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四川省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行性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05:42
热度:

四川省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行性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万众瞩目的经济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的内外环境却在不断恶化,经济增长的成本不断攀升,国内发展的成果被轮番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万众瞩目的经济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的内外环境却在不断恶化,经济增长的成本不断攀升,国内发展的成果被轮番上涨的资源品物价湮没。改变过去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必将是中国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是个人口众多、地区禀赋差异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全国各省制定的经济转型政策必不相同。四川省资源能源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推进迅速,要想在经济转型这场重大变革中有所作为,应当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作出相应的谋划?通过研究,本文认为经济转型工作推进困难的主要在于:一、经济转型需要足够的技术和资金储备,各地自身素质差异极大,没有深入的调查分析不能保证对策因地制宜;二、经济转型这个概念已经提出多年,但收效仍不明显,应当找到有效的切入点;三、经济转型期间可能带来的不适以及经济、社会成本的上升,这些代价能否被习惯以GDP作为重要政绩指标的执政当局接受。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将四川省作为研究对象,以推行节能减排为切入点,构建四川省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模型,用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模拟经济转型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指标的作用效果,从而为四川省制定未来的经济转型政策提出一点想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之所以提出把研究焦点锁定到四川省,原因是:一、在诸多省情特征表现上,四川可谓中国之缩影,比如人口众多、地域宽广、经济发展迅速、能源需求刚性增长、技术上欠发达等,四川具有作为研究对象的典型性;二、节能减排是以先进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其考核方式容易量化,可以以此作为研究经济转型政策的切入点;三、结合四川省自身实际情况,以量化的方式研究政策效果,提高公共政策有效性、针对性。 在现有文献中,对环境、经济、能源(3E)这类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学者们在分析具体问题,如碳排放影响因素、能源消耗和GDP关系、能源效率和能源替代效果的同时,也指出制定3E公共政策必须把握经济体阶段性特征、自身实力,考虑政策效果的综合作用。这些理论和方法都给予了本文很多启示。 在具体方法上,本文基于四川省投入产出表、中国能源年鉴、四川统计年鉴等数据,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研究重心,运用描述统计、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四川省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宏观背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预测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动情景和分布特征,借助一般均衡的技术手段模拟了几种代表性政策对经济社会指标的影响效果,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为五章,各章的结构和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研究特色等,同时将文献综述部分并入本章,通过全面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现有研究的理论关系和技术方法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是对四川省经济发展现状、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的描述性统计,指出四川省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现状,同时明确四川省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经济实力的限制,以此为后文中讨论如何选择适合现阶段的经济转型途径做准备; 第三章是结合四川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利用1979~2010年相关数据建立二氧化碳排放的时间序列模型,完成协整检验,作出二氧化碳排放的情景分析和动态分析。