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8必威

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节能减排效应研究

来源:论文学术网
时间:2024-08-20 12:03:34
热度:149

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节能减排效应研究【摘要】:随着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愈发严重性,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逐渐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把节能减排作为抓手。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节

【摘要】:随着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愈发严重性,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逐渐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把节能减排作为抓手。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方式。在2006年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①。”在面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压力下,如何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又好又快的进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城市,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高新技术企业以其“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值”的特征成为近几年产业发展的新宠。本文在分析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脱钩理论对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能源消耗脱钩指数、碳排放脱钩指数进行测算。从计算结果中发现,近几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与能源消耗、碳排放之间基本呈现相对脱钩的状态,扭转了以往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依赖能源消耗的增长的局面,说明高新技术企业对节能、减排的积极促进作用。 为合理的确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节能减排效应,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将高新技术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数据在同等的条件下用传统制造业进行替换,确保替换后的传统制造业能够剔除高新技术产业对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的影响,从而求得替换前后能源消耗脱钩指数、碳排放脱钩指数的差值。从差值结果中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从差值均为正值说明,高新技术企业相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另一方面,从差值逐渐变大的趋势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的节能、减排效应在逐渐的变大。可见,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在节能、减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也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节能减排 脱钩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76.44;F2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8-9
  • 0.2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9
  • 0.2.1 研究目的9
  • 0.2.2 研究方法9
  • 0.3 研究思路9-10
  • 0.4 文献综述10-14
  • 0.4.1 脱钩理论相关研究综述10-11
  • 0.4.2 高新技术企业与节能减排研究综述11-14
  • 1 高新技术企业与节能减排概述14-20
  • 1.1 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14
  • 1.2 节能减排相关理论14-16
  • 1.2.1 节能减排提出的背景14-15
  • 1.2.2 节能减排的内涵15
  • 1.2.3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系15-16
  • 1.3 脱钩理论16-20
  • 1.3.1 脱钩理论提出的背景16-17
  • 1.3.2 脱钩概念的界定17
  • 1.3.3 脱钩评价指数17-20
  • 2 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节能减排现状分析20-31
  • 2.1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20-24
  • 2.2 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能源消耗总量及趋势24-25
  • 2.2.1 高新技术企业能源消耗总量24-25
  • 2.2.2 分行业能源消耗状况25
  • 2.3 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碳排放总量及趋势25-28
  • 2.3.1 碳排放的计量25-26
  • 2.3.2 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碳排放趋势26-28
  • 2.4 高新技术企业的节能减排作用28-31
  • 3 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本身的脱钩效应31-40
  • 3.1 脱钩模型的改进31-32
  • 3.2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32-33
  • 3.3 高新技术企业节能减排的脱钩分析33-40
  • 3.3.1 能源消耗脱钩指数分析33-36
  • 3.3.2 碳排放脱钩指数分析36-40
  • 4 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宏观的脱钩效应40-47
  • 4.1 能源消耗脱钩效应分析40-43
  • 4.1.1 数据处理及公式定义40-41
  • 4.1.2 能源消耗脱钩效应分析41-43
  • 4.2 碳排放脱钩效应分析43-47
  • 4.2.1 数据处理及公式定义43-44
  • 4.2.2 碳排放脱钩效应分析44-47
  • 5 结论与建议47-49
  • 5.1 研究结论及建议47-48
  • 5.2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48-49
  • 5.2.1 研究局限性48
  • 5.2.2 研究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2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2-53
  • 致谢5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    胡荣涛;徐毅鸣;

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李忠民;庆东瑞;

论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曹建海,李海舰

促进节能减排的非线性四轮驱动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杨文培;申琳琳;刘佳;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    楚春礼;郭彩霞;鞠美庭;王雁南;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    林民书;徐向阳;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碳排放趋势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    荆克迪;楚春礼;王圆生;

我国的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李连仲

低碳经济与高技术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仰东;范毅;李享;安琴;

技术进步与高技术产业产出增长的互推效应——基于北京高技术产业的实证分析    吴永林;李立委;

安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    章秀琴;

长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对策研究    车莹;

对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思考    张英

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选择    陈柳钦

实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选择    陈柳钦

天津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战略思考    石森昌;牛桂敏;

基于EMD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原艳梅;林振山;陈玲玲;

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邹沛思;贺灿飞;

