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主要耗能行业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分析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06:27
热度:

主要耗能行业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分析【摘要】:节能减排是关系民族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大计,是缓解资源供给、环境污染、国家安全等诸多压力的重要途径。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突破三

【摘要】:节能减排是关系民族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大计,是缓解资源供给、环境污染、国家安全等诸多压力的重要途径。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突破三十亿吨标煤,比1980年增长了4.1倍,远超发达国家同期增幅。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高度集中在特定部门和特定行业,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在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促使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节节攀高,是推高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动因。 本文在总结发达国家节能经验和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相关理论与方法,依次分解了中国2000-2008年国家、工业及制造业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系统研究了行业层面能源消费变化机理,重点分析和探讨了电力行业电源结构、能效指标、技术发展趋势及节能潜力。 全文共有五章,按照内容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基础原理部分、实证分解部分、案例研究部分。 基础原理部分涵盖论文前三章,是全文的基础与依托。这一部分阐述说明了全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观点与后续研究,集中展示了方法综述和前人成果,系统梳理了复旦能源团队研究进展,详细总结了美英日等国在管理机构与体制、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持、节能资金来源等层面的节能作为,对比分析了中国实践的不足与国情差别,为后续分解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案例分析进行了铺垫。 实证分解部分涵盖论文的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与核心。在阐述过去三十年产业发展阶段与能源消费特征的基础上,这一部分利用对数化迪氏指数分解法将中国、工业及制造业2000-2008年能源消费分解成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以及能源强度效应。研究发现:国家层面上,工业的效应特别显著,远超过其它五大行业;工业部门层面,制造业的效应特别显著;而制造业能源消费的分解效应主要集中显现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统计发现,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耗能行业消耗了制造业全部用能的70%以上,创造价值却仅有制造业全部增加值的25%。可见,工业内不全是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调整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可能成为节能减排新思路。 案例研究部分涵盖了论文的第五章,是全文研究的延续与深化。统计发现,过去三十年,中国一次能源电化比例与能源强度、碳强度呈现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鉴于电力行业的基础性与重要性,这一部分以电力行业为落脚点,详细阐述了我国电力行业电源结构、能效指标、技术进展及节能潜力。先进燃煤发电将成为我国电力行业今后发展的基础与依托,也是我国降低能源强度、减少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未来,电力行业节能需要以系统的视角审视资源、转换、输送以及利用环节,只有做到统筹兼顾、才能实现综合提升。 【关键词】:节能经验 耗能行业 能源消费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0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1 绪论8-13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8-10
  • 一、选题背景8-10
  • 二、研究意义10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观点10-13
  • 一、研究方法与全文思路10-11
  • 二、主要观点与后续研究11-13
  • 2 理论综述与团队研究13-19
  • 2.1 理论综述13-16
  • 一、因素分解方法13-14
  • 二、能源效率研究14-16
  • 2.2 团队研究16-19
  • 3 发达国家先行经验与中国实践19-27
  • 3.1 发达国家先行经验19-25
  • 一、美国19-21
  • 二、英国21-23
  • 三、日本23-25
  • 3.2 中国实践25-27
  • 4 基于LMDI的中国行业能耗分解研究27-40
  • 4.1 产业发展阶段与能源消费特征27-30
  • 一、1978-1984年,二产比重下降、能耗增长缓慢27-28
  • 二、1985-1991年,轻工产能扩张、能耗增长较快28
  • 三、1992-2000年,工业走向重化、能耗波动较大28-29
  • 四、2001-2009年,重化工业超常、能源消费剧增29-30
  • 4.2 模型建立与统计数据30-31
  • 4.3 能耗分解与结果分析31-39
  • 一、中国能源消费分解分析31-34
  • 二、工业能源消费分解分析34-36
  • 三、制造业能源消费分解分析36-39
  • 4.4 结论与分析39-40
  • 5. 主要耗能行业能源效率分析——以电力行业为例40-49
  • 5.1 电力行业与国家能效联系:一次能源电化比例曲线40-42
  • 5.2 我国电力行业能源效率分析42-45
  • 一、我国电力生产结构概况42-43
  • 二、电力行业主要能效指标分析43-45
  • 5.3 我国燃煤发电技术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45-47
  • 一、我国燃煤发电技术的历史变迁45-46
  • 二、我国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46-47
  • 5.4 关于电力行业节能的建议47-49
  • 参考文献49-51
  • 后记51-5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有色行业能源管理及力行能源管理系统(EMS)介绍    孙要夺;韩必豪;

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    王庆一

钢铁和水泥行业能效对标研究    曹向东;唐璐;王才元;李玉琦;

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_2排放量变化——基于LMDI方法的分解分析    王俊松;贺灿飞;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    李国璋;王双;

我国发电行业能效状况分析    米建华;

国家能源战略与煤炭产业组织    潘克西

结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改革开放后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分析    齐志新;陈文颖;

基于LMDI分解的江苏省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魏子清;周德群;

基于LMDI的我国能耗增长总量分解    欧育辉;刘轶芳;满讲义;

浅谈我国的IGCC型洁净煤发电技术    李洁;曹子栋;段宾;葛学利;