这一部分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现阶段影响四川省碳排放的各种因素,指出四川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快速城镇化、保证经济增长)和可以选择的途径; 第四章基于前两章的研究结论,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方法模拟了三种代表性政策,即增加水电建设投入、增加新型清洁能源投入、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分析了其对经济社会指标的影响,自然地过渡到政策建议阶段; 第五章是结论政策建议,根据前文的研究,总结研究结论,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第一,通过理论分析,对四川省经济发展状况、能源需求变动特征、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的分析,明确了当前四川省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征、自身特点和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 第二,构建了四川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协整检验和组合逐步回归法,量化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指出能源消费碳强度和能源强度是影响当前四川省碳排放水平最主要的两个因素,进而通过情景分析和动态分析预测了四川省未来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动可能出现的情景和具体发生的概率。 第三,引入CGE方法,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代表性政策执行后可能产生的正负效果,明确政策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本文的研究特色是: 1、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研究对象阶段性特征。四川人口众多,现阶段经济发展迅速,在能源消耗、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等方面必将呈现刚性增长趋势。本文在论述中多次强调四川省现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迅速,当地政府对GDP增长、就业率等经济社会指标的高度重视。把握这两点可以使研究不脱离实际。 2、用风险分析的方法描述相对宏观的经济与发展问题,使结论具有数理依据,更令人信服。 3、本文使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四川省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问题,没有采用已有文献分析同类问题时常用的面板数据方法,避免了分市州获取数据的困难,并保证政策建议和研究成果对于一省整体而言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节能减排 经济转型 低碳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F205;F22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1.前言12-2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5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5
  • 1.2 文献综述15-24
  • 1.2.1 国外研究的情况15-19
  • 1.2.2 国内研究的情况19-24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24-25
  • 1.3.1 技术路线24
  • 1.3.2 研究内容24-25
  • 1.4 研究特色25-27
  • 2 四川省经济发展状况、能源需求及产业结构变动特征27-49
  • 2.1 相关理论回顾27-28
  • 2.2 四川省经济发展状况28-34
  • 2.2.1 四川省概况28-29
  • 2.2.2 四川省经济发展状况29-30
  • 2.2.3 四川省城镇化、工业化水平分析30-34
  • 2.3 四川省能源需求变动特征34-45
  • 2.3.1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4-36
  • 2.3.2 能源消费结构36-37
  • 2.3.3 能源利用效率37-40
  • 2.3.4 能源供需情况40-42
  • 2.3.5 四川省节能潜力分析42-43
  • 2.3.6 四川省二氧化碳排放水平43-45
  • 2.4 四川省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特征45-48
  • 2.4.1 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变动特征45-46
  • 2.4.2 工业结构演进特征46-47
  • 2.4.3 产业结构变化中的问题47-48
  • 2.5 本章小结48-49
  • 3.四川省二氧化碳排放变动情形实证研究49-62
  • 3.1 数据与模型49-56
  • 3.1.1 影响因素分析与数据处理49-52
  • 3.1.2 建立协整模型52-54
  • 3.1.4 实证结果分析54-56
  • 3.2 四川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动的情景分析56-59
  • 3.3 四川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动的动态分析59-61
  • 3.4 本章小结61-62
  • 4.节能减排与经济转型政策模拟研究62-73
  • 4.1 从实证研究到模拟政策的选取说明62-63
  • 4.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的构建63-69
  • 4.2.1 社会核算矩阵(SAM)的基本框架63-64
  • 4.2.2 四川省在节能减排约束下经济转型的SAM框架64
  •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64-69
  • 4.3 CGE政策模拟分析69-73
  • 4.3.1 进一步增加水电建设投入对经济社会指标的影响69-70
  • 4.3.2 增加新型清洁能源投入对经济社会指标的影响70-71
  • 4.3.3 推进重点行业耗能控制技术改良对经济社会指标的影响71-73
  • 5.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73-79
  • 5.1 研究结论与主要观点73-74
  • 5.2 政策建议74-78
  • 5.3 本文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78-79
  • 参考文献79-83
  • 致谢83-84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84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内蒙古能源强度影响因素及降低对策研究    贺鹏