江苏省13城市1996~2008年碳排放时空变异分析    李阿萌;张京祥;肖翔;

新型工业化思想的历史探析    黄民礼

基于Granger因果关系的国际原油价格与我国原油进口量互动关系研究    谢丽琨;张力菠;

福建省能源消费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及2020年能源消费预测    刘健;王润;

中国的工业化与民间资本的新使命    过文俊;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谭志豪;方炜;

贵州省能源消费与人口、经济增长关系初步研究    陈爱平;安和平;王君莉;邹波;赵栋昌;

中国在国际碳博弈中的立场解析    纪玉山;赵洪亮;

经济增长与城市环境压力“脱钩”分析——以兰州市为例    马红祥;吕剑平;

基于STIRPAT和GM(1,1)模型的北京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    吴振信;石佳;

区域经济增长与核能发展相关性及其效率分析    苏屹;张成功;宋俊娇;

Game Analysis of Corporate Behavior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on Carbon Reduction    Lu Xiao-qi;

节能减排政府责任保障机制研究    刘洪斌

信息产业核算方法研究    屈超

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    赵书新

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    倪外

科研成果生产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郑钟扬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水平测度及模式研究    谢春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肖涛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    卢娜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    邵兴军

煤炭清单与减排政策研究    黄建

浙江省印染业节能减排影响因素研究    李志平

基于低碳经济的A钢铁厂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周朋

辽宁省企业R&D能力研究    邹善勇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    宋兴达

山东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秦飞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    刘长信

推进辽宁省两化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孙建华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研究    米倩倩

绿色信贷对我国环境质量改进效应的计量分析    张云

中国“新型工业化”增长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1985-2009)    李鹏

中国2007年终端能源消费和能源效率(中)    王庆一;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现状、问题与对策    张厚明;

市场经济下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互动综合评价研究    赵镇;

全球金融危机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张明;

产业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研究——基于中国25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    王海宁;陈媛媛;

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

“上升式多峰论”与循环经济    段宁,邓华

上海发展低碳城市的内涵、目标及对策    诸大建;陈飞;

产业视角下的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Divisia指数分解及实证分析    查建平;唐方方;傅浩;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张雷

生产理论及生产函数的估计    张俊

基于CD/CES生产函数的中国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问题实证分析    杨月星

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周耀东;

建立节能减排的标准和法规是关键    

中国涂料行业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问题    李广中;沈浩;

静脉产业、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    孟耀;於嘉;

风险投资—“节能减排”新视角    陈琛;

关注长三角节能减排的基本态势    胡建一;

徐州市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史伟;魏晓平;

节能减排是实现科学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    刘玉忠;

对当前节能减排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许祥左;

加强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建设    李秀香;

杭州气候变化与影响及其适应与减缓措施浅述    张立峰;

节能减排中清洁技术应用的策略分析    丁丽;

关注合成氨工业的节能减排——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应用    刘化章;

节能减排与档案工作初论    韩静;杨华;李长江;

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外最新动态分析    张菲菲;刘刚;

在线分析仪器在石化企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    解怀仁;张莉;

我国地下水源热泵应用适宜性评价    王贵玲;刘云;蔺文静;李元杰;师永霞;

筒子(经轴)半浴法染色的生产实践    李晓健;任进和;于光;

通信业创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郑大永;郑宏剑;

节能减排 科学发展    刘珍祥;马龙宝;

促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的绿色电价研究    谷志红

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    魏楚

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安伟

中国产业结构多目标动态随机优化模型    董琨

节能发电市场交易调度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葛亮

钢铁联合企业煤气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分配研究    张琦

发酵与分离耦合高强度生产L-乳酸的研究    卢正东

现代数控机床多源能耗特性研究    胡韶华

电力行业环境效率评价及碳减排综合优化研究    戴攀

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刘建勋

节能减排政策下山煤集团行政管理体制改进研究    卫巍

政策工具视角下成都市节能减排政策研究    高原

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节能减排效应研究    姜治芳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散货码头节能减排技术优化配置    张洋

促进节能减排的自愿协议制度研究    李红祥

基于能源视角的道路运输企业发展研究    李全良

推动节能减排的绿色税收体系研究    苗田

道路运输节能减排问题研究    习江鹏

清洁发展机制下的中国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杜莉

完善我国企业节能减排市场制度的对策研究    张旭

148
Baidu
map