    倪维斗

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    徐国泉

中国能源效率分析    耿诺

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    董智;王世进;

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高山;靳宇恒;

浅析内蒙古煤炭产业的优势和发展    德勒格日玛;

中国物流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    刘龙政;潘照安;

中国能源消耗和能源强度变化趋势分析    张明;

Heavy Industry Share Increase Is Causing Higher Energy Consumptioni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

滨海新区能源消费驱动因素完全分解研究    李珀松;朱祉熹;包景岭;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金砖五国”面板数据    郭佳明;崔玉杰;伊新;

基于EMD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原艳梅;林振山;陈玲玲;

江苏、安徽能源强度比较分析与启示    彭远新;林振山;

资源环境效率评估研究——以北部湾区域为例    桑燕鸿;卞国建;刘芳文;李禺;

发展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促进节能减排    马正先;王平;王万起;

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比较    何海;李爱军;

贵州区域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白万平;

基于LMDI方法的湖北省工业CO_2排放分解分析:1999-2007    何海;曹寅雪;李爱军;

浅析我国利用浅层地能替代燃煤锅炉取暖的环境效益    鄢毅平;杨欣;王家诚;

绿色高速铁路理论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杨立中;梅昌艮;贺玉龙;熊春梅;

燃煤工业炉窑黑烟细粒子污染控制技术    史君洁;

中国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赵娅;

沈阳市工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樊星;

城市能源战略储备系统研究    秦青林

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    姚宇

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    刘建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阴极材料的研究    于洁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田徵

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    潘祺志

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    尤卓雅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张琳

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    赵书新

介质阻挡放电脱除氮氧化物理论与实验研究    高旭东

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    吴栋

阜新地方煤炭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王靖楠

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    喻毅

我国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能源效率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王丽娜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    宋兴达

江西省能源效率及环境影响的投入产出分析    朱秋燕

中国能源消费对工业品出厂价冲击的实证分析    梁根琴

煤炭行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研究    李洪亮

江苏省能源消耗、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邹博

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王伟佳

中国再生有色金属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邱定蕃,王成彦,江培海

论我国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周定斌

轧钢工序吨钢综合能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韩仁志;谢安国;蔡红鑫;

中国人口、能源、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通径分析(英文)    王岩,王红瑞,阎伍玖

节能: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    张锐;

中国“十五”节能目标与对策    陈和平

能源效率及其政策和技术(上)    王庆一

能源效率及其政策和技术(下)    王庆一

我国钢铁工业的节能潜力    王维新

“绿色”发电——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李建新

美国的节能政策和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上)    

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上)    王庆一

SOA在企业信息化工程中的应用及关键技术研究    杨琳

中国工业能源调整的长期战略与短期措施——基于12个主要工业行业能源需求的综列协整分析    王少平;杨继生;

能源价格与中国碳排放量的调节    祝婧然;

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中提高能源效率的探讨    李上鹤

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回报效应的估算    周勇;林源源;

我国能源经济效率变动与初始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    杨振;

低碳经济下关于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研究    朱一红;邹娜;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徐晓春;

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特点、发展趋势及政策取向    金三林;

能源展望    莫恭佑;

中国能源消费的分解分析    孙鹏,顾晓薇,刘敬智,王青

长三角能源消费的特征分析与区域节能潜力测算    王迪;聂锐;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研究    张馨;牛叔文;赵春升;

发展低碳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长与产业能源消费实证分析    刘小军;涂俊;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苏省能源消费需求预测分析    张明慧;宋学锋;

我国未来能源消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郑博福;赵景柱;邓红兵;严岩;罗琦珊;董仁才;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是否存在亚洲模式?(英文)    吴延瑞;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上海市1978—2004年数据的分析    厉无畏;梁朝晖;

沈阳市工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樊星;

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研究:阶段划分    王效华;王正宽;冯祯民;

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    张文平;

我省非工业重点耗能单位能源消费增幅回落    记者 京季

我区能源消费增幅与工业增加值能耗升幅回落    记者 莫艳萍 实习生 刘媛媛 覃之锦

公共机构耗能将套上“紧箍”    记者 汪国梁

耗能大户必须过节能关    本报记者 闫艳 高杰 见习记者 范圣楠 李莉

陕西力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    记者 张苓

破解高油价难题需要国际合作    伍福佐

6.6%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11.2%GDP增速    本报记者 程晖

能源消费增速放缓    林威

未来50年煤炭仍是能源消费主角    记者 于德福 郑雪蕾 薄云山 通讯员 邢云鹏

能源消费应走以电为主之路    本报记者 张耀平

河北省能源消费与节能潜力研究    郑明慧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    彭远新

基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能源政策探讨    韩玥

气候变化对大城市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沈续雷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张琳

中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差异的实证研究    郎春雷

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徐安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李振名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许广月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田徵

能源消费变化及其与经济和气候的关系研究    袁顺全

基于产业层次的广东能源消费问题研究    兰军芝

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研究    樊艳云

从能源消费角度看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赵燕敏

重庆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    张军委

新疆能源消费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廖荣靖

陕西省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刘子艳

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基于二氧化碳减排成本视角实证分析    吴大义

河北省工业主导产业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张亚静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联关系的实证研究    陈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