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域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石忆邵

从多中心城市到都市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石忆邵,章仁彪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    史丹;

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    涂正革;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    蔡昉;都阳;王美艳;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电力需求预测    何晓萍;刘希颖;林艳苹;

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陈诗一;

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    林伯强;刘希颖;

对我国节能减排指标的经济学分析    周宏春;

基于CGE模型的CO_2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王灿;陈吉宁;邹骥;

河南省电力可持续发展压力评价和政策模拟    谢明华

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    刘娜;顾凯平;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    白卫国;

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王浩;

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陈铭泽;

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    吴未;路平山;

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    王敬敏;朱益平;

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    董智;王世进;

基于VEC模型的中国CO_2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刘颖;任燕燕;

京沪高速铁路生态现代化的思考——基于区域生态系统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模型    杨杰;宋马林;蔡小军;

鞍山城市发展空间的布局结构探讨    张晓东;胡蓉;

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徐安;

我国经济发展“牵引力”结构畸型的生成机理及其调整对策    谢地;刘佳丽;

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

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    王志远;郑伯红;

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    陈可嘉;梅赞超;

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

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的碳关税征收研究    周晓唯;赵娜;

地区经济发展与低碳建设中的冲突与协调——以北京为例    韩文琰;

长江上游经济带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战略取向    易小光;丁瑶;余贵玲;尹虹潘;

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    姚宇

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    刘娜

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    刘建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田徵

张家界旅游者碳足迹研究    王怀採

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    张宏霞

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    潘祺志

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    夏艳清

激励政策下发电企业可再生能源战略投资研究    俞萍萍

外资外贸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王欣昱

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周青

浙江省印染业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研究    李志平

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    王姗姗

我国火力发电引发环境问题的伦理思考    党国慧

基于环境责任分配的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研究    蔡萍

石化企业节能减排审计研究    唐行锋

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    熊雯

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价研究    巫腾飞

我国能源与化工产业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制研究    王静远

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    张莉莉

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相互制约关系分析    陈春华;路正南;

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研究    李治;李国平;

我国制造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一帆;王俊松;贺灿飞;

基于DEA方法的内蒙古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严菲;柏慧;谭忠富;

结构与效率因素对内蒙古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    李艳梅;姜巍;程晓凌;

内蒙古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分析    韩凤永;

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研究    祁成祥;林勇;

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贵州为例    白万平;

内蒙古能源发展现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    张玉立;

我国能源消耗量影响因素分解及趋势分析    傅小里;康侍民;刘正广;

建筑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娄香珍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建设项目总体发展规划研究    石志忠

基于空间分析的能源强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金冰茹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蒙古能源结构的优化战略研究    李洁

内蒙古经济增长中的能源消费统计研究    刘佳

低碳导向下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魏丽娟

节能评估方法研究及(火用)分析在节能评估中的应用    房玉娜

外资企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欧阳丹丹

基于人口—产业—能源耦合的上海能源需求研究    叶妮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刘俊

全球化浪潮中的区域发展问题    盖文启,王缉慈

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    周一星,孟延春

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域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石忆邵

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规划模型    周安石,康重庆,洪元瑞,黄俊辉,张谦

CGE模型的求解方法、原理和存在问题    周焯华,杨俊,张林华,吴永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的我国能源供求前景    周大地,朱跃中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的实证研究    彭水军;包群;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    史丹;

出口增长对我国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以CO_2排放量为例    李秀香,张婷

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    林伯强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电力项目施工评标中的应用研究    石文理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王一鸣;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楚才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吴树青;

试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与内涵    操玲姣;

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和政策问题    刘世锦;

政协委员建言推动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范和香;

论我国现阶段应转变的经济发展方式    江忠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分析    代戈资;

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陈良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省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葛金田;

把握经济发展规律 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30年我党领导经济建设新思路的重大理论创新    刘跃奎;

以新视角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与对策    李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绿色家园的必由之路    刘志洪;

加速发展必须统一思想真抓实干    吴祖平;

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及政策建议    孙发平;丁忠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须重视对未来的研究    周铁弘;

中国共产党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及启示    杨春燕;

体制不变,经济发展方式难转    庄荣盛;

沈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王厚双;安江;俞培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周建华

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本报评论员

经济发展方式“乾坤挪移”    本报记者 王高峰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专题展开学习讨论    本报记者 彭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金台临

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本报评论员

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本报记者 刘大宏

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刘大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三解放”    赵丕权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周凌华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科技创新研究    王德平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试研究    白雪飞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财税政策研究    钱淑萍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    赵琨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及动力机制的制度分析    耿刚德

国有经济在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主导作用研究    张倩

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方栓喜

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崔立涛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赵晨

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李文国

辽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王玉梅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自主创新支持研究    骆希干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    陈卫峰

政府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分析    李世秀

论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李冰冰

科技创新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    杨志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视野下的政府治理对策探究    董霜

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    贾少鑫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尤姝文

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体系研究    杨晶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