效果的统计分析——来自四大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    赵楠;

山西农村沼气能源利用问题与对策    郭卫东;

西部能源利用及其环境保护学术交流会在广西大学召开    记者 周仕兴 实习生 郑广强

尧都区与海尔集团签订能源利用战略合作备忘录    记者 高洁

《可再生能源利用法》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转折点    卢家兴

亚行计划激发碳排放交易市场潜力    

中石化在甬设立技术研究院    记者 朱宇通讯员 李湘虹

帮再生能源拓展市场    李存才

生物能源利用新技术改变农民生活    县委报道组 黄擎

能源利用和东部重要成矿区带研究成热点    甲丁

我国新能源利用前景广阔    张国光

德国农民在田里种出能源    钟绿

基于投入产出(火用)分析的能源利用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吴智泉

能源法律制度生态化研究    赵爽

能源利用问题的代数显式解析解    苟晨华

热电联产多级闪蒸海水淡化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周少祥

天然气能源化工产品链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黄智贤

工业企业节能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周英男

产业联动网络演化模型与联动路径研究    刘玥

电源优化规划理论研究及应用    刘殿海

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    刘兰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    姜星莉

湖北省能源利用碳足迹及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苏欣欣

陕西省能源利用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研究    纪芙蓉

保定市村镇规划中新能源利用研究    帅凯

阿里地区能源利用方案及多能互补系统研究    万久春

热电联产系统性能评价及案例分析    葛莉瑶

基于能源利用的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证分析    李秀锋

农村能源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益    王宁

基于.NET的企业能源利用信息报送系统设计与实现    杨毅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与资源环境相关性研究    王文成

外部能源利用与我国区际能源供需平衡问题研究    张